⑴ 故宮為什麼會有很多地方都不開放這其中究竟有什麼緣由
故宮也就是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歷時14年建成,佔地72萬平方米,光建築面積就有15萬平方米。從1420年到現在已經有將近600年的歷史了,見證了中國百年的輝煌歷史。故宮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質古建築之一了。如今故宮作為北京的地標性景區大部分已經對外開放參觀,這里注意是大部分,我們能參觀的故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麼為什麼沒有開放全部參觀呢,是不是隱藏著什麼秘密呢?其實不是這樣的,故宮不全部開放有很多原因。
⑵ 故宮為什麼沒有全部開放
因為故宮當中有一些重要的文物是需要保護的,所以不能夠全部開放。
⑶ 北京故宮為什麼沒有鎮館之寶
對於一個博物館,我們往往最關注它的鎮館之寶。比如盧浮宮維納斯、蒙娜麗莎、勝利女神。台北故宮的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
看完這些東西就意味著「參觀完畢」。
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話說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枝獨秀,以偏概全。
故宮博物院為什麼不選出一件鎮館之寶呢?單霽翔說,故宮博物院從不突出某一兩件文物,打造所謂的明星文物、鎮館之寶。某些博物館挑選一兩件藏品,全力打造明星文物,吸引觀眾眼球,這對於博物館和觀眾來說實在是兩敗俱傷。
台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就認為,兩岸故宮各有千秋。就兩岸故宮藏品結構而言,其實各擅勝場。
比如在書畫方面,台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其中一半以上為優等,元以前書畫藏量亦勝於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則在卷軸畫外藏有版畫、清宮油畫、玻璃畫、屏風畫以及明清大幅宮廷書畫。
截至去年4月,台北故宮典藏的文物為69.4萬件。截至2010年底,北京故宮博物院共有藏品件,其中珍貴文物件,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銅器共25大類,文物藏品不僅數量大,品類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北京故宮的藏品確實比較多,但兩岸故宮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所以李敖後期來北京參觀完故宮後,表示:「為我以前對故宮的評論懺悔」
另外,對於北京故宮,長期以來存在許多誤解:
【誤解1:故宮的文物藏品都是清朝的】
由於紫禁城本身,是明清兩朝宮殿,兩代共24任皇帝曾在此辦公和起居。由此不少人認為這里的藏品歷史不過600年,那就請自覺認錯。故宮藏品,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見證!
單霽翔:故宮文物藏品不是都是清朝文物,而是各個時期、各個地域,即使是清朝皇帝收的文物,往往都是前朝的,都是前朝的前朝的,他們不收當代的。
【誤解2:故宮的珍貴文物都去了台灣】
因為故宮部分藏品運到了台灣,台灣作家李敖曾說,台灣故宮就像餃子餡,而北京故宮則只是個殼,瓤很少。直到2005年他帶著家人走進故宮,後來他說,要「為我以前對故宮的評論懺悔」。單霽翔說,當年受裝箱人的文物知識所限,有時留下的是真品,帶走的反而是次品:
單霽翔:比如那先生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里就有這么一段描述:那些職員(指秘書處),對文物、圖書、文獻一概不懂。叫他們裝箱,該裝的不裝,而毫無價值的東西卻裝了箱。當時秘書處、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共同為文物裝箱,秘書處所裝箱數幾乎佔了總數的一半。
【誤解3:「感覺。。。。。參觀故宮看不到什麼文物藏品啊?」】
這個可能是不少遊客的共識。單霽翔解釋說,這種印象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是開放面積有限和專館展覽較遠:
單霽翔:目前紫禁城的開放面積是52%,主要包括以中軸線為主的紫禁城宮殿建築參觀路線。目前這些文物只能從門口觀看。第二是紫禁城對外開放區域內,設有很多常設專館和專題展覽,比較分散,相距甚遠。由於參觀中軸線占據參觀者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多數觀眾只能選擇一兩處專館參觀。
⑷ 台北故宮博物院內有現代化的設施,北京故宮為什麼沒有
台北那是主要為保存文物所建的收藏館,真正收藏是在後面的收藏館區,
那區是非常高標準的建築,防震防潮抗土石泥流恆溫,全台最貴最嚴格的建築.
至於前區內部所見現代設施也是後來為展覽所建.這是取經於世上其他博物館.
而北京故宮,那本身一磚一瓦一樹一木皆是古董皆是要保護的歷史文物~
整個故宮保持原樣最是重點,豈可像其他博物館的作法,那是絕對不一樣的~
沒見之前現代化商店進駐,馬上異聲四起,那根本就是破壞整體景觀!
不管你愛不愛聽,好不容易保存下來就要保護好,不能為人們觀賞方便而任意改變!
像很多大山大水,為人們方便,建索道建纜車,甚至為某景點搭建電梯,仿古城牆等等~
這根本就是變相的破壞原始大自然景觀!
低級思考又俗不可耐~
這些都是人類寶貴的遺產,不是任何一代人都可肆意妄為的~
⑸ 北京故宮的這些地方為什麼會沒有樹答案出人意料
故宮又叫紫禁城,是明清兩代共24位皇帝的皇宮所在地。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這是為啥呢?難道皇帝老人家不喜歡樹嗎?這里可都是故宮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導游一般給出的答案都是防刺客或者花花草草會引來很多小鳥,對皇帝不敬!其實是綜合了多種原因的:
1、 避免火災,因為故宮主要是木結構為主,很容易發生火災。
2、 為了舉行盛大慶典時,影響儀仗隊的整齊效果,體現三大殿的威嚴。
3、 為了怕刺客躲藏在樹上行刺皇帝,這可是有先例的!
4、 又有傳言是故宮所在地屬「金」,金和木相剋,而一旦有了樹就是「困」,特別不吉利,故而沒有樹。
不管怎麼樣,現在的故宮依然是首都的象徵,依然巍峨屹立,依然是北京必玩之處。
⑹ 故宮里為什麼沒有樹
故宮裡面沒有樹,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故宮是皇帝的院子,屬金,金克木,木在宮中如“困”,這是不吉利的;第二,皇帝身份比較尊貴,想殺他的人很多,但是有樹木在,會影響視線,有刺客的話也是一個很好的避身之地;第三,新帝登基,生日,使者來朝等活動眾多,在這些活動的時候勢必要舉行典禮,如果樹木過多,行動自然是不方便的,也有失皇家的威嚴;第四,古時候建築多為木質建築,如果發生火災,樹木多了不利於撲救。綜上所述,故宮沒有種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下面我們就分別來闡述一下。
最後說活動場地。我們都知道皇宮裡面人員眾多,新帝登基,壽辰等等活動,都需要聲勢浩大,這就少不了場所的開闊。也是為了顯示皇家的威嚴,故宮本來就是一個庄嚴肅穆之地,朝政之地,自然不是人們休息的地方,所以不種樹也是情有可原的。最後火災不用多說,自然是百害無一利。
⑺ 故宮三大殿為何一棵樹都沒有
當人們在北京的名勝古跡和園林中游覽時,會看到很多古樹名木。但是遊人在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參觀時,卻看不到一棵古樹,這是為什麼呢? 過去曾有多人著文,甚至在介紹故宮的專門書籍中也提到:故宮里為什麼沒有或者少有古樹?而且,這個問題也成為故宮文化的一個課題。首先,這種提法是不太准確的。因故宮里不但有古樹,而且還是在北京地區名木最多的地方。宮內的古樹大多集中在具有古典皇家園林特色的御花園和富有江南氣息的乾隆花園里,以及專供太後們養老的慈寧宮花園中(因慈寧宮花園一直未對外開放,故鮮為人知)。另外在宮內的其它地方也有古樹,尤多古柏和古槐。這其中名木很多,像御花園天一門里久負勝名的的「連理柏」(它是人們忠貞愛情的象徵)、園東南角的「蟠龍槐」(北京的「古龍爪槐之最」)、堆秀山上的古白皮鬆「堆秀松」,乾隆花園古華軒前的古楸樹「古華楸」(乾隆曾為「古華楸」寫過一副盈聯和四首題匾詩,今仍懸掛在軒內),武英殿斷虹橋畔的十八棵元代「紫禁十八槐」,英華殿內兩棵明代的佛門聖樹古菩提樹,其中一棵名叫「九蓮菩提樹」(乾隆寫有「英華殿菩提樹詩」,並刻在碑上立於殿內,今詩碑仍在)等,都是馳名京城的古樹名木,其例舉不勝舉。實際上,故宮里沒有古樹的地方,只是三大殿和後三宮。
為什麼三大殿和後三宮沒有古樹呢?一些人認為這和清嘉慶年間的一次農民起義有關。說起義軍為白蓮教的一支八卦教,教徒們在其教主,宛平縣(今大興縣)宋家莊人林清的指揮下,攻打紫禁城。義軍們就是利用宮牆外的大樹,爬上大樹後跳進紫禁城,和宮內的清軍護衛展開戰斗的。最後,終於因力量太小,寡不敵眾而失敗。因林清本人沒有直接參加攻打紫禁城的戰斗,他在家中被捕。而故宮內的皇子旻寧在突發事件中能沉著應戰,並用火槍打死兩個義軍,這樣就奠定了他繼承皇位的基楚,既後來的道光皇帝。事後,清嘉慶皇帝心有餘悸,驚呼:「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於是:「傳喻伐樹,遂不復植也」。這就是故宮內沒有或少有古樹的原因。 上述的說法顯然是講不通的。起義軍攻打紫禁城,其實是他們分成兩隊,趁守門的軍士沒有注意,突然殺入東西華門的。並不是從大樹爬上跳進的。另外,如為安全考慮,像皇帝起居的養心殿,妃嬪們住的西六宮等處,古柏很多,帝後們遊玩的御花園里更是花木扶疏,古樹蔥蘢,極易隱藏外人,危險更多。 所以,故宮的三大殿和後三宮不植樹,應是出自為了烘托意境的需要。這些地方是皇帝舉行盛典和行使權力的地方,為了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宮殿的威嚴氣氛,不植樹是其中的措施之一。實際上,從天安門起,經端門到午門,這之間都是如此,都不植樹(端門後面的兩排洋槐,是民國時期種植的)。這樣,漫長的御道,開闊的廣場,蔚藍的天空,把紫禁城、太和殿映襯的高大雄偉,巍峨壯麗。使官員們上朝之前,仰目而視,肅然起敬,又不寒而慄,人人自危。另外,像社稷壇(中山公園內),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大殿,以及天壇的祈年殿、圜丘台等處,都不植樹,也是同樣的原因。
⑻ 為什麼北京故宮里有一部分沒有開放呢
故宮也被稱為紫禁城,是古代皇帝和嬪妃們住的地方。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殿,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建築群,直到現在大家對於故宮的評價還是”震撼“兩個字。故宮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宮殿,現存的房屋有8000多間,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從1929年開始就已經對公眾開放了,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還有一部分區域沒有對外開放,這些未開放的區域使得故宮更加神秘,也招來了很多的流言和傳說。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說,為什麼故宮還有一部分沒有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