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曹禺剧作北京人塑造的被称为生命的空壳形象是谁
曾文清:曾家长子,三十六岁。一个“生命的空壳”。深受封建文化戕害的典型形象。被严格按照读书人的模式培养了出来,其目标是为考中科举考取功名。在社会上流行着“实业救国”的年代,他的家庭培养方式远离了现实,具体的生活技能他一样也没学会,反而是经过艰苦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离了别人照顾就完全活不下去的“废人”!长期的封建传统教育熏陶,使他亲近于一些所谓的高雅的爱好,但是却是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噱头,只是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面的消耗在了这些没有任何实际功用的无聊行为中。这种长期处于闭关状态的生活,使他精神颓靡,变得懒散,没有力气去争取自己的权利,没有勇气去反抗去爱;却只能使些不痛不氧的小资手段---诸如写些干巴巴的小诗---来表达他的爱,处于失语状态。全然没有了原始的生命冲动,没有了在家庭以外的广阔天地翱翔的能力和勇气,是“一只不会飞的鸽子”。但他宽容、善良,同情弱势力,尤其体现在他对不幸的曾霆小夫妻的维护上,体现在他对袁圆与他格格不入却仍能宽容相待、关爱有加上。是一个“有其不多,无其不少”的人物。灌注着作者对他这样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正常的生存的可悲遭遇的同情。
‘贰’ 曹禺的《北京人》中北京人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味如何理解曾思懿这个人物形象
《北京人》和《家》显示出曹禺的戏剧创作在四十年代达到新的高度。 三幕剧《北京人》1941年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连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在《 北京人》中曹禺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写了怎家三代人,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势力与精神统治的代表。他心中似乎装满了忧虑和烦恼,委屈与同情。在仁义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颗自私虚伪的心,用苦难哀怜遮掩了自私与虚伪,作者尤其通过他与愫方的关系将这种心灵刻画得入木三分。曹禺塑造这个形象揭示了封建阶级的衰亡,在经济与权势的跌落中,曾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封建礼教,也正在丧失其统治威力。家庭矛盾丛生翁媳勾心斗角夫妻性情不和姑嫂相互倾轧儿子离家出走第三代人对家庭满怀不满,封建家长再也不能维持传统的家法家庭秩序。当曾浩半夜里跪下来求儿子不要再抽鸦片,他本人心灵的支柱也倾塌了。比起封建家庭最终的分崩离析他的精神幻灭来得更早,曾家的管家奶奶虽然干练泼辣能说会道,但他的经历却放在控制丈夫或家人的倾轧上,促使这个家庭四分五裂。从而揭示了这个家庭走向死亡路上的种种挣扎。 曾文清与愫方是曹禺精心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他们的内心悲剧冲突与不同命运构成了戏剧冲突的主线。曾文清是剧中曾家第二代北京人他聪颖俊秀善良温厚。他的悲剧在于封建文化思想和礼教对他灵魂的腐蚀。不说话的曾文清的悲剧中似乎悄无声息,然而却是惊心动魄。他尽管爱上一支空谷的幽兰,却只敢停留于相对无言中获得慰籍,爱不能爱恨不能很最后沮丧得失鸦片而死。 曹禺在愫方与瑞贞这两位受欺压的女性身上投射了一束光辉,昭示出人类对光明自由的向往。曹禺细致深入的塑造了愫方这位女性形象,让她受苦难的灵魂在周围的黑暗中闪烁出光辉。以此赋予她更多的诗意和哲学意味。在愫方那富有人情美的忧伤那坚韧的闪光的灵魂中倾注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虽然她最终没有避开爱情的殉情,但她把对人生的向往和深挚的爱情注入曾文清身上,体现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返回到题目“北京人”。而“北京人”在剧中也有一个原始猿人的形象。这是曹禺采取了一个戏剧象征。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与现实社会,以及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剧本作家以原始人的生活寄托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追述,他找到了一个戏剧象征,从此完成了他的写作目的。
‘叁’ 曹禺的《北京人》《日出》《雷雨》《原野》《王昭君》戏剧中所有小人物(次要人物)的分析以及作用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肆’ 求曹禺的话剧《北京人》剧情简介
中秋之日,天空湛蓝,鸽哨声断断续续地飘进曾家的花厅。透过养心斋,可望到窗外的枝枝翠竹。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虽看上去显得很衰微,不过满堂的红木家具,古色古香的装饰陈设,却又显示出曾盛极一时的不凡气度。
家中主事的大奶奶思懿,自命知书达礼,精明干练,整日满脸堆着笑容,可又时时露出虚伪与狡谲。要说,撑起这个家也实在不易,她不光成天要对付那些个堵门要账的,就连丈夫曾文清也让她伤透了脑筋。
懒怠羸弱的文清,终日无所事事,偏偏又染上了抽大烟的恶癖;姑爷江泰一付十足的公子哥派,几次做官都不得意,最后终赋闲而寄居于丈人家中,成天牢骚满腹,喝了点酒便四处使气,骂声连天。而在这个家里,更为可怜的却是愫芳姑娘。
自来到曾家,岁月悠忽,转眼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但却很少有人为她的前途想一想,只有偶尔在与文清谈诗论画中,才稍许得到些慰藉。虽然大奶奶对此常投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讥讽,可愫芳却有着一种寄人篱下而养成的惊人耐性。
大奶奶的儿媳瑞贞,从十六岁起便胡里糊涂地被人送进了这个封建的樊笼,夫妻之间视为路人。她既不愿逢场作戏,也不屑于用献媚来讨好婆婆,因而常常遭受婆婆的辱骂。
在这样一个家里,行将就木的老太爷曾皓,虽然诅咒思懿的阴险,怨恨文清的无能,但他却终救不了这个家,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守在那口已反复漆了十五年的寿木,然而因无力偿债,就连这样一口棺材也终被隔壁的大户“争抢”了去。
望着这个即将倒塌的家,面对周围的骄横、自私、吝啬和残忍,瑞贞再也待不下去了,她决定冲出这个家庭。而愫芳最后也终于战胜了自身的软弱,怀着一丝丝的惆怅,悄悄地跳出了曾家,向着宽阔的天宇飞去……
(4)曹禺话剧北京人的人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
1、曹皓——在北平落户的旧世家的老太爷,年六十三。
2、曾文清——曾皓的长子,三十六。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但是性格软弱无能,虽然已是中年却依旧没有生活经济来源,是一个“废人”。从小与愫方相爱,却未能与愫方结合,在父母的主持下与曾思懿结合,后在绝望中吞食鸦片死亡。
3、江泰——文彩的丈夫,一个老留学生,三十七八。曾经做官,后来失势遭到通缉躲在曾家,有做实业的想法无奈未有实际作为。经常抱怨,然后喝酒自慰,说话坦率诚实,最后一幕却欺骗了所有人拿着30元出去喝酒。
4、曾瑞贞——曾皓的孙媳,霆儿的媳妇,十八岁。与曾霆没有爱情,后怀有身孕然后打掉,与曾霆协议离婚后瞒着家长们与袁家人一起离开了曾家。
‘伍’ 帮忙分析一下曹禺话剧《北京人》中曾思懿这个人物形象
曾思懿给我的感觉与繁漪有几分相似。都生活在阴森森的大宅子里,过着缺少爱情,缺少快乐的生活。然而,繁漪是病弱的,无可奈何地顺从着专制的丈夫,只能饥渴地追逐着不伦恋带来的快感。曾思懿无疑是强硬的,她是曾家的女管家,上有老下有小,还守着一个无能无用的丈夫。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她,沉重的负累压迫着她,而她,一个女子,却扮演着家庭顶梁柱的角色,用微薄的力量支撑着那个摇摇欲坠的没落家族。
人们痛恨思懿,痛恨她的自私,她的贪婪,她的刻薄,她的阴险,痛恨着她的种种不是。然而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来”“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的女孩变成这个模样?是时代,是家庭,是封建礼教?
曾思懿的身上充斥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她的不幸表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出身士大夫家庭的大小姐嫁入了一个没落的大家族,她无法享受到良好的经济保障,还要整日忍受讨账人的嘴脸。她是管家,是家中真正的主心骨,她要绞尽脑汁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应付一切的困难,这样的困难,恐怕是男人也会惧怕的。
爱情的不幸也是造成她个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女人,她一定渴求着一段幸福,至少是平平安安的婚姻。她一定希望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至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丈夫,有所作为,能带给她安全感的男人。然而,她却嫁给了一个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没有责任感的人——曾文清。曾思懿曾忿忿地说:“他们看出我们家没有男人。”的确,老太爷已是暮年垂死之人了,儿子还只是个只顾着放风筝玩的小孩子,而正值壮年的她的丈夫,却是个连家门都不愿出的“废物”。一个本无义务承担家庭重任的少奶奶只能挺身而出了。文清的懦弱暂且不说,他的心也并不归属于思懿。他爱着愫方-----一个已爱了多年的青梅竹马式的女人。思懿要做的,还有忍受着他们这一对整日的眉来眼去和温柔痴缠。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绝对是最大的打击和耻辱,从而也不难理解她用刻薄的言语去攻击伤害着她的人,那是一种控诉,更是一种宣泄。当她决定将愫方纳为文清的小妾时,固然是对愫方人格的侮辱,但同时也是一种成全。真正受到伤害的只有自己,因为她已失去了爱的权力。
让曾思懿头疼的还有她的儿子,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他在儿时便拷上婚姻的枷锁,与妻子保持着冷淡的关系。将生儿育女放在首要地位的封建家族自然无法允许这样的情况,作为母亲的思懿自然无奈愤怒至极。
曾思懿得不到爱情与亲情,她用尖酸刻薄,冷嘲热讽来面对不中意的人们,面对不如意的生活。她是带刺的花朵,刺伤着他人,也刺痛了自己。然而她还是不顾一切地刺着,这是她生活的方式,是她感受自己行尸走肉般的躯壳依然存在的方式。她是一个厉害的女人,然而,当她无助地喊着“文清,你究竟是去了哪儿啊!”时,我分明看到了她的脆弱,一个女人的脆弱。
最后,借用思懿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也算替你曾家生儿育女辛苦了一场,我上上下下对得起你们曾家的人!”再次看待这个在绝望中挣扎的女人,所有的错也就在这一瞬间释怀了吧。
‘陆’ 曹禺先生的《北京人》大体的故事背景,以及人物性格,最简单的概括,话剧旁白用的,求大神支招!!
三幕剧《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该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通知的破产。
故事讲的是,本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 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 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 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 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曹禺选取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写了曾家三代人。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代表。他心中似乎装满了各种忧虑与烦恼、委屈与同情,但实际上,在“仁义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颗自私虚伪的心,用苦难哀怜遮掩了自私与虚弱。曾文清是剧中曾家的第二代“北京人”。他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的潇洒飘逸。他的悲剧在于,他所长期生活期间、受其多年熏陶的封建文化思想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剧中还有一个原始猿人“北京人”的形象。这是曹禺采用的一个戏剧象征。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
‘柒’ 曹禺话剧代表作和历史剧代表作分别是哪些
1、曹禺的话剧代表作有《雷雨》、《北京人》、《日出》、《家》、《王昭君》等,其中《雷雨》是他的处女作;属于历史剧的有《王昭君》、《胆剑篇》;
2、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姓繁体“万”字,拆为“草字头”和“禺”,草字头换为曹,“万”就成了“曹禺”。
3、曹禺戏剧的特点,是喜好暴露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爱憎感情强烈,善于描写悲剧人物及悲剧性的生活内涵,情感丰富细腻,戏剧情节主线清晰,结构紧凑,情节曲折,精心布设悬念,引人入胜地展开戏剧冲突。他把话剧由着重情节,转为较重人物性格,善于塑造人物,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剧中人物说话生动口语化,富于个性,语言真切明白,简洁易懂。
4、曹禺作品:
《雷雨》(1933年):曹禺把它写成一个悲剧,以性爱和血缘的各种巧合的伦常纠葛,来冲淡这个悲剧的社会性质。他对剧中人的经历,都通过了精炼的对话和细腻的描写述说出来。
《日出》(1936年):曹禺进一步求取社会问题的答案,描写过着寄生生活的女性,投机的银行经理、苍白无力的知识分子、被压榨的小职员等等。
《原野》(1937年)
《全民总动员》(1938年,与宋之的合着,又名《黑字二十八》)
《蜕变》(1939年):表露了曹禺对抗战的希望。
《正在想》(1939年)
《北京人》(1941年)
《家》(1942年,改编自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镀金》(1943年)
《罗密欧与朱丽叶》(1943年,翻译作品)
《桥》(1946年)
《明朗的天》(1954年)
《胆剑篇》(1961年,与于是之、梅阡合着)
《王昭君》(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