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要将北京定为中国的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理由如下:
1、国民党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便于依赖帝国主义,因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剥削中国人民的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自己的国家,它依靠的是中国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2、北平为中国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政治上,北平位于华北老解放区内,人民力量雄厚,规模弘伟,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历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来,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摇篮。
3、地理上,北平位于一个大平原之中,将来有足够的扩充的余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达,有平沈、平绥、平汉、平沪等铁路干线,连络全国各地。
从各种条件看,北平实具备现代大国首都的各种资格。因此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1)为什么定都北京扩展阅读:
定都北京经过: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
25日凌晨6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乘专列抵达清华园火车站,下午赴西苑机场阅兵,受到各界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
6月15日,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次日,周恩来主持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
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组长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副组长是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组长,组员有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
经过4次讨论,第六小组于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为北京。
㈡ 我国为什么要定都北京
中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北移.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变后,对建文帝遗臣的杀戮,使得天下士子对这位抢了自己侄子皇座的皇帝心存不满,南方民间仕林对这位得国不正得燕王一直不合作.使得这位皇帝对起家之地北平一直情有独钟.并且在明朝初年,北方蒙古诸部一虎视直对中原耽耽,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大元.这时定都北京 使政治军事中心向北转移,就是民族得需国家得需要要.
建国时定都北京,一是为了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有所区别,也有避开以美国为首得敌对国家得势力范围的原因.毕竟在当时北京离老大哥的距离也是要考虑的.
北京的地理位置北部是燕山山脉,东部有天津入海,加之大运河的漕运能够保障都城的物资供应,比西安更有优势;北京东部山海关是北部领土的通道,如同扼守咽喉,加强北京建设有利于北部边境的安定.......
现在北京作为首都已经很不理想了:1.缺水,直至要引长江水,十分不经济;2.沙漠化是必然结果;3.地震带边缘;4.人口密度超限....
㈢ 历代为何定都北京
历代为何定都北京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险要
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以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北京的西边是太行山山脉、西山拱卫,北边是太行山、军都山形成一处半圆形山湾,东北部就是着名的北龙燕山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
二、资源丰富
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在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太行山巍峨雄浑,自北向南,气势磅礴,奔腾而来。燕山莽莽苍苍,蜿蜒曲折,像两条巨龙守卫着京师。森林密布,山色青苍,东边是潮白河、温榆河,西边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东南,绕城蜿蜒流淌。雄浑的桑干河夹杂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的泥沙呼啸而来,与来自蒙古草原的洋河汇合,在北京地区形成浩浩荡荡的永定河,如入无人之境地穿梭在青山密林之间。
北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沧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临大河。这里是龙脉之地,是藏风蓄水、聚气蓄势的龙虎奔腾之都会,更是三大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的交汇之区。
三、地处经济、文化区域
华北大平原、东北大平原、蒙古高原,在北京地区交会。华北大平原是以农耕种植业为主,是中原农业经济文化区域。东北大平原是以林业和种植相结合,是北方型的经济文化区域。蒙古高原是以游牧业为主,是沙漠高原的经济文化区域。三种地理形态,三种经济类型,三种文化形式,在这里交会、融合、冲撞和吸收,将一座古渡口演化为一座文化古都,进而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巍然耸立数百年,依旧风华正茂。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建都在这里。
㈣ 新中国建国后为什么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或者南方的城市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讨论定都问题时,把上海、南京、北京、哈尔滨、延安这几个城市都考虑在内,但经过权衡利弊,新中国最终选择北京作为首都。
具体原因如下:
1、北京与哈尔滨相比,比较靠近苏联,从政治上也是稳定的,北京的工业基础也很雄厚,经济上也是说得过去的。
2、北京和平解放,在战争期间没有受到任何的军事打击,无论是文物还是现代建筑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北京地理位置佳,它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滨渤海,南面敞向华北大平原。这处天造地设、酷似海湾的小平原向来被人们称作北京湾
。
4、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的地方,地处连接东北、华北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国的命脉所在。
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定都北京
主要还是出于国防战略方面问题的考虑,东北亚,西北亚方面始终是我国历史上遭外寇入侵的重要路径,新中国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国防安全,直到今日,这也是国家大计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定和安全,一切建设都无法正常进行。而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这个需要。当时有2个方案,南京或者北京,我党英明地选择了北京,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对于充分依托东北工业区,西北华北资源产区,巩固边疆起到了明显的作用。60年来,北京人民,天津人民,河北人民为坚持此保国安邦的英明决策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我找到一篇论述这个过程的文章,你参考一下吧。
㈥ 新中国为什么要定都北京
一个国家的首都位置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这个还有科学依据,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脑子抽风哪定都就是哪……
当年朱元璋就曾经脑子抽风,想把都城定在凤阳,当时还迁了很多富户到凤阳去,想等那繁华了然后再迁都,结果……可把那几万富户给坑惨了,家道中落……
看过探索纪录片,人类我们的故事,这个电视吗?人类确定都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都城到各个边境线的距离,必须是最快交通工具的14天路程以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距离,中央对地方就会失去控制,就会造反!比如当年的蒙古帝国,为什么会分裂成几个国家?因为他超过了这个极限!隋朝大运河建好之前,中国北方政权对南方一直缺少强有力的控制力,直到运河建成,才算连成一体。
为什么印第安国家很少了大帝国?因为他们没有马,所有14天是人类步行的距离……能大才有鬼了,而西欧人登陆美洲,带来了马匹后,印第安人在短时期也建立了一些大帝国……
其实如果你仔细看过中国东部地区的走势就看的出来,中国整个华北平原呈一个倒置的喇叭装,如果南方军队北伐,需要一路从长江一直打到北京,长达数千公里的战线,可以让任何北伐军队绝望……就像当年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从南京打到北京,拼死拼活到了北京门口,全军覆没了。
而反过来呢?从北往南,整个长江沿岸防线太长,一点突破。全线溃败。所以我们整个汉族的主要集聚地,其实就是个倒立的T字行。这种地形对南方来说,是太不利了,而这个喇叭口的顶端,就是燕云十六州,卡住关口的,就是北京城。北京往东卡住山海关,北面燕云十六州能做屏障,南面就是汉族的华北平原农耕区,西面蒙古草原,这里不仅四通八达,而且是防守的最前线,再加上渤海海口,基本算半个临海城市,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㈦ 为什么中国首都定在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表决《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前,沈雁冰汇报了第六小组的研究讨论意见,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
“国民党反动派过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便于依赖帝国主义,因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剥削中国人民的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自己的国家,它依靠的是中国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北平为中国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政治上,北平位于华北老解放区内,人民力量雄厚,规模弘伟,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历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来,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摇篮。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于一个大平原之中,将来有足够的扩充的余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达,有平沈、平绥、平汉、平沪等铁路干线,连络全国各地。总之从各种条件看,北平实具备现代大国首都的各种资格。因此,我们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当晚电台播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北京城鞭炮齐鸣,热烈庆贺。
(7)为什么定都北京扩展阅读
名字由来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尧封帝,此后在苏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首都
㈧ 新中国为何定都北京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王朝,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做过都城,有的已经淹没在历史中,有的还健在,还有的依旧辉煌,像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现在依然是各自雄踞一方!
今天我们就谈一谈,新中国为什么,定都北京!

现在看来,新中国将北京定为首都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以广东为首的珠三角和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都成为了富庶之地,目前广东正在筹划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地区有望成为继美国纽约大湾区和日本东京大湾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大湾区,以中国的人口,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第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么看,中国经济发达的地方基本都在南方,而北方的经济普遍不如南方,长此下去,因为税收等等原因,地区矛盾必然出现,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正因为北京的政治影响力,中国北方出现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发达经济圈,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国南北的发展不平衡!
欢迎大家留言,你也可以关注我哦!
㈨ 清朝为什么定都北京
定都北京对清朝统一中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
吴三桂消息传到沈阳,范文程当即上书清朝廷,分析关内的形势,请求严申军纪,笼络人心,进兵中原,同农民军争夺天下,否则就会错失良机。辅政大臣多尔衮觉得有理,拿定主意,率领军队向通往中原的门户山海关出发了。清军刚走到半路上,忽然迎来了两个明朝装束的人,自称是把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官吴三桂派来请兵的。
原来,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就接管了明朝的权利。他亲自召见将官和耆老,又派人到黄河流域各地去建立地方政权,甚至准备开科取士,筹备即位典礼了。李自成等领导人因为胜利也被冲昏了头脑,几乎忘记了东北关外还有虎视眈眈的清军。在一些农民官兵中,贪图钱财追求享乐的思想也有所滋生,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时候,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的态度就越发举足轻重了。吴三桂出身官僚豪门,手下兵将骁悍。农民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飞檄文命他入京保卫,可他却走一走,停一停,迟缓观望,拥兵自重。北京陷落后,吴三桂又径直退回山海关去了。李自成进京后,也看到吴三桂的重要作用,就命人带着四万两犒师银和他父亲吴襄的劝降信,许诺父子封侯,劝他投降。吴三桂接到信后,以为从此可以跻身新贵,就决议投降,并带着兵马入京朝见李自成。不料走到半路上,府中的大总管来边关报信,说他父亲吴襄被索饷20万两;又说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夺了去;还说农民军放火烧了他家的宅院。吴三桂一听,肺都要气炸了,马上翻脸变卦,返回了山海关。为了报私仇,他派人去见多尔衮,请求合兵攻打李自成的农民军。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马上写信给吴三桂,答应出兵,并告诉他如果降清可以封王。吴三桂果然投降了清朝。
匆忙离开北京城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归顺农民军,就亲自率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和吴三桂约好,双方进行决战。那天一开始,农民军以威武的气势把吴三桂的人马包围起来,占了上风。
然而,早就埋伏好的清军突然掩杀过来。农民军猝不及防,乱了阵脚,败下阵来。李自成这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要引清军入关了。
李自成连夜返回北京城。他深知敌我力量对比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京城,做长期抗清的准备。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顺。第二天早晨就率领军队撤出北京,退回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
清军进北京
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将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离城门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住地磕着响头。多尔衮命令明朝官员在前面带路,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进城之后,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他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员,说:“我和我们大清的军队是仁义之师,这次进关杀贼,是为了替你们报君父之仇”。说罢,他又对身边的清朝王公大臣们说:“传我的命令,诸将进城,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不犯,违令者严加惩办!”过了几天,多尔衮又为崇祯皇帝发丧,表示自己不会跟明朝的官僚为敌。
消息传开,那些为逃避农民军躲到城外的地主和明朝的官僚们,也都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按满族人的习惯剃了头发,留起辫子,迎接清军。
迁都北京
多尔衮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年的夙愿,占领北京。
他立刻决定迁都北京。可是有不少满族官员留恋东北故土,反对迁都。
有一天,他们又在朝堂上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对多尔衮说:“王爷,不如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还是班师凯旋吧!”多尔衮沉吟片刻,严肃地说:“先皇(指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不可轻易放弃北京”。几天以后,奉命回去接小皇帝顺治的使者,就拿着多尔衮的亲笔信上路了。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顺治皇帝从盛京沈阳来到北京。多尔衮用顺治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以北京为首都。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
多尔衮在这件事上立了大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定都北京对清朝统一中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