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天安门什么年代建造的
扩展阅读
杭州快递到山西多少钱 2025-05-14 21:28:01
厦门狐尾山涂鸦在哪里 2025-05-14 21:17:10

北京天安门什么年代建造的

发布时间: 2022-07-22 02:08:25

Ⅰ 天安门什么时候建的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Ⅱ 天安门什么时候建的 天安门的简介

1、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

2、天安门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3、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Ⅲ 天安门是哪个朝代建的 “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1、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2、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曾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和20余万民夫,修建南京城。洪武25年,朱元璋着手在金水桥外建造端门和承天门。朱元璋死后,朱棣以“靖难”之名,挥师南下,用武力夺取了侄儿朱允炆的皇帝宝座。

3、为了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朱棣萌生了迁都北京的念头。永乐十四年,他召集工匠开工修建北京宫殿。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4、也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北京的天安门得以修建。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寓“奉天承运,受命于天”之意,建于永乐十八年,其设计者是当时的建筑大师蒯祥。

Ⅳ 北京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建好的

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最初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安门城楼,建筑在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造型庄重浑厚,宏伟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城楼通高34.7米。城台上的大殿宽九楹(62.77米),进深五楹(27.25米),象征封建帝王的""九五""至尊。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朱墙黄琉璃瓦顶。南面设有菱花隔扇门、窗36扇,殿内外立有直径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梁枋等处、均绘满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金碧辉煌,极为雄伟壮观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蒯(kuǎi)祥。蒯祥是江苏吴县人,明初洪武年间生于木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木工师傅,能主建大型工程。蒯祥受父亲影响,从小学艺,勤奋好学,聪慧过人,三十来岁时,已成为才华出众的木工匠师了。 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经""靖难之役""取得帝位后,决定从南京迁都北京。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明成祖朱棣调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前来北京营建工程巨大、难度极高的天安门(初名承天门)等宏伟建筑。蒯祥以高超的设计方案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被推选为皇宫工程的建筑设计师。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蒯鲁班""。蒯祥曾担任建筑皇家宫殿的官吏,直至工部左侍郎等官职,为中国的民族建筑艺术创下了光辉的业绩。

Ⅳ 北京天安门建于什么年代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在这里演出。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

(5)北京天安门什么年代建造的扩展阅读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

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同时,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

天安门城楼外观稳健持重,又不失美丽的曲线,实在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辉煌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1949年以后,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了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Ⅵ 天安门是在哪个朝代建造的.

明朝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干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天圆柱,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由一个450公斤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桥南东西两侧,各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在这里演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 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桥”。

Ⅶ 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

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明朝天顺年即1457年7月,承天门遭火灾,城楼焚毁。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自圭重修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承天门又毁于兵火。第二年再次重修承天门,6年后竣工,从此正式改名为天安门。

具有550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由于兵火战乱导致建筑结构严重坏损变形,主体已严重下沉的问题。

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7.5级强烈地震,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严重。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7)北京天安门什么年代建造的扩展阅读:

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4月7日竣工。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完全保留了她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布局,并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

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高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的高度。

建好之后,吊挂毛主席彩色画像,天安门底座两侧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牌也改为玻璃钢材料,外包铁角。几万根杉篙一夜拆除,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Ⅷ 北京天安门建于那年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因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据史书记载,当时承天门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四面透风的五间木牌坊,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承天门设计者是江苏人蒯祥,他被时人誉为“蒯鲁班”。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承天门遭雷火袭击焚毁。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白圭重修承天门,由原来面阔五间扩大为面阔九间,牌坊式也改建成宫殿式,基本奠定了今天天安门的规模。

明末时承天门又毁于兵火,只剩下光秃秃的五个门洞,上半部已荡然无存。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承天门,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竣工,大体成为现在的样式,正式命名为天安门,一直沿用至今。

(8)北京天安门什么年代建造的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的天安门:

对于天安门而言,1949年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在天安门召开。7月7日,北平各界人民纪念“七七事变”爆发十二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自此天安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天安门成为每年“五一”、“十一”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是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中心,这里记录了新中国从艰难起步到奋发前进的历程。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悬挂毛主席画像至今未变,但画像不断新作。1950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挂的画像,是毛主席第一张标准像。1953年10月1日至1962年10月1日、1963年10月1日至1967年5月1日、1967年10月1日至今悬挂的毛主席挂像,主笔一直是画家陈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