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和南京哪个门多
扩展阅读
北京市39中什么档次 2024-05-04 09:17:11

北京和南京哪个门多

发布时间: 2022-08-19 16:53:36

Ⅰ 北京历代有哪几个城门

北京历代共有城门32个,分别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大清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1)北京和南京哪个门多扩展阅读:

北京近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近代城门的建造要迟于其他城门,历史相对较短,多为民国及民国以后建造。主要的现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和平门

位于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它建于1926年,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该门无城楼、瓮城之设,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便利内外城之间的交通。

和平门初名“新华门”,1927年改名“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张作霖时期此门曾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门洞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1958年将门洞拆除,改为豁口。

建国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而是在民国时期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后,为了出入方便,将位于东边老城墙扒开的缺口取名叫启明门。1945年抗战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改启明门为建国门,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续至今。

复兴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将位于城市西边老城墙扒开的口子,当时取名为长安门意为长治久安,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后将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沿用至今。

水关门

是清末(1905)将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成“门”,为便利东交民巷“使馆界”人员进出之用。照片为水关门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摄的南侧面。经历“庚子之变”后,担心因“事件”再次成为“困兽”,“使馆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阳门东水关被改造成了“门”,便于出入登临赴天津的火车。

Ⅱ 是南京明故宫大还是北京故宫大

以占地面积比较南京明故宫比北京故宫大很多,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面南京明故宫占地面积达101.25万平方米!

Ⅲ 南京多少门天津多少北京多少上海多少

南京 :中央门,中华门,集庆门,光华门,武定门,玄武门,汉中门,水西门,
江东门,定淮门,高桥门,双桥门,麒麟门,后宰门,仙鹤门,安德门,
上元门,通济门,中山门,清凉门,太平门,卡子门,尧化门,草场门,

北京的桥像歌里写的一样数不过来:金水桥,三转桥,后门桥,玉带桥,十七孔桥,蓟门桥,东不压桥,紫竹桥,健德桥,东便门桥,西便门桥,洋桥,左安门桥,右安门桥,积水潭桥,德胜门桥,阜成门桥,复兴门桥,月坛南桥,月坛北桥,天宁寺桥,白纸坊桥,菜户营桥,陶然桥,永定门桥,景泰桥,玉蜓桥,光明桥,广渠门桥,建国门桥,朝阳门桥,东四十条桥,东直门桥,西直门桥,小街桥,雍和宫桥,鼓楼桥,安定门桥,方庄桥,铁营桥,卢沟桥,刘家窑桥,赵公口桥,万柳桥,玉泉营桥,花乡桥,科丰桥,看丹桥,岳各庄桥,岳北桥,沙窝桥,五棵松桥,定慧桥,四季青桥,远大桥,万泉河桥,四海桥,火器营桥,海淀桥,联想桥,健翔桥,安慧桥,安贞桥,安华桥,和平东桥,和平西桥,太阳宫桥,三元桥,四元桥,五元桥,六里桥,燕莎桥,农展桥,长虹桥,光华桥,国贸桥,双井桥,劲松桥,潘家园桥,华威桥,十里河桥,分钟寺桥,四方桥,五方桥,肖存桥,小红门桥,大红门桥,西红门桥,酒仙桥,红领巾桥,百子湾桥,四惠桥,工大桥,大郊亭桥,七棵树桥,宛平桥,亦庄桥,大洋坊桥,平房桥,红山桥,达瓦窑桥......数晕了,还没数到一半,哪天不晕接着数。

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略

Ⅳ 南京有很多叫“门”的地方,一共有多少个门,都叫什么门

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十三座,都与市内大街贯连,街道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条。城门与城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坚固防御体系和便利的交通网络。明朝皇帝朱元璋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遂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

六百多年来,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很多城门

然而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不在,单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处,即改姚坊门为尧化门。

要说南京的城墙和城门,那绝对是天下第一,是所有南京人的骄傲!

朱元璋设置的内城周长约67华里,有13座城门,外郭则有18座城门,故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

而由于战火毁坏消失,和为了城市发展新增加的,目前南京内城的城门则不止13座。从城北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大致是这样的:神策门-玄武门-解放门-太平门-中山门-光华门--武定门-中华西门-中华门-集庆门-汉中门清凉门-定淮门-挹江门-仪凤门-钟阜门-新民门-金川门-中央门-神策门(还有遗漏)

定淮门

在上世纪50年代的拆城运动中,门被拆毁。如今的定淮门遗址处,已建起一座定淮门大桥。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南京城的东南方,之所以被称为正阳门,是因为它是宫城外围的正南门,与皇城洪武门正对。为纪念南京光复,1931年国民政府将其改名为光华门。上世纪60年代初,周边的居民和工人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砖,致使这个城门销毁了。

石城门

石城门现仅存东、西两面墙体和东、西两券城门。因其正对石头城,故命名谓石城门,入清以后,便演绎为汉西门,并一直沿用至今。1931年,在汉西门北约20米处拆城开门,并以路为名,称汉中门。由此,慢慢地人们即以汉中门来统称包括汉西门在内的这一地段。汉中门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辟虎踞路时拆除,但拆除后的广场仍习惯称为汉中门广场。1997年3月18日,以汉西门为主体的汉中门市民休闲广场正式竣工开放。

神策门

神策门,今称“和平门”。南京十三个城门中,其中十二门都只有一个门洞,唯神策门设左右两个门洞。相传刘伯温认为,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能攻能守,平时只开一洞门,另一洞门则紧闭。只有在军情紧急、万不得已时再开。清军在此大败郑成功后,一度改为“得胜门”,1931年,国民政府认为南京诸城门的名称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时代潮流,而将神策门改为和平门,此门现尚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一座。和平门是现存南京城门中最为完整的城门。它有城楼(清末建筑)和城门的木门,是南京诸城门中绝无仅有的。

金川门

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燕王朱棣“靖难之师”由此门攻入南京,后即闭塞。现已不存。

清凉门

亦属明、清、民国至今四代闭而未用的城门。城门除城楼无存外保存完好,由城门一道、瓮城一圈构成。

通济门

为南京京城13座城门中,占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通济门当时是与聚宝门、三山门同等规模的大城门,共有四道城门,三道瓮城,整个城堡呈船形,1956年,在轰轰烈烈的拆墙运动中,雄伟的通济城门被拆得荡然无存。

朝阳门

因傍皇宫且朝东,故称“朝阳”。1929年堵塞朝阳门,在原朝阳门稍北新辟成现在的三拱券门。据说改一拱券门为三拱券门,隐含“三民主义”的含义。

太平门

曾立有牌坊一座,上书“贯索”两字,后毁,故取名“太平”。1994年至1996年春,南京市政府修复了台城段太平门至玄武门这段3.2公里的城墙。

钟阜门

因其遥对钟山(亦称“钟阜”)而得名。根据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钟阜门逐渐湮没了。连接长江大桥南引桥的大桥南路正是从钟阜门的遗址上纵横而过。

仪凤门

今称“兴中门”,居卢龙山(即狮子山)南麓,濒临长江,与钟阜门在不足1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垛口800座。该城门建于洪武初年,城下有水洞(即涵闸)二座。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修筑。明成化年以前(1465年)与钟阜门一道被堵塞。

聚宝门

全部以巨大条石为基,巨砖为墙,极为坚固。传说城门下埋有江南富户沈万山传家之宝聚宝盆,因而被誉为聚宝门。聚宝门,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

三山门

俗称水西门,三山门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1999年8月建成以后的水西门广场分布在水西门跨线桥(长998米,宽18米)东西两侧。

Ⅳ 北京有哪多少门啊在哪个区啊

内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人老话儿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 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门。与最北边和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 皇城四门:东有东安门(现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 在各门中,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朝阳门——走粮车。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宣武门——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 西直门——走水车。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过去的北京城里没有自来水,皇帝嫌城里水苦,不喝城里的水,专门喝城外西北玉泉山的水。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干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的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外城的城门与传说 北京外城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的,相对内城而称之为“外城”,因为外城位于北京城的前三门儿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东西比内城要长,而南北却只相当与内城的一半,形状上就像一个“凸”字;过去又因为它长得像顶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本来这外城,是准备修在内城之外,真正地环绕一圈儿的,可是在四十里内城外修一圈城墙,这得多少银子啊?花消太多,所以当时先修南边。南城的北墙包接内城的东南、西南角楼,周长二十八里,一共开了七个门,南面正中是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侧一门叫广渠门;西面一门,起初叫广宁门,后来为了避道光皇帝的名讳,改名为广安门。外城北边儿的东、西便门一看就跟别的门不一样:北京城所有城门,惟独两个便门脸朝北,别的都是脸儿冲南。 到了清代,“前三门”(祟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尤其是正阳门外一带特别繁荣。当官的上下朝多进出正阳门。正阳门外大街一带,店铺林立,喧嚣交易,商众云集,摩肩接踵,是清代北京最繁华的闹市区。六必居、同仁堂、都一处、合香楼等着名店铺林立,牌匾相望。珠宝店、绸布店、粮食店、杂货店林林总总,盛极一时。崇文门设有税关,门内往西有会同四译馆,买卖人多出入崇文门。东便门外通惠河至张家湾,由大运河运来的南方货物在这里集散。宣武门外有许多会馆,当时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门。在前三门商业区中,还出现了以经营经史子集、文房四宝、碑帖字画和印玺古玩为特色的琉璃厂文化街。每年新春,厂甸有集市,书店和其他商贩都在此设摊,成为北京过年时的一大盛事。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南边的永定门是整个南城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门。写着永定门字样的大匾现在存放在首都博物馆,有机会的话您不妨去瞧一瞧。 要在以前,您在广安门附近住,经常能看见一景儿,“拉骆驼跑城儿”。这是当时的一种日常社会现象。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路面情况也不好,城里需要的建材、燃料还有山货,都要靠骆驼从山区往城里运。“拉骆驼”的“驼户”大多是京西、京南的专业户,他们利用骆驼易饲养、能负重、耐跋涉、性格温驯的特长,拉活儿搞运输,好养家糊口。要说起这骆驼的历史,那可就长了去了。打从元大都建设开始,骆驼队就有参与,要是算到50年代骆驼从北京的运输行业退役,在足足700多年里,骆驼为北京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安门俗名叫“江擦门”。出左安门,往南偏东一点,不到三四里地,有一个地方叫“分钟寺”。早年,庙里有一口奇怪的钟,打起钟来,声音不像钟声,倒像有人在耳朵旁边说话一样。听钟的人,也是一个人听出一个样儿,如果是懒人听了,就是“下炕!下炕!”,要是勤快人听了,就是“不忙!不忙!”,小牧童听到的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听呢,就是“倒仓!倒仓!”,等到了麦秋时候,就是“扬场!扬场!”因为每个人听到的钟声都不一样,大伙儿就管这里的钟叫“分钟”,庙自然也就成了分钟寺。 说真格地,要论起老北京的文化,那可不仅仅是十几个老城门七八个传说。 老一辈有老舍、萧乾,近代的有刘心武的《钟鼓楼》,刘一达的《人虫儿》,翁立的《北京的胡同》,您要是抽空瞧上这么几眼,肯定会有更多的感触,了解到更多关于老北京的传说。

Ⅵ 揭秘:南京明故宫与北京故宫哪个更大

北京故宫大,这个没有争议,南京故宫加了太庙六部而且从洪武门开始算的,北京是从午门算的,觉得北京应该从大明门算到景山公园加上西院中南海都属于皇家,能顶南京故宫2个!

Ⅶ 北京城门有哪九个门、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中华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近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



(7)北京和南京哪个门多扩展阅读

正阳门发展历史: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意将都城从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迁到北京,于是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和城垣,并将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当时仍沿称丽正门。

这次移建历时两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建,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后,经洪熙、宣德两代,一直称丽正门,形制未变。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