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天和课堂展览的是什么
扩展阅读
上海民营口腔有哪些 2025-07-20 23:18:11
深圳凶宅是怎么评估的 2025-07-20 22:47:59

北京天和课堂展览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6 09:51:07

①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1

走路如飞行,转身如花滑,睡在睡袋里 ……12 月 9 日 15:40," 天宫课堂 " 第一课如约开讲。

课堂上,神舟十三号 " 太空出差三人组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除了展示他们在轨工作生活外,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神奇实验。

60 分钟的 " 天宫课堂 ",吸引了亿万目光。孩子们宇宙、太空充满了好奇。

" 最高 " 课堂上的课目表是如何出来的,还能怎么上?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温馨,太空教师王亚平 " 卧室 " 贴着家人照片

在距离地面 400 公里的 " 天和 " 核心舱,太空教师王亚平开启了 " 天宫课堂 "。在失重情况下," 太空出差三人组 " 好像会都会轻功,走路如飞行,可以像游泳一样随意飘来飘去;由于失重,下肢的血液上涌,导致他们的脸部胖胖的。为了对抗这种情况,航天员们每天要在太空跑步机上锻炼身体。健身器材有跑步机、自行车 ……

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睡觉是一件神奇的事。他们可以站着睡,也能倒立睡,高兴时还可不固定睡袋,当一回 " 夜游神 "。这次 " 天宫课堂 ",王亚平特别展示她的 " 卧室 "。她说,航天员们都是睡在睡袋里的。而 " 卧室 " 则按个人的喜好布置。比如:王亚平的 " 卧室 " 里贴着她和家人的照片,以及她自己的小物品。王亚平透露,晚上还可以和家人通电话。

神奇,太空转身暗含时空曲率奥秘

在失重环境中,许多成语比如:脚踏实地、飞流直下、摇摆不定等成语在失重环境中都不适用了,在那里水不再往低处流,竹篮打水不会一场空。

那么,失重情况下,航天员怎么转身?" 天宫课堂 " 上,只见,叶光富靠旋转手臂,实现了无依托转身;随后,叶光富又展示了伸展手臂转身和抱臂转身 ……" 太神奇 "!围观的网友们纷纷惊呆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是否违背了角动量守恒?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解释说,真空和失重中隐藏着时空曲率奥秘。" 这就像陀螺仪。我们在玩指尖陀螺的时候,当我们偏转陀螺会发现有一个无形的力在左右着我们的手,仿佛在阻挡我们改变陀螺的指向。没错,这就是陀螺仪的特性,它有维持初始角动量方向的‘惯性’ ,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温柔小手在不断地纠正旋转轴的偏离 ,这也正是我们可以人类利用陀螺指引方向的原因 。"

董志川介绍说,如同陀螺仪一样维持原有旋转方向的 " 保守力 " 会作用于我们身体的躯体正轴,带动我们旋转。" 猫也会用这种旋转前肢的方法,来实现在空中无依托条件下的转体。"

不易,世界最高课堂这样 " 炼 " 成

" 和 8 年前的太空课堂相比,这次太空教师们的活动空间更大一些,有 50 平方米。"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庞之浩介绍说,太空教育有多种形式。太空授课是最典型、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那里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可对培养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兴趣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要想完成一堂 " 天宫课堂 ",太空教师们要练就十八般武艺。" 在授课前,太空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授课的内容要先演练。甚至对摄像的要求也很高。" 庞之浩透露,上一堂太空课,王亚平的课程内容是几经筛选过的。

8 年前,为了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门成立了太空授课专家组。当时,专家组成员先后研究了 " 竹篮打水 "" 乒乓球 "" 回旋镖 " 等 20 多种方案。然后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两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

庞之浩解释说,这次 " 天宫课堂 " 很成功精彩,相比之下,这次不仅有物理实验,还有生物实验,因而可使青少年开阔眼界;而且太空教师王亚平这次更从容、淡定了。

剧透,"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中国空间站首次 " 天宫课堂 " 让网友们意犹未尽。后续,还会有这样的课程吗?答案是: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后续,"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庞之浩说,2022 年,中国将建成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大型长期载人空间站,可以相信,届时中国的太空教育会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采用视频传输、天地通话、搭载实验、参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或在地面开展太空设计比赛、参观体验和知识讲座等活动。

据了解,我国几年前就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青少年太空实验方案,并且每年都请专家进行评审,其中优秀的青少年太空科学实验方案未来有望送到中国空间站青少年科学实验柜内实施。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2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在提问环节,有汶川的同学问,在太空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对此,王亚平回答说,目前没有看到UFO。由于在大气层外,星星也不会眨眼睛了,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而是深邃的黑色。

王亚平表示,透过舷窗我们能看到蔚蓝的地球,还有日月星辰,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我们看到的星星会格外的亮。

王亚平还分享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因为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

据悉,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3

北京时间12月9日下午3点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神舟13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全球直播,为全世界网友授课。

这是中国“天宫课堂”的第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第二次授课。上一次还是8年前,神舟10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曾经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天宫一号舱内,为全国8万所学校6,000万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物理课程,展示了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如何给物体测量质量、如何进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

而这一次天宫课堂,则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上,为全球网友直播。

此次授课的主讲人仍然是王亚平,这是她第二次担任太空教师。除了给大家展示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外,王亚平还带大家参观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让大家直观感受航天员们如何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工作。

跟着镜头,我们看到王亚平的太空卧室里,贴满了与家人的合照。王亚平透露,晚上睡觉时,还可以跟家人通个电话。

当然,中国空间站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各种科学实验必不可少。本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将在翟志刚和叶光富的配合下,完成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以及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等多项内容。

按照预定设计,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天上的主讲课堂是中国空间站,主讲人是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将担任助手。地面主课堂设置在中国科技馆,但同时新增了4个地面分课堂,分别设置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门。

航天员在太空授课的过程中,会适时与地面进行交流,回答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提问。

四川汶川的同学向王亚萍提问,在太空中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这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话题,对此,王亚平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看到UFO。空间站身处大气层外,由于没有大气的干扰和阻挡,在空间站中看到的星星都不会眨眼,显得格外的亮。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因此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这是在地球上绝无可能发生的奇妙体验。

之所以要开展太空授课,主要是为了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之中。

人类的征途是浩瀚宇宙,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和复兴,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不管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与此紧密关联。

要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怎么能够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我们怎么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我们怎么能掌握探索宇宙太空的主动权?

据了解,天宫课堂品牌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设计,这是第1次在空间站上课。未来,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和工程师进入空间站,进行各种各样的太空实验,并继续开展天宫课堂教学任务。

看到视频直播的网友可能会问,太空中没有基站,空间站如何实现与地球的通讯?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手机通讯传输主要依靠基站。但是太空中并没有基站,即使有,信号也无法传出如此远的距离,毕竟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多公里。

为了确保空间站与地球之间的联络,我国专门发射了三颗中继卫星,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地球和空间站发出的信号,先通过中继卫星接收,再传播出去,从而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信号传送。

中继卫星的传输能力和速度,相当于目前在地球上使用的5G信号,几乎没有太多的延迟,速度非常快。

这样一来,不管是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交流,还是给家人打电话,都可以做到实时传输,有声音有画面,跟在地球上差不多。

② “天宫课堂”即将开讲,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二课将于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那么这次“天宫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太震撼了,眼前一亮的那种感受,更多的是为祖国日新月异的科技而感到骄傲。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次授课活动讲什么?来看一下课程表:届时,航天员将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另外还有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真诚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

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的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的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展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太空抛物实验中,新晋“顶流”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惊喜亮相,充当“助教”。只见王亚平将吉祥物冰墩墩轻轻抛出,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沿着原来抛出的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生动演示了天地抛物之间的区别。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在天地互动环节,谈及皮肤在太空是否会变好,王亚平表示,因为空间站没有太阳光照射,温度和湿度也都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另外在微重力环境下人的体液会向上分布,皮肤也会随之向上提升,“所以我感觉在空间站里皮肤状态很不错”。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也对科学知识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希望,我们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祝愿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③ 《天宫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与此同时,神舟十三号乘组也能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地面课堂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还能实时进行“天地对话”。

授课意义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④ 2021年天宫课堂天空授课北京课堂的发动机

摘要 “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⑤ 北京天文馆展厅介绍'请问北京天文馆分3D和天象厅等展厅都是展览哪些内容的适合四岁孩子看吗

北京天文馆分3D和天象厅等展厅都是展览有关天体运行,天文现象原理,宇宙里有些什么等等,天象厅有视频片模拟夜晚我们可以看到的夜空景象。由于现在城市里灯光太亮,我们几乎看不见几颗星星了,所以到天文馆的天象厅看看也是很有好处的。

但天文馆里介绍的知识很多,对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孩子较能理解明白,4岁的孩子稍微小了一点,但如果大人带他去并给他讲解,而且不是一下子就看完所有的,而是一点点指点的话,对引导儿童热爱科学,建立兴趣,满足求知欲望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 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
在春晚中,“天宫一号”的出现掀起了晚会的高潮。 今后,我国的航天员也将在空间站内自如地生活工作,昨天在春晚轰动亮相的“天宫一号”就展现了未来我国空间站的雏形,它是我国具有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目前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计划将于2010年升空。据叶勋介绍,“天宫一号”大致可分为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资源舱内有发动机、电源装置等,可为“天宫一号”提供动力。“天宫一号”的重量和神舟七号差不多,约为8吨。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前端还安装有一个交会对接机构,它是“天宫”和飞船联通的关键所在。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是实现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从2002年开始,上海航天局的研究人员也开始正式研制这一对接机构,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目前已进入初样阶段。之前,记者也曾见过交会对接机构的模型,从外表上看,它类似于一扇圆形的门,内部直径约为0.8米,航天员可以通过这一扇门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 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九、十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对接。今后航天员将由飞船运送至“天宫一号”,航天员工作完成后,再经飞船返回。据悉,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2010年至2015年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还将分别发射2艘无人飞船进行无人对接试验,发射5艘载人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和载人驻留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