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民國時期福州有多少個村
擴展閱讀
杭州蕭山駕考要多久 2025-07-21 05:31:08
深圳打黃掃非怎麼樣 2025-07-21 05:31:08
福州江陰電廠在哪裡 2025-07-21 05:31:05

民國時期福州有多少個村

發布時間: 2023-02-11 07:47:12

⑴ 福州王莊新村的沿革

清康熙元年(1662年),靖南王耿繼茂在其封地內(水部門邊至南台路通橋一帶)圍建耿王府。耿繼茂病歿,其子耿精忠又以今南公園為中心,擴建別墅和園林。此後,福州老百姓遂稱該地區為耿王莊,簡稱王莊。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王莊鄉民羅舍泉「題交錢一百八十三千七百文」修建王莊鄉間道路,其事跡記入《王莊鋪路碑》,至今保存在王莊小學校內。清末,王莊地區境域約以今南公園為中心,東起象園村(當年耿王養象的場所),西至箭道仔(耿王習武射箭處),南達路通橋附近的鶴存巷(耿王養鶴的場所),北近今福馬路。
民國5年(1916年)1月29日,福州第一條可供通行汽車的馬路——福新路正式通車,該馬路北起水部門,經王莊地區,至南台台江汛。民國16年,轄內雁塔村劃地22.8公頃,興建王莊飛機場。民國22年11月至民國23年1月(「福建事變」期間),王莊飛機場屢遭國民黨當局飛機轟炸。民國27年,再遭日本飛機轟炸,自此,成為一片廢墟。民國37年4月,福建省農事試驗場自永安遷至福州,利用王莊機場廢址,改建成福建省農事試驗總場,由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宋增榘兼任場長。民國38年8月,改稱福建省農業機械試驗場。民國時期,該地區長期是由大片農田、幾十口池塘、成百間農舍組成的經濟文化落後的村落。
50年代初,王莊地區屬水部居民委員會領轄。1955年,水部居民委員會改為水部街道辦事處,王莊地區隨即成立王莊居民委員會,由水部街道領轄。1958年,轄內西側城區主幹道「六一路」建成通車,成為王莊地區通向市區南北地段的交通要道。
「文化大革命」中,王莊村被改稱「紅四村」。
70年代,原王莊飛機場一帶相繼辦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警備區農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軍區獨立營農場、砌池大隊農場、象園大隊農場4個農場。1979年,「紅四村」恢復王莊村名稱。
80年代,王莊地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1982年福州房地產開發總公司首先在該地區進行新村開發。至1989年末,相繼建成居民新村、單位職工宿舍200多座,新村初具規模。
1990年,街道工業開始起步,轄內先後創辦永興服裝廠、騰飛工藝品廠、機械配件廠、建築塗料廠4家街道工業,就業職工數達162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60.6萬元。1992~1995年,街道工業迅速發展,規模逐步壯大,相繼開發鋁合金窗簾、油漆鐵罐、針織服裝、紙品紙盒等產品。街道商業發展態勢良好。至1995年末,擁有街道工業企業5家,職工237人,完成工業總產值889萬元;建成街道商業企業網點300餘家,年營業額50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26萬元。新村榮獲「全國文明住宅小區」稱號。

⑵ 福州地名~倉山區臚雷

臚雷村,臚雷二字,有些許陌生。

若說陳景潤,你不陌生。

若說陳紹寬,你不陌生。

他們來自福州城門鎮臚雷村,

一座曾有七百年歷史的古村。

可曾想過?

十年,彈指一揮間,

老屋、小河、石橋、村道、古榕,

在造城運動中,

在塵土飛揚中,

皆成瓦礫廢墟。

當廣廈拔地而起,臚雷村難尋蹤跡。

城鎮化快速推進,村成了行政定義。

遙想陳氏先祖,在唐末入閩避難,

於南宋末年間,為躲避蒙古鐵騎,

福州東門易俗里出發,跋山涉水,

橫渡閩江,翻越臚峰,

為子孫繁衍生息,苦尋風水寶地。

那日,陳氏先祖陳令圖站在臚峰之巔,

往南眺望,山峰南麓,沃野千里,

有河往南蜿蜒曲折,入烏龍江。

陳氏先祖終尋得風水寶地。

此處依山傍水,三面環山,南面臨水。

地形可藏風聚氣,蘊意此地可納福納財,物華天寶。

河流南下入烏龍,蘊意子孫可鵬程萬里,福祿雙擁。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

陳氏開始在此繁衍生息,

因村在臚峰山脈內,簡稱臚內,

福州話「雷」通「內」,亦稱臚雷村。

在七百年的時光,

從陳氏先祖開始,耕讀傳家,聚族而居。

族人陸續光耀門楣,

明清兩代,秀才、舉人、進士達46人;

民國至今,臚雷村在歷史上熠熠生輝。

一個小小的臚雷村。

一朝二部長,

二世兩將軍,

三代雙院士。

陳可忠,求學生涯

就讀於清華大學、深造於耶魯大學。

一生輾轉多所民國國立大學,奔走學術與教育間。

一生致力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歸來時,以教育興國為使命,推動中國科學發展。

抗戰時,主持國立編譯館,翻譯西方科學文獻。

建國後,在台灣協助梅貽琦建設台灣清華大學。

離開大陸後,老先生再未歸來,

與臚雷村總是隔著一灣海峽,

或者總是隔著一片汪洋。

在大陸,卻有他的故事。

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

他的陳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領域上披荊斬棘,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那塊寫著「陳氏定理」匾額還掛在陳氏祠堂里,

那是一種榮耀,

這種榮耀也是種傳奇,激勵一代又一代學子。

陳紹寬,曾任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

清末至民國,一生致力於海軍發展。

抗日時期,四方奔走,積極抗戰。

江陰海戰,陳將軍海戰最後一役,

民國海軍在此一役,全軍覆沒。

對抗日軍虎狼艦隊,以弱敵強,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敗猶榮。

那一戰,史稱江陰海戰。

從八一三淞滬抗戰開始,

陳紹寬率海軍,

沉民船商船封江,主動出擊日艦隊,

致力於後方布防。

與日軍苦戰周旋三月,

12月3號,江陰淪陷,

民國海軍全軍覆沒。

這場仗,敵我雙方實力懸殊。

陳將軍毅然而然,挺身而出。

這場仗,雖敗猶榮,

因為這場仗,

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周旋三月,

這三個月,

為民國政府撤退提供寶貴時間,

為淞滬前線70萬陸軍做擋箭牌。

為宜昌的大撤退提供寶貴時間。

致敬海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

12月3號江陰淪陷,12月13號南京淪陷。

在此哀悼南京大屠殺的難民。

謹記國恥。

那年1945,日本無條件投降,

民國政府委派陳紹寬代表中國海軍出席日本的受降儀式。

解放前,國共內戰,

陳紹寬深思熟慮後,抵制內戰,

後辭官,離開南京南下福州,

隱居臚雷鄉,粗茶淡飯。

直至新中國,擔任福建副省長。

當今日漫步於臚雷村,

再難見村中的古榕下閑時群聊的老人,

再難看見在利濟河中嬉戲打鬧的小孩,

陳氏祠堂的戲台上多了一層灰,

很久沒有閩劇的戲班在此唱戲。

陳紹寬故居門口再也看不到村中趕集。

如今的臚雷,放眼望去,盡是高樓,

似乎滿眼盡是繁華。

以前的臚雷村,

一磚一瓦皆有故事,

沿著蜿蜒巷道步行,

村中的雜亂無序的電線,在電線桿間纏繞,

卻是指引回家的路。

村道旁的水泥紅磚的房,偶爾看到灶台煙,

門口的老人靜坐著。

臚峰守著臚雷已數百年,小河流淌也百年,

一代又一代的守候。

臚峰陳氏祠堂的拗九節,百名廚師齊上陣,

一年又一年千叟宴。

後來,城鎮化運動如火如荼,

火車南站選址在臚雷村,

從那時候起,村內塔吊如林,

望之所及,磚瓦房皆成瓦礫廢墟,

渣土車穿梭於其中,

塵土飛揚,古榕孤立於工地之上。

後來,以火車南站為中心,

打造南站商圈,

臚雷村的地開始城市化,商業化。

當臚雷路橫貫在火車南站西廣場前,南北走向。

臚雷村不復存在,

南站西廣場還保存著陳紹寬故居,

庵前一路的東側保留著陳氏祠堂。

陳紹寬故居與陳氏祠堂隔著一條臚雷路,遙相呼應。

有一規則,村與城達成一種默契,

城鎮化進程中,

城中村的祠堂必然保存。

祠堂在那,你尚有根可尋,知道自己曾來自哪裡。

祠堂是一座村的精神支柱,是一座村的魂。

城市化,多少城中村消逝在我們視野,

它無形地撕裂人與人之間親密的紐帶。

有時想,村民之間的情感其實很簡單,

在豬肉鋪前為一塊排骨砍價,

在水果鋪了攤上自然的吆喝,

在農村便利店買煙酒的賒賬。

身披睡衣腳踏拖鞋那是標配……

在城市化,也許再難看到,

當祠堂留下,尚有念可想,

精神的紐帶還未被撕裂,

哪天累了,哪天想臚雷村了,

還可以到那祠堂走走。

看看祠堂建築上飛檐翹角,

看看祠堂二十四孝圖浮雕,

看看祠堂中那榮耀的匾額。

哪怕祠堂門口,苔痕上階綠,

哪怕祠堂門前,照壁牆破裂,

哪怕祠堂後面,霓虹燈閃爍,

哪怕祠堂前面,眼前盡是繁華。

你都會想起,

這里曾是一座村,

這里曾是故鄉。

對於老一輩,

也許從未想過,

離家鄉那麼近,

卻有無盡鄉愁。

遺憾的是,

下一代的孩子,

不懂近在咫尺的鄉愁,

不懂城鎮化帶來的傷感。

也許那時,

孩子們都長大,

住著臚雷新城,

走在臚雷路上,

上著臚雷小學。

總有一天,

走在臚雷村的牌坊下,

或者在臚雷亭休憩時,

不經意間的一問,

「為何叫臚雷,這里曾是村?」

長輩會帶著晚輩去一趟臚峰陳氏宗祠,

參觀一趟陳紹寬故居,

長輩告訴晚輩,

這里的曾是臚雷村,

這里的陳氏先祖們曾經榮耀過。

⑶ 請教福建省福州市閩候縣的歷史沿革

閩侯 漢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晉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豐、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南朝梁天監中年間(502~519年)侯官、原豐合並為東侯官。隋開皇九年(589年)復名原豐。十二年(592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貞觀五年(631年)侯官又並入閩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復置侯官縣。永泰二年(766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貞元元年(785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元和三年(808年)侯官並入福唐縣,元和五年(810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五代晉天福六年(941年)改閩縣為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時屬長樂府。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明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並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府廢,翌年兩縣合並,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並為閩侯縣,屬東路道(閩海道)。民國31年(1942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劃屬莆田地區(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73年歸福州市。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政府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感應、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積德、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民國24年並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民國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干、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凈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1955年4月,義序、吳山、盤嶼、陽岐4鄉劃歸福州市。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個區。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18個人民公社。1960年,馬尾公社劃歸福州市。1961年亭江、琅岐、北峰、建新4個公社劃歸福州市。1970年城門公社劃歸福州市。1983年劃為1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後又增設小箬鄉,並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面積2136平方千米,人口61.95萬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80048人,其中:甘蔗鎮 47798人、白沙鎮 32106人、南嶼鎮 50045人、尚干鎮 17909人、祥謙鎮 52834人、青口鎮 68873人、南通鎮 42319人、上街鎮 62393人、荊溪鎮 47494人、竹岐鄉 27600人、鴻尾鄉 31696人、洋里鄉 25943人、大湖鄉 29102人、廷坪鄉 28661人、閩江鄉 3893人、小箬鄉 8560人、江洋農場虛擬鄉 2822人。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5]36號)批復同意:閩侯縣撤銷閩江鄉,現有閩江鄉並入祥謙鎮。合並後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 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5年9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005]456號):同意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政府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⑷ 福州有哪幾個鎮,分別叫什麼

一共有8個鎮。螺洲鎮、宦溪鎮、琅岐鎮、南嶺鎮、飛竹鎮、省璜鎮、大洋鎮、敖東鎮

⑸ 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屬閩州,為州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

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

⑹ 福州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福州,是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福建省省會,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位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市,南接莆田市,東瀕東海,居於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

截至2021年5月,福州下轄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長樂6個區,閩侯、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6個縣,以及縣級市福清。總面積11968平方千米。全市轄43個街道、99個鎮、45個鄉(含連江縣馬祖鄉)、2個民族鄉;490個社區居委會、2383個村民委員會。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設市。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8月17日後進入福州城。

1980年3月30日,國務院批准福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區轄屬的永泰、福清、平潭、長樂、永泰、閩清實際給福州管轄。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莆田地區改為莆田市,永泰縣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縣升格為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供給仍然繼續由莆田地區(莆田市)建設、維護、負責到2008年, 永泰縣和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在2008年正式從莆田劃給福州代管。

2015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福州新區,福州新區位於福州市濱海地區,初期規劃范圍包括馬尾區、倉山區、長樂市、福清市部分區域,規劃面積800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州

⑺ 福州歷史文化

1.介紹福州歷史和文化

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語詞、話語的形成與使用,都源於一定的環境、階層,被賦予一定指向。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福州的一句俗語話: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來,鄭和下西洋時,到過一個叫溜山國的島國,即現在的馬爾地夫。

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它一共有三千多個小島嶼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緩散無力,舟至彼處而沉,故行船謹避,不敢近此經過。

古傳弱水三千,即此處也。」 踏遍天下驚濤駭浪的鄭和,對溜山國海面「緩散無力」的海水之說,半信半疑,便派長樂人忠武尉黃參帶領一支由極富行船走海經驗的福州與長樂水手組成的小分隊去探險。

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沒。幸虧黃參他們水性極好,大多被溜山國的人救上了岸。

現代科學已經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國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現緩散無力現象,是因為該區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層與深層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密度小的海水會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輕下重,使海水成層分布。這上下層之間,自然形成了一個屏障,叫作密度躍層。

密度躍層是海水的溫度或鹽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個飛躍變化的過渡水層,有的甚至厚達幾米。這種穩定的密度躍層可以作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較小和較大兩層。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某種外力作用在這種界面上,界面就會因振動而產生波動。這叫內波,也就是所謂的死水。

由於這種波浪處於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見。因此,有經驗的行船走海人給內波起了一個「看不見的波浪」的別稱。

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層水的厚度等於船舶的吃水深度時,密度躍層就可能出現死水現象。這時,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較低,原來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進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產生和維持界面的內波上了。

所以,船舶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好像被粘在海水裡了。因此在整個帆船時代,死水現象令行船走海人為之變貌失色。

後來,在溜山國人充當向導的情況下,鄭和的船隊才安然無恙地越過了弱水海域,造訪了溜山國。鄭和率領舟師向 *** 海進軍時,原先初闖弱水海域的長樂與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島國。

要等鄭和從非洲返航時,再來收編他們。 黃參帶領著福州籍與長樂籍的水手們養病溜山國,在當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復了健康。

閑得無聊的他們,便四處溜達。這時候,他們才知道,溜山國雖有三千多個島嶼,但一共只有八個島嶼上有人居住。

這個八個島嶼分別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來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塢溜。而且這個溜與那個溜之間,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種非常簡陋的用椰子皮為索穿成的小船。

這八個最後一個字都帶「溜」的島嶼,人口稀少,合起來,人口也僅有二千餘人。以黃參為首的長樂人和福州人,沒有多長時間,就把溜山國的八個帶「溜」字的島嶼反復走了許多遍。

加上當地沒有糧食稻米可餐,一年到頭惟魚蝦食之。生活上,極不習慣。

直到鄭和率領船隊從非洲返航,才把他們帶回祖國。以至於他們回到福州後,深有感觸地說: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於,這是遊子的切身感受,至今,這句俗語話還時不時地掛在經常出差與歸國探親的福州人的口頭上。後來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當然,今天會講這句方言俗語的遊子,並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象這類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極為生動的方言俗語,還有不少存活於民間。而且,每一句類似的俗語話中,大多隱藏著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生動的故事。

如果有心人能下點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補罅拾遺,予以整理,那一定會在語言學上成就一番事業。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語言學家的這種神經還沒有往這一含金量頗豐的礦藏伸出敏銳的觸角。

本人不是語言學家,所以只能試舉以上幾例,聊作拋磚之舉,但願能引出一些美玉來,以作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紀念。

2.福州哪些旅遊景點能體現其歷史文化古城的特點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彌勒造像、林則 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峰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3.福州有哪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

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

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台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

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

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

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

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

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涌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上福建人民為反壓迫、反侵略進行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 *** 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福建人民貢獻出萬千優秀兒女,作出了卓越貢獻。

福建是全國重點老區省份之一,老區分布遍及的62個縣(市);其中有46個老區縣(市)、518個老區鄉(鎮)、7772個老區行政村、2919個革命老區基點村。

4.介紹福州歷史和文化

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語詞、話語的形成與使用,都源於一定的環境、階層,被賦予一定指向。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福州的一句俗語話: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來,鄭和下西洋時,到過一個叫溜山國的島國,即現在的馬爾地夫。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它一共有三千多個小島嶼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緩散無力,舟至彼處而沉,故行船謹避,不敢近此經過。古傳弱水三千,即此處也。」

踏遍天下驚濤駭浪的鄭和,對溜山國海面「緩散無力」的海水之說,半信半疑,便派長樂人忠武尉黃參帶領一支由極富行船走海經驗的福州與長樂水手組成的小分隊去探險。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沒。幸虧黃參他們水性極好,大多被溜山國的人救上了岸。

現代科學已經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國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現緩散無力現象,是因為該區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層與深層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密度小的海水會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輕下重,使海水成層分布。這上下層之間,自然形成了一個屏障,叫作密度躍層。密度躍層是海水的溫度或鹽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個飛躍變化的過渡水層,有的甚至厚達幾米。這種穩定的密度躍層可以作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較小和較大兩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某種外力作用在這種界面上,界面就會因振動而產生波動。這叫內波,也就是所謂的死水。由於這種波浪處於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見。因此,有經驗的行船走海人給內波起了一個「看不見的波浪」的別稱。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層水的厚度等於船舶的吃水深度時,密度躍層就可能出現死水現象。這時,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較低,原來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進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產生和維持界面的內波上了。所以,船舶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好像被粘在海水裡了。因此在整個帆船時代,死水現象令行船走海人為之變貌失色。

後來,在溜山國人充當向導的情況下,鄭和的船隊才安然無恙地越過了弱水海域,造訪了溜山國。鄭和率領舟師向 *** 海進軍時,原先初闖弱水海域的長樂與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島國。要等鄭和從非洲返航時,再來收編他們。

黃參帶領著福州籍與長樂籍的水手們養病溜山國,在當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復了健康。閑得無聊的他們,便四處溜達。這時候,他們才知道,溜山國雖有三千多個島嶼,但一共只有八個島嶼上有人居住。這個八個島嶼分別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來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塢溜。而且這個溜與那個溜之間,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種非常簡陋的用椰子皮為索穿成的小船。這八個最後一個字都帶「溜」的島嶼,人口稀少,合起來,人口也僅有二千餘人。以黃參為首的長樂人和福州人,沒有多長時間,就把溜山國的八個帶「溜」字的島嶼反復走了許多遍。加上當地沒有糧食稻米可餐,一年到頭惟魚蝦食之。生活上,極不習慣。直到鄭和率領船隊從非洲返航,才把他們帶回祖國。以至於他們回到福州後,深有感觸地說: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於,這是遊子的切身感受,至今,這句俗語話還時不時地掛在經常出差與歸國探親的福州人的口頭上。後來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當然,今天會講這句方言俗語的遊子,並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象這類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極為生動的方言俗語,還有不少存活於民間。而且,每一句類似的俗語話中,大多隱藏著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生動的故事。如果有心人能下點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補罅拾遺,予以整理,那一定會在語言學上成就一番事業。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語言學家的這種神經還沒有往這一含金量頗豐的礦藏伸出敏銳的觸角。

本人不是語言學家,所以只能試舉以上幾例,聊作拋磚之舉,但願能引出一些美玉來,以作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紀念。

5.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有福之州,因城內有屏山、烏石山、於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又由於自宋代以來,人們在城內外廣植榕樹,綠蔭滿城,又稱「榕城」;此外又有「合沙」「東越」「左海」等別號。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和影響與福州菜一樣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極芋泥、魚丸、等享有盛譽,台灣同胞有句口頭禪:「魚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厭。」

1997年福州市飲食(集團)公司美食園製作的「扁肉燕」和「太極芋泥」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老輩福州人有句話叫「七遛八遛莫離福州」。

意謂福州飲食的風味獨好,鄉人不忍離去。 1.魚丸 2.太平燕 3.鍋邊糊 4.芋泥5.光餅 6.線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ا11.蠣餅市標——「三山一水」雕塑:市樹——榕樹:福州植榕,古已成風。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產柑桔,尤以桔子為最市花——茉莉花: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

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福州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市著名的歷史古跡有150多處。

其中,林則徐墓、福州華林寺、烏塔、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馬尾船政遺址、福清彌勒岩、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跡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

6.福州歷史文化的內涵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

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

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

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

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

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

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

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

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

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

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

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

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

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

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

7.福州歷史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進而了解福州歷史的開端,福州有人類活動和文化發展的歷史,從曇石山文化、黃土侖文化、閩族文化、閩越文化以及其後發展起來、融合而成的漢族移民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設的歷史,從閩越王無諸建城到歷朝歷代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發展以及政治變遷的歷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發展的歷史。福州作為八閩首府,其文化教育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其成就與效果也是首屆一指。

兩晉以後至唐代,福州教育發端並樹起重要的里程碑(「閩人知學」,由李椅、常袞倡教興學開始);王審知治閩,奠定文教大發展的基礎;宋代文教迅速發達,明清繼續鼎盛。福州由蠻荒之地一躍而成為「海濱鄒魯」、「文儒之鄉」。

府學、縣學、四門學、書院相繼持續發展;由傳統儒學,到閩學,再到近代文化及引進「西學」,延續發展,長盛不衰。 最值得稱道的還有福州人才發展的歷史。

宋代以後進士人數居全國前列,閩學及理學家眾多。福州文人學士及仕宦官員的活躍表現,近代諸多「開風氣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繼涌現,表明重教育、興學堂收到顯著效果;到海外求學與發展,引進西學並啟蒙國人,表明福州人與時俱進,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化。

福州宗教與民間信仰發展的歷史也值得人們重視。佛教最早在福州發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後由西方傳入,民間信仰盛行(陳靖姑、陳文龍、城隍、五帝、張聖君、裴仙爺、白馬王、榕樹神等),留下許多遺跡、歷史記載與詩文描述;有許多已經融入福州的民俗風情之中。

8.福州地區的「三坊七巷」是歷史文化的瑰寶,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

(1)①紙火鍋燒不著的原因是溫度沒有達到紙張的著火點.故填:溫度沒有達到紙張的著火點.②酒精的主要成分為酒精,完全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2H5OH+3O2 點燃 . 2CO2+3H2O.故填:C2H5OH+3O2 點燃 . 2CO2+3H2O.(2)「聞香」是品茶的一道環節,從微觀角度分析,聞到茶香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故填:分子是不斷運動的.(3)①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中除了可吸入顆粒物外,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填:B.②A.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PM2.5,該選項說法正確; B.PM2.5是造成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該選項說法正確;C.PM2.5的顆粒比分子大很多,該選項說法不正確.故填:C.。

9.你了解福州的歷史嗎

福州地區早在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當時的土著居民就是「閩人」。

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

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分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

秦 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 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 「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

無諸依冶山 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為晉安 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

南朝、隋 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建州的州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

⑻ 以前福州五區八縣 現在2016年福州幾區幾縣都包括哪個區 哪個縣 福清市該不該算在裡面 懂得回答我

截至2016年,福州市劃分為5個區、8個縣(包括兩個縣級市),分別是: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福清市、長樂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駐鼓樓區烏山路96號。

截至2017年(截至2019年9月未變動),福州市轄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長樂6個區,閩侯、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6個縣及福清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駐鼓樓區烏山路96號。

2017年,全市轄43個街道、99個鎮、45個鄉(含連江縣馬祖鄉)、2個民族鄉;有496個社區居委會、2383個村民委員會。年內,長樂完成撤市設區。福州原有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區,長樂撤市設區後,擴展為六區。


(8)民國時期福州有多少個村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福州建置沿革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福、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8月26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轄鼓樓、大根、小橋、台江、倉山5區。12月,林森縣(1950年4月恢復原閩侯縣縣名)的10個鄉劃入福州市,增設鼓山、洪山兩區。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福州市領轄范圍不斷擴大。

從1983年起,實行市帶縣體制,福州市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郊區5區和閩侯、連江、長樂、福清、永泰、閩清、羅源、平潭8縣。1990年12月,福清改為縣級市。1994年2月,長樂改為縣級市。1996年1月,郊區更名為晉安區。

200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八屆六次全會作出決定,設立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2009年9月,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平潭縣與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實行「政區合一」(行政區+實驗區)混合型管理模式。

2012年2月,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更名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升格為正廳級機構。2017年9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縣級長樂市,設立福州市長樂區,以原長樂市的行政區域為長樂區的行政區域。福州現轄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長樂6區,閩侯、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6個縣及福清市。

⑼ 福州地名~林浦互通

一座橋,以鼓山為名。

橋北是國貨互通,橋南是林浦互通。

國貨互通,因國貨路得名。

畢竟,民國時期,實業救國的歷史在福州人心中終究難以揮去。

在舊時代,一根火柴梗,一塊洗衣皂,一身中山裝,都訴說著與西方資本博弈的殘酷史。

林浦互通,因千年古村落林浦而得名。

五代十國,林氏族人自北方入閩,

在閩江下游沿水而居。

以姓而名村,

小河匯入大河的地方名「浦」,

故村名林浦,

林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共飲閩江水。

從宋開始,註定這個古村落的不平凡。

當歷史定格在南宋末年,

蒙古鐵騎蹂躪中原,破臨安,南宋政權滅。

南宋流亡政府應運而生,

福州在歷史上扮演起流亡政府的陪都。

那年,公元1275,落魄南宋逃亡皇帝趙昰,在文武大臣陪伴下在林浦村登岸,

那塔,邵岐石塔,佇立在邵岐碼頭的石塔,見證著落難君臣將帥的匆匆足跡。

那山,平山福地,林浦村平山建皇帝行宮,記載著文臣武將收復舊地的絕望。

那年的林浦,

來了文天祥,

來了陸秀夫,

來了陳宜中,

來了張世傑,

他們,一身正氣,從北而來,為宋而戰。

遺憾的是,

那時的蒙古鐵騎,猶如歷史的洪流,

而南宋的流亡政府,卻是一根稻草,

最勇的將,最能的臣,

卻是稻草上的螞蟻,抵擋不住歷史的洪流。

後來……福州被攻破

再後來,在廣東的崖山海戰,陸秀夫抱帝投海,

為宋朝的歷史結束畫上一個不可磨滅句號。

南宋滅,林浦村卻躲過了屠村的命運。

皇帝的行宮改名為泰山宮。

而泰山宮卻有祠,如今依舊在,

裡面供奉著南宋文臣武將的塑像。

南宋的君臣魂在林浦,

國可滅,華夏民族魂不可滅。

曾想,

小小的林浦,卻有大歷史。

南宋朱熹在此講學,在林浦的濂江書院講學,

文風興盛,冥冥之中給這個村落注入不凡。

為何不凡,因為林浦的傳奇還在繼續。

北京城,有一城門,叫正陽門,也叫大前門,

卻與林浦結下不解之緣。

那年,

甲午中日戰爭還未開始,慈禧的大壽還在籌辦,

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

林浦村的鄉紳林壽熙承包采這一座皇家園林的木材,

因此重修頤和園的木材基本都是來自福建。

林壽熙成了富甲四方的人,

如今的林壽熙宅依舊訴說那一段清末的傳奇,

傳奇的一生,也許他的死也註定著一絲神秘,

在林壽熙在重修正陽門後,時隔數年,

一封來自北京家書,林浦村的傳奇就此隕落。

他的離世,至今依舊是個謎。

成了政治,敗也政治。

林浦,這個地名註定承載太多的故事,

今有林浦互通,林浦地鐵口,林浦小學,

一個地名,藏著千年故事,

站在林浦的邵岐碼頭,

看著一江之隔的海峽會展中心,

遠望著著橫江之上的鼓山大橋,

再眺望那彼岸的鼓山鼓嶺之顛,

林浦村,依舊在,只是成了城中村。

叫一聲「林浦」,總有人在那一瞬間,追尋它的過去。

⑽ 急需:福州地名的資料!!!!!!!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資料,福州地名計有4260多條。《七閩現代骨董錄》載.過去福州民間把地名串編起來的,「進京路引」,這里不妨摘錄一段:「青圃藍圃慢慢行,烏龍過江三角埕,黃山城門鄉下路,後琯直達白湖亭,下渡紅牆十錦廟,梅塢過嶺倉前橋,中洲大橋設稅館,中亭街魚貨兩邊排,小橋左邊排水果,安民崎頂掛退衣,橫街幾家酒米店,惠澤境內剔棕毛,文山橫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鑄銅鑼,茶亭粉店多熱鬧,福德橋邊祖廟前,洗馬六柱九仙鋪,斗中街一派制頭梳,月爿池幾家銅鈷店,闖進南關一座城……從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過這段,「路引」,我們對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見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對聯,譜寫詩詞和對子,如:「竹橫前後嶼,柳倒大小橋」。上聯嵌竹嶼、橫嶼、前嶼、後嶼等四個嶼名,下聯列柳橋、倒橋、大橋、小橋等橋名。又如,「路有東、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結上中下,門辟東西南」。分別點出東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東門街、西門街和南門街。這類聯對既饒風趣,又便於記憶。
pppp有的單個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對子,如:蛇山對猴嶼,碗弄對桶
街,鳳凰池對麒麟弄,野貓弄對春牛亭,白鴿樹對鯉魚廟等等。
至於用數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處,如一真庵、二橋亭、三叉街、四寶園、五柱廳、六印路、七間里、八角井、九獅廟、十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話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戲班有「三賽樂」,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點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協」,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門里、三合弄、三條檔、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縣洲、三穿井、三興弄、三通橋、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邊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門橋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間還常利用地方特點編成歇後語來說明生活中某些現象,例如:「烏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責推辭責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後」,「黃巷逐豬——兩頭跑」,「鼓樓前拾柴屑——自幼結識肝膽兄弟」,「聖君殿水—一雙頭潮」等等。這些都已成為福州人民的口頭語。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 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閩山保福寺遺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這條古街的千載繁華和其特有的商賈氣息。
當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讓中亭街的商業地位漸漸為榕城人所淡忘的時候,世紀之交的一項浩大工程,再度讓這條古街成為榕城百姓矚目的焦點。
緣於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業史的驕傲。當已經衰敗、破舊的中亭街即將揩去千年歲月風塵的時候, 我們不禁要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歡呼。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殘酷無比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禁又為中亭街能否復興千載繁華而憂思。我們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輝煌,僅有歷史的沉澱和恢宏的建築是遠遠不夠的。她同樣需要准確的商業定位並歷經變幻莫測的商場洗禮。 畢竟,中亭街首先是商業街而不是觀光街。它的氣派和恢宏,並不一定與客流量成正比。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狼煙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種地利或環境就能創造商業神話的時代。更何況,現在不少福州人還有購精品、名品到鼓樓的消費習慣——位處台江區的福州亞細亞購物廣場的沉淪,曾經讓福州不少商人發出「台江開不了高檔商業城」的感嘆。
大手筆的中亭街能否從此扭轉「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參考資料:http://www.2xy.cn/7cd_cn.asp?ArticleID=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