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什么是北京保卫战
扩展阅读
上海台企有哪些 2025-05-20 09:00:07
福州哪里可以上茅台 2025-05-20 08:59:51
北京楼顶补漏多少钱 2025-05-20 08:52:29

什么是北京保卫战

发布时间: 2022-07-10 10:34:07

A. 于谦和明朝的北京保卫战简介是因为什么引起的,来详细点简单点

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 于谦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而起的一个最大的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四路大军南下,前锋直指大同,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于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行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
当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百官张惶失措,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此时,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持。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斩杀太监王振亲信,打击宦党的气焰,平息众怒,初步稳定了内部;其次,拥立景帝,稳定政局。当时,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又便于统一部署,共同抗击瓦剌;再次,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于谦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同时,从各地调来勤王兵,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在北京周围。 北京保卫战兵力分布图布置兵力,严把九门。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这样,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十月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马,经大同、阳和,占领紫荆关。长驱进入北京地区。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大批部队穷追不舍。等也先军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般地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将中炮身死,瓦剌军受到很大打击。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打败也先的先头部队。由于也先不断增兵围攻孙镗,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此时,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城。同时,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而此时,景帝所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使明军阵势陷入混乱。瓦剌军乘势反击,追到德胜门外。在万分危急关头,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以砖石迎战瓦剌军。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及时赶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各地的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的掠夺。北方边陲重镇的守兵,也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保卫国土。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并获悉明朝各援军即将到达。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
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瓦剌军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烧杀抢掠,掠夺了许多物资和人口。而明军分路追击;石亨大破瓦剌 于谦北京保卫战浮雕军于清风店(今河北易县西);范广在固安打败瓦剌军。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东路的脱脱不花军,闻得中路、西路已败,亦立即撤退,并于十月二十日单独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
也先率军退至塞外,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鉴于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又遭失败。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无条件地释放了明英宗。其后,在蒙古族内部的相王争斗中,也先的势力一落千丈,日渐衰竭。
土木堡之败,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北部的重镇、关隘大部失守,北京的防务门户洞开,几乎导致了京师陷落、政权瓦解的严重结果。这些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外,也与明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英宗昏庸无道,偏听偏信,开始时步步退让,消极迎战,到仓促北上迎敌,又甘让宦官摆布,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打得大败。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首先是由于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坚决抗战,他们诛杀宦党,稳定局面,激发了广大军民抗击瓦剌军的勇气。同时,注意发现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健,即时拥立新君,使也先以为奇货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从而使抗敌军民能够放开手脚,一心保城杀敌。再加上于谦能够知己知彼,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长处和短处。瓦剌军队擅长骑射和野外作战,但是存在着兵力有限,不善于攻坚,并且火器很少等弱点。而明军在于谦的带领下,士气高涨,以城池为依靠,以战代守,充分发挥自己火器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在与敌对阵中,先以少数兵力引诱敌军,待敌迫近时,再突然以火铳、火炮火箭等进攻。等敌人阵势被火器打乱之时,用步兵、骑兵发起猛烈反击。这就较充分地发挥了己之所长,削弱了瓦剌军队的优势,从而使明军能够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仅在五天时间内便迅速地击败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剌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为什么不头我,我表示很无语呀

B. 北京保卫战读后感什么写

明军人数在20-22万。
瓦剌军队大概在5-8万人左右。
京师保卫战或称北京保卫战是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
瓦剌军队大概在5-8万人左右。

出自《明朝那些事儿》的描写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C. 于谦对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什么贡献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就在土木之变后仅仅三个月,也先经过充分准备,亲率大军,挟持英宗,在太监喜宁的引导下,扬言送英宗回京,南下进抵大同城下,要求大同守将去瓦剌军营朝见明朝皇帝英宗。也先的如意算盘是用英宗做招牌,胁迫边防守将出见,乘机将其扣留,迫使边关守军不战而降。大同总兵早已识破其阴谋,派人告知也先“明朝已有国君”,使也先无计可施。也先在大同诈骗不成,未敢强攻大同,就率军从大同城东门外南下,分兵两路,一路攻陷居庸关西南的白羊口,另一路攻破紫荆关。两路瓦剌军队,兵锋直指北京。

于谦接到大同总兵关于瓦剌入侵的战报后,就积极进行北京保卫战的准备。

明廷下令各地的宗室诸王,急率精兵来京勤王,并任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都指挥以下不听从于谦命令者,可以先斩后奏。又赦王安、王通等出狱,要他们协助守卫京城,戴罪立功。同时还宣布了分奇功、头功、齐力的三等赏功办法,鼓励将士卫国杀敌。

如何才能守卫北京?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兵马司建议,拆毁城门外民房,以便屯驻军队,利于战守;都督王通主张,发动军民在城外挖深壕据守;总兵石亨认为,军队全部撤入城内,坚壁据守。于谦都不同意这些意见。他认为:“瓦剌现在非常嚣张,据守不战,表示我们害怕他们,更会助长敌人的气焰。”因而主张列阵城外,坚决迎战敌人。他分别将二十多万明军,列阵北京的九个城门外面,具体的部署是:于谦自己和石亨及副总兵范广、武兴等率主力列阵德胜门外,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外,广安伯刘安在东直门外,武进伯朱瑛在朝阳门外,都督刘聚在西直门外,副总兵顾兴祖在阜成门外,都指挥李瑞在正阳门外,都督刘德新在崇文门外,都指挥汤节在宣武门外。部署到位后,关闭九个城门,以示断绝退路决一死战的决心。

十月十一日,瓦剌的大军进抵北京城下。也先率主力列阵西直门外,而让英宗前往德胜门。英宗在瓦剌的指使下,给皇太后、景泰帝和文武大臣各写了一封劝降信。瓦剌把英宗拥到德胜门外的土城上,要明朝派大臣“迎驾”。明廷临时升通政司参议王复做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赵荣做鸿胪寺卿,派他们二人出城去见英宗。瓦剌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力,在接见明朝这两个使者时,大摆兵仗,杀气腾腾,并借口这两个人的官职小,不与他们谈判,要明朝派于谦、石亨、胡荧、王直前来谈判,并开出大量金帛的价码。

这时,景泰帝和一些朝臣,畏于瓦剌的军势,想派大臣去与瓦剌进行和谈。他们派人去问于谦的意见,于谦果断地回答说:“现在我只知道抗击瓦剌,和谈的事我不愿听到。”大家见于谦没有商量的余地,也就再没有人敢提和谈的动议了。

于谦密切注意瓦剌军队的动向,寻机加以袭击。瓦剌军抵达北京城外的当天,于谦就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等率军至彰仪门北进行迎击,斩其前锋数百人。明军首战获胜,士气大振。

接着,于谦又在夜间派兵偷袭瓦剌军营,也取得小胜。十三日,瓦剌军和明军在德胜门外展开决战。于谦先派石亨率军埋伏在道旁的空房内,然后派骑兵诱使数千敌骑进入埋伏圈内,伏兵发射火炮火铳,敌军死伤无数,连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弟弟孛罗,也被火炮击毙。瓦剌的主力转攻西直门。南北的明朝援军赶到,与驻守的明军三面夹击,当地百姓也升屋呼号助战,投掷砖石击敌。瓦剌军不支,向西南退去。围攻居庸关的瓦剌铁骑五万,由于明朝守军汲水灌城,水结成冰,他们根本无法接近城垣。也先见瓦剌军在明军的顽强抗击之下,屡战不利,手中的英宗失去诱降作用,又听说各路援军即将到达北京,担心后路被切断,只得下令退兵。十五日夜间,瓦剌军偷偷拔营,带着英宗,经过良乡西,向北退去。于谦得知瓦剌撤退的消息,立即派石亨率各路军发火炮袭击敌营,并乘机追击,杀伤瓦剌军一万余人。

至此,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明廷论功行赏,晋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辞让说:“边境还有敌人的营垒,这是我们做大臣的耻辱,还有什么脸得到国家的赏赐呢!”表明他保卫国家的赤诚之心。

D. 明朝的北京保卫战惨烈到什么程度

并不惨烈。但是有些曲折。除了我们熟知的西直门孙镗单骑战虏将外,在彰义门,一位都督和一位勋贵武官战死了。

背景:

明成祖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

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而起的一个最大的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瓦剌是当时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正统年间,瓦剌逐渐强盛,多次侵犯明朝北方边塞;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四路大军南下,统率所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前锋直指大同。

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率二十万大军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明朝大军刚到山西大同,前线即传来各路明军溃败的消息,王振不敢进军,便令大军撤退。退至土木堡时,瓦剌军追来,明军溃败,王振及众多将领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也先乘明军主力溃散、京师空虚,率军南进,企图攻占明朝都城北京。

E. 北京保卫战发生在什么时候

元朝被推翻后,一部分残余势力逃往漠北,历史上称作“北元”。后来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分裂,北元瓦解,分成鞑靼和瓦剌等部。到了15世纪中叶,瓦剌部在其首领脱欢、也先的统领下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蒙古各部,控制地域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逼大明疆土,成为明王朝北方的劲敌。

这时候,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宦官王振专权,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农民大量流亡。政治的腐败与经济的萧条,导致了明朝军事力量的不断削弱,北部防线逐渐南移。也先看到明朝边境防御日渐空虚,就不断派兵南下袭扰,并乘势步步进逼,把自己的疆域逐步向南扩展。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派使者向明朝贡马,谎报朝贡人数,企图多领赏品,王振由此下令削减马价,双方引起纠纷。也先早就想发兵南下,于是便抓住这次机会,以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为借口,纠集大军进犯大同,并分兵向辽东、宣府、甘肃等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边报传至朝廷,王振不顾众臣的劝阻,竭力怂恿年轻的明英宗御驾亲征,打算借皇帝亲征之名,吓退瓦剌军队,也趁机抬高自己的声望。明英宗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在王振的挟持下决定出征。

八月十四日,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遭到瓦剌军的堵截包围。翌日,瓦剌军佯退,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阵势大乱。瓦剌骑兵乘机进攻,明军仓猝应战,将士伤亡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土木堡惨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群臣相对而泣,上下一片惊慌。十七日,皇太后孙氏和皇后钱氏接到英宗派人送来的密信,信中要求多送金帛赎回自己。皇太后急忙命人搜索宫中珍宝,装了八车送往瓦剌,结果毫无回音。皇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命郧王朱祁钰(英宗弟)代理朝政,召集众臣商议战守对策。

朝议中,翰林侍讲徐理说:“我观验星象,看出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解救国难。”徐理话一出口,立即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义正辞严地斥责道:“倡议南迁的人,该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宋朝南渡的教训难道大家忘了么?现在应立刻调集勤王之兵,誓死守卫京师。”于谦的意见得到了皇太后、邮王以及多数朝臣的支持。于是,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部署保卫北京的事宜。

这时,北京城内疲兵羸马不足十万,政局动荡,人心惶惶,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于谦受命于危难之秋,针对这种形势,决定先从稳定政局入手。

一天,郧王临朝理事,众臣哭诉王振的罪行,纷纷提出族诛王振以安人心的要求,朱祁钰迟疑不敢答复。王振的党羽马顺上前喝斥,激起众怒,被群臣一拥而上当场打死。同时被打死的还有宦官毛贵、王长。又有人乘势捉住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一时群情激愤,朝班大乱。郕王吓得六神无主,正要退避。于谦挺身而出,上前拉住郕王,劝他当众宣布马顺等人当死,百官无罪,这才将混乱的局面安定下来。接着郕王下令处斩王山,诛王振党羽及全族。朝中的宦党势力受到打击,人心渐渐趋于稳定。

内患既除,但国不可一日无君。郕王监国摄政,遇大事总不敢决断,这对明王朝的战守非常不利。于谦等文武大臣多次劝谏,说服了皇太后和郕王,拥立郕王即位称帝,统一朝政号令,从而扭转了动乱的局面。同时,这也从政治上打击了也先,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诡计不能得逞。

稳定了政局,于谦又从各地选拔出有才干的将领,组成抗战的指挥集团,开始着手调兵筹饷,整军备战。于谦等人首先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直隶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紧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京畿、山东、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训练,以备调遣;将通州(今北京通县)可供京师一年之用的数百万石粮米运入北京,加强了后勤实力。接着于谦组织军民加固城墙,并疏散城外周围居民,加大防御纵深;又命工部赶造兵器战车,同时将南京库存的军用物资赶运来京;还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军丢弃的盔甲兵器,以充实战备。经过这些措施实施,短时间内就组织起22万兵强马壮的守卫大军,明军的守城实力迅速得到了加强。十月,也先率瓦剌军分三路大举攻明。东路两万人马取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作为牵制力量;中路五万人马,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由也先自率十万主力,挟持明英宗,经大同进攻紫荆关(今河北易县紫荆岭),企图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分进合击,一举夺占北京。也先由熟知紫荆关设防部署的被俘太监喜宁引导,率军偷越山岭,内外夹击,攻克了紫荆关。此后,又挥师南下,经易州(今河北易县)北上直逼北京。

于谦得到瓦剌入侵的战报后,立即奏请景帝朱祁钰,急调各地宗室的部队进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军夹击瓦剌军。接着于谦召集抗战指挥集团,商讨作战方略。

针对敌人的来势,兵马司提出,拆毁城门外民房,实行坚壁清野,以利于战守。都督王通发表意见说:发动军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筑工事据守。总兵石亨则主张军队全部撤入城内,尽闭九座城门,坚壁死守。众将领虽然意见不尽一致,但都认为瓦剌军来势凶猛,应先避敌锋芒,以守为主。于谦不同意这些意见,认为不应该消极防御,他向众将领陈述了自己的主张:“瓦剌现在气势嚣张,据守不战则表示我们害怕他们,这就会更加助长敌人的气焰。我们不能示弱,让他们轻视我们。我认为应该列阵于城外,用冲锋来迎战他们。”众人听后,也觉得拒敌于城外更为主动,都同意了于谦的主张。最后,于谦同众将领协商制定了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相互配合的作战部署。

于谦随即将调集的二十二万军队依城列阵于九门之外,都督陶瑾、刘聚等将领分别统兵列阵于安定门、西直门等城门下,于谦则同石亨指挥诸军,并亲率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在德胜门外,挡住瓦剌军的来路。同时派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杨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内。

布置完毕,于谦下令闭门誓师,宣布任何人即使战败也不得退入城内。并规定,将领临阵不顾军队先退的,斩首;军士不听将领指挥先退的,后队斩前队。于谦躬擐甲胄,身先士卒,眼噙泪花,号召守城三军:“要用我们的头颅与热血,来雪皇帝被俘的奇耻大恨!”十月十一日,瓦剌军主力逼近北京。也先命军队列阵于西直门,而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想要迫使明廷献城投降。于谦不为所动,决定先发制敌,打一打也先的气焰,于是命令都督高礼、毛福寿率军出击,在彰义门(今广安门西十余里)北,打败了瓦剌军先锋,斩杀数百人,夺回被俘者千余人。这天晚上,于谦又派薛斌率军潜入瓦剌军营,偷袭成功。瓦剌军受此两挫,士气大为折损。

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没想到北京守军阵严气盛,战斗力这么强,开始感到有点惊恐。也先料想如果继续打下去,恐怕于己不利,便采纳了降阉喜宁的计策,遣使入城,邀明廷派大臣“迎驾”议和,妄图诱于谦、石亨等人前来,将其扣留,使明军失去指挥,不战自溃。于谦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阴谋,但为了揭穿也先的诡计,掌握主动,遂派赵荣、王复前往谈判,同时,于谦下令守城将士不得谈论议和之事。

也先见于谦、石亨等重要将领未到,就借口来使官小,不与谈判,要明廷派于谦、石亨、王直等人前来。这时朝中主和派又乘机大倡和议之策,景帝一时难以决断,就派人征求于谦的意见。于谦坚定地回答:“现在我只知道有战事,其他事一概不愿听到。”并劝景帝说:“当前应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于谦的一番话,坚定了景帝抗战的决心,粉碎了也先的阴谋。

十三日,也先撕下了议和的伪装,集中主力向德胜门发动进攻。于谦令石亨在城外民房设置伏兵,派小队精骑主动迎击,交战后佯装败退,诱敌进入设伏地域。也先果然中计,率万名骑兵紧追不舍。范广出其不意,指挥“神机营”突然发射神铳、火箭,打得瓦剌军晕头转向。石亨乘机率伏兵投入战斗,前后夹攻,瓦剌军死伤无数。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弟弟勃罗和平章卯那孩也中炮身亡。也先这时才发现明军主力就在德胜门,于是急忙撤军,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

都督孙镗率西直门部队迎击瓦剌军,杀败了瓦剌军先锋。但也先不断增兵,孙镗力战不支,想退入城中。负责监军西门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许开城门,让城上守军发射火器轰击瓦剌军,配合孙镗守军战斗。这时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援兵从彰义门、德胜门赶到,会合孙镗三面围攻瓦剌军。瓦剌军抵挡不住,在也先的率领下仓皇向西南方向退去。

十四日,也先整顿兵马,再次进攻彰义门,于谦派武兴、王敬率军迎战。明军前队以神铳轰击,后队列弓弩继进,将瓦剌军击退。这时,景帝所派的监军太监率数百骑企图抢前争功,冲乱了明军的阵势,副总兵武兴中箭牺牲。瓦剌军乘势反击,追至土城(在德胜门外)。在此危急时刻,土城居民纷纷爬上屋顶,大声呼喊,向瓦剌军投掷砖石,配合明军打击瓦剌军。佥都御史王弦和都督毛福寿又率援军赶到,再次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此时,进攻居庸关的五万瓦剌军也遭到守关明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撤退。也先见北京城防守严密,屡战不利,手中的英宗又失去了要挟作用,在得到中路军兵败居庸关的消息后,又获悉各地勤王军即将到达,他害怕后路被切断,于十五日夜间偷偷拔营撤走。于谦发现也先撤军,立即派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并急令明军乘胜追击,又在固安(今河北固安)、霸州(今河北霸县)歼灭瓦剌军万余人,擒获其将领四十八个,夺回被掳人口、牲畜数以万计。至此,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瓦剌败退后,于谦继续加强北方边镇的防务。也先几次出兵南犯,都被击退。在武战不胜、求和不成的情况下,瓦剌被迫于景泰元年(1450)八月无条件释放英宗回朝,恢复了对明朝的臣属关系。其后,瓦剌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势力渐渐衰败下去,明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才得以解除。

F. 在京师保卫战中,于谦在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公元1449年十月,一场战争的阴云笼罩在繁华的大明都城北京城上空,这场战争差点就让北京成为蒙古人的都城,大明也差点要改朝换代。这场战争就是明朝历史上着名的北京保卫战。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下午,北京德胜门外陆陆续续来了一些狼狈不堪的士兵,这些人正是跟着明英宗征讨瓦剌的士兵,他们带回来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消息:五十万大军被瓦剌的两万骑兵大败,士兵所剩无几,这些人是从河北的土木堡逃回北京来的。

就在大明王朝从上到下人心惶惶的时候,瓦剌首领也先此时率兵退回蒙古草原,想着休整过后一鼓作气席卷明朝江山,重建大元帝国。也先想利用俘虏的朱祁镇对明廷进行讹诈,企图不战而胜,于是决定让自己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看管朱祁镇,尽量地好好照顾加以拉拢。此时的朱祁镇想的是也先应该只是想要一点钱财,于是向伯颜帖木儿请求写一封信给朝廷让他们用钱来赎回自己。太后和皇后接到信才知道皇帝被俘,并且还在人世的消息,皇宫此时已经乱作一团。第二天太后和皇后就把宫中的奇珍异宝装了八匹马运到了也先那里,但是朱祁镇并没有回来,金银财宝也石沉大海。皇宫之外,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也都传遍了,城中的富豪纷纷将财产运到南方,街头巷尾混乱不堪,人心惶惶。

次日,于谦派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主动出击,先后猛攻瓦剌军营。瓦剌军拼命抵抗,在激战中,武兴被流矢射中阵亡,明军小挫。但是附近的百姓得到消息后,自发前来支援,用砖石猛击敌人,由佥都御史王竑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率领的援兵及时赶到,四面猛攻,敌人全面溃退。

从十一日到十五日,战事相持了五天,瓦剌的进攻受到坚决的反击,死伤惨重。也先觉得攻城无望,有探听到明朝各路勤王兵马就要来到,自己的后路很可能被切断,无奈之下决定撤兵。十五日夜间,瓦剌军全部撤退,早已准备好的明军将士马不停蹄,连夜猛追,在霸州附近追上了瓦剌兵,夺回了被虏走的一万多明朝百姓和大批的牲口。十七日,也先残军狼狈逃出紫荆关,退回漠北。

北京保卫战一共只有五天,就是这短短五天,于谦和他领导的众将士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挽救了大明王朝。

G. 京师保卫战中,于谦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明朝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带兵攻打瓦刺部落被俘虏,随后便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京师保卫战。在这场战争中,明朝最终获得了绝对胜利,而这场战争能够大获全胜,都是因为当时的大臣于谦,是他计划了整场战争,并且带兵取得了胜利。

后来,因为瓦刺部落并没有直接离开,所以于谦便下令让大军装作打不过了,准备要撤退,瓦刺部落果然上当了,并且发起了猛追,结果却遭到了明朝大军的猛烈攻击,瓦刺部落的大军因此溃败,瓦刺部落的首领只好下令退回到北部去了,而于谦带领的京师保卫战,因此获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