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长城是哪个年代的
长城(Great Wall)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帮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 请问北京的城墙是何年建造
一般常说的北京城,指的一般都是明清的北京城
如果你说的是这个的话,内城城墙是明永乐时修的,大概是1421年之前。外城的城墙,是明嘉靖是修的,大概是1553年~
3. 北京在哪三个地方保留了古城墙,北京古城墙各是哪三个朝代的
吴晗当时是北京市的副市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也是“三家村”(吴晗、邓拓、廖沫沙)之一,绝对不会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北京城墙是中央做的决定,要疏通交通——现在看来绝对是空前的损失! 北京的城墙现在还有几处遗存: 1、东南角楼附近城墙:位于崇文区崇文门以东到东便门一带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长度最长的北京内城城墙,外加一处箭楼——内城东南角楼。 2、西南城角附近城墙:位于西城区西二环西便门桥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墙遗址,里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楼。 3、德胜门箭楼:位于西城区北二环德胜门桥北。 4、正阳门城楼及箭楼: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门,位于天安门南侧。以前的北京城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三个部分,只有正阳门保持着城楼及箭楼。 可惜的是,由于修建二环路,大部分的城墙都被拆除。
4. 北京城池的历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元大都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赴北京就任藩王之位。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由于此时的北平城只是北平布政使司的首府和藩国之都,因此城池规格制度稍嫌简陋。朱棣将其定为北京后,需要对城池加以扩建和改建,以使其符合帝都的规格,并抵御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此为明代北京城池营建之初衷。
1406年起,开始在燕王府的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有资料认为明代将北京城的中轴线东移,以镇压前朝王气。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在内城南面加筑外城,形成北京城池的“凸”字形格局。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拆除城池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非常重视对北京城池的保护和修葺工作。城墙上不得任意增开豁口,城楼、箭楼、雉堞、墙面砖体如果发生破损、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时进行维修。
据明末史书记载,李自成撤离北京时,除焚烧紫禁城外,各城城楼也被放火焚毁。但是1960年代拆除城楼时发现,东直门和崇文门均为明朝原构。直至1900年,北京城池仍保持完整。1900年义和团之乱时,正阳门箭楼被拳民焚毁,城楼被印度士兵焚毁;朝阳门箭楼、崇文门箭楼分别被日军和英军击毁;内城西北角楼被俄军击毁。同时,英国军队扒开永定门西侧的外城城墙和天坛坛墙,将京奉铁路(京沈铁路)的终点由城外马家堡延伸至天坛内(英军和美军司令部所在地)。这是北京城墙第一次被扒开豁口。1901年,英军又扒开永定门东侧的外城城墙,将铁路终点东延至正阳门东侧,即后来的正阳门东火车站(前门火车站),以便使馆人员在战乱时乘车撤至天津。此外英军还将东便门南的外城东城墙扒开,修建了东便门至通州的铁路支线。
1912年至1949年期间,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和华北维新政府都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小规模的拆除和改动。1915年,修建北京环城铁路时,将东北和东南角楼附近敌台拆除,角楼两边城墙上各辟券洞,以便火车通行;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东直门的瓮城及闸楼也被拆除,环城铁路从中穿过。此外,正阳门瓮城也被拆除,以改善前门地区的通行条件。为方便交通,还在城墙上开辟了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等通道。皇城城墙除南面和西南面保留一段外,也被陆续拆除。
由于缺乏修缮经费,北京内城、外城的一些过于残破的城楼、箭楼和角楼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被陆续拆除。但是到1949年时,北京城池的总体布局依然保持完整,大部分城楼、箭楼也保持完好。
1949年以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此后中共政府认为北京城墙妨碍交通、不利于城市规划,因此决定将其彻底拆除。北京城墙的拆除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外城城墙被彻底拆除;内城城墙从1953年开始陆续拆除,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建北京地铁,内城城墙被彻底拆除。当时关于拆不拆城墙的问题双方争议十分激烈。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保留派认为保留城墙、开辟公园,可以美化环境,城内外交通问题只需多开几个豁口就可解决。此外北京城池的西段城墙在永定河泛滥时还可以起到防洪作用。主张保留城墙的人包括红学家俞平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苏联专家团等。但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保留派的声音被压制住。“大跃进”结束之后,全长39.75公里的北京城墙的外城已被全部拆除,内城拆除一半。
进入60年代后,中苏交恶,战争一触即发。北京地铁的修建被提入日程。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开始建设。当时修建地铁采用开挖明渠然后加盖覆盖的方法,施工路线所经过的地区,地面建筑全部需要拆除。考虑到居民拆迁、占路施工等问题,因此地铁东段(城区之内)的路线大部分沿着北京内城的城墙基址。
从1950年代开始拆毁城墙,到1965年开始大规模拆除城墙的这段时间里,北京城墙的拆除工作主要由北京市的市政和道路建设部门负责,此外各工厂、及街道居民也以义务劳动的形式参加城墙的拆除工作。地铁施工开始后,为加快工程进度,铁道兵部队也参加到城墙和城门的拆除工作中。地铁一期工程拆除了内城南墙、宣武门、崇文门,全长23.6公里。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经建国门、东直门、安定门、西直门、复兴门,沿线拆除城墙及城门,全长16.04公里。其中,西便门附近一段长约100米的内城城墙因为被地铁施工单位用作堆放建筑材料的货场围墙而未被全部拆除,但北端墙体被削去近一半的厚度。崇文门东至东南角楼的一段内城城墙则因为地铁线路不需从该处经过而得以部分保留,但墙顶亦被削去,墙砖被居民拆走挪作他用。从1972年起,为了在地铁环城段上方修建二环路,以及在前三门地区修建高层住宅,北京内城东、西、南三面的护城河被陆续加盖,改为暗沟。
至1979年国务院下令停止拆除残余城墙、并保护遗留城门时,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南和西便门两处内城城墙残余。北京城池至此基本上已经消失。
中国最后的封建都城-北京城的消失对于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永久的遗憾。
5. 北京城墙的历史沿革
北京历史变迁图金取代辽后,1153年从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元灭金后,忽必烈于1267年在东北郊外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1271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仿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郭勒)迁都于此。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重建的宫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清依旧制。永乐时于四周各辟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得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神武门是宫城的北城门,与午门同在紫禁城中轴线上。原名玄武门,清时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名神武门。东华门位于宫城东墙偏南处,与西华门相对。东华门、西华门的城台、城楼形制均与神武门略同。西华门位于宫城西墙偏南处,与东华门相对。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在官修的书籍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中,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1436年修筑京师九门城楼、箭楼及城垣、桥闸,此后在城垣内壁加砌砖石,至此内城建制趋于完备,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内城城垣格局。内城周长23.3公里,东、西、北垣各建二门,南垣建三门,四隅各建角箭楼。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明嘉靖以前,北京尚无“内城”之说,而是称之谓“城”、“大城”。历经明初数次改建,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北京的老城墙至明永乐年间开始,屡经修缮,历经沧桑。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内城城墙,连同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构成明清城墙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政府对明城墙进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
6. 北京城墙的基本概况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7. 北京古城墙的详细历史
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
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兴工修筑。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28里。于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eGgYDQlgaFnBGUVIeDwBBWg**
以下是评论:http://www.fc311.com/fcbbs/dispbbs.asp?boardID=255&ID=13118&page=1
另外LZ想看当时的一些评论的话,不妨推荐你去看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文章,他曾拍下很多古城墙的珍贵照片。可以说对古城墙有浓厚的感情!
8. 北京最早是由哪个朝代建成的
北京最早是由辽朝建成。
“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正式建都之后,改称中都。贞元元年合公历为1153年;三月乙卯合阳历为4月21日。
公元916年,即五代时期后梁贞明二年,世代生活于辽河上游地区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族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国),定都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命名为“皇都”,自称皇帝,即辽太祖。
(8)北京老城墙是哪个年代扩展阅读:
辽国时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之中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一个城。辽燕京城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城墙平面呈正方形,周围27里,共开有8个城门,东面是安东门、迎春门,南面是开阳门、丹凤门,西面是显西门、清晋门,北面是通天门、拱辰门。
现在北京仅存的辽代建筑,也是北京现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就是当年矗立在辽燕京城内的密檐式十三层八角砖塔,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北滨河路西侧天宁寺院内,距今已有上千年。
金中都城是环绕着辽燕京城扩建而成的。城墙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北城墙与辽燕京城北墙重叠,东、南、西三面向外扩展,周围36里,面积约为辽燕京城的1.8倍。共开有13个城门,东面是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面是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面是丽泽门、颢华门、彰仪门,北面是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
中都城中心的皇城东西向窄,南北向长,其基址重叠在今广安门南滨河路一线,平面呈长方形,周围9里,共开有4个城门,东面是宣华门,南面是宣阳门,西面是玉华门,北面是拱辰门。
皇城之内是宫城,有宫殿36所,排列九重,正殿是大安殿,是皇帝上朝和典礼的地方。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于10年前建设“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
皇城之内还建有太后寿康宫、太子东宫、妃嫔十六宫、文楼、武楼、来宁馆、会同馆等宫殿楼阁。
金中都的皇宫完全仿照北宋故都开封皇宫的样式,承袭北宋末年奢华浮艳的风格。其部分建筑构件,大部珍宝陈设,也是当年从开封掠来的原物。
9. 在北京站附近的城墙是什么年代的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为北京,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就是1419年修的。北京站附近的城墙是北京内城南城墙,明成祖时期还没修外城城墙。
10. 北京现存的长城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七八世纪,许多诸侯国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最早建筑的是公元
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千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入海,总长达500千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千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千米。这时的长城长度都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史称“先秦长城”。
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全,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在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基础上,还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
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全长近一万公里,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火台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千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延续200多年。明朝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千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现存长城主要为明长城。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