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哪里卖的紫砂壶最好
(1)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垢,使用时间越长,茶垢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产地唯一直销上海东汉阳路二百七拾一号詹记官方认证(2)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3)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4)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网络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无炸裂之虞。
Ⅱ 北京买茶具哪里比较正宗
在菜市口这,北京茶庄一条街,这边一条街全部都是 茶庄,你可以来转转,刚陪姐妹和他爸爸去 中茶茗品 买了一套茶具 很精致
Ⅲ 古代的茶具有哪些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
Ⅳ 古代着名茶碗、茶器有哪些
茶碗,顾名思义,喝茶的碗也。这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价值最高、最为考究的一种,甚至被作为所有茶道具的代称。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体现了日本陶器工艺的最高成就,非常着名的"乐窑"、"织部窑"、"志野窑"出产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导下,由能工巧匠生产出来的极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现在已经极少使用,价值却与日俱增。而高丽茶碗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丽茶碗的代表是井户茶碗。
早在《茶经》中, 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 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 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 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炙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 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 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 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 “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 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 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 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 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 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 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 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尔以茶自 娱,可据情简化。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宋 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具亦不例外,如烘茶的焙 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 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 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 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且不论 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则 一目了然。可见,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 一定思想观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 “大玉川先生”。足见,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 的。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看见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 物,而不知其义。不用说现代中国人,即便日本茶道师,使用这 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因此只能从文化观念上,才可 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瓷 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 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历 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 为上乘茶具。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 扁身等各种形状。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我国唐代茶碗重古朴,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高 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 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 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所以,仅明清壶碗组成 一个大型展览亦并不费难。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 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 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 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 “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 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 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 茶船。但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 之女创茶船之说也只能作故事传说来看。益碗茶具有许多花样, 常绘山水花鸟,多出名人手笔。碗内又绘避火图。有的连同茶托 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以备茶会之 用。清化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北京气 候高寒,茶具以保温为要,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 响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 今特色不减。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 深入千家万户。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 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自明以来,我 国出口贸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现代,中 国茶具仍为世界各国所宝爱。今之东南亚国家,明明是自己烧制 的茶具,却以“中国瓷器”相标榜,以抬高身价。小小茶具对推 动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来日。
Ⅳ 哪些茶具有哪些特色
【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 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 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着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 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干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 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 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 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 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 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问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 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 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 夺香,又无熟汤气。”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山现了两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龚 寺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 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着名制壶大师。供春的制品被称为“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用心,怎称神明”。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 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十分推崇的诗句:“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其中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 世。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杨彭年的制品, 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当时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 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清代宜 兴紫砂壶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 均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器具,17世纪,中国的 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船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早在15世纪,日本人来到中国学会了制壶技术,他们所仿制的壶,至今仍为日本人民视为珍品。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美术作品。过去有人说,一两重的紫砂茶具,价值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专为日本消费者设计的艺术茶具,称为“横把壶”,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到写精美书法的佛经文字,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 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群众欢 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 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这种杯容量为250毫升,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 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壶的创作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砂寺一个不着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 型精辟,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足供春唯一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自明代供春(龚春)模仿老银杏树瘿制成“供春壶”而闻名后,相继出现的制壶大师 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梁、文畅、时朋“四大名家”,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有陈鸣远、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和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近代有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人,顾景舟近作 提璧壶和汉云壶,系出国礼品。青年艺人也是人材辈出。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 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 具的艺术装饰。不少着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 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 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评价一套茶具,首先应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一套茶具只有具备了容积和重量的比例恰当,壶把的提用方便,壶盖的周围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整套茶具的美观和实用得到融洽 的结合,才能算做一套完美的茶具。宜兴茶具使有这些特点。
紫砂茶具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为海 外一些国家的人民所珍重。早在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 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18世纪初,德国人约·佛 ·包特格尔,不仅制成了紫砂陶,而且 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本世纪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 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史 增添了光彩。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属器具。到隋唐时,金属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精美茶具装点空间
对许多人来说,茶与咖啡不只是简单的解渴饮料,它更是生活中一个美丽的衔接。注重居室生活品位的人们,对咖啡杯和各种茶具的收藏也是另一种装点空间的方法。 一般而言,杯器可因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款式。如意大利的专用咖啡杯较为小巧,杯口亦较窄,这样才能留存浓醇的咖啡口感。而红茶杯的杯缘较宽,以使茶叶有舒展的空间,同时也能观赏茶叶舒展的美感。一般的咖啡杯容量约在200-230毫升之间,而欧美家庭用早餐的咖啡、牛奶杯,形如马克杯,容量较大些。咖啡杯的内壁最好选择简单的淡色系,杯子才能映衬出咖啡的色泽。 杯器的材质可分为陶及瓷,两者保温效果相差不多,市场上的骨瓷杯则含有动物的骨灰,保温效果极好,但一般家庭很少使用。 用杯器装点居室,不仅可将杯子单摆在餐桌、茶几上,成套地摆放在透明的橱柜里,或是几组不同的杯器结合使用,利用不同的色彩与质感对比,再搭配新鲜的水果,娇艳的鲜花、绚丽的台布,让你有个品茶、喝咖啡的好心情。
Ⅵ 北京去哪里买茶具比较好
北京去马连道茶叶城二层,很多商户买茶具,马连道茶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一商集团公司投资建成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商业设施,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北京马连道茶城坐落在“京城茶叶第一街”的中心位置,是规模经营的大型茶叶市场。这里云集着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300余家茶商,年销售近3亿元。除茶叶经营外,还经营茶具、茶工艺品、茶道和茶文化传播等。独具特色的经营和规范化的管理,使其在短短三年就在全国具有了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多次被北京市和宣武区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作为北京特色,马连道正瞄着国际化特色商业街的目标迈进。 奥运将至,马连道整体形象也将有进一步的提升。区政府将在对发展马连道茶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以茶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马连道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通过引入茶叶拍卖和大宗交易等交易制度,迅速提升茶产业,推动茶叶贸易,规范拍卖制度及相关贸易规则,将马连道建设成全国茶行业龙头市场和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此外也会加强茶叶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Ⅶ 老北京的茶文化
老北京茶文化
茶道在中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向来以“品茶”和“饮茶”分为不同的“茶道”。陆羽作《茶经》, 即谈的是品茶。换句话说,即是欣赏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坏(日本人最重此点),以为消遣时光的风雅之举。善于品茶,要讲究五个方面:第一须备有许多茶壶茶杯。壶如酒壶,杯如酒杯,只求尝试其味,借以观赏环境物事的,如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并不在求解渴,所以茶具宜小。第二须讲蓄水。什么是惠山泉水,哪个是扬子江心水,还有初次雪水,梅花上雪水,三伏雨水……何种须现汲现饮,何种须蓄之隔年,何种须埋藏地下,何种必须摇动,何种切忌摇动,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须讲茶叶。何谓 “旗”,何谓“枪”,何种须“明前”,何种须“雨前”,何地产名茶,都蓄之在心,藏之在箧,遇有哪种环境,应以哪种水烹哪种茶,都是一毫不爽的。至于所谓 “红绿花茶”,“西湖龙井”之类,只是平庸的俗品,尤以“茉莉双窨”,是被品茶者嗤之以鼻的。第四须讲烹茶煮水的工夫。何种火候一丝不许稍差。大致是:“ 一煮如蟹眼”,指其水面生泡而言,“二煮如松涛”,指其水沸之声而言。水不及沸不能饮,太沸失其水味、败其茶香,亦不能饮。至于哪种水用哪种柴来烧,也是有相当研究的。第五须讲品茶的功夫。茶初品尝,即知其为某种茶叶,再则闭目仔细品尝,即知其水质高下,且以名茶赏名景,然后茶道尚矣!
至于饮茶者流,乃吾辈忙人解渴之谓也。尤以北方君子,茶具不厌其大,壶盛十斗,碗可盛饭,煮水必令大沸,提壶浇地听其声有“噗”音,方认为是开水。茶叶则求其有色、味苦,稍进焉者,不过求其有鲜茉莉花而已。如在夏日能饮龙井,已为大佳,谓之:“能败火”。更有以龙井茶加茉莉花者,以“龙睛鱼”之名加之,谓之“花红龙井”,是真天下之大噱头也。至于沏茶功夫,以极沸之水烹茶犹恐不及,必高举水壶直注茶叶,谓不如是则茶叶不开。既而斟入碗中,视其色淡如也,又必倾入壶中,谓之“砸一砸”。更有专饮“高碎”、“高末”者流,即喝不起茶叶,喝生碎茶叶和茶叶末。有的人还有一种论调,吃不必适口而必充肠之食,必需要酽茶,将“高碎”置于壶,蔗糖置于碗,循序饮之,谓之“能消食”。
还有一种介于品茶与饮茶之间的,若说是品茶,又蠢然无高雅思想,黯然无欣赏情绪。若说是钦茶,而其大前提并不为解渴,而且对于茶叶的佳劣,辨别得非常清楚,认识得非常明确,尤其是价钱更了如指掌,这就是茶叶铺的掌柜或大伙计。
每逢茶庄有新的茶样到来,必于柜台上罗列许多饭碗,碗中放茶叶货样少许,每碗旁并放与碗中相同的茶样于纸上,以资对照与识别。然后向碗中注沸水,俟茶叶泡开,茶色泡透,凡本柜自认为能辨别佳劣的人物,都负手踱至柜前,俯身就碗,仔细品尝。舌吸唇击,啧啧有声。其谱儿大者又多吸而唾于地上,谓之 “尝货样”。大铺尝货样多在后柜,小铺多在前柜,实在是有意在顾主面前炫耀一番。
茶叶庄
北京茶行,十之九皆为安徽人,所谓“茶叶某家”的便是,有名者为:吴家、汪家、方家、罗家、胡家、程家凡姓,而安徽人中尤以歙县为主,所以北京的歙县义地便由茶叶吴家负责典守。外省外县人极难经营茶行,即使有人开茶店,亦须请皖歙人帮忙,如庆隆茶庄就是由皖人相助而由河北安次县人开的。近年更有山西人在京经营茶店的,以前是海味店代营茶叶,后又改为茶店代营海味,一切采办、尝样、主持全是山西人。因安徽为产茶名区,歙县附近尤盛,所以歙人多业茶。北京的大茶店在茶山附近设“坐庄”采办新茶,也有包一角茶山的。小一点的茶店在天津坐庄,更小一点的便向津方茶行批购。天津是北方几省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到茶山坐庄的人一定要懂得各色茶叶的好坏,价值的涨落,在京销售情形,以定采办数目。更需与茶山厮熟,道途通晓,周转资金灵活。每年要往来京皖或京津,所以皖歙人业此最宜。
茶叶的种类
北京人常喝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一)茉莉香茶 包括所有经过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细目不下二三十种,以“蒙山云雾”、“蒙山仙品”为最佳,以次有“黄山凤眉”、“黄山仙雾”、“双窨梅蕊”、“双窖茗芽”、“老竹大方”、“铁叶大方”等,此类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贡品,由两淮盐运使呈进,以黄山所产为主。至于此类四个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对顾客的介绍,实际内行另有简名。即购者也只说要多少钱一斤的龙井或香片,没有呼名的。
(二)珠兰清茶 茶经窖制则失茶味,但不经窨制又只觉苦涩,而珠兰茶可缓其冲。此类茶叶另销一部分嗜爱者,并非普通人的喜好。珠兰茶在茶店呼为 “兰窖”,有“兰窖岩顶”、“兰窨娥眉”、“兰窖宝珠”等,有一二十种名称。京人通称为“莲蕊”,写于茶馆茶牌上的,只是珠兰茶中的一种名称。珠兰茶颜色清淡而非龙井,亦非素茶,非静心人不能辨其妙点。
(三)武夷红茶 红茶为熟茶的一种,冬天饮之能祛寒暖腹。此种茶向为旧京人所不喜欢,一般家庭中极为少见。自欧风东渐,跳舞厅、咖啡馆里都有了红茶,西餐馆用红茶代替咖啡,有时还加牛奶、砂糖,于是红茶大走“红运”,茶食店中有了红茶,新家庭中也预备下红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问津的。红茶以 “铁观音”、“上下岩茶”为最佳,以次有“龙须”、“白毫”、“红寿”、“九曲君眉”、“桂花红眉”、“大红袍”、“红雨淋”,名色佳隽,更有做成茶团或茶束成对计价的,如“水鲜龙团”、“武夷龙须”等。
(四)龙井绿茶 茶店以“红绿花茶”四字为号召,红即红茶,绿则指龙井及六安素茶。
龙井茶自以西湖龙井所产得名,但龙井地大不过一顷,能有多少茶树?即西湖近处亦不见得能喝着真龙井,何况远隔数千里,几元钱就能买一斤呢!茶店将龙井叫做“龙茶”,倒实际一些。按等级分,最好的是“超等龙茶”,其次才是“西湖龙井”、“明前贡龙”、“春分贡龙”等。绿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针”、“六安梅片”、“六安针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广了”。
(五)各种花茶 茶店中花茶以菊花为正宗,有“贡菊”、“黄菊”、“白菊”等,统名之为茶菊,和药店所售有粗细之别。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价值高昂,多有不预备的。花茶还有“枸橼茶”、“野蔷薇茶”、“桑顶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贡尖”等类。至于窖茶中的茉莉花、珠兰花,也叫花茶。近年苏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渐传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 昔盛今衰的普洱茶产自云南的普洱,种类也不少,以“蛮松芽茶”为最佳,次为“蛮松普洱”。它的装制与一般茶叶不同,装成茶饼的名 “七星饼”,装成茶砖的名“普洱茶砖”,装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装成茶团的,分大小两种,大的重百两,名“百两普洱团”,小的可以零星称用,名“普洱星团”。喝普洱茶必须熬煎,有时还要加姜片,为边塞旅行的必备之品。
茶叶在产地采摘以后即经人工择制。红茶更须经过炒、晒、蒸等手续,茶的寒性全被涤净。其他窨茶绿茶则稍经加工即直运各地,所谓双窨是到销地以后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数量要与茶成比例,过多过少皆不可。窖焙有一定时间,大约为一对时(二十四小时),至时开封。不及时味不佳,稍过时味亦变臭,即香极生臭之理。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对于水虽不讲究,而实亦顾及此点。早年北京没洋井及自来水(北京第一个洋井,说者虽皆以耳闻目见为说,实仍以十二条西口刘家洋井为最早最佳,主人刘五,山东人,能画马,而隐于商贩),普通井水,虽不是土井,是砖井,仍以苦水为最多,那时八旗军家,四季发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饭,应以使苦水为香越,所以苦水也为人所重视。做菜做汤,有时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涤器浇花,则以二性子水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够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贫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为苦水,水苦涩有碱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较苦水稍佳,介于甜苦之间,井数较苦水井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缘故,实也因地当适有佳泉。笔者曾饮“上龙”井水,上龙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冽过之,可见为地有佳泉之故。
早年挑水的山东人,聚处为“井窝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发财,人家向备两缸,一贮苦水,一贮二性子,中等人家,则另备一小坛,以贮甜水,大家则屏弃苦水不要。挑水的有专挑某种水的,有兼挑两三种水的,其专挑甜水的,则为水夫中翘楚。以前宫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黄龙包袱水车夫交友,或许以金钱,以期得偶然盗用少许御水,但仍须在预定地点相候,有时且要迎出城老远的去。有的和玉泉山当差人员相识,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车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处,每日可卖水费五十三两整宝一个。那时北京有一俗谚是:“南城茶叶北城水”,所谓北城,盖指安定门外而言。安定门外甜水甚多,当是地脉所关,以“上龙”“下龙”二处为最佳。二井相离,不足二百步,上龙在北,下龙在南,现在下龙已然填堙,屋宇无存,上龙仍由毛三兄支持开茶肆。安定门外下关北口外,地当小关之内,有甘水桥甜水井一处,此井由元明以来即有名,甘水桥尚是元代旧名,以明代为最热闹,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戏杂陈,几成闹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门外白石桥一处了)。到清代虽没有以前的繁华,卖甜水是仍旧的,直至洋井盛行,此处立刻冰消了。安定门外角楼北土城边还有一处“满井”,水齐井口,俯身可饮,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当热闹,在清代却寂寞无闻,也没人在此取水。此井现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润,清幽异常。前几年曾和门人王永海三数人前往,自携试验化学用的汽油炉及茶具酒果,在此踏过青,难得并无主人相问,极有清趣的趣味。
茶 具
北京人虽不讲究泡茶的水,也相当能分别水的佳劣的。北京人是喝茶,而不是品茶,所以茶具不能十分太小、太讲究,但也有以喝茶为目标,而在小茶具、细瓷器上注意的。北京喝茶,茶壶也以小为目标,但既为喝茶,自以能蓄茶为主,所以能有暖套为佳。暖套例为藤编其外,内衬毡絮,以红喀喇为里,居家行旅,无不相宜,只茶馆中不预备此物。茶壶通以瓷质,老家庭也有用铜壶的,而皆说锡茶壶贮茶不败味。商店中也有小号生铁壶沏茶的,即驰名四远的“山西黑小子 ”,形作荸荠扁形,实为煮水之用。有一般似乎讲究的,以用宜兴紫砂壶为贵,宜兴壶固佳,但难得精致小品,且多伪制,泥味历久不退。也有用银壶的,此风近年始盛。晚清兴一种磁铁壶及一种茶壶盖碗两用的茶具,实皆宜于靠茶,讲究者不用。前清茶具,有所谓“折盅盖碗”者,盖碗为一盖一底,盖小于底,在其中泡茶,量小适于细饮。且用盖碗,稍显外行,则不但斟不出茶来,反要洒落身上,有时还要摔掉。必须以大指中指卡住两面碗边,食指圈回,顶住碗盖,盖前方稍下沉,即能一丝不洒的斟出茶来。折盅为令茶速凉,乃待客及对付妇孺之需,是仆婢的专差。一般不肖子弟,在盖碗中也要出花样,外绘花卉山水人物、名人手笔,内绘避火图两幅,六碗为一桌,装一锦匣。以六碗内图相同的为下品,六碗备异共十二式的为中品,十二碗二十四式的为上中品,二十四碗四十八式为上上品。有一暴发户财主,也要玩玩名瓷,便买了一套上上品四十八式的,后其家败落,此物独得善价,此公也不为无见了。
关于茶碗,普通都是瓷碗,而旧称为茶盅的缘故,一则物小,二则完全没把似酒盅,其岔沿豆绿色、茶叶末色、芝麻色的,人则称为茶碗。近年托茶碗的有茶碟,早年则有“茶托”、“茶船”,全为锡质,也有铜质。其圆形中央有一放碗足小圈的,或荷叶边的,名为茶托;其为元宝形、两头高高翘起的,名为茶船。
北京泡茶,通称为沏茶,以先放茶叶后注水为沏,先注水后放茶叶为泡,北京则无论用茶壶或盖碗,皆用沏的方式。其专爱喝酽茶的,先将沏成的茶,喝过几遍,然后倾入砂壶中,上火熬煮,则茶的苦味黄色尽出,谓之“熬茶”。熬茶适用于山茶,所用砂壶,价值最廉,通称为“砂包”,为中产以上所不睬、富贵人家所不识,而颇利于茶味,乡间野茶馆常用砂包为客沏茶,冬夏皆宜。和熬茶差不多的,有所谓靠茶,靠茶即将茶壶置于火傍,使其常温,时久也靠出茶色来。熬茶可以用武火,靠茶不但用文火,简直不必见火,只借火热便可。
伪 茶
北京西山附近一带,有山中人扛荷席篓荆筐,内实所谓山茶,脱售于当地。村民因其价廉,争相购饮。后京茶庄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为伪茶。山茶产于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过上方山往南便逐渐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荆为主(紫荆,北京人称为“荆条”,山里人称为“荆蒿”),采其嫩芽晒干,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卖。喝山茶的,必须用砂包熬着喝,越靠茶叶越浓,尤以冬日喝山茶更为深厚有趣。
初期的紫荆芽茶尚称不恶,后以销售发达,饮者渐多,遂将已成小叶的紫荆大芽加入,且多加荆枝,以压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后乃有杂质加入,但山中人不采夏日长叶,亦不采秋后小叶,只采春日嫩芽,因紫荆花芽虽可代茶,而紫荆则颇有毒质,偶有不慎,与肉类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龙泉坞一带,产杏颇多,山中人每于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陈杏,用以泡茶,绝无酸味,而有一缕清香气息,饮之令人心远。拾此干杏,又必须经过雪压,方能有味,于是拾得售卖,人以“踏雪寻梅”称之。我与翁偶虹兄于民十五在小楼流连时,日以此物加茗中饮之,想偶虹尚能记及罢!山茶杂质中,以“剪子股”草、“酸不溜”草、“苣荬菜”为三大原料,其他树叶是绝不加入的。后城里人见山茶可以混充茶内以求厚利,始而收买山茶,选净粗枝,批售茶行,颇能鱼目混珠。后乃广收“嫩酸枣叶”,继则一切嫩枣叶皆可,再则嫩柳叶亦可加入,经过炮制,反成为中等以上的茶叶,是为高等伪茶了。
此种假茶的制法是:将采得的芽叶洗净晒成半干,然后上笼屉用火蒸,至二分熟。倾出再晒,至半干再蒸,每蒸晒一次,熟的成分即加一分,七蒸七晒芽叶已成稀烂,触手欲碎,所谓“烂成软鼻涕”程度,倾在席上阴至九分干,以手搓成茶叶卷,置于瓷罐中闷放。闷置愈久,茶味愈佳。此种用酸枣芽、枣芽、柳芽所制的伪茶,亦以此顺序排成等级,成为“龙井绿茶”或介于茉莉窨茶和绿茶之间的大方茶,外行人绝喝不出邪味,其茶品亦可列在中等之间。不过真正讲究名誉的大茶店是不肯以此损坏名誉的。
近年西山下画眉山一带村民,亦觉紫荆山茶只适于冬日,夏日应饮龙井茶以清心火,于是也仿效制枣芽的“伏地龙井茶”。但自制柳叶茶的很少,这是不肯自欺而已。伏地绿茶畅行以后,于是又设法制窖茶,便采剪子股、酸不溜、苣荬菜诸草叶,加以焙制。
伪制大路货的粗茶,更有采嫩榆树叶、嫩椿树叶的。榆树叶没有特殊味,椿叶有臭味,需经加工处理。京西斋堂以西群山中,制伪茶者以其物易得,遂将嫩椿叶采取后,反复蒸晒至六七次,除去青气臭味,再泼上大量的姜黄水。沏出茶来,色作浓赤者,味苦如大黄,以售下级饮客。
窖真茶向在产花区的丰台诸村,制伪茶的原在广安门内,后因伪茶也需窖制,移到窨真茶的丰台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