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城是什么时候建的
扩展阅读
杭州房价多少一平方新闻 2025-05-15 08:20:27
福州哪里有好吃的棕子 2025-05-15 07:52:44

北京城是什么时候建的

发布时间: 2022-07-24 04:39:09

㈠ 北京城什么时修建

北京城,据我所知,在唐朝还称幽州,现在的北京,是明成祖朱棣在元朝旧都的基础上建的,主要防备蒙古人卷土重来,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是对的。后世对北京又经过几次大的扩建,在这里很感谢清军入京后没有效仿项羽的"壮举".

㈡ 中国的北京市有多少年的建城史和多少年的建都史

北京是有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多年的建都史。

建城史的来源: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建都史的来源:

元朝: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


(2)北京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扩展阅读:

名称由来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㈢ 北京是什么时候建的

建于1420年的故宫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国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中国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7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㈣ 北京城修在什么年代

金中都是金朝都城。天辅六年(1122),金与北宋联兵攻辽,金军陷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订协议交归宋朝,宋改名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占燕山府,改称燕京,先后设置枢密院和行台尚书省。金海陵王完颜亮弑金熙宗后即位,于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迁都燕京。完颜亮任命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参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往外扩展,共动用了120万人,历经两年,至天德五年(1153年)始告完成。于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正式迁都,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定名为中都大兴府。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㈤ 北京城建于什么时期

B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目前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门两处城墙残余,另外永定门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除了中国现在的首都北京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地方都曾经被称为北京:

西晋时的洛阳
十六国时的统万城(内蒙古乌审旗白城子)

北魏时的平城(山西大同)

唐朝的太原府
北宋时的大名府
金朝的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

明朝初年的开封府

现北京在元代被称为大都。

㈥ 北京皇城城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明清北京皇城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修建的,其包含面积比元代皇城广泛,其城墙向外扩展了许多。墙体用明代大城砖砌就,内外墙面抹麻刀灰,刷涂为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墙高6米,墙基厚2米,墙顶厚1.7米。明清皇城墙周长近1.1万米,呈不规则方形,西南缺角。

据民国出版《北平实测图》记载:北城墙长2506米;东城墙长2756米;西城墙曲折较多,总长为3274米;南城墙(未计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内所挟天安门及其两侧墙长度)约为1701米。

从1912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明清北京皇城墙陆续拆除殆尽,目前,北城墙仅保留北海后门左右两小段;东城墙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已荡然无存,2001年通过挖掘东城墙基础,已建成"皇城墙遗址公园";南城墙仅中南海南墙及天安门东西侧尚有局部数段保存;西城墙在府右街南口处及其以北尚有局部遗存。

㈦ 北京是什么年代开始建都的

战国时期的燕国最早建都。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7)北京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扩展阅读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也是中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㈧ 北京城是哪位皇帝修建的

北京故宫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所建,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8)北京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扩展阅读:

整体格局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

北京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于明初,位于元代寝宫延春阁旧址,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此山的堆筑,一方面满足了皇城要“负阴”的原则,另一方面又镇住了前朝的风水,故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北京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龙出水护着紫禁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故宫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多间。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后面是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区域,是清朝干隆皇帝为做太上皇退位养老之所。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故宫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