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牛街有多少人口
扩展阅读
杭州长合经营什么业务 2025-09-02 19:31:56
深圳到天台快递需要多久 2025-09-02 19:27:14

北京的牛街有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 2022-06-29 00:09:52

㈠ 北京城八区包括哪些

西城区、东城区、宣武区、崇文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拓展资料:

西城区下辖15个街道:西长安街街道、金融街街道、牛街街道、广安门内街道、广安门外街道、椿树街道、德胜街道、天桥街道、月坛街道、展览路街道、白纸坊街道、大栅栏街道、什刹海街道、陶然亭街道和新街口街道,261个居民社区。西城区政府驻二龙路27号。

东城区,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北京市中心城区的东部,东、北与朝阳区接壤,南与丰台区相连,西与西城区毗邻 。东西最大距离5.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千米 。区境介于东经116°22'17"—116°26'46",北纬39°51'26"—39°58'22"之间。2010年,东城区合并崇文区,成立新东城区,辖区面积扩大到41.84平方千米。

宣武区,北京市原辖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是原4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约19.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4万;原政府所在地设在广安门南街68号。 201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北京哪个地方回民最多

北京回民最多的聚居地区是牛街,社区常住回族人口大约2万多人,是北京回民最多的社区,是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窗口,今年牛街被评为“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央民族大学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加起来总人数大概是4000人左右,回族是10个民族中的1个。

㈢ 北京市宣武区属于哪个区

宣武区是北京市原辖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现已撤销,归为北京市西城区。

㈣ 北京城八区是哪几个区

西城区、东城区、宣武区 、崇文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1、西城区

北京四城区之一,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71万,位居北京老城西北部,由西单区和西四区合并而来。

西城区有434条胡同,中南海国务院就位于西城区,着名的北海、什刹海风景区、西单商业区也位于西城区。

北京新兴城区之一,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50万,位于北京西部,背靠西山,曾经是北京的钢铁基地,首都钢铁公司和北京康复医院就在石景山区。

㈤ 牛街的档案

◆名称来历:原本是一片石榴园,石榴园的居民区简称为榴街。因为榴街的住户多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谐音,于是人们干脆改称“榴街”为“牛街”了。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之前属宣武区)。
◆历史渊源:宋辽时期建了礼拜寺,回民愿意住在礼拜寺附近,经过沧桑的变化,演变成今天的牛街。
◆消费客群:穆斯林群众,喜爱民族小吃的食客。
◆牛街之最:礼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着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主色调:绿 (牛街建筑的主色调是绿色的,不管是店铺还是礼拜寺都是穆斯林群众喜爱的绿色)。
◆特色小吃:面茶、豆汁、豆腐脑、豆面丸子汤、卤炸豆腐、杂碎汤、漏鱼、糖耳朵、糖火烧、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丝转、墩饽饽、豆馅火烧、豆馅酥、蜂糕、碗糕、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江米凉糕、蜜三刀、开口笑、姜汁排叉、卷果、爆肚。
◆公共交通:公交10、48、88、717路牛街站下车;公交5、38、6、特5、687、715、109、613、381路牛街路口站下车前行50米即到。 1949年后,牛街成为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象征,很多国家领导人专程视察、参观和考察过这里。1997年,牛街危改一期工程上马,2000年牛街危改二期上马,牛街及其附近地区的“危房”大多拆除,胡同肌理被完全破坏。2003年新牛街大街通车,新牛街大街长670米、宽40米,两上两下四车道,在宽阔的大街面前,作为文物保存的牛街礼拜寺如同盆景一般渺小。
如今的牛街居住着回族、满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等2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幸福的生活在这里。牛街礼拜寺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的清真古寺。全寺布局紧凑,形制完整,正门牌楼高悬“达天俊路”,金子匾额,是穆斯林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开斋节这天所有回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听教长讲经布道。
全寺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朝东, 殿宇宽敞, 殿内圣龛遍雕阿拉伯文和各种花卉图案; 唤礼楼是一座歇山顶重檐方亭建筑; 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 重檐攒尖顶,构件装饰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 牛街清真寺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 牛街这个名称的历史远远没有这条街悠久,明朝嘉靖年间张爵所着《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尚无牛街的记载,只有一条名叫“礼拜寺”的街道,相信就是今天的牛街。清朝末年,因牛街在庚子之变中较为安定,慈禧太后曾经颁诏将其改名为“太平街”,但始终未获民间认同。
这是北京城唯一以牛为名的大街。街东有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修建的礼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着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全寺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历史上这里是唐幽州城和辽南京、金中都城的中心,过去曾名“东湖柳村”;因地势比较高,又叫“冈上”。明张爵所着《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礼拜寺”街,清代称牛街。
建国后,曾把牛街西侧东西向的堂子胡同、周家胡同、丁家胡同、羊肉胡同、张家胡同、穆家胡同等更名牛街头条、牛街二条、牛街三条、牛街四条、牛街五条、牛街六条,这一带从2000年开始拆除,建设成牛街西里。
地处牛街地区中间,北口接壤广内大街,南口与南横西街和枣林前街相连,接触点是一个“十”字路口。牛街是南北纵向大街,辖区包括巴家、西大、石羊三条胡同。全长645米、均宽10.5米门牌:1—161号、2—146号,牛街是牛街地区的中心,街工委、办事处,牛街派出所就坐落在此街上,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牛街礼拜寺坐落在街里的中间地带,显现出牛街的特色。牛街一带最初曾名柳河村、冈上,明时称礼拜寺街,清干隆图称牛街。它的历史地理位置,曾是唐幽州藩镇城以及辽南京、金中都的所在地,金时属敬客坊,明代属白纸坊。牛街的形成是在宋朝年间,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前(当时在唐末、辽、宋初时期)因北京地处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于北京南、北、中三个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区,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一片水乡,河道纵横,杨柳垂荫,古时称为柳河村(牛街中片的统称),牛街南口圣安寺一带曾名“东湖柳村”,圣安寺建于金亦称柳湖寺,可知金中都城内不仅有河流,还有湖泊。因河道旁有一土岗高耸,当时称冈上、“藁上”或“阁上”。至公元十世纪左右(北宋、辽)时代,有一些穆斯林在这里居住了,他们在土岗儿上建起了一所小型礼拜寺,这就是牛街礼拜寺的开始。关于牛街街道的形成,史料记载自建成辽南京城垣开始至金中都城建成,(指今右安门内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已是主要南北通道,此时是牛街形成街道的前身,从此柳河村遗迹逐渐消失,今存有吴家桥地名可考证。清初牛街比较繁荣,清代曾设步军统领南营守备署于现在的回民小学址,南侧之小巷原称守备胡同现划入牛街。街道两旁多大宅,房舍亦多考究,非常整洁。牛街地名来源于穆斯林先民喜种植枣树和石榴树,于是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称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久而久之,人们说起“榴街”不如“牛街”顺口,又因回民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业者,所以习惯上把“榴街”说成牛街了。以后,在1902年慈禧太后封牛街改称“太平街”,但没有被沿用,至今人们都称“牛街”。牛街也就从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回族群众居住的柳河村,发展成现在的回族群众聚居区。解放前的牛街,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大部分群众以“两把刀“(切糕刀、牛羊肉刀)为生,另外还有“八股绳”(挑筐买菜或其他小买卖)养活家小。由于过去兵荒马乱,一般回族群众都学些拳脚如:摔跤、形意拳、八极拳等。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牛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年由土路修为沥青路面,过去南口外称为“南沟嘴子”,后来建起了全市唯一的、全国最大的回民医院,1984年牛街被市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街”的称号。2002年,在市、区政府的推动下,牛街街道已被拓宽,成为西城区一条主要大街。

㈥ 北京牛街的作文四百字

北京牛街北起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南至白广路大街。牛街位于北京宣武区,是一条历史相当悠久的民族文化街,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回族,共有20多个民族的人生活在这里。经过大面积的翻新、改造工程,今天的牛街旧貌换新颜,现在她已经是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枣林前街,西起白广路,东至教子胡同的民族特色街区了。
牛街,据说这片地界原本是一片石榴园,石榴园的居民区简称为榴街。因为榴街的住户多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谐音,于是人们干脆改称“榴街”为“牛街”了。
牛街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落,大约在宋元时代,许多来自中亚的穆斯林信徒逐渐在此聚居,经历近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位于地铁“长椿街”站南约2公里处,以区域中心的“牛街”为中轴,包含两旁约60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弄胡同,聚居着1万多回族居民,建筑和饮食等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

和北京其他街区最大的不同,在牛街,许多建筑都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穹顶,颜色也以穆斯林喜爱的白色和绿色为主。以前的牛街只是一条窄窄的小路,从1997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对牛街地区进行了拆迁改造。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的牛街告别了往日的面貌,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社区出现了。牛街的马路由七、八米 宽变成了四十米宽,马路两侧

北京牛街

有超市、餐饮等各种清真网点。

牛街之所以出名,除了这里聚居了较多的回族居民外,还因为那座着名的清真寺--牛街清真寺,它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恢宏的清真古寺,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经过不断地扩建与重修,这座清真寺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穆斯林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回族人口约占牛街社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回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有“围寺而居”的居住特点, 牛街(清真寺)每天有五次礼拜,每次礼拜的人数大约在100至15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