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药师塔是哪里的
扩展阅读
深圳大专生能找什么工作 2025-07-25 00:28:55
福州哪里有卖厚吐司的 2025-07-25 00:28:46

北京药师塔是哪里的

发布时间: 2022-09-10 07:00:35

① 北京的三个白塔 分别在什么地方

北京的三个白塔分别在: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是藏传佛教系古塔,全名灵通万寿宝塔,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该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 ,建于清初顺治八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

北海白塔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庵塔:

白塔庵塔在中国画研究院内。20世纪40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相传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

(1)北京药师塔是哪里的扩展阅读:

北海白塔塔身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

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

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约2000多公斤,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

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

② 北京天宁寺的传奇故事谁知道啊

北京天宁寺的传奇故事:

天宁寺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塔毁。唐开元年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

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称帝,帝号天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

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金代,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此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

(2)北京药师塔是哪里的扩展阅读:

天宁寺规模宏大,分中路和东西三路,现仅存中路。中路有山门殿,山门前有高大古槐两株。山门上书敕建天宁寺。山门殿内前供弥勒佛,后站持杵韦驮。

山门殿后为前院。前院正北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门上书接引殿。门前对联东书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西题运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供接引佛,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大殿前有碑刻数方,其中有干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

接引殿前过去有大殿释迦殿,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塔院后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

③ 老北京四大药王庙现在还都在吗

老北京四大药王庙今何在?

1、东药王庙
地址:东直门内大街46号(现仅存山门跟庙碑,其他无存)

2、西药王庙
地址:地安门西大街71号(现香港特区驻京办)(明万历二十四年《药王庙记》石碑一通现存于五塔寺石刻博物馆,其他无存)

3、北药王庙
地址:旧鼓楼大街西绦胡同(残留部分现为民居)

4、南药王庙
地址:崇文门外东晓市街(三大殿跟配殿至今保存完整,崇文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访四大药王庙)
http://tv.btv.com.cn/v/btv9/content/2008-10/29/content_15160.htm

④ 鸡鸣寺药师塔几层,多高

南京鸡鸣寺的药师佛塔共7级,44.8米高。
鸡鸣寺药师佛塔系1988年动工兴建,1990年落成,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层用木结构装修。总高度44.8米,八面七级,斗拱重檐,内梯外廊。底层为副阶,副阶南面正门之上悬挂着蓝底金字的“药师佛塔”牌匾。底层南北各有一门,其他各面辟有佛龛,龛内供奉石佛一尊。从南门进入宝塔,佛塔底层高7米,供奉着明代铜铸药师佛像。八方墙壁供奉着善男信女开光的佛像。沿逆时针向上的木梯可登塔顶。二层以上每层均置有四座明代金丝楠木雕花佛龛,每座佛龛内供有一尊楠木雕的药师佛像。每层东、南、西、北四方开有一门,其余各面开有佛龛,龛内供奉石刻佛像。沿木梯登至塔顶,通过壶门,可至平座,在瓶座之上可观南京全景。可从这里看到小九华山上的三藏塔,和位于玄武湖中的诺那塔。宝塔木结构饰红漆,墙面饰黄漆,副阶腰檐覆灰瓦,挑角下有黄色铜铃。塔顶矗立着重5吨、高11米的青铜塔刹,在夕阳的照耀下,佛光金光溢射四方。药师佛塔院内全部采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艺,青石铺设地面,环行碑廊记载着东方琉璃药师佛的故事。

⑤ 北京天宁寺塔有什么建筑特色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体实心砖塔。全塔总高57.8米。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作品。

当初隋文帝将供奉的佛舍利分别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宁寺塔。

有史书记载天宁寺石函下葬情况:隋仁寿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斋行道,至三日起庆时,舍利前佛香供养。灯光焰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与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寺院毁于兵燹,只余孤塔,辽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高57.8米,史载"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

塔建于一个方形砖彻的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着地分为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有壶门浮雕一道,须弥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以塔身。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塔。由须弥座、平座、莲瓣三层组成的塔座承托着高高的塔身,厚实且稳重。

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斗栱挑出层层密檐,斗栱的转角斗栱及两角之间的斗栱均为斜栱的形式,保留着典型的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下部四面设半圆形券门,门两旁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砖柱上浮雕升降龙。所有雕饰,造型优美生动,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天宁寺塔造型秀美端庄,挺拔稳重。特别是八角形的平面近似圆形,易于减小对风的阻力。虽然历经800多年的历史,且处于北京地区春秋两季风的影响之下,仍然完好无损,为辽代砖塔的代表。

辽代时,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映衬着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全塔3400个风铃齐鸣。当时北京可没有什么高楼,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高度也不过是30.5米,天宁寺塔绝对是当年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现象"梵宫塔影",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天府广记》中称: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大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内会出现数十个塔的倒影。

据《帝京景物略》称: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报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

寺内僧人曾传说,天宁寺塔的饰物声音高了,塔身就会出现光色。这种情景有时一年一见,有时数年一见。

明朝嘉靖年间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诗人王世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饰物响声高了,只见塔身发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闪烁,到了天亮才消失。

这座塔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历史上曾经记载,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3400个,风作时铃齐鸣,仿佛编钟的声音一样悠远。有古诗为证: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

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

塔院后面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若兰"是一个非常女性的名字,据说天宁寺早年曾是一座庵,而且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等庙内供奉佛像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这里的佛像都有着女性一般的面孔。

在清代,天宁寺中"设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此外还有牡丹和芍药等花,每到春秋两季京城中人纷纷携酒前去赏花野眺,文人骚客前去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篇。寺中还常有卖鼻烟的,游人多要买些回去赠送亲友,故有"天宁寺闻鼻烟"的俗语。

⑥ 白瀑寺的简介


白瀑寺为北京门沟头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田庄办事处淤白村北的金城山下。辽乾统初年,昌平、玉河、矾山、怀来四县信徒集资,就地建造佛寺,初名白瀑院,后改“白瀑寿峰禅寺”,通称白瀑寺。辽代后期,华严宗高僧圆正法师游方至燕京宛平县金城山弘传佛法。金、元、明及民国时期都曾重修。寺坐北朝南,前有门楼,寺内正殿3间,两厢配殿各3间。现寺院西侧为塔院,有圆正法师塔、源衍长老塔、
本勤禅师塔。圆正法师塔建于金皇统六年(1146),为密檐式塔和覆钵式塔的组合,在古塔中较为罕见;源衍长老塔为源衍长老的弟子本勤禅师于“戊申”年(1248)建立,是金、元之际盛行的石经幢式墓塔,现仅存八棱石柱形塔身及天盖等石雕构件,塔身刻文记载源衍的行迹,已被区博物馆收存;本勤禅师塔建造于元大德二年(1298),也为石经幢式墓塔,现仅存八方石柱形塔身,塔铭文中“礼”“济”二字与现今的简化字写法相同。东侧有龙王殿3间,属正脊吻兽式殿堂,原供奉娘娘、关帝、龙王。两壁均有彩色壁画,东壁为关帝故事,西壁为龙王故事,由多组小图画构成。正殿后有毛石柱础,为金代遗物。寺内存有元、明和民国时期的石碑,包括“大都宛平金城山白瀑寿峰禅寺产业之记”碑,立于元元贞二年(1296),碑文楷书,主要记述白瀑寺的各处产业,是研究元代寺院的实物资料。据碑文记载,白瀑寺庙产众多,仅下院就有“白洋村龙泉院”“雁翅村崇兴院”“芹峪村一所”“尚安东葆村烧香院”“上都路怀来县福寺”等。

白瀑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群山环抱之中,始建于辽代,因背临两处瀑布而得名。白瀑寺鼎盛时期僧众有一百人之多,正殿供奉的是全国仅有的两尊其中之一尊的千佛绕比卢遮那佛,钟楼的大铜钟直径为一米五左右,有镇水塔、药师塔、覆钵式密檐塔各一座。下院有十一所。但白瀑寺于民国初年,一军阀看重白瀑寺这块风水宝地,要迁祖坟于此,率兵捣毁了白瀑寺。临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村民,发心在建白瀑寺,但白瀑寺远不比先前的白瀑寺庞大,只是一所三合式院落寺院。三合式院落的白瀑寺最终毁于“文化大革命”,军阀没敢捣毁的千佛绕比卢遮那佛被捣毁,大铜钟被卖,买了做宣传用的“大喇叭”,仅遗留下覆钵式辽代古塔一座。慧能法师生于临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幼年时与众孩童不同,冥冥中受佛教传承,历经种种磨难,出家,率众居士于1998年起修路,再次建起了白瀑寺。
现在的白瀑寺行经山门起,依山梯次建有天王殿、两序僚房、钟楼、鼓楼、客堂、法物流通处。大雄宝殿,辽代古塔在大雄宝殿右,新建的药师塔在大雄宝殿左,其两侧前建有伽蓝殿、药师殿、弥陀殿、祖师殿及僧僚。两侧环廊环抱殿堂蜿蜒至法堂、藏经楼。其环廊处左是方丈室,右是小石桥至放生池。斋堂及四层楼楼房。殿堂、斋堂、楼房处处贯通。寺院的西南山谷方向建有地藏殿、汉白玉观音像,接引殿,十米高的地藏王菩萨铜像,地藏王菩萨前是存放灵骨舍利的七层舍利塔。并建有财神殿、放生池、水井房、锅炉房。寺院的东侧建有二僧院,其后是弥陀村安养院。二僧院前是观音亭,亭内是海底樟木树化石雕塑的六米高的观音像。行经观音亭是蜿蜒的盘山石阶路至药师观音洞。白瀑寺是一座古树参天、梯田成片、果树成行,自然环境秀丽,寺院环境独特。遵循传统佛教遗轨设计建设,出家人、居士修行至临终助念、往生、存放灵骨舍利,一条龙设置的全国少有的丛林式寺院。缘圆佛子们修行成佛道之愿。

⑦ 药师佛塔在哪

药师佛塔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寺最高处,始建于梁大通元年(507年),复建于1988年,高44.8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层用木结构装修。

药师佛塔总高度44.8米,八面七级,斗拱重檐,内梯外廊。底层为副阶,副阶南面正门之上悬挂着蓝底金字的“药师佛塔”牌匾。底层南北各有壶门,其他各面辟有佛龛,龛内供奉石佛一尊。从南门进入宝塔,佛塔底层高7米,供奉着明代铜铸药师佛像。八方墙壁供奉着善男信女开光的佛像。沿逆时针向上的木梯可登塔顶。二层以上每层均置有四座明代金丝楠木雕花佛龛,每座佛龛内供有一尊楠木雕的药师佛像。每层东、南、西、北四方开有壶门,其余各面开有佛龛,龛内供奉石刻佛像。沿木梯登至塔顶,通过壶门,可至平座,在瓶座之上可观南京全景。可从这里看到小九华山上的三藏塔,和位于玄武湖中的诺那塔。宝塔木结构饰红漆,墙面饰黄漆,副阶腰檐覆灰瓦,挑角下有黄色铜铃。塔顶矗立着重5吨、高11米的青铜塔刹,在夕阳的照耀下,佛光金光溢射四方。药师佛塔院内全部采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艺,青石铺设地面,环行碑廊记载着东方琉璃药师佛的故事。

⑧ 北京天宁寺门票价钱是多少

门票是免费的。公共交通方面广安门北站下车即可:: 19路 40路 42路 46路 49路76路 80路 390路 456路 676路 691路697路 717路 741路 844路 937路 夜20内夜20外 运通102线
天宁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北滨河路西侧的天宁寺前街上。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为辽代时所建。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该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天王寺在明正统年间又重修时改名“天宁寺”。明正德、嘉靖年间和清干隆年间都曾重修。
天宁寺塔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也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初名光林寺。隋代仁寿年间(公元602年)光林寺改名弘业寺。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一。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2]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塔毁。唐开元

年间(公元712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22年)称帝,帝号:天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此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2]
元末寺毁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末年,天宁寺遭到灭顶之灾,整座寺庙随

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仅余孤塔,茕孑无依。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依辽代原状更换舍利塔基座砖雕,扩大寺庙规模。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广孝,不要爵位封号,退隐双塔庆寿寺,后来移居天宁寺。天宁寺西北角,曾有一处院落,名为宗师府,即为姚广孝所居之所。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更名天宁寺,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改称广善戒坛,不久,又恢复天宁寺旧名。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两度修缮天宁寺,整修一新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塔后有大觉殿和广善戒坛,西北处有宗师府。明末天宁寺再毁。[2]
清初改修
清初时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天宁寺。清干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天宁寺,寺中心为辽代舍利塔,将辽代铁塔刹改为砖砌宝顶。塔前为山门、

接引佛殿、东西配殿,塔后为三大士殿、戒坛、东西配殿。清干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再次修缮天宁寺,使天宁寺门庑殿宇斋堂规制一新,成为京城的一处胜迹。[2]
赏花胜地
从明朝末年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到了清代,寺中设有花圃,种有芍药、桂花,尤以荷花、菊花最为有名。[2]
民国时期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寺中碑刻记载拆三大士殿移建山门,修复塔前殿宇。但塔后建筑全部荒废。[2]
建国后
解放后1958年对寺中文物进行普查,寺中的小碑记述了经过。1988年1月,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1992年大修时,在塔顶拆出当时的建塔碑,此碑也印证了此塔为辽代所建。2002年天宁寺塔院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7月7日,天宁寺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仪式。同时,北京市宗教活动场所证书颁证仪式在天宁寺隆重举行。[2]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523px; top: 81px; z-index: -6355984;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5 Bai - Data © NavInfo & PalmCity & 道道通
天宁寺

建筑布局编辑
天宁寺规模宏大,分中路和东西三路,现仅存中路

。中路有山门殿(韦驮殿),山门前有高大古槐两株。山门上书“敕建天宁寺”。山门殿内前供弥勒佛,后站持杵韦驮。山门殿后为前院。前院正北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门上书“接引殿”。门前对联东书“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西题“运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供接引佛,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大殿前有碑刻数方,其中有干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接引殿前过去有大殿释迦殿,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塔院后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3]

舍利塔编辑
天宁寺舍利塔通高57.8米,矗立在一个方形砖砌平台之上。平台以
北京天宁寺
上是上下两层八角须弥形基座,下层须弥座束腰中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门形龛,龛内雕有一尊自内向外伸出的狮头,这些狮头雕刻的十分精细,形神兼备。龛与龛之间雕刻缠枝莲、蒲草茨菇、水生植物的图案,其中莲花和莲叶的图案造型各异、姿态丰富。在须弥座转角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力士像赤裸着上身,全身肌肉紧绷,双手承托着须弥座的上枋。[2]
上层须弥座之上为砖雕仿木斗拱承托塔台和雕有一周护栏的平座,平座上雕刻的缠枝莲、宝相花等纹饰姿态各异、细腻精美、典雅娟秀。平座之上是三层巨大的仰莲瓣,以承托巨大的塔身。仰莲瓣原为铁质,每月初八寺僧在其中注油,点燃三百六十盏灯以供佛祖。每当此时,灯光将塔身照得通明,与天上星月相映生辉。远近百姓聚众观灯,飞火流萤,共同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
塔身为八角形,第一层塔身较高,正面朝南,为全部塔身雕饰的重点

。八角为八个突出的半圆形立柱,与塔身连为一体。在立柱上面浮雕有一上一下、龙首相对、张牙舞爪、吞云吐雾盘旋的蛟龙。古龙的威武气势,显示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2]
塔身的雕像是按《圆觉经》布置的圆觉道场,塔的建筑和装饰处理是按《华严经》经义设计的象征大日如来的“华藏世界”,两者结合,显示出辽代尊崇华严宗,融合显教密教的佛教特点。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手法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只可惜,历经时代风雨的侵蚀,这些浮雕大都残损严重,但它仍不失为中国佛塔雕塑艺术中的经典之作。[2]

⑨ 问一下 北京玉泉山上的2座塔的名字

北京玉泉山上的2座塔的名字的名字分别为妙高塔、玉峰塔,其中建于清代的妙高塔位于海淀区玉泉山道东坡上,为圆形覆体式石塔形式;建于清代的玉峰塔位于北京西北的玉泉山主峰上香积寺内,为八角七层密檐式石塔形式。

玉峰塔在民国二十七年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1949年后,静明园为国家机关使用,作为国家领导人修养办公的地方,这一地区有军警站岗,不对普通游人开放。

(9)北京药师塔是哪里的扩展阅读:

妙高塔的由来:

干隆皇帝在一次巡游西郊静明园时,发现这里的山势高俊,景色宜人。玉泉山南北两座山峰上,南面已建有玉峰塔(也称玉峰塔,建于干隆二十四年),而北面的山峰却什么都没有。显得很不协调。于是干隆皇帝要求在北侧主峰建妙高寺,寺内建一座金刚宝座式佛塔,以表示对佛祖释迦摩尼的崇敬之情。

在妙高寺建设期间,干隆皇帝甚至亲临现场视察,对每一个建设缓解都要求很高,并委派一位亲信大臣在现场“监工”。造型精巧民间俗称“锥子塔”。妙高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前殿、后殿、宝座塔及亭、台等组成,整个寺院为典型的中式建筑,高脊飞檐朱墙青瓦。

⑩ 白瀑寺为什么叫邪寺

白瀑寺并没有邪寺的叫法,白瀑寺是一座始建于辽代乾统初年的辽代古寺,是北京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淤白村北的金城山下,辽乾统初年,昌平、玉河、矾山、怀来四县信徒集资,就地建造佛寺,初名白瀑院,后改白瀑寿峰禅寺,通称白瀑寺。
白瀑寺

白瀑寺鼎盛时期僧众有一百人之多,正殿供奉的是全国仅有的两尊其中之一尊的千佛绕比卢遮那佛,钟楼的大铜钟直径为一米五左右,有镇水塔、药师塔、覆钵式密檐塔各一座。
白瀑寺于民国初年,一军阀看重白瀑寺这块风水宝地,要迁祖坟于此,率兵捣毁了白瀑寺。临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村民,发心在建白瀑寺,但白瀑寺远不比先前的白瀑寺庞大,只是一所三合式院落寺院。
现在的白瀑寺行经山门起,依山梯次建有天王殿、两序僚房、钟楼、鼓楼、客堂、法物流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