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身為「吃貨」的廣東人,明明什麼都吃、吃的東西那麼多,為什麼大部分人還那麼瘦
在中國,說到吃,各個省份都有獨具代表性的食物,而要說最會吃的省份,廣東無疑排在前列。乃至於有人會說,廣東人是活在食物鏈頂端的人,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可以說都會陸續地出現在廣東人的餐桌上,對於這些食物,廣東人敢吃、愛吃、會吃。

愛喝茶。即使喝酒、喝茶都是中國人喜歡的方式,但是,也有地域劃分的,對於北方人來說,可能更喜歡喝酒,凡事在酒桌上能夠說清楚。但是到了南方,一切活動主要在茶室進行,遇事先喝杯茶。廣東人亦是如此,愛喝茶。通過喝茶,能夠起到降脂、幫助消化的作用,甚至還有「久飲令人瘦」的說法。
② 為什麼廣東人什麼東西都吃,還敢吃呢
廣東人並不是什麼都吃的,只有新鮮和美味的才會吃,敢吃這方面也不對,比如我家,正宗廣州人,毛雞蛋就只有我媽吃,血唵就只有我爸吃,醉蟹就只有我弟媳婦吃,臭豆腐就只有我弟吃,榴槤就只有我老婆吃,五星級別的麻辣就只有我吃。至於網上流傳的三叫老鼠仔,燙猴腦等等,我只聽說過,卻從沒見識過。

需要這么較真的逢讀錯必糾正?這方面做到極致的應該是郭德綱和孟非這對主持搭檔。後來我才明白,這完全是為了迎合內地觀眾的品味和心理,貶損廣東人能讓他們最爽,僅此而已!從此以後,每逢有內地人說廣東人啥都吃,廣東人沒文化,廣東人不會普通話,我都會覺得這個人人雲亦雲,素質有限,迎合他不與之爭論,靜靜的讓他繼續裝逼好了。
③ 都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真的是這樣嗎他們吃過老鼠嗎
是真的,不過不是家裡半夜從下水道跑出來的家鼠,而是“田鼠”或者“山鼠”,由於田鼠和山鼠吃野果稻穀長大,所以它們的肉質清甜可口。
④ 為什麼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
「生」是新鮮和鮮活,「猛」是新鮮的最高等級。打個比方:一條養在海鮮池裡的魚,若未能活蹦亂跳地擊水中游,只是陰陽怪氣地閑庭信步,死是沒死,卻只是苟活,更絕不可稱「猛」——所有這一切,說穿了其實都跟氣候和保鮮技術有關。
廣州氣候之濕之熱,舉國無雙。如此惡劣環境之下,吃東西若不一味求鮮活,就只能集體去做腐食動物了。至於粵菜在烹飪上的一系列獨特的基本技法和理論,例如追求爽滑脆嫩、原汁原味,喜清蒸、愛生食等,皆因對原材料在「鮮活」二字上迫不得已的刻意追求而生。至於經常成為「生猛」之後綴的「海鮮」二字,就更沒什麼大驚小怪的。靠海吃海,不吃海鮮又吃什麼?一定要弄個究竟的話,在拉薩吃「生猛海鮮」,在雲南吃三文魚,才真真需要問一聲「為什麼」。
香港西貢海鮮市場
當然,就保鮮技術而言,當時廣州和全國人民一樣都沒有電冰箱。為了應對幾乎終年濕熱的氣候,廣州人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吃上。當北方人在飯桌上熱情地高呼「趁熱趁熱」,廚房裡的廣州人,心裡多半都在哀求似的默念著「趁生趁猛」。
廣州人既不是烹飪上的天才,當然也沒有存著什麼「殘暴」的初衷。一切都是被逼出來的!雖然後來有了電冰箱,但是飲食習慣已根深蒂固,基因化了,改也難。
廣州美食——水蟑螂,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固醇的食品
誤讀關鍵詞之二:怪異
相對於中原的飲食文化而言,廣州人的日常食材及烹飪手段即使不算「邪教」,起碼也是「異端」。老火湯以及無所不在的葯材,堪稱「異端」的代表作。葯食同源,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此事到廣州尤甚,其實這也是給天氣逼出來的。暑熱的氣候使廣州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普遍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熱氣」想像。「熱氣」,北人稱「上火」,另一個重要區別在於,「上火」是偶發的,「熱氣」是慣性的。
葯膳在廣東極為普及
廣州人的經驗表明,吃可以解決健康問題,即使不能控制,也能遏制在萌芽狀態。於是就有了從原材料到色澤到滋味到餐桌飲用順序完全「怪異化」的老火湯(也包括一部分蛇蟲鼠蟻,一些野生動物)。外省人至今仍看不懂的是,廣州人的吃喝,一半是在吃葯。
怪異的飲食看上去的確惡形惡狀,但是,要怪,就怪天氣和水土的惡形惡狀在先;再說了,只要還有一個人信仰中醫,只要你一天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的那棵草可以解毒,就別來管我的那隻蟲子它為什麼就不能清熱。
廣東名菜「太史五蛇羹」
誤讀關鍵詞之三:雜食
「除了地上四條腿的桌子、天上飛的飛機之外,其他什麼都敢吃」之說,一點也不誇張。南宋《嶺外代答》早就有「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的呈堂證供。與「生猛」「怪異」一樣,雜食也是自然生存環境逼出來的。
除了大部分的山地和貧瘠的丘陵之外,廣東的平原面積不大,種植水稻和小麥不宜,可以吃的「正常」之物一直都很匱乏,加之歷史上一直都沒斷了接受中國各地南遷的難民,「人口」之患日漸深重。據歷史學家指出,至清道光年間,兩廣山區已開發殆盡,過量增加的人口卻使南粵地區到處是無所事事的飢餓的流民。
雖缺耕地,但勝在有山有水,於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沒有「家養」的,就吃「野生」的。「廣州人為什麼愛吃野生動物?」老實說,中國人各個部族的祖先誰沒有吃過野生動物?若不吃野生動物,早就沒有我們這些不肖子孫了。
粵式火鍋,廣東人稱之為「打邊爐」
廣州最大的吊詭是:開化晚,開放早。「雜食」亦因此而得到促進。據《廣東新語》:天下所有之食貨,粵東幾近有之;粵東所有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這就是開埠開海禁的後果。
遍布世界各地的粵籍僑民,也不斷將各種食材和烹技舶來廣州作為最早期的通商口岸,廣州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被稱為「番菜館」的本土西餐。自19世紀70年代始,廣州的「番菜館」陸續北遷至京、滬,集中在北京東交民巷、上海虹口和徐家匯的第一批「番菜館」,大部分都是廣東人開辦的。
太平館西餐廳,成立於1860年,首間分店設於廣州太平沙
誤讀關鍵詞之四:只做不說
經年累月的訓練,廣州人在口腔里養成了一種「刁鑽」的味覺。味覺的發達和「刁鑽」進一步造成了一種「口腔化傾向」:除了愛吃,還愛講話。其實廣州的許多事情都是吃出來的,講出來的,或者是在邊吃邊講時而滋而生。茶樓就是發育口腔化傾向的一張絕佳溫床,「口水多過茶」這個詞很可能誕生自人聲鼎沸的茶樓之上。
一間老茶樓,一間茶餐廳,可能陪伴了街坊幾十年
粵語大眾文化自1980年代初開始,面向全中國的強勢傳播,一直都離不開粵菜和粵語流行歌曲這兩員「口腔派」大將的沖鋒陷陣。與此同時,粵語文化和所謂「廣州觀念」在前改革開放時代的順力傳播,卻又得自於廣州人「只做不說」的保障。
「只做不說」和「吃在廣州」一樣,都是非粵語區人士的誤讀,廣州人並不是不說,而是不會像外省人那般說法。這件事就像飲茶一樣,廣州茶樓的數量和規模,冠絕中外;廣州在世界茶葉貿易史上的地位,舉世無雙,廣州市年茶葉消費量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然而,廣東非但從來都不是中國的傳統茶葉產區。
廣東早茶的「一盅兩件」(一盅茶+兩件點心)
「吃在廣州」,盡管這一文本如今已因「誤讀」的創造性校正,甚至過度詮釋而變成了神話。其實,走在現在的廣州街頭,四顧林立的酒樓食肆,五湖四海的旌旗早已漫卷了粵菜老營之半壁河山,全球化浪潮之下,廣州已不是廣州人的廣州,粵菜也已不是廣州人的粵菜……
⑤ 為什麼說廣東人什麼都吃,連福建人都吃
廣東人雖然什麼都吃,但是還是很有原則的,絕對不吃辣是他們永遠的信念,菜架上也只扔下了辣椒,青椒都不可以!除了福建人,對廣東人聞風喪膽的還有......可憐無助又柔弱的小動物:可憐的龜龜,昨天還是你的小可愛,今天就成了你肚子里的菜,龜龜這一天的感情,終究是錯付了!

愛情篇還記得當年看《還珠格格》的時候,本姨媽一直認為,最美的句子不是「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而是,夏雨荷對皇帝說的那句:「蒲草如碧絲,磐石是不是無轉移。」這個問題,在這么多年後,終於有答案了:抱歉,本磐石轉移了。深圳大梅沙的人造景點「天長地久石」,活生生被台風山竹吹倒了,自然之力始終大過人力,人最終還是要順應自然:沒有什麼是天長地久的,包括愛情。
⑥ 為什麼會流傳「廣東人吃福建人」的梗,廣東人為何什麼都敢吃
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梗,說的是在2017年過年的時候,有一個廣東人和自己的福建朋友聊天。福建人聽說廣東人發的紅包裡面錢很少,於是調侃自己的朋友,開口問他:聽說你們廣東人……結果他還沒說完,廣東朋友就接了後半句:特別喜歡吃福建人!兩個人相視一笑,然後就從網上傳開了。廣東人吃福建人這個梗就傳開了。這個梗也就是這個意思。

總的來說,廣東人吃福建人這個梗已經廣為流傳了。由紅包引發的梗。廣東人發的紅包裡面錢雖然少,但數量多,會發給自己想給的人。看門大爺、掃地阿姨、計程車司機等都會收到。就是圖個樂呵。錢多錢少都是心意。
⑦ 廣東人什麼都吃這個梗怎麼來的
廣東歷史上屬於嶺南山區,沒有被開發以前人民生活困苦,多上山打野獸下田抓小蟲吃,後來地區發展,大家傳統的生活方式還是會有所保留,雖然在外人看來不被廣泛接受,但是對於廣東人來說,更多是一種嶺南文化,因此,在大家的笑言笑語中,廣東人什麼都吃的梗就來了。
⑧ 全國口味最清淡、對事物最挑剔的廣東人為什麼會被認為啥都吃
廣東人對飲食很有研究,所以廣東人很會吃很懂的吃,廣東人其實什麼都吃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們很懂的養身之道,就是如何吃的健康,吃的開心,這就構成了他們的一些特殊的飲食習慣,
⑨ 有人說廣東人什麼都能吃,這究竟是事實還是謠傳
有人說廣東人什麼都能吃,這肯定是謠傳,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廣東人確實食材比較廣泛,喜歡吃一些野味,但廣東人什麼都吃是網友的梗而已。
廣東什麼都吃其實都是謠傳,廣東還有很多美食值得你們去發掘發掘。
⑩ 為什麼廣東人什麼都吃但是口味卻很清淡
這是因為廣東的地區是比較氣溫高的,而且濕氣也是特別重,吃一些油炸的食物,還有辣椒都是會上火的,所以他們的口味才會特別清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