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讲什么话
中国话即为汉语,是全球华人的母语,以北京话为源发展的语言。在台湾地区,又称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又称华语。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产生于中国中部,定型于汉朝,最初是汉民族的通用语,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除了中国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3亿(3000万人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2.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因此说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对吗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但北京话不是普通话,北京话里有京腔,普通话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发音。
3. 中国人讲什么话
中国话啊!不过中国话也分了很多种类,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有八大方言(新近又发现一种叫“平语”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也有人把中国方言划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还只是国内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 、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 %以上。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 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湘方言。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 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客家方言。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闽北方言。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闽南方言。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至于新近发现的“平语方言”,多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
在这里特别谈谈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来都是个“移民地区”,因而岛上语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说,海南岛上的语言是中国八大方言的缩影。现在,海南岛上住了几代人汉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话”外,还通行十几种方言(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如:海南话(闽南方言)、军话(西南官话——北方方言)、 “艾话”(客家方言)、白话(粤方言)。此外,海南的汉族居民还有:儋州话(疑为粤方言变异)、迈话(疑为粤方言变异)、临高话(疑为广西壮语变异)、村话(语种不详)等。
4. 北京话有什么特点
1、词尾可加“个”字
无实际意义,如“今天”叫“今儿个”,同理还有“昨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大后儿个”,于是,一个星期都说完了。另外,“自己”也叫“自个儿”或“自己个儿”等。
2、叠词词尾变音
有时变轻音,如把“奶奶”叫“奶耐”、把“爷爷”叫“爷业”、把“哥哥”叫“哥个”,把“姐姐”叫“姐介”,词尾都读轻音。有时叠词词尾变重音。同样是以上的称号,大声叫时把“爷爷”叫“爷耶”。
把“哥哥”叫“哥该”记得何冰在演京味儿电视剧时,就大声喊张国立为“哥该!”有时不是叠词,词尾也可变音,比如“白话”,“话”要读轻音“或”,即花言巧语之意,如“你瞎白话什么呀?”再如“嘀咕”,要读轻音“嘀故”,而不能读成重音“嘀姑”。
3、同一个字的尾音轻重不同
轻重不同含意就不同,比如“大爷”,词尾读轻音,就是对父亲的兄长的称呼,比如二大爷,张大爷等。如读重音,就是称呼父亲的长辈了。
如父亲的父亲、伯父、叔父等,又如“姑爷”的尾音读轻音时是“女婿”的意思,如“新姑爷”,“爷”字读“叶”轻音。读重音时,就是长辈姑奶奶的丈夫了,如“二姑爷”。
4、约定俗成的特点
把挑担子卖菜的叫“八根绳儿”(四根绳儿系一个菜筐,两个菜筐八根绳子)。还比如,把说媒的、帮人租房的中介叫“拉纤儿”的、管傍晚叫“晚不晌”,把太阳叫“老阳儿”、“阳”发“姨”的声,有的人贪睡,别人就会喊:“老姨(阳)儿都晒屁股啦!”
5、爱用象声词
比如“七嚓咔嚓”(干完了活儿);“唏了呼噜”(吃一碗炸酱面);“叭叽”(摔个大马趴)“叮了咣?”(全洒了)。各种象声词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6、后缀词尾的应用
无实际意义,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比如“苦了巴叽”、“甜巴丝儿丝儿”、“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儿”、“滑不机溜”、“热乎乎儿”、“硬邦邦”等,就比直接说这东西苦、甜、黑……更生动,使人感受更深切。
7、爱打比方
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羊上树”。羊本不会上树,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态,刁难别人,求他办事,他就“拿糖”,把别人惹急了就会对他说:“你小子还别羊上树!”
还比如“箩圈儿架”,箩圈儿是圆形的,找不到缺口儿,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团了,情况复杂,无法劝解,就叫“箩圈儿架”。再比如有人长脸形,就成了“驴脸刮搭”了。
5. 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吗
现在的普通话是北京话吗,普通话是怎么定下来的
张绍凯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其实现在的普通话也是方言,只不过推行大家都说,方便交流。据说四川话差点成为普通话。普通话也就是在1955年才定下来,当年参选方言15种,207位代表投票,看一下选票占比。
第一名:北京官话(北京语音):52票;第二名:西南官话(成都语音):51票;第三名:吴语(上海语音):46票;第四名:粤语(广州语音):25票。看看,北方方言仅以一票之差险胜西南方言。大家不妨脑补一下如果西南方言胜出会是什么结果,全国人民操着一口标准而又亲切的四川话进行交流:娃娃,好聪明呦!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年全国各大城市竞选新中国的首都时,西安也是仅以一票之差败给北京。不过西安虽然历史足够厚重,但是位置过于偏西,随着时间推移经济重心必然像东部移动,西安实在是难以辐射全国。但是我真的觉得四川话听着很亲切啊,东北话个人觉得不好听。
如果说首都在北京就以北京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那这个投票显然是多此一举。但是首都毕竟是首都,多少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代表们投票的时候会不会优先考虑北京?再者,代表们投票的时候会不会优先考虑自己家乡的方言?不过就事论事而言,北京方言成为普通话是比较合理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语言不同,即使是汉族之前也是因地域不同存在很多方言。长江以北一马平川,故而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方言种类不多;而长江以南人们被大量丘陵、河流、湖泊所阻隔,于是南方地区方言种类非常多。
古代不同地域的人也要交流,因此也有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的通用语言,这种通用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称为雅言;汉代称通语;明清称官话;民国称国语;新中国称普通话。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北京是京师,故官话大体上等于北方方言;但是民国虽定都南京,国语却不是吴语,而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民
6. 中国的首都、语言、国歌分别是什么
中国,首都:北京;语言:中文普通话;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