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国时期东北城市如何取暖
东北在解放前,或者民国的时候冬天家里烧炕,出门在外,有钱人穿皮草,老羊棉袄,穷人穿垫乌拉草,当时的东北三宝就是人参,鹿茸,乌拉草,解放后老百姓生活好转,提供冬天过冬集中供暖,东北三宝才变成人参,鹿茸,貂皮!可见当时乌拉草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就是保暖过冬用的!
② 中国北京的冬天很冷,古代建筑师是怎样让紫禁城暖和的
《月曼清游图》册之十一月“围炉博古”,画面正前方和柱子后侧为清人冬季取暖的熏笼,由炭盆及制作精美的透气笼罩组成。
武则天时期,有人设计了一种迷你取暖神器,名“卧褥香垆(炉)”,其实就是香球与迷你火炉的结合。拿来放在被子里取暖、熏香用。它的构造十分精巧,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中央轴心处安装有置放木炭的容器,外面以镂空金属球包裹。神奇之处在于,任凭球体香炉怎么旋转,燃点木炭的容器始终处于水平位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外泄,放进被窝里安全又方便。
铜的导热性能好,人们在椭圆形的铜质炉内放火或是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炉上加上小提手,便成了握于手中、暖手暖心的手炉。手炉是明清帝后、嫔妃们常用的取暖神器,在清人陈枚为描绘宫廷嫔妃深宫生活所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嫔妃们手中的手炉,看起来跟小茶壶一样,金光闪闪。
民间常用的一种取暖神器则是起源于宋朝、名为“汤婆子”的金属圆壶,一般以铜、锡制成,使用方法与热水袋类似。冬天在圆壶里装上热水,拧上盖子,包上布,放入被窝中暖脚,又得名“脚婆”。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特别实用,有了它,宋人黄庭坚能“夜夜睡到明”。一直到现在,“汤婆子”都是南方很多家庭必备的过冬神器。
没棉花前穿什么取暖
冬季呆在室内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非要出门,古人如何保暖?靠羽绒服、棉衣?──这些在唐宋之前都还没有出现。那穿什么取暖?有钱人家当然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平民百姓则选择粗糙、价格低廉的羊皮、狗皮,或以丝绵、麻絮填充衣物。
唐宋时期,造纸业和造纸技术大为发展,用于取暖的纸衣、纸被相继出现。如果拿现在又轻又脆的纸做一件衣服、一套被子,你肯定会严重怀疑它的可用性,更别提保暖了。可那时的纸不一样,多为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坚韧敦厚,特别是宋代纸衣、纸被用料,主要为拉力强、耐折耐磨的楮树皮纸,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厚度和打浆度,就可制成既便宜又能挡雨露风寒的纸衣。
起初,穿纸衣只是无布可衣的穷人的无奈之举。当时的制作工艺相当原始,就是拿几张纸粘结起来,围身挡寒。至宋代,制作纸衣已成为专门的行业,有一套完整的工序:首先为处理纸衣料,“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然后将纸卷在箭杆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它变得柔韧。接着才是剪裁缝补、增添衬里等各种工序。纸衣里纳麻絮,便成纸袄。再往大了做,就成了纸被。
纸衣价廉,方便制作,严冬时节给流落街市的乞丐散发纸衣成为宋代官方济贫举措,有的机构直接散发纸被,节省经费。纸料的洁白轻软,“无声白似云”(陆游语)颇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学趣味,着纸衣、盖纸被成为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尚。
对于纸被在大雪天带来的温暖,陆游深有体会,他曾写诗感谢赠其纸被的友人,赞叹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如果纸被变脏变旧,吱吱作响了,大生活家苏东坡教你应对方法,“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叶捣水,刷之,亦妙。”纸衣、纸被的最大问题在于不透气,长期用对身体不好,所以冬天防寒还得将布衣、纸衣换着穿。
紫禁城里的“地暖系统”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千年间火炕伴随北方人度过了无数个寒冬。至迟在魏晋时期,东北地区已有使用火炕的记录,当时方法比较原始,白天,人们在灶台煮饭做菜,晚上撤去炊具,堵上火孔,置席睡卧其上。这就是原始的“暖床”。后来,暖床经过不断改造与完善,与灶分离成用烟道相连接的两体,烟道里的烟顺着屋外烟囱排出,火炕就此产生。
辽金之际,火炕技术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人们以土做炕床,一面连墙,一面有火门,炕内中空如盆。天冷时,开火门点火借以取暖;天热时,闭火门用以纳凉。”金人睡觉、饮食娱乐均在炕上进行,就连“金主聚诸将共食”,接见异国使臣大设国宴,也是在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
南宋文人朱弁(朱熹叔祖)曾自荐为宋朝使节赴金,在北方被扣留多年,当他看到火炕时,简直惊呆了,原来冬天可以这么温暖!不由得写诗感叹连貂皮衣服都无法抵御的北方严寒问题,就这样被暖洋洋的火炕解决了(“御寒貂裘弊,一炕且踪伏”)。
明清定都北京,偌大紫禁城里,如何取暖成了重要问题。建筑师们根据火炕原理,发明了火地取暖法,即在紫禁城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处烧炭,由此产生的热气通过火道传到室内地面,从而实现地暖功效。
火地由烧火用的工作坑、炉膛、主烟道、支烟道、排烟道几部分组成。工作坑设在室外,深约1米,不用时用木板盖上,如平地一般,用时则掀开木板,由专管点火烧炕的太监下到工作坑里去烧炭。排烟道也在室外,如此一来可避免烟灰污染,又可保障炭火热气沿着主、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确保受热面积均匀、温和。如若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以木板隔断将此区域包围起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暖阁,皇宫里东西暖阁取暖的奥妙就在此。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在紫禁城呆了13年,对宫中取暖方式印象深刻。他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③ 远古北京人是怎么过冬的
在山洞里烧火烤啊
④ 关于北京的一些风俗习惯
北京饮食文化:
1.饭桌文化
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2.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3.清明节食俗
清明节吃青团、馓子、清明螺、乌稔饭、润饼菜、醴酪与环饼、子推馍等食品,都是老北京清明节的食俗。
4.三伏天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5、“吃秋”习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一般中下层的百姓人家讲究“吃秋鲜儿”他们认为吃新粮吃新的蔬果最富有营养。家境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后常烹制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佳肴来贴秋膘。
北京文化风俗:
1.京剧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化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行当分生、旦、净、丑。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及鼓、锣、铙钹等乐器伴奏。
2.皮影
早期的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现仅存的西派皮影其始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北京皮影形成时期长,表现手法独特,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表演、声腔、造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北京皮影戏由于长期在京城以唱堂会为主,所以她的表演更突出细腻和夸张。
3.童谣
北京童谣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童谣在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童谣是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语言浅显,哲理性强,它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童谣是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生活,易于人们接受,几千年来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4.摔跤艺术
自廿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年)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掼跤艺术:它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的独特摔跤艺术模式,曾活跃于民国晚期和建国初期。天桥掼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价值,而且与中幡相结合,展示了中国民间独特摔跤艺术。
5.叫卖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
6.评剧
北京评剧有西路和东路之分。西路评剧由西路莲花落和十不闲演变而来,形成于1900年前后,被称为西路蹦蹦。自20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进入北京后,西路评剧就日渐式微,目前已无专业表演团体,只流传有大悲调、小悲调、蛤蟆调等十几种唱腔,且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
7.评书
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它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北京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在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长衫。至上世纪中叶,渐渐变成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再固定。
8.琴书
“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鼓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板式有快、慢、架、散,极大丰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家的喜爱,并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旧京礼仪习俗:
1.社交礼仪
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家里来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给客人现沏新茶。一般人家,来了客人要请吃面条(抻或捞),表示让客人长住下来。
2.婚俗
北京人结婚习俗,向分满汉。汉族办喜事的礼仪,又有新旧之分。新式的用彩车乐队,行鞠躬礼;旧式的用花轿鼓乐执事,行跪拜礼。
3.生子
老北京的育儿包含大量满族习俗。老北京皆知“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是众“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论旗汉)在家里供奉着这位娘娘。满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萨玛信仰。“抓周”是汊族的古老传统,满族原无此俗。满族原来的习俗是生男孩在门口挂弓箭,并无周岁抓物的举动。
4.大殓与停灵
大殓就是将亡人的遗体正式殓入棺内,盖上棺盖后,亲属与亡人就再也不能见面了。按照佛、道两教的教义,北京民间有停灵的习俗。停灵的时间最长为七七四十九天,最少也要三天。停灵期间必须做佛事、法事。每逢“七”都要办事,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还要准备宴席。
5.祭地
祭地活动源于远古。据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载: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
民间传统工艺:
1.插花
传统插花按创作人群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主要容器为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由花材、容器、花插、几架和垫板、配件等构成。
2.面塑
面塑俗称为面人、江米人。历史上民间有逢年过节用面粉捏“月糕”、“面鱼”等习俗,由此产生面塑艺术。北京面塑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吸收其它艺术之精华,广采众长并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面人郎”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3.民间玩具
拨浪鼓: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问世;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鬃人:胶泥、秫秸、棉花、彩衣、猪鬃制作而成。鬃人身高约9厘米,都以皮影戏和京剧中的人物为角色,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4.民间绝活
剪纸、绢人、彩蛋、泥塑、风筝……众多老北京传统民间绝活,这些绝活和传统工艺品,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让人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
5.毛猴
毛猴周身的东西全是中药。它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冬去春来,绒毛逐渐退去,花骨朵慢慢长成朵朵美丽的玉兰花。这带绒毛的毛骨朵,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真是妙用。
老北京行当:
1.抽豌豆糕
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称“豌豆糕”。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
2.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
33卖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4.唱大鼓书
“大鼓书”是过去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朝末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流行。
5.箍桶
箍桶,并非制作木桶,而是用铅线圈将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束紧修复,其技艺主要在于“箍”而不在于“制”,当然也有木工的基本功。
6.吹糖人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现老北京的街前巷口依旧有手艺人在吹糖人。
7.剃头放睡
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
8.跑旱船
中国汉族民间舞。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
9.做席
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10.卖槟榔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4)民国北京如何过冬扩展阅读:
老北京是对古都北京的传统风俗的叫法。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官员们对衣着打扮都相当重视。清朝入关后,过去的宽袍、大袖和蓄发的传统装束被逐渐改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北京人的穿着打扮。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⑤ 历史上古代宫廷是这样过冬的,明清皇家又有哪些保暖的设备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些地方八月就开始了飞雪,冬天开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估计比今年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皑皑白雪,万里无人,天地同色;“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天气严寒,衾枕冷了,窗户都被雪给照亮了,竹子不堪重荷,也被雪压断了。在冬季,宫廷怎么御寒,拿什么来取暖过冬?
紫禁城的冬天
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可以说取暖也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官员在明代时是比较有地位的,他们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的,故有“近侍牌子”之称。
清代时,则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这三个机构一为?k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太监人数减半,只有二十五员,首领太监仍为二员;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木炭
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干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说到这,不得不提提宫廷内那套取暖的设备和措施。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紫禁城的炕床
如果还嫌这些设施不够保暖或者担心在室外被冻着的话,还有火炉给备着。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像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也很精美。
⑥ 老北京传统民俗是什么
1、养猫
是人们生活的乐趣之事,且由来已久,《礼记》中就有记载。老北京养猫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尤显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类似雄狮之相,故称为狮子猫。在这个品种内,还要以毛色的好坏来区别猫的高下。
2、斗蟋蟀
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风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催妇人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
3、养金鱼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系鲫鱼变种,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讨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4、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
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以博得一乐。
5、庙会
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
6、纸鱼
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⑦ 求老北京的传统习俗!!【急】
宠物:养猫养猫,是人们生活的乐趣之事,且由来已久,《礼记》中就有记载。老北京养猫讲 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尤显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类似雄狮之相,故称为狮子猫。在这个品种内,还要以毛色的好坏来区别猫的高下。
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又按皮毛花纹赋予不同的雅称,如白猫黑尾 者,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据说,猫的花色变幻有百余种,但绝佳的并不多见。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 名曰“雌雄眼”。俗说“爹一只,妈一只”,此为“波斯种”。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
早年富户养猫者以羊肝煮熟、剁碎拌以白米饭,以熏苦肠拌饭者次之,贫户则从油盐店 买来无盐干鱼,谓之“猫鱼儿”,用温水发开剁碎,掺在揉碎的窝头渣子里,属于穷喂。
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那时的老北京 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决不肯为。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比如,着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 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作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它们常 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
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须达八斤以上,谓“八斤猫能逼千斤鼠”;其肤色只限于纯黄或纯狸,且有虎纹,头扁圆, 耳小而薄;眼睛须是所谓“金眼夜明灯”者。其脸谱须是白嘴盔子、红鼻头,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俗称“蝴蝶斑”,触须坚如钢针。不论黄、狸毛色,肚皮须纯白色。尾巴由长毛组成,状如“火焰”,谓之“麒麟尾”,不认识的往往称为“秃尾巴根子”。总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另外,猫王都是雄性的,雌性一律不上谱。
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
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 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 斗、撕咬,以博得一乐。
此举多为有钱有闲的人所为,且将弈棋、品茗、论画交汇其中,当算是雅事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两句对北京四合院的精辟概括,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仆人要高得多。
蟋蟀
蟋蟀,咱们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风 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催妇人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地区的蛐蛐以京北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京西福 寿岭的“青麻头”最佳。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 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三四十年代,制作艺人中以“泥人黄五”、“大关”、“通州李”等最着名。养蛐蛐,趣在蛐蛐的厮斗与鸣唱,一般的蛐蛐拼斗并不引人注意。自中秋 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 “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入许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五六十年代,蛐蛐是北京儿童不花钱或极廉价的玩意儿(当然此间无上品),大概没有哪个男孩子没玩过蟋蟀。
金鱼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系鲫鱼变种, 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 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讨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鱼”,而各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 “小金鱼儿”。加一个小字,再读出儿化音,这鱼可就两码事了,其价格相差也甚远。小金 鱼儿十分耐寒,腊月、正月是小金鱼儿最好销的季节。贫穷者买两条小金鱼儿,又哄孩子, 又图吉利,讨个“来年有余”的兆头。其实,孩子玩了几天之后鱼就全到上面“仰泳”了。 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儿,家中养鱼则专有鱼把式伺弄。
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都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因时间用的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茸苔,观鱼更为艳丽。
养鸟、养鸽子
北京人养鸟久已有之。养鸟的人,有闲阶级为多。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 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一类。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 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养驯化成熟的黄鸟,以用其叼卦骗人。
早年间北京养鸽者众多。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中,都有对 鸽子的描写。老北京的鸽子市很热闹,诸如阴历逢七、逢八的护国寺庙会,逢九、逢十的隆福寺庙会。此外,在崇文门外的花儿市还有一家专门的鸽子市。
每逢庙会,成笼的鸽子便手 携车载源源而来。鸽子的品种很多,珍贵的有短嘴、铁牛、青毛、七星、紫点子、紫玉翅等。 冬末春初之际,北京人习惯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尽管寒冬尚在,那鸽哨也都会让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以后,事出多起,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着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中秋: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quot;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有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
就这些了!!!!
⑧ 北京很多地方最低气温首次跌破0℃,北京人是如何过冬的
序言:现在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很多地区的温度已经到了0度,而北京的温度也是非常的低。北京在一个月里的平均温度在-9度到2度,即使在白天温度也是非常的低。所以在日常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三、注意避免受凉
北京的气温在冬季都是非常的低,尤其是今年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得都非常快。不管是在哪个地区,我们都要随着温度的高低来增减衣物,天气冷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因为受凉而生病。生病会让身体非常的难受,而且在生活中也是非常不方便的,现在的疫情依然很严重,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在面对寒冷的天气时一定要穿保暖性强的服装。
⑨ 没有手机和暖气的年代,民国人是怎么过冬的
一场寒流袭来,
全国纷纷入冬。
北方人囤起了大白菜,
南方人也穿上了寒衣。
现代人的冬天有暖气和手机就够了,
那么,在民国
人们是怎么过冬的呢?
冬之饮食
围炉煮茶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煮豆腐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朱自清《冬天》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铃啷的响了。
......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萧红《初冬》
取暖之道
摇煤球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
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
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
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梁实秋《北平的冬天》
童戏
捕鸟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鲁迅《故乡》
放野火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
在乡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这样的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
矛盾《冬天》
消磨时光
打牌
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汪曾祺《冬天》
静听风声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刮的厉害的时侯,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恕号,湖水的澎湃。
夏丐尊《白马湖之冬》
散步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享受冬天
晒太阳、看书
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
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
折腊梅
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汪曾祺《冬天》
冥想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
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侯,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已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夏丐尊《白马湖之冬》
如果回到民国,没有手机和暖气,
你要怎么过冬?
⑩ 老北京平时有什么习俗
斗蟋蟀
人在过年的时候免不了会想起从前的事,尤其像北京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北 京人养宠物的历史可长了,学问、讲究也多。从宠物习俗的变迁,我们可以寻找到生活轨迹 的变化。
养猫养猫,是人们生活的乐趣之事,且由来已久,《礼记》中就有记载。老北京养猫讲 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尤显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类似雄狮之相,故称为狮子猫。在这个品种内,还要以毛色的好坏来区别猫的高下。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又按皮毛花纹赋予不同的雅称,如白猫黑尾 者,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据说,猫的花色变幻有百余种,但绝佳的并不多见。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 名曰“雌雄眼”。俗说“爹一只,妈一只”,此为“波斯种”。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
早年富户养猫者以羊肝煮熟、剁碎拌以白米饭,以熏苦肠拌饭者次之,贫户则从油盐店 买来无盐干鱼,谓之“猫鱼儿”,用温水发开剁碎,掺在揉碎的窝头渣子里,属于穷喂。
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那时的老北京 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决不肯为。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比如,着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 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作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它们常 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
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须达八斤以上,谓“八斤猫能逼千斤鼠”;其肤色只限于纯黄或纯狸,且有虎纹,头扁圆, 耳小而薄;眼睛须是所谓“金眼夜明灯”者。其脸谱须是白嘴盔子、红鼻头,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俗称“蝴蝶斑”,触须坚如钢针。不论黄、狸毛色,肚皮须纯白色。尾巴由长毛组成,状如“火焰”,谓之“麒麟尾”,不认识的往往称为“秃尾巴根子”。总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另外,猫王都是雄性的,雌性一律不上谱。
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
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 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 斗、撕咬,以博得一乐。此举多为有钱有闲的人所为,且将弈棋、品茗、论画交汇其中,当算是雅事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两句对北京四合院的精辟概括,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仆人要高得多。 蟋蟀 蟋蟀,咱们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风 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催妇人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地区的蛐蛐以京北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京西福 寿岭的“青麻头”最佳。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 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三四十年代,制作艺人中以“泥人黄五”、“大关”、“通州李”等最着名。养蛐蛐,趣在蛐蛐的厮斗与鸣唱,一般的蛐蛐拼斗并不引人注意。自中秋 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 “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入许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五六十年代,蛐蛐是北京儿童不花钱或极廉价的玩意儿(当然此间无上品),大概没有哪个男孩子没玩过蟋蟀。
金鱼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系鲫鱼变种, 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 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讨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鱼”,而各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 “小金鱼儿”。加一个小字,再读出儿化音,这鱼可就两码事了,其价格相差也甚远。小金 鱼儿十分耐寒,腊月、正月是小金鱼儿最好销的季节。贫穷者买两条小金鱼儿,又哄孩子, 又图吉利,讨个“来年有余”的兆头。其实,孩子玩了几天之后鱼就全到上面“仰泳”了。 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儿,家中养鱼则专有鱼把式伺弄。 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都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因时间用的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茸苔,观鱼更为艳丽。
养鸟、养鸽子
北京人养鸟久已有之。养鸟的人,有闲阶级为多。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 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一类。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 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养驯化成熟的黄鸟,以用其叼卦骗人。
早年间北京养鸽者众多。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中,都有对 鸽子的描写。老北京的鸽子市很热闹,诸如阴历逢七、逢八的护国寺庙会,逢九、逢十的隆福寺庙会。此外,在崇文门外的花儿市还有一家专门的鸽子市。
每逢庙会,成笼的鸽子便手 携车载源源而来。鸽子的品种很多,珍贵的有短嘴、铁牛、青毛、七星、紫点子、紫玉翅等。 冬末春初之际,北京人习惯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尽管寒冬尚在,那鸽哨也都会让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