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人外貌特征
北京人的颧骨高突。平均脑量均为1043毫升。
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为162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52厘米。
面部较现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额低平,鼻子宽扁,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齿粗大,上下颚骨向前突出,没有下颏。
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Ⅱ 古代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中国的山顶洞人
中国的山顶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晚期智人阶段,这时,猿人的各方面特征已经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晚期智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万年前的法国克罗马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约二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前者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克罗马山洞,后者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1930年,位置正好在北京人遗址的顶部,该遗址于1933-1934年由着名考古学家斐文中先生主持进行发掘。山顶洞遗址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洞口面北,高约4米,洞口下部宽大约5米。进得洞去,会发现洞的东部有一个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的地方,称为上室。上室的地面上有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有被烧过的痕迹,很显然,这里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在上室的地面土层中发现了婴儿的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的石器。洞的西部比较低,称为下室,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的周围有一些赤铁矿的粉末以及一些随葬品,这里是墓地。在下室的深处,有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大约只有1米的裂隙,这就是下窨,这里有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山顶洞的人类化古代代表8个人,从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来看,这8个人中有5个成年人,其中有男有女以及老人,1个十几岁的少年,1个5岁的儿童和1个婴儿。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经达到1300-1500毫升。山顶洞人的体胳特征和现代人极为相似,男子身高1.74米左右,女子身高1.59米左右。根据种种特征,古人类学家们推测,山顶洞人应该属于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别,可能是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人们在山顶洞遗址发现的石器工具不多,而且也不具代表性。骨角器比较多,有些是工具,骨针是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针身保存完好,只有针孔处残缺,骨针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物挖成的,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原始装饰品,如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山顶洞人还知道用赤铁矿的粉末染色,使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前一时期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说明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也是生活内容更加丰富。有人认为,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洞内,以及在尸体周围洒上赤铁矿粉末,意味着山顶洞人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化石。
Ⅲ 远古北京人的面部特征
古猿过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树下来生活
(一)
我们知道,作为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类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动物,一般居住在树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动物,他们在面上生活。
现在要问:什么因素使森林里的古猿变成猿人呢?森林里的古猿发展成猿人大抵经过哪
些步骤呢?
首先,这种古猿必须离开森林,到地面上来生活。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这种直立行走的古猿开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体作为工具,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制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森林里的某种古猿怎样演变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由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一般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会发生变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的。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陆会变成海。我国古代的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就是这回事。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气候也可以发生变迁。
地理和气候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有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谈一谈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非洲和亚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现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东部是猿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亚洲南部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是猿人的另一个发祥地。
从距今5亿年前开始,我国的西藏和它的周围地区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万年前,这块地方才逐渐上升,变成陆地。以后又进一步隆起变成高山。1966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喜马拉雅鱼龙,有力地证明了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势的变迁不是孤立的事件。跟这相联系的是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变。在地势的变迁中,原来温暖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温暖的地方。原来潮湿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干燥的地方,干燥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潮湿的地方。
大约在一二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那里有温暖的气
候,有茂密的森林。后来那里的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势升高以后,气候也跟着发生变化。原来温暖潮湿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且寒冷。
这必然会引起热带森林的逐渐消灭。
在其他某些适宜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的变迁,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逐渐变成比较干燥的不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当然,森林的消失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在那里,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般讲来,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变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争过程。这也是比较能
耐干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干旱的植物的过程。
于是,茂盛的热带森林逐渐减少,本来是连绵不断的大森林逐渐变成了树林的岛屿,东一簇,西一簇。
于是,逐渐出现了开阔的地面。这是说,草原逐渐代替了森林。
本来生活在林子里的动物呢?
在气候逐渐发生变化、热带森林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大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被迫逐渐向南方迁移,或者向有热带森林的地方迁移,有的仍旧留在原来的地方生活。
留下来的动物,依靠遗传的变异,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在身体构造上和生理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好的,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得到了发展,演变成新的种类。变得不好的,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就逐渐被淘汰掉了。这就是达尔文所
说的自然选择的道理。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呢?它们会怎样呢?
(四)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森林里的古猿,也大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转向南方,或者去寻找新的森林,仍旧过着热带森林或亚热带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来的地方,逐渐过着地面上的生活。
这就是说,某种森林里的古猿的后代逐渐分成了几支,或者至少分成了两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支是现代类人猿的方向。这一支坚持在热带森林里生活,继续做森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牙齿,特别是犬齿,更加发达起来,继续用来做有效的防御和攻击的武器。在这过程中,它们的颌骨和眉嵴更加突出。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现代类人猿的样子。同时,由于树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继续发展起来,终于变得比后肢长些。这就成了现代类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类的方向。这一支的出发点可能是拉玛古猿一类的动物。它们逐渐适应于开阔地面上的生活。它们逐渐演变,变成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那样的一类动物。从现在的化石材料看来,南方古猿的原始类型已经习惯于地面上的生活,能够直立行走,它们能够利用天然的“工具”,还不能自己制造石器的工具。从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进一步演变,变成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能够制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这就已经是早期猿人了。在从古猿经过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变过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脚的进一步分工,出现人的手和脚。
也在这过程中,由于生活上的变化,它们逐渐少用颌部和牙齿做武器。于是,在历史过程中,它们的颌部逐渐短缩,牙齿特别是犬齿逐渐缩小,脑量逐渐增大。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为人的样子。
(五)
现在要问:人类的方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在地理和气候的变迁过程中,没有迁移到森林里去的古猿怎样过日子呢?或者说,生活在开阔地面上的古猿怎样对付新的环境呢?
古猿大概跟现代的类人猿一样,过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们主要的食物本来是果实、嫩叶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别是块根。它们有时也吃些小动物或鸟蛋。现在由于气候的逐渐改变,树木逐渐稀少了。于是可吃的果实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少了。为了维持生活,它们就得经常到地面上来寻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虫子,甚至比较经常地捕捉小动物吃。
过去,用树枝去挖挖植物的块根做食物,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于生活的需要,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过去,用石头去敲破坚硬的果实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生活的需要,用石头去敲破硬的东西,包括动物的头骨在内,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们在树下活动的时间逐渐地长起来了。就这样,逐渐地,它们跟森林生活告别了。
可以这么说,饥饿把它们赶下树来。
(六)
到树下来生活,到地面上来生活,这对于古猿的习性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在地面上,它们过的是新的生活。在那里,它们会有更多的敌人。另一方面,在那里,它们会有新的食物。于是,它们要经常用“手”去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
这样,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作为行走的器官,而应该逐渐作为寻食和御敌的器官了。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劳动”器官。
我们知道,它们是完全能够这样做的。这是因为本来它们的前后肢已经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们已经有了能够握物的“手”了。
还有,它们本来也已经能够勉强直立行走。现在,在新的环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们的前后肢会进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发展,后肢逐渐专门做行走的器官。这样的分化显然对人类祖先的生存有利。
这就是说,到树下来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们逐渐变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于是手得到了解放。它们不再是四只脚或四只手的动物了。
这就标志着劳动器官的出现。
所以恩格斯认为从树上到地面上来直立行走,是类人猿向人类发展中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说:“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的时候从事跟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时候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这样,直立行走的新型动物终于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们在地面上碰到猛兽,常常要爬到树上去。现在,它们渐渐不这样做了。
猛兽来了,它们有的手执树枝,有的手拿石头,大呼大喊,挥舞树枝,抛掷石头,就可以把猛兽赶跑了。
这样,它们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体的力量,逐渐地战胜了猛兽。
从此,它们的生活比较自由了:它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此,它们经常地、集体地从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蹒跚地走着,以后就能够稍稍挺直身子,昂着头走路了。
这样,由于挺起胸膛,它们能够看得更远,更容易发现远处的敌人和食物了。
这当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但是那时候,它们有的是时间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变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人类的祖先逐渐学会了昂起头走路,学会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制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们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这时候,它们是人还是一般动物呢?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生物,是从森林里的古猿过渡到猿人的桥梁。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属于这一类。它们还不能制造石器的劳动工具。
恩格斯曾经把人的起源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角成的人”。①列宁(1870—1924)也提出过“本能的人”和“自觉的人”,说“本能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却区分开来了”。②现在看来,“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当于“本能的人”,它们的智力还不够发达,或者它们的手和脑的合作还不够好,它们只能利用天然“工具”,还不会用石块制造工具。它们是属于过渡性的生物。
总之,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些过渡类型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变化就使一种生物变成另一种生物,这在生物进化中是罕见的事。
猿人的出现
(一)
首先出现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干地区。这包括一部分能够制造工具的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国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
关于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因为材料还不充分。一个意见认为他们大约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一百多万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征是:直立行走,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脑子比较小,最大的可以达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脑子小一些。
从所发现的材料看来,早期猿人可能已经是猎人了。他们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过日子。他们会合作捕捉比较大的动物例如鹿和羊之类来吃。
(二)
早期猿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晚期猿人。对晚期猿人的生活,我们了解得多一些。
从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龙骨山的山上,陆续发现了不少古人类化石。特别是1929年12月2日,发掘到第一个头盖骨,它很像人的头盖骨。经过研究,知道这是猿人的头盖骨。这种猿人定名叫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类学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别是其中5个完整的头盖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里发掘到许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别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个头盖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这地方现在是北京市的远郊区,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经大半倾倒了。我国科学工作者从这掩埋的山洞里发掘到了非常丰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什么样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劳动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遗迹,有动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来说,有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四肢骨等,一共大约包括了40个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劳动工具来说,那里有几万件粗糙的石器。此外,还有一些可能当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这些石器已经有几种比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人们有根据认为,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创造出来的。
就猿人的生活遗迹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其中有一个灰烬层达6米厚。在灰烬层里面还发现有重要的东西:那里含有被烧过的骨、角和石头,又有一些烧焦了的木炭。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充分说明了北京猿人能够用火。
能够用火,这在人类进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动物的化石来说,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动物种类有肿骨鹿、斑鹿、剑齿虎、野猪、老鼠、马、鬛狗、羚羊、水牛、猕猴、鸵鸟等,不下100种。
最值得注意的是肿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别多,各有2000多个个体。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并且这些骨头有烧过的痕迹。想来北京猿人是吃这些动物的。这表示北京猿人是猎人,善于打猎。有理由认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单里,肉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0万年前,或许还要早一些。
1963年和1964年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有头盖骨、上下颌骨和牙齿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头盖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蓝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万年前。
(三)
现在要问: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样呢?是人的成分多还是猿的成分多呢?
让所发现的材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从发现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额部低平,脑壳比较粗厚,眉嵴相当突出,唇部向前伸,没有下颏。这些是近似类人猿的特征。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脑量相当发达,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约大了一倍。他们的四肢骨跟现代人的基本相似。这表示他们能够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学上在一开始研究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在分类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只是后来才知道,其实比他们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经能够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许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够用火。这表明他们能够劳动。这些完全属于人的特征。
这就是说,北京猿人虽然在身体结构上还有一些类人猿的性质,但是他们已经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现代人,具备了更多的人的性质。
因此,北京猿人已经不仅不再是猿——一般的动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进步的一种人。他们是从早期猿人过渡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
还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实:北京猿人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较短,鼻骨比较宽,颧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门齿呈铲形等。
因此,从地理分布讲,从形态特征讲,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
(四)
前些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比较了北京猿人和现代人的肢骨和头骨,发现北京猿人的手脚,尤其是手比较进步,但是头部还比较原始。换句话说,北京猿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具有一个跟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却配上一个在某些方面还近似类人猿的脑袋。
怎样解释这个事实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劳动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脑)先发达。这就是说,手足分化、手的发展先于脑的发展。这同样表明,劳动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起主导的推动作用。
这个进化过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为劳动器官的出现→人的脑
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论:在劳动的影响下,古猿逐渐发展成人。
(五)
应该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现过。例如,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发现了爪哇猿人。在德国,人们发现了海德尔堡猿人。在非洲,人们发现了毛里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这些猿人的性质,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这样看来,过去在远古时代,晚期猿人由于他们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经生活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分布很广。
分布很广,这就表明这个生物类型在发展中。
看来劳动已经赋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一般灵长类所习惯生活的地区以外。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般的灵长类,如猿、猴之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国“发现”的所谓“辟尔唐人”,也叫“曙人”。
经过是这样的:1911年,在英国辟尔唐地方,工人们在采掘石子的时候,发现了几块人类头骨的化石,就交给一个做律师的地主,名叫陶逊(1886—1938)。后来据说陶逊自己也发现了一块下颌骨。他就把这些材料一起交给一位专家去研究。专家研究以后,认为这是一种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颌骨不是人的,是属于类人猿的,而头骨却是现代人的类型。
于是,人们开始相信,英国以前也有猿人住过,而“发现”猿人的是陶逊。
这样,陶逊就自然地出了名。
尽管这样,当时仍然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那头骨是智人的头骨,那下颌骨是古猿的下颌骨,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体。
1953年,英国有3位学者应用新的科学方法,分析了“辟尔唐人”的化石标本,结果发现那个下颌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
于是,人们才明白过来,知道过去受了骗。原来这是陶逊所布置的一个可耻的骗局。
骗术揭露出来了:原来是陶逊拿了黑猩猩的一块下颌骨,用一种叫做重铬酸钾的化学品把它染成棕红的颜色,显得古老,来冒充化石。
科学界被他欺骗了整整41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可耻的欺骗呢?这不是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名利思想相联系的吗?
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个人“名誉”,是会在科学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烟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家是老实人。”①真正的科学工作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工作,跟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毫无相同之处。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页。
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党要求所有科学工作者,要按照党的教导,认真改造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学工作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
石器的制造
(一)
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开始真正的劳动的呢?是怎样制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从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经常使用天然“工具”,从经常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这些都是漫长的过程。
人类的祖先,在新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寻食,去御敌。这样,就开始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说,它们也会偶然制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类型,也就是不能经常自觉地制造工具的类型,就是这一进化阶段的代表。
在这过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渐减少,特别是到了干旱季节或者冬天,情形更加严重。人类的祖先逐渐更多地寻找肉类食物。
肉食是怎样开始的呢?
过去,它们已经吃过一些小动物,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也偶然吃过。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可能是这样学会的:狮子、老虎或者其他猛兽咬死了一只野鹿,饱餐一顿之后,满足地走开了。好奇的人类祖先,由于饥饿,会被残尸引诱过来。
它们把野鹿的残尸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学着狮子或者老虎的样,用嘴去咬鹿肉。
于是,它们发现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饥的,味道也不坏,特别在饥肠辘辘的时候。
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一开了头,尝到了甜头,模仿的就逐渐多了。
从此,只要原野上出现一具死兽的残尸,人类的祖先就会群集在它的周围。
以后,人类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这可能是这样进行的:它们三五成群合作围扑一只鹿,把它打死,然后分着吃。
于是,人类的祖先就不时用兽肉来补充素食的不足,过着艰难的生活。
可是,人类的祖先一开始肉食,并且越来越多地用肉来充饥,人类祖先的身体,特别是脑子,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养料。这是因为动物含的蛋白质比植物含的蛋白质更适合人体的营养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是转变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地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缩短了消化过程以及身体内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适应的过程的时间,因此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来过真正动物的生活。这种在形成中的人离植物界越远,他超出于动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正在形成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 ①《自然辩证法》第154~155页。
就是这样:人类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随在野兽的后面,等着吃残肉,像现在的若干猛禽那样。
接着,它们逐渐学会用叫声,用树枝,用石头,来吓走那些野兽,从猛兽的嘴里夺走食物。
以后,它们学会了自己合群去打野兽吃。
人类的祖先逐渐变得比以前聪明了。
(二)
起初,它们用自己的牙齿去咬取死兽身上的肉。后来它们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块去刮割兽肉,感到方便得多了。于是它们学会经常利用尖利的石块来做工具了。
这样,手里的尖利的石块,就起到牙齿的作用了。这就仿佛是牙齿长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齿”变得很长,很灵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块是会用坏的,也并不是到处可以找到的。
怎么办呢?
慢慢地,逐渐地,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破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碎另一块石头。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块。
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就这样制造出来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在人类的起源中,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质变、飞跃。
人类出现了!这就是早期猿人。
应该用“他们”去代替“它们”了。
当然,第一次自觉地制造出石器并不是容易的事。当中一定经过许多尝试和失败。但是,一旦能够在所敲破的石头中找到一些合适的工具,他们是会在已有的经验上提高敲击技术的。
同时,他们也还会从经验中了解什么性质的石头适宜于制造工具,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种石头。
不消说,制造出来的石器是很粗糙的,并且每一块石器的形状也不一样,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石器就是这样。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这样,更粗糙些。
这样的石器叫做旧石器。以后经过上百万年,人们才晓得进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旧石器的开始,这也是人类文化的开始。这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虽然有不少进步,也属于旧石器。
(三)
最早的石器虽然很粗糙,但是这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觉地、经常地制造工具的工作一开始,人类祖先就有了一种其他一切动物所没有的大本领了。
现在,他们不但会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会制造若干类型的工具了。
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表示真正的劳动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从完全动物式的“劳动”,经过某些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经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劳动”,逐渐过渡到某些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制造工具的劳动。
所以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在劳动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啊。
同时,在地球上展现了一部新的历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劳动工具的自觉制造分不开的。
(四)
获得这一个伟大进步并且开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动物,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一般的动物了:他们在生活方面和身体构造方面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了。他们的生活逐渐以劳动作为基础。他们的身体构造,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的影响,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适宜于拿工具进行劳动的手发展了。在这过程中,大脑也相应地发达了,智力也提高了。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更好了。
可是,他们还只是人的开端。他们跟现代人有重大的区别。他们,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还没有脱离动物——类人猿的状态:他们有低下的前额,有突出的眉嵴,有发达的颌骨和牙齿,这使唇部比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这样。
不能忘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层以后,大家承认: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会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样学会用火呢?
这还是一个谜。
让我们来猜猜这个有趣的谜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时是会发生的。这种野火的发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或者由于火山喷发,或者由于闪电烧着了树木,或者由于潮湿的草堆发生自燃。
Ⅳ 原古人类在外貌上有哪些变化
元谋人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南方古猿和从猿到人的转变
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猿。古人类学家们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已发现的有埃及猿、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等,大约生活于距今3500万~1000万年之间。这些古猿大小如猫,均栖息和攀援于林间,与人相去甚远。前两种属于早期古猿,腊玛古猿属晚期古猿,是1932年在印度发现的。学者原先以为这类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后来却发现其颌骨呈V字形而不是弧形,这种性状与其他古猿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因而确定它仍然属于猿科而非人科。大约在一二千万年前,由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些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逐渐稀疏,一部分古猿不得不成群地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他们用前肢抓握树枝,采集树上的果实,挖掘地下的植物块根,有时候它们也用石块投掷野兽,并用后肢支撑身体。久而久之,古猿在这种萌芽状态的劳动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前后肢日益分化,前肢不再支撑身体和行走,变成专门用作劳动和抓握的器官,演变成手和臂;而后肢也逐渐丧失了抓握的功能,成了支撑身体和行走的器官,成了腿和脚。这样,渐渐地,他们开始能够直立行走,由此迈出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人类学家几乎都同意,两足行走成为区分人和猿的重要标志。由于两足行走的形成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而且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它使上肢解放出来,以致有一天能用来操纵工具,因而具有进化的巨大潜能。例如,从生理上来说,直立使脊柱逐渐发展成S形弯曲,上半身的重心向后移、全身的重心向下移,保证了行走和活动的稳定性;直立使胸廓向两侧发展,胸腔扩大,使上肢的活动更加自如;直立也使得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进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所以所有两足行走的猿都是“人”,根据这个标准,世界大多数人类学家都承认目前已知的人科的最早成员是南方古猿。1924年,学者们首次在南非的汤恩发现了南方古猿化石,以后在南非和东非各地均有发现,代表不同物种的个体标本至少有1 000个,其生活的年代大约在400万到100万年前。汤恩古猿的化石标本,包括一个小孩的不完整头骨,即部分颅骨、面骨、下颌骨和脑壳。据研究,汤恩古猿小孩的头骨仍有许多类似猿的性状,如较小的脑子和向前突出的上、下颌骨;但它也具有一些人类的性状,其上、下颌骨不如猿那么向前突出,颊齿咬合面平,犬齿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枕骨大孔的位置。枕骨大孔是头骨基底的开口,脊髓就是通过此孔进入脊柱的。在猿类,此孔在颅底相对靠后位置,而在人类则接近颅底中央,因为当人两足行走时头平衡于脊柱的中央,猿则不行。汤恩的南方古猿小孩的枕骨大孔位于中央,说明此小孩是两足行走的。既然已能直立行走,其上肢就已被解放出来,因此他应能使用工具。但南方古猿的情况很复杂,一般认为可以把它们划分成四个种:非洲种、粗壮种、鲍氏种和阿法种。其中非洲种、粗壮种和鲍氏种都于200万~100万年前灭绝,只有南方阿法种才能称为人科的最早成员。南方的阿法种因为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而得名,这个种的较早的一些化石经钾—氩法测定为410万~390万年前之间,较晚的生活于375万~300万年前的一具古猿化石非常完整,但身高仅0.29米,年龄大约为19~21岁,因为是女性而被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为“露西”,本书中所选的南方古猿遗址正是“露西”的出土地。她身体结构极为像猿,臂长而腿短,脑容量大约400毫升,但盆骨似人而非猿,特别是股骨和膝关节吻合处有偏斜度,而不是猿的成直角的膝关节,说明她已能像人那样直立行走。与此同时,在坦桑尼亚莱托利,发现了由两人踩出的脚印,脚印大小分别为21.5和18.5厘米,两脚跨度分别为47.2和38.7厘米,被认为是一男一女行走时留下的,其年代在距今380万~360万年之间,间接印证了上面的推测。但在以“露西”为代表的南方古猿阿法种生活的范围内,至今没有找到人工石器遗物,且其前庭器官的半规管状态表明,南方古猿的行为方式还兼有两足行走和栖息于树上的四肢爬行的特点,因而只能说这一物种还处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期。
早期猿人
人类学家根据猿向人演变过程中,体质的变化,把人类的早期时代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发展阶段。从1964年起,人类学家就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和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先后多次发现了大批石器和古人类化石并存的遗迹。它表明大约在250万年前东非古人类已能制造工具而不仅是使用工具,因而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能人”(意思是有技能的人)阶段,人类学家们把它们分别命名为肯尼亚1470号人和坦桑尼亚“能人”,同时,也把同一阶段的人统称为“能人”。在坦桑尼亚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块长约2.5厘米的石片,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工具,这个时期发现的石器还包括大量砍砸器、刮削器及各种多边器,显微观察发现这些石片上有多种不同的擦痕,可能是割肉、砍树、割草时留下的。那么,制造工具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意义何在?有人曾对黑猩猩进行教其制造石片的试验,发现它在制造石片时“表现出创新的思维”,但却不能重复最早的工具制造者曾经利用过的系统打石片技术,说明最早的工具制造者具有超过黑猩猩的认识能力。因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工作,打制石片必须选择一块形状合适的石头,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打击,且打击动作本身需要多次实践,这就需要工具制造者有较高的心智能力。所以,生活于250万年前的“能人”,其脑子大约比猿脑大50%。能人应是人属的最早成员,但人类学家在研究了大量能人的标本后发现,并不是所有能人都完全用两足行走,有的更多地依赖于两足行走,而有的则较少地依赖于两足行走,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能人还不能算是完全角成的人。由于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出现于非洲,因此,有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
爪哇人、北京人
爪哇人和北京人都是晚期猿人。随着人类体质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在150万年前至50万年前,能人便已演化为“直立人”即晚期猿人,其主要特点是完全用两足行走。直立人有两个着名代表:一是“爪哇人”,1891年由荷兰医生尤金·杜布瓦发现于中爪哇附近,是一个类似猿的人类头骨;本课所选的《爪哇人头像》是一幅复原图。二是周口店的“北京人”,从1928年起由加拿大解剖学家D.布莱克和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后发现于周口店一洞穴中,是一颗人类的牙齿和头盖骨。此后,这类晚期猿人化石,也相继发现于肯尼亚的图卡纳湖东岸,以及亚、非、欧许多地方。“手斧”是晚期猿人文化的代表作品,可以说是制造工具的工具,为了制造它,石器制造者心中应有一个想制造的石器的形状,有意识地将这种形状施加于他们利用的原材料上。因此,晚期猿人在思维和语言上比能人均大为进步,因为技术的继承是离不开教育的。所以爪哇人的脑容量约为900毫升,北京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 043毫升,大大超过南方古猿和早期猿人。除了手斧而外,晚期猿人进化发展的另一大突破是火的使用,它首先发现于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的山顶洞。由于有了火,人类不仅可以御寒,而且可以煮食、自卫和狩猎。所以,在晚期猿人形成后,不仅人类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亚、非、欧各洲,而且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的来源也更丰富多样了。但无论是“爪哇猿人”还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都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并未完全脱离动物的范畴,食人习惯的保留,实行“族内婚”制,就是其重要表现。因此,人类学家也把晚期猿人称为“直立猿人”。这一阶段的猿人还有在德国海德堡发现的“海德堡人”。
尼安德特人、丁村人和克罗马农人
尼安德特人、丁村人和克罗马农人都属于早期智人,过去也曾经称为古人。大约20万至10万年前,人类的进化达到新的水平。在这一阶段,人类的脑容量已经达到1 400~1 500毫升左右,与现代人相差无几,因而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把这一阶段的人类称为“智人”。智人的早期代表是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尼安德特人,其脑容量为1 400毫升,而晚期代表则是1868年发现于法国维泽尔河流域的克罗马农人,其脑容量已增加到1 600毫升。考古资料表明,此时人类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工具的专业化更为明显,并且有了地区性差异,如莫斯特文化中的标枪头是专门用作投掷的,还有用处不同的单边刮削器、锯齿状石片和尖状器等等。此外,在智人阶段,原始群开始向人类社会过渡。格林·艾萨克1977年在主持库彼·弗拉50号地点的发掘时就注意到,该地点内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地面就有1 405件石器和2 100块兽骨,较该地点内其余居住区域密集10倍以上,说明当时能人已经集中和长期居住于此,该地因而被称为“家庭基地”。考古学家在发掘法国尼斯附近特拉阿马一个30万年前的遗址时,发现了一系列椭圆形的由中柱支撑的棚屋,一些棚屋中有火塘,周围有大量野牛、牡鹿和其他动物的骨骼,说明它是原始人的一个季节性营地,由同一个狩猎采集群体占据。而在各地尼安德特人遗址中,也发现了临时由帐篷组成的营地,以及大量单人和合葬的墓地,同时还发现一个排列着石头的长方形浅坑中至少包含着20个洞熊的头骨,旁边还有一具完整的熊骨架的遗址。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智人中已有了氏族生活和制度的萌芽,而崇拜不同对象的宗教已开始成为氏族存在的精神纽带。现代智人、氏族制度和图腾是三位一体同时发生的,尼安德特人中氏族制萌芽的事实表明,人类的进化已达到智人的边缘。而我们知道,在克罗马农人遗址中,不仅脑容量达到1 600毫升水平,而且在体质结构上与现代人无异,还发现了很高水准的洞穴壁画。他们已是完全角成的人,是无疑的了。中国的丁村人也属于早期智人。丁村人遗址发现于1954年,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及其周围地区,由着名古人类学家、北京人的发现者之一贾兰坡院士主持发掘。丁村人遗址共发现了三枚古人类牙齿化石,据研究可能是出自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石器,共有两千多件,其中只有不到7%的石器有人工加工的痕迹。石器种类很多,有手斧、石球和砍斫器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种三梭大尖状器,后被考古学界称为“丁村尖状器”。
山顶洞人
中国的山顶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晚期智人阶段,这时,猿人的各方面特征已经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晚期智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万年前的法国克罗马农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约两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前者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克罗马山洞,后者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1930年,位置正好在北京人遗址的顶部,该遗址于1933~1934年由着名考古学家斐文中先生主持进行发掘。山顶洞遗址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洞口面北,高约4米,洞口下部宽大约5米。进得洞去,会发现洞的东部有一个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的地方,称为上室。上室的地面上有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有被烧过的痕迹,很显然,这里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在上室的地面土层中发现了婴儿的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的石器。洞的西部比较低,称为下室,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的周围有一些赤铁矿的粉末以及一些随葬品,这里是墓地。在下室的深处,有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大约只有1米的裂隙,这就是下窨,这里有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山顶洞的人类化古代代表8个人,从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来看,这8个人中有5个成年人,其中有男有女以及老人,1个十几岁的少年,1个5岁的儿童和1个婴儿。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经达到1 300~1 500毫升。本课教材中选用了一幅山顶洞的头像复原图。山顶洞人的体格特征和现代人极为相似,男子身高1.74米左右,女子身高1.59米左右。根据种种特征,古人类学家们推测,山顶洞人应该属于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别,可能是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人们在山顶洞遗址发现的石器工具不多,而且也不具代表性。骨角器比较多,有些是工具,骨针是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针身保存完好,只有针孔处残缺,骨针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物挖成的,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原始装饰品,如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山顶洞人还知道用赤铁矿的粉末染色,使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前一时期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说明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有人认为,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洞内,以及在尸体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意味着山顶洞人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化石。
人种的出现
考古发现,晚期猿人时期,亚欧大陆各地已经出现了猿人的足迹。猿人大约在5万年前开始移民大洋洲,约2万至1.4万年前进入美洲。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但这只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均可通婚而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它说明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的。一般认为,现代人种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黄种人主要生活于亚洲大陆和美洲,白种人主要生活于欧洲大陆,黑种人起源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今天,各人种混居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其主要集中区域并没改变。
现代人类来自何方
一般来说,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古人类出现的时间,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虽然这一结论目前有些争论,但至少也在400万年左右是毫无疑问的。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们在非洲、亚洲、欧洲等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或古人类使用过的工具遗迹。例如,1965年中国元谋发现的170万年前的人类遗骨化石;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河谷发现的南方古猿“露西”遗骨化石,被确定至少在距今300万年以上,等等。所有证据都表明人类的起源有多个源头。人类早期的进化非常缓慢,经过了大约数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20万年前,人类才进化为早期智人,在大约10万年前,人类进化为晚期智人,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很显然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古人类都能进化为晚期智人也就是现代人。那么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又来自何方呢?是来自同一个地方,还是由当地古人类进化而来的,还是有其他原因?这是人类学家们长期研究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现代人都是来自非洲大陆,大约在20万年前,由于自然、生态的巨大变化 ,东非肯尼亚一带的黑人俾格米人开始走出非洲,大约在10万年前,他们到达了现在的中东一带,然后散布到亚洲各地,大约到6万年前,他们到达了今天的美洲和澳洲,逐渐取代了世界各地原来的直立人,演化为全世界各地现代人的共同祖先。1999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人类遗传学中心的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联合撰文指出,通行的基因研究证明,中国的智人也就是亚洲的黄种人的祖先也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大约在4万年到6万年前,非洲的现代人来到中国南部,逐渐取代了亚洲大陆上的古人。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反对人类共有非洲祖先的观点。例如,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人起源于中国的早期智人,他们认为中国各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从北京猿人为代表的直立人到现代中国人,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只不过是附带有少量的杂交。
Ⅳ 说一说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这两种远古人类在外貌上有哪些变化呢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山顶洞人则跟现代人差不多了。
Ⅵ 原始人长什么样
这得看什么时期的原始人了。早期原始人,也就是十几万年之前的原始人模样介于现代人与猿之间,嘴巴有些突出,鼻梁塌,毛发重。但是到了几万年前,原始人与现代人的外观相差就不多了。其实现代非洲与南美洲还有些原始人部落,他们的长相外观与我们没什么不同,只是过着原始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会结构也是原始社会方式。
Ⅶ 元谋人与北京人的体貌特征是什么
元谋人 体貌特征:
从化石产地出土的两个牙齿得知,此为同一个体的上中门齿,石化程度很深,并陈显浅灰白色,其形体粗壮硕大,磨蚀程度不高,切缘刚露出齿质,可能属于青年男性个体,这两颗牙齿的特征是齿冠基部肿厚,底结节发达,呈圆丘状突起,有发达的指状突,舌面有铲形舌窝。
北京人 体貌特征:
颅盖低平,前额后倾,头骨最宽处位置偏低,眶上圆枕于额鳞之间出现明显宽沟,头骨有矢状脊,鼻骨较宽,属阔鼻型并接近特阔鼻型,颧骨很高,颧面前突且教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没有下颌,下颌骨有下颌圆枕,牙齿粗壮,门齿铲形,平均脑容量约1075毫升,属直立人范畴。上肢骨短于下肢骨,与现代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