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书什么府
扩展阅读
深圳北离沙井要多久时间 2025-05-15 22:28:18

北京书什么府

发布时间: 2022-07-19 18:39:45

㈠ 北京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称

北京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称如下:

1、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2、燕、蓟、燕都、燕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3、蓟县。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4、燕郡。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5、涿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6、幽州。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7、燕。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8、南京、燕京、析津府。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9、中都。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0、燕京路大兴府、中都路大兴府、大都路、元大都。

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11、北平府。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12、北京。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13、京师。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14、顺天府。

明清时设置顺天府管辖首都地区,地位与今日的北京市类似,但管辖面积不同。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也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1)北京书什么府扩展阅读: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招”和“聚”的历史——战国时期燕昭王修黄金台,招的是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积水潭,聚的是物资;明成祖朱棣从全国招来20万工匠、上百万民工修建北京城,奠定的是城市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和高等院校落户北京,人口和优质资源的高度集中,在助力北京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人才和资源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摊大饼式”的发展,使城市如同一个体形越来越庞大的巨人,步履沉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57辆增至目前的570余万辆;常住人口从200万增至目前的2170余万;城市历次总体规划中,1000万、1250万、1800万的人口红线一再被突破……

北京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开始下降,毗邻动物园的“动批”周边环境嘈杂混乱,儿童医院门口常有家长带着患儿支着帐篷等待排队挂号……尤其是一到秋冬季就每每来袭的雾霾,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呼吸的痛”。

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应有的样子。北京的城市病治理,正如总书记所说,“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行了”,必须从顶层设计上找到治根儿的良方。

功能太多——总书记对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分析切中肯綮。北京既有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又要在经济、金融、产业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等几乎所有方面“全面发展”,样样做到最好,自然会导致摊子越铺越大,聚集的资源和人口越来越多,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尖锐。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总书记为北京开出的“治病”处方,从根本上着眼,方向明、思路清,令在雾霾、堵塞、拥挤中困顿的北京豁然开朗。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么都搞;解困局,疏解势在必行。

疏解之于北京,不仅是空间所迫,更是发展所需。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让城市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迅速成为共识,一场有序疏解的攻坚战由此打响。城市,特别是城六区开始由聚到疏,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从一直做“加法”到引入“减法”,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

新的规划图紧锣密鼓进行调整修订,勾勒出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设定城市总人口红线——2300万;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明确五环内不再新建大型综合医院,不再大规模开发商业项目;设定水资源红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漫灌农业彻底退出北京。

㈡ 北京恭亲王府介绍

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

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辅仁大学,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为被8家单位割据、数百住户聚居的大杂院,有200余住户。要修复恭王府,首要任务是搬迁。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全面对外开放。

2017年,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北京书什么府扩展阅读:

历史

恭王府及花园原是固伦和孝公主在和珅作为二品户部侍郎邸的规制基础上,花六年增建的公主府,相当于郡王府规制,西路建筑是大臣和珅的府邸以一品大员建造,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赐死,四月“和珅之宅,赏给庆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园,赏给成亲王永瑆居住。

咸丰元年后由于庆亲王的孙子奕劻世袭降低为辅国将军,换至得定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宅,原王府由内务府收回,后于咸丰年间赐予奕䜣作为府邸,称为恭王府。

1921年,恭亲王奕䜣的孙子溥伟、溥儒(溥心畲)将恭王府和花园抵押给天主教会,后由辅仁大学买去作为校舍,后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的校舍。恭王府建筑曾部分为北京空调机厂占用,1980年代腾退。1996年10月起,恭王府花园作为旅游景点供公众参观。2008年8月20日,修复后的恭王府全部对外开放。

建筑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

恭王府王府在南,花园在北,由高高的后罩楼将王府与花园分开。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花园也分为三路。中路是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及左右配殿明道堂,棣华轩,福字碑,邀月台,蝠厅。东路是怡神所垂花门,大戏楼,芭蕉院,西路是湖心亭,澄怀撷秀。此外还有龙王庙、榆关、妙香亭、流杯亭、艺蔬圃。

㈢ 北宋时期,经常出现的北京大名府,究竟在何处

北宋时期
的北京
大名府
,实际上是现代
河北邯郸大名县
东南一带。
在提到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地理名词“
北京大名府
”,其在北宋时期与东京
开封府
和南京
应天府
并称为三大都,是北宋阶段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
大名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是北方着名的军事重镇。春秋时期的大名府属于卫国,晋灭卫后称之为魏,
隋炀帝开大运河
时,因其地理因素,尽得
水韵
之力,
在唐朝
时就已经成为非常着名的经济和军事重镇。
之后因为历史因素,宋朝只有屯兵于大名府,才能够阻挡契丹南侵,
大明湖
的地理位置愈发重要。
在宋朝时期,大名府虽然只是北宋的
陪读
,但因为其军事职能被看中,宋朝有许多名人都曾经在大名府任职过,如我们所熟悉的
寇准

欧阳修
等等。
曾经的军事重镇大名府,已经在新时代中成为一处颇具历史底蕴的文化地域。大名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
墨彩
的一笔,但是因为其距离黄河太近,与公元1401年黄河泛滥时被淹没,大名府1000多年的历史被河水覆盖。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因为是一次性被河水淹没,从而保留下来了许多完整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现在的大名府遗址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修缮,曾经在历史上历经千年时光的古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时光的流逝不可阻挡,很多东西已经在
时光中
被淹没,可是依旧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曾经的大名府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也依旧能为我们展现一部分
千年古城
的风采。
有时间到曾经的大名府去看看,或许你能发觉到很多在电视剧中看不到的东西。

㈣ 北京的王府都有哪些

恭王府在西城区前海西街(什刹海)17号。是目前现存王府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相当于中山公园。1996年10月起开放的只是恭王府的后花园,占地9亩,但其规模已经是非常可观的。

除皇帝和家眷外,任何人是不得住进紫禁城的。因此皇亲国戚们都要建造自己的宅弟,以为家居之所。于是,王府便产生了。今日的北京城里,还有60余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北京的清代王府都分布在内城区里,这和清代北京城的居住限制密切相关。城墙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宫,外面的第二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三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层,才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位于什刹海北岸的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160米,有40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3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20多个景区各不相同,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

恭王府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亲王府第。前身为干隆时大学士和珅的邸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邸宅入官,嘉庆帝将其一部分赐给其弟庆僖亲王永磷,是为庆王府。以后咸丰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奕沂,是为恭王府。咸丰、同治年间曾整修,并在府后添建花园。

恭王府的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西三路,园中散置了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

中路前部是面阔3间的大门和面阔5间的二门,门里原有正殿银安殿,已毁,现存后殿,即嘉乐堂;东路由三进四合院组成,是恭亲王奕折的起居生活用房;西路正房为锡晋斋,院宇宏大,廊点周接,气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后,环抱东西长160米的40余间两层后楼,东边名瞻雾楼,西边名宝约楼。楼后即花园--苹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2.8万平方米。园内建筑分中东酉三路,也有约略的轴线,散置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等。

由于恭王府邸及花园设计富丽堂皇,斋室轩院曲折变幻,风景幽深秀丽,加以昔日有碧水潆洄并流经园内,因此,一向被传称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及大观园。大观园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红楼梦》里描绘的一大园林。《红楼梦》成书于北京,有中国封建社会秘史之称。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在北京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园林。这处取名大观园的新园是今日北京的一大胜景,每天游人不断。由于恭王府有着《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某些景物,因此有人说恭王府花园是大观园的蓝本。但是,许多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恭王府到底是不是大观园的蓝本呢?这可能也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了。

恭王府的主人,是一等贵族,所以他的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格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亲王府有门脸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

如果你看到深宅大院的门口耸立着石狮,你马上就可以判定大院的主人是不低于五品的官员;如果你再仔细数一数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你就会进一步认定品极;皇帝门口的石狮上有13排疙瘩,亲王12排,爵位越低,数量递减。

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替越的。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大奸相和坤,他修建了庆颐堂,模仿了皇帝的宁寿宫。皇帝“加恩赐令自尽”时,这是其中的一条罪状。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环山衔水、正处在“蟠龙水”环抱之中,距银定桥不远。恭王府及其花园早为干隆年间大学士和珅宅第,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实际上从园中的康熙御笔“福”字碑和木结构建筑及山石叠砌的技法来看是具有明代工艺特色的。嘉庆四年和珅获罪,宅第没收赐与庆郡王永磷,实为庆王府。咸丰元年改赐给恭亲王奕,从此称为恭亲王府及恭王府花园。

恭亲王奕忻为了重建花园调集百名能工巧匠艺人,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增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绚丽。花草铺地,树木成荫。明廊通道,鸟鸣蝉唱。这别致典雅的园林,恭亲王喜题为“萃锦园”,此园曾为京师一百多座王府之冠,可以称之“人间神仙府,什刹海的明珠”。恭王府花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

㈤ 北京有几个王府

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区现存的王府均为清代所遗,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

清代北京内城有满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清顺治帝进关定都北京后,所封诸王和以后各朝所封的亲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达30座,其中有亲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

㈥ 北京古代叫什么名字

北京古称先后有: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3、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6)北京书什么府扩展阅读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㈦ 北京有几个王府

从明永乐19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拓城开始,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就按照公、侯、伯、子、男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的等级差别建造了许多王府、宅邸。其中清代王府有数十处,无论从建筑风格、文物价值、旅游景观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不同爵位居住着不同等级的府第。在北京的清王府中最为着名的,至今尚未完全毁弃的有八家大"铁帽子"王府和清同治以后封赐修建的四大家王府。

八家大"铁帽子"王府是:

一、 礼亲王府:在今西黄城根南街路西大酱坊胡同东口。
二、 睿亲王府:有两处,一在东华门池南普度寺,另一在外交部街今124中学。
三、 豫亲王府:在东单三条今协和医院处。
四、 肃亲王府:原在东交民巷,《辛丑条约》签订后划为使馆界,王府迁至北新桥南船板胡同。
五、 郑亲王府:在西城大木仓胡同。
六、 庄亲王府:在"西四牌楼毛家湾"。该府老建筑现基本无存。
七、 顺承郡王府:在西城太平桥大街,现全国政协所在地。
八、 克勤郡王府:在宣内新文化街中部路北。

以上六家亲王府和两家郡王府,即"八大家",均系"世袭罔替"。在清朝,一般的世袭爵位都是降一级承袭,如亲王之子袭郡王,郡王之子袭贝勒�1�7"世袭罔替 "只限于被认为有"特殊功劳"的,如清初参加"开国"战争的八大家铁帽子王。还有四家王府也是世袭罔替,但赐封年代较晚。它们是:

一、 怡亲王府:在朝内大街路北科学出版社所在地。
二、 庆亲王府:在西城定阜街。
三、 醇亲王府:有两处,一是西城太平湖,另一是后海北沿
四、 恭亲王府:有两处,一在铁狮子胡同,另一在前海西街17号,是目前王府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王府。经修缮目前已部分对外开放。

除上述王府外,目前在北京还有一些殿宇外观尚好,尚有一定规模的王府。以及许多目前仍有名称但已无建筑或尚有部分遗址,遗迹的王府。

㈧ 北京在古代有哪些称呼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干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