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共一大时陈独秀因为什么事无法脱身来上海
这方面的争论更是多样,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1936年,陈潭秋在《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说:“陈独秀未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那时他在陈炯明手下做广东教育厅长。”这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陈独秀没出席中共成立大会原因的说法。后来有人则笼统地说:“陈独秀这时正在广东,他没有参加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有的说:“陈独秀当时在广东孙中山政府里负责教育委员会工作,没有参加这次大会。”这些说法显然都源于陈潭秋。
与陈独秀关系十分密切的包惠僧回忆参加中共”一大”时的情况说:“有一天,陈独秀召集我们在谭植棠家开会,说接到上海李汉俊的来信,信上说第三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派了两个代表到上海,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会,要陈独秀回上海……陈独秀说第一他不能去,至少现在不能去,因为他兼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第二可以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个人去出席会议……陈独秀年长,我们又都是他的学生,他说了以后大家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同意了他的意见。有人说陈独秀是家长作风,当时是有一点。”
这段回忆录对说明陈独秀没参加中共“一大”原因比较详细具体,一直被作为陈未出席中共一大的权威史料。它有三层意思: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是第三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要召开的;二是陈独秀为争取一笔修建校舍款,不能去参加大会,而派别人去;三是陈独秀有家长作风。
实际上,陈独秀此时的想法,首先是对外国人要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有包办倾向的做法有意见,进行抵制,不去参加大会。陈独秀认为:第三国际的马林建议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大会,本应先向陈独秀建议,然后由陈独秀出山统一筹办,召集成立大会才合乎情理,这也合乎陈独秀个人的性情。
这是因为:其一,陈独秀在“五四”前已成为影响—代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是“总司令”,其思想地位与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的推戴。“五四”运动后,他又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十月革命经验的先驱,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领袖,“思想界的明星”。1920年夏天,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陈独秀首先和—些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即中共上海发起组,并任书记。他还为在我国建立一个以列宁为领袖的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而奔波、联络,1920年底,陈独秀去广东任教育委员会负责人。第二年春天,由李达任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代理书记。陈独秀到广州后,重新组建了广州早期共产党组织,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早期共产党组织,也都是陈独秀亲自联系,或派人去帮助建立起来的。这样,陈独秀已成为全国各个早期共产党组织实际上的公认的领袖。
其二,1920年底,陈独秀虽然离开了上海,但和中共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书信往来频繁,关系密切,还对中共上海发起组起着实际的领导作用。
其三,陈独秀在1920年11月,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二年2月,他又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并把党章寄到上海共产党发起组。这说明陈独秀等对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已有了比较完备的没想。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他和各地早期的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一旦商定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他就会亲自到会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大会。李达回忆说:在“一大”期间,有的代表称陈独秀是“我们的领袖”。代表们对陈独秀没来参加大会深表惋惜。
由于马林不先向陈独秀建议,事后也不征得陈独秀同意,李汉俊就突如其来地叫他去上海参加中共成立大会,陈当然有意见。共产国际代表对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包办倾向.是陈独秀没出席这次大会的—个最根本的原因。
当然,陈独秀不去参加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大会,也有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原因。陈独秀当时刚过40岁,血气正盛,性格倔强,又有家长作风。这是公认的。包惠僧认为陈独秀有家长作风.“不怕得罪人.办事不迁就”。林伯渠与陈独秀共事较久,“深知其倔强个性”。博古说,因为陈独秀的个性很强,自己的党龄太浅,就不敢轻易找陈谈问题。
毛泽东生前也讲过陈独秀有家长作风。他不随波逐流,自己认为正确的,就决心干下去,不怕别人反对自己,也不顾自己的名利。陈独秀花费了巨大心血,真诚而热切地,筹建中国共产党,最后由两个外国人主持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大会,个性倔强的陈独秀以为自己的人格尊严无端地受到极大损害,接受不了,是顺理成章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林包办中共成立大会的错误倾向的强烈抵制。陈独秀以争取—笔修建校舍款为由不出席中共“一大”,实为借故抵制马林包办倾向的—种行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代理书记组织召开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大会,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代理书记已经接受了,陈独秀不好完全拒绝,也不好再改变召开大会的日期,但自己又有意见,他只好借故进行抵制,不去参加大会。而他仍叫陈公博、包惠僧去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这是一种有限度的抵制包办倾向的行动。这也是陈独秀顾全大局的表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后,包惠僧奉命到广州接陈独秀去上海任书记,在广州,包惠僧向陈独秀谈到上海的情况,陈说他“不完全同意马林的意见”。陈独秀和包惠僧在回上海的船上,包谈到马林在“一大”上的即席讲话,陈对马林所说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是反感的”。陈到上海后,与马林进行了多次交谈,“还是谈不拢”。当时,“陈独秀对大家说,我们不能靠马林,要靠中国人自己组织党,中国革命靠中国人自己,要一面工作。一面革命”。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这时的思想,与不出席马林等确定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时的思想是相通的仍没有多大改变
❷ 1921.7.23 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什么缺席教科书说:因故未能到场。他俩干嘛去了
两人被特务跟踪了,为了保证会议正常进行,所以未能到场。
❸ 陈独秀在后期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下了
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尽管如此,陈独秀仍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3)陈独秀为什么不去北京扩展阅读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❹ 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为什么会被逼离开北大
陈独秀执掌北大文科学长的两年里,锋芒毕露,结怨颇多。他在文科学长任中废止年功加俸、每年更换聘约的改革举措触碰了部分教师的切身利益,使得其在教师队伍中的口碑、声望一落千丈。加之《新青年》言辞过激,深受北洋政府仇恨,一时间流言四起。1919年3月,一个“陈独秀在北京八大胡同与一学生同争一妓”的流言,让陈独秀遭到北大师生及国会议员的痛詈,改写了以后的道路。在众人的压力之下,蔡元培于4月8日主持召开文理两科教授会主任会议,宣布废除学长制,成立由各科教授会主任组成的教务处,由教务长替代学长,陈独秀实际上被温和地卸下文科学长一职,体面下课,黯然离开北大。
❺ 为什么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没有参加一大
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时,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也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负责人。因此,共产国际代表特意指示要陈独秀本人和广州代表一起出席党的一大。但因陈独秀当时在广东政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政务缠身,不便离开。于是,他在广州党员会上便提名由陈公博和包惠僧出席一大会议。包惠僧曾回忆说:“有一天,陈独秀召集我们开会,说接到上海李汉俊的来信,信上说第三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派了两个代表到上海,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会,要陈独秀回上海,请广州支部派两个人出席会议,还寄来了200元路费。陈独秀说第一他不能去,至少现在不能去,因为他兼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开款子的事就不好办了。第二可以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个人去出席会议。”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他向大会提出关于组织与政策的4点书面意见,委托陈公博带到了大会。
李大钊当时除了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外,还兼北京国立大专院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时值学年终结期间,公务繁忙,无法亲自前往上海出席会议。这样,北京早期党组织就开会推举了张国焘和刘仁静去出席一大会议。张国焘回忆说:“上海北京
和广州各地同志们互相函商的结果,决定于六月中旬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这个决定,北京支部应派两个代表参加。各地同志都盼望李大钊先生能亲自出席,但他因为正值北大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纷繁,不能抽身前往。结果便由我和刘仁静代表北京支部出席大会。”
总之,一大代表回忆中所说陈独秀和李大钊未能出席这次会议,都是因职务所在公务繁忙所致。
❻ 陈独秀,李大钊为什么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
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出席这次重要会议,这是为什么呢?
一大代表回忆中所说陈独秀和李大钊未能出席这次会议,都是因职务所在公务繁忙所致。因陈独秀当时在广东政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政务缠身,不便离开。李大钊当时除了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外,还兼北京国立大专院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时值学年终结期间,公务繁忙,无法亲自前往上海出席会议。
❼ 中共一大时陈独秀和李大钊各因为什么事而没有参加
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当时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又兼任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巨款修建校舍,如果他离开广州,这笔款子就会落空,所以未能出席“一大”。而李大钊当年担任北京八校
的教职员联谊会议主席,正在领导索薪斗争和暑期会务,也不能离开北京。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不影响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❽ 陈独秀是什么人
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改革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倡导者,五四运动总司令、思想指导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领导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1920年初,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于1937年8月出狱。
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逝世。主要着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着作选编》等。
(8)陈独秀为什么不去北京扩展阅读:
创办《新青年》杂志驰名天下:
陈独秀36岁那年,他最精彩的的人生在上海掀开大幕。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乘坐轮船到达上海。他回到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谊里21号。
和阔别一年的妻子高君曼以及儿女住在一起。他开始筹办《青年》杂志,找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创办人汪孟邹,希望他担当杂志发行人。
汪孟邹为难地说,他已经承担了几家杂志发行,无力承担新杂志的发行;。推荐了群益书社的兄弟老板陈子沛、陈子寿。
“好, 那就去试试看吧。”陈独秀充满希望。第二天,陈独秀与汪孟邹来到群益书社拜访陈氏兄弟。最终,陈氏兄弟答应承担新杂志的发行。
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斗,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 陈独秀的住处诞生,陈独秀担任主编和主笔。
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号召青年们战胜恶社会,解放思想,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青年》杂志刚出版,头疼的事就来了,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来信。
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周报《上海青年》名字相似,要求尽早更名。陈氏兄弟为了避免麻烦,建议杂志改名。陈独秀从第二卷开始,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受到热烈欢迎,陈独秀也一鸣惊人。1916年年底,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不愿受聘,他要在上海办《新青年》。
蔡元培盛情相邀,并提议《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大,陈独秀这才勉强接受。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传单遭到拘捕,9月获释。
1920年2月,陈独秀离京返沪,仍然居住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石库门里。这下,老渔阳里2号又热闹起来,厢房是迁回上海的《新青年》编辑部。
陈独秀总是在底层客厅坐在皮面靠背摇椅上,会见老朋友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等;他也与来访青年交谈,后来青年来的越来越多,他被迫在客厅挂上小黑板。
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15分钟为限”。《新青年》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它发出一声声惊雷:大力宣传“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号召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举起“文学革命”大旗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也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新青年》发行量扶摇直上,创刊时1000份;仅仅创刊两年,发行量达到1万五六千份,以后与日俱增,成为知识阶层的必读。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也驰名天下,成为千千万万青年的偶像。陈独秀还做了一件影响中国的大事:创办中国共产党。
1920年4月,三位俄国人来到老渔阳里2号,他们是维经斯基(中文名吴廷康)和夫人库茨涅佐娃、翻译俄藉华人杨明斋。维经斯基向陈独秀提交了李大钊的介绍信。
陈独秀看了信激动地说:“我和李大钊多次谈论过在中国建立布尔什维克的政党,这次吴先生和杨先生来华,我们求之不得。”
事后,维经斯基向共产国际报告:陈独秀是“当地一位享有很高声望和有很大影响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