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颐和园有什么特色风俗
扩展阅读
福州发货到哪里 2025-07-17 23:42:43
如何去深圳宝安机场 2025-07-17 23:41:20
上海到滕州都经过哪些站 2025-07-17 23:34:42

北京颐和园有什么特色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04 18:21:31

A. 北京颐和园有哪些特色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着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移用海军经费约3000余万两银子,重加修建,取“颐养冲和”之意,改清漪园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的规模。辛亥革命后属溥仪私产,1914年由逊清皇室售票开放。1924年辟为公园。1949年后成为北京主要游览点之一。

现在的颐和园是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总称,总面积290公顷。全区布局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风景浏览区三个部分。政治活动区以仁寿宫为主体,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风景浏览区是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前山、昆明湖、后山三部分;乐寿堂是其寝宫。颐和园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长廊728米,彩画8000余幅,是其它苑圃所不可及的特色和长处,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胜之一。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94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造园艺术的特色在于: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游颐和园建议你最好从东宫门开始。东宫门是正门,门外的牌坊经过修缮,重展秀丽风采。门口有两只造型生动的铜狮,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东宫门台阶正中,有一块龙云石,上刻二龙戏珠图案,精致、活泼。 入门西行,过仁寿门,这一部分都叫东宫门内。主要建筑有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等。 仁寿殿原名叫勤政殿。1890年重建时,为了迎合慈禧希望长寿的愿望,根据"仁者寿"的古语,改为仁寿殿,它是慈禧在园里召见群臣和处理国事的地方。您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少珍贵古物。如商代的青铜器皿,翠鸟羽毛粘贴的洞庭风景,天然树根雕刻的狮子,200年前的国产镜子…… 长廊,全长728米,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廊子。长廊顶部有彩画14000多幅,有“画廊”之称。

前山部分主要有排云殿、佛香阁等景区,是全园的中心建筑群,建筑形式丰富而辉煌华丽。 佛香阁是中国古建楼阁的代表作,是颐和园的标志,高2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砌台上,以8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柱,顶为八攒尖式。阁内二至三层有旋转式楼梯,登阁远望,西郊景物尽收眼底。 排云殿是全园的精华汇集之处。它的最前端是位于湖岸的一座牌坊,南北两面题着:“星拱瑶枢”,“云辉玉宇”。在牌坊和排云门之间,有四季常青的柏树,还有12块形状不同的太湖石。有的象虎,有的象龙……据说是按照12属的形象选择出来的。门前两侧分立着两只精美的铜狮。进门正中为排云殿,建筑居万寿山中心,是慈禧接受百官庆寿朝贺的地方。殿前丹陛平台,绕以石栏,上列铜龙、铜凤、铜鼎。台下有铜缸及露陈座。当年,石座上陈设青铜器,以示皇家之富。

后山部分的景色与前山不同:前山豪华;后山幽静。 后山山路盘旋曲折,山下流水清澈,山上松柏郁茂,灌木丛生,颇有江南情调。主要的建筑有:景福阁,苏州街,谐趣园等。 景福阁是慈禧赏月赏雨的地方。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街的南北两侧店铺依山而建,面水开业,现已重新修复,游客可兑换清朝式铜钱购货,展示了仿古旅游江南商镇的风貌。 谐趣园为“园中之园”,具有江南庭院风格,其趣有三:声趣、楼趣、桥趣。 后山还有一条长达数百米的“丁香廊”。春天来临的时候,丁香花盛开,香气袭人。 南湖部分:昆明湖上有一座南湖岛,龙王庙位于南湖岛的中央,远远望去好像一座神话中的海上仙山,连接龙王庙和东堤的那座十七孔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桥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狮子544只。桥全长150多米,宽8米,由十七个卷洞组成,桥的两头有4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生动。桥东的廓如亭,俗称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居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之冠。东岸有一只铜牛,卧置在刻有波浪的青石座上,牛背上篆刻有清干隆御笔《金牛铭》,意为镇压水患。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颐和园中的主体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筑是园林的常用形式。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为世界长廊之最。廊上绘有图画14000余幅,均为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昆明湖东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国最大的。此外,万寿山顶的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拱顶,没有一根支撑物,技术水平极高。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镇水铁牛,形态逼真,背上还铸有铭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干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国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9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B. 颐和园的主要特点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它的特点就是拥有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建筑,点缀在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虽由人造,宛自天成”。

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可谓说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 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C. 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

颐和园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

有其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
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
“虽由人造,宛自天成”.

【希望得到好评!祝您学习愉快!】

D.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3、北京庙会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4、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5、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

E.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京剧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化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行当分生、旦、净、丑。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及鼓、锣、铙钹等乐器伴奏。

F. 颐和园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公里。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前身是北京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英法联军破坏后于1888年重修而成,1900年遭八国联军洗劫后修复成现状。

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94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主要景点:

长廊:长廊全长728米,沿昆明湖北岸,通向昆明湖西北的石舫。长廊的梁枋上绘有精美的彩画8000多幅,其中名胜古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无所不有。

知春亭:据岛临湖,在此可欣赏万寿山的全貌。

佛香阁:建在一座高达21米的石砌台基上,其自身高41米,是全园的中心。

十七孔桥:宽8米,长150米,桥栏望柱上雕有500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畔还有铜牛和廓如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干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干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谐趣园上图干隆皇帝南巡回京后模仿无锡惠山园修建的谐趣园。

干隆御题石碑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颐和园的设计还集中了全国的主要名胜景区。

据说颐和园的设计集中了全国的景色,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芦沟桥,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的买卖街建的。

在后湖的西段,有一处湖岸两边怪石高耸,是仿长江三峡的景色。

在万寿山后边,还有一组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也称“小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文名称:颐和园●英文名称:

●批准时间:1998年11月●遗产种类: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概况:

颐和园是世界着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旧称“清漪园”。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文化遗产价值:

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占地面积290.8公顷,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干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着。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干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干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干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干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干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干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采,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干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干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G. 颐和园有哪些特点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
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具有与欧洲古代园林不同的独特体系,无论是
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宦豪富兴建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自
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
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
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着名的古典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
占地约290公顷。
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仁寿殿,曾名勤政殿
,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门两旁有两块青石分别象征着孙悟空和猪
八戒伫立警卫。殿中平床上设宝座、屏风、掌扇、鼎炉、鹤灯等,屏
风上有九条巨龙,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然而,在宫廷区的玉澜
堂,却记载着一段皇权失落的凄凉历史,光绪皇后住在玉澜堂后的宜
芸馆。宜芸馆西北的乐寿堂,则是慈禧太后的处所。据说,她起居于
斯,每天饭费就要花掉白银60两。在仁寿殿北面不远处是德和园,是
清代所建三大戏台最大的一个(另处有故宫的畅音阁和承德避署山庄
的清音阁),每年慈禧做寿,都有吉祥戏目演出。从乐寿堂往西过邀
月门,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
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长廊上8000多幅彩色绘画,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
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
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这座八面三层
四生檐的佛香阁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内供接引佛,当年每月朔望,
慈禧便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
出的代表。
从佛香阁下望,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名铜亭。铜亭的铸
造用铜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
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
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
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
去,如玉带轻飘。据说,干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
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
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
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三座大岛,十
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各式宫殿,寺庙和
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它巧
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
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