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震研究所是什么性质,账务处理要怎么做
应该算是事业性单位吧 财务处理当然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
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是我国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地震过程的观测、模拟和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规律,促进地震科学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服务。研究所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7人。现有研究生导师38人,在学硕士生59人,博士生14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8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22项;在地震预测的理论与实践和测震仪器的研制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注册资本:1390万人民币
③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在哪
和中国地震局在一起,没有门牌,找到中国地震局就找到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 。
望采纳
④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在哪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所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⑤ 中外地震研究机构有哪些
随着人口的密集化和建筑高度的增加,地震一旦发生,给人类造成的创痛就非常巨大,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地震研究与应对地震上不敢松懈,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研究部门,组织了地震学会并建立了地震网络。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是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的国务院直属单位,成立于1971年,当时叫做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为现名。中国地震局负责拟定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地震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拟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备案制度,指导全国地震灾害预测和预防,研究提出地震灾区重建防震规划的意见。中国地震局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并负责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中国地震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实施领导,管理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提出全国地震趋势预报意见,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中国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职责,对地震震情和灾情进行速报,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向国务院提出对国内外发生破坏性地震做出快速反应的措施建议。
中国地震局还负责确定地震科技的发展规划,组织地震科技研究和国家重点地震科技项目攻关,组织协调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承担地震科技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承担国际禁止核试验的地震核查工作,并对地震研究和建设的经费与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此外,中国地震局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成立于1980年1月1日,是国务院针对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严峻的地震形势决策组建的。地震预测研究所通过对地震过程的观测、模拟和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规律,促进地震科学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服务。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在地震科学研究、地震预测研究、地震观测方法与技术研究和其他相关方面做一些研究工作。
通过开展震源环境、地震过程和震源破裂机理等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地震预测研究所为地震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地震预测研究所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在地震构造和地壳精细结构、高分辨率动态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震源参数变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中期和长期地震危险趋势做出定量化的预测;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探索短期与临震预测理论和新方法。
地震预测研究所还负责开展防震减灾类观测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承担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的维护与运转、数据分析处理、质量监控和数据服务工作。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其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郊鹫峰地震台,目前研究所已经纳入公益性科研院所系列,是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学和工程地震学四个主要学科的研究工作。
地球物理研究所设有可以获取首都圈地区全部地震台网数据的北京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研究所内的中美合作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为全球地震台网(GSN)重要组成部分,能实时获取全球地震数据。研究所建立了地震信息节点,具有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大型磁盘阵列数据存储能力。研究所拥有先进的地震深部探测设备系统和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设备,在青藏高原等地球科学热点地区开展了多项重大国际合作科学探测项目。
地球物理研究所拥有国内先进的零磁空间实验室、标准低频震动计量实验室、地震电磁关系模拟和岩石磁学实验室,以及高温高压震源物理实验室。依托这些完备的基础科研条件,研究所在地震孕育与发生机制、地震灾害预测与工程应用领域,开展了地球物理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另外,地球物理研究所还是很多国际地震委员会中国机构的所在地,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组织也设在研究所。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成立于2006年9月28日,是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所仪器厂、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及北京香山地震综合实验台等4个单位(部门)为主整合组建。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是国家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条件保障和队伍培训机构。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全国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发展规划的调研,负责全国地震灾害防御业务的牵头及技术指导工作;承担震灾预防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工作;承担防震减灾法规及技术标准编制工作;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标准的编制、推广与应用工作。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负责注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及技术指导工作;承担地震计量标准检定工作;承担大中城市及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构造调查、基础探测工作;承担大中城市和民居抗震能力评价和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工作;承担震害防御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技术研发工作和国际合作项目。另外,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还参与制订全国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宣传教育规划及计划,参与策划和实施全国性重大宣传活动,负责科普宣传及创作活动的协调指导和培训,指导科普基地建设工作。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成立于2004年10月18日,是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技术部及预报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前兆信息等4个单位(部门)为主整合组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业务枢纽、核心技术平台和基础信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着全国地震监测、地震中短期预测和地震速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技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各级地震台网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处理与服务;地震信息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地震科技情报研究与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震情值班、灾情速报和地震快速反应工作,形成应急触发、指挥系统启动、灾情收集一条龙工作模式;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和地震速报技术系统维护和运行,大震应急与指挥决策的技术支持;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的基础数据收集、整理与入库。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负责国外7级、我国周边地区6级和国内5级以上地震、首都圈有感地震的速报和首都圈强震烈度速报;承担全国各类地震台网业务协调、技术指导和服务;承担观测资料质量监控和技术牵头工作;承担国家地震台网设计、技术改造与技术管理;承担中国全球地震台网设计、建设、技术改造与技术管理;负责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和首都圈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负责全国各类测震台网数据汇集、分类、入库与服务;负责全国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与地震目录、观测报告的编制;负责全国地震资料和首都圈资料的分析处理与地震目录、观测报告的编制;负责观测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服务、数据产品网络发布及国际资料交换;开展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台网(台阵)技术、数字地震资料解释与地震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负责全国地壳形变、电磁、地下流体资料的汇集、分析处理、分类、入库与服务;负责重大前兆异常落实工作;负责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负责观测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服务、数据产品网络发布及国际资料交换;负责全国地震科技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集成和共享。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是由我国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益性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成立于1979年11月21日。中国地震学会是发展我国地震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中国地震学会通过开展地震科学技术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推动了地震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在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普及地震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在技术政策、法规制定和重大决策中的科技咨询作用,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国地震学会围绕地震科技和防震减灾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讨论会、报告会和各种讲座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编辑出版《地震学报》等学术刊物、科技教材、科技音像制品、科普宣传等资料;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活动,宣传地震科学技术经验,推广地震科学技术成果,举办有关科技展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国外地震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交往与合作。
中国地震学会可以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一定的科技咨询作用,通过对会员防震减灾工作建议和意见的收集与上报,保证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在政策制定中起到参考作用。
全球地震台网
全球地震台网(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简称GSN),是一个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RIS)合作成立的地震研究机构,这个机构致力于与国际社会一道进行用于地球观察、监测、研究和教育等多用途的科学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维护。全球地震台网由150多个放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监测器构成,这些监测器能实时记录地震,然后将数据传送到人造卫星或输送到网络。最后,这些数据会汇集到一个地震活动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集中分析,进而总结地震发生前表现出来的趋势和模式。
全球地震台网设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检测器,可以高保真地测量和记录地震发生的情况,包括高频度的强烈地震到由这样的地震所引起的周围发生的地震和余震。全球地震台网监测点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地震学的研究,但这些检测设备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有帮助,并且其应用有延伸到其他学科的趋势。很多地震台网的监测站同时也用于气压、气候等气候情况的监测和记录。
美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系统
美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系统(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简称ANSS)是美国地震观测台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由7 000个左右布设在地面和建筑物内的振动测量系统组成的美国全国性的观测网络。美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系统提供给个人实时地震信息以备地震应急响应;提供给工程师关于建筑物和场地效应信息;提供给科学家高质量的地震数据来更好地了解地震过程、固体地球结构及动力学过程。
ANSS致力于建立和维持一个贯穿全美国的高质量的现代化地震观测网络。收集关键技术数据,提供有效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持续记录和分析地震数据,以及时提供可靠的地震信息和其他地震扰动信息;连续监测美国国内的地震,以及其他地震扰动,如地震造成的海啸、火山爆发等;全面的测量场地,以及建筑物和关键建筑结构的强地震震动,力量集中在城市及靠近活断层的地区,当地震发生时,对于离震中一段距离的地区,可能的话在强震到达几秒钟前给出警告,对海啸和火山爆发自动给出警报。
日本地震研究部门
日本的地震管理机构为日本国土交通省气象厅地震火山部,其下设置了地震海啸监测科和地震预测情报科两个科所,对地震进行监测并负责发布地震预报信息。日本的地震研究机构主要为设置在各大学里的地震研究所,其中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震预测研究所在地震研究方面比较有影响力。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致力于探索地震火山运动的成因,并在减小地震灾害上做全面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中,通过对重力场变化研究、地壳形变观测和卫星监测等新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以及关于地震与潮汐现象的联系,来研究地震的产生机理;在地震预报上,通过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依托于地震监测仪器的记录,来做出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京都大学地震预测研究所是于1990年6月整合了多个地震研究部门而成立的,研究所作为地球科学的研究基地,在地球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方面注意与其他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在阐明地震发生机制、建立地震预测技术系统、减小地震灾害损失上做出了许多贡献。研究所设立的观测站,重新安装了许多地震灾害监测的仪器,在地震监测方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⑥ 各级地震部门是不是行政单位
各级地震部门是各级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不是行政单位。行政单位是国家机关,而事业单位是实施政府某项公共服务的部门,是社会服务组织。
中国地震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级别是正部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震局实行由中国地震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地震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它既是中国地震局的派出单位,又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级别是正厅(局)级。副省级市的地震局为副省级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级别是副厅(局)级。地区、地级市的地震局为地区行署、地级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级别是正处级。
县、旗、县级市、县级区的地震局为该级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级别是正科级。
(6)北京地震预测研究所属什么单位扩展阅读:
以四川地震局为例,主要职责
1、组织编制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推进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和相应经费渠道的建立和完善;组织年度防震减灾工作计划的实施;管理、监督事业费、基本建设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2、负责建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按照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站)建设规划,负责统一规划四川省地震台网(站)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制定全省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管理省级地震监测台网(站)。
负责提出地震预报意见;强化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震情跟踪;对市(州)、县地震监测台网(站)和群测群防工作实行行业管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3、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震灾预防工作体系。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职责权限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预测;制定四川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检查落实情况;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审核防震减灾宣传报道。
4、承担四川省人民政府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办事机构的职能;负责震情和灾情速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
5、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在有条件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会同有关部门组建和培训省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
6、组织开展水库地震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防范地震次生灾害。
7、承担四川省的地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负责地震行业质量与技术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地震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和监督;管理地震计量工作。
8、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组织开展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地震科学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指导和管理与防震减灾事业有关的学会、协会工作。
9、领导下属单位;管理市(州)、县防震减灾工作。
10、承担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⑦ 中国地震监测局在哪里
中国地震局只有一个监测预报司(在北京) 没有中国地震监测局
监测预报司负责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拟订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和信息网络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和地震趋势判定,组织全国震情监视跟踪和重大震情会商;组织指导震后趋势判定和现场监测工作;负责管理地震预测意见;负责监测预报、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管理;负责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管理及烈度速报工作;管理火山活动、水库和海域地震的监测预测工作;负责全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承担境外台网建设、运行与管理;承担地震监测预报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中国地震局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业务枢纽、核心技术平台和基础信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着全国地震监测、地震中短期预测和地震速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技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各级地震台网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处理与服务;地震信息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地震科技情报研究与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2004年10月18日成立,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更名,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技术部及预报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前兆信息等4个单位(部门)为主整合组建。根据工作职能及任务,中心内设14个部门。
⑧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是什么级别
正厅级
⑨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主要任务
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报任务;
承担地震预报攻关研究任务;
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在地震构造和地壳精细结构、高分辨率动态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震源参数变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中期和长期地震危险趋势做出定量化的预测;
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基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基础学科,开展强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前兆机理等方面的理论问题研究,探索短期与临震预测理论和新方法,服务于地震短临预测工作; 承担现场流动观测任务;
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发展流动观测技术,开展防震减灾类观测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 承担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的维护与运转、数据分析处理、质量监控和数据服务工作;
承担中国地震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⑩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机构设置
办公室
人才资源部
计划财务部
科技发展部(外事办公室)
党群工作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审计监察室、工会)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地震中长期综合预测研究室
地震构造研究室
地震流体研究室
数字地震学应用研究室
地震形变研究室
地震电磁研究室
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
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
计算与网络中心
地震灾害信息研究中心
兰州基地。 图书资料馆
《地震》期刊编辑部
十三陵地震中心台
财务室
后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