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么样的
扩展阅读
福州哪里有老人体检中心 2025-07-19 20:46:43
天津五环内有什么好吃的 2025-07-19 20:38:38

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2-09-26 08:37:06

㈠ 新北京四合院的介绍

新北京四合院项目位于昌平区和顺义交界的浅山区,为北京山前暖带——休闲旅游产业狭长走廊内。该项目紧邻京承高速,距离小汤山温泉度假区域12公里,是北京真正的上风上水之地。项目背靠燕山南麓,面俯京城的生命之源——京密引水渠,北距山南距水均800米,山环水抱,风水吉地,旺宅、旺子、旺夫、旺妻、旺父母、旺事业。

㈡ 四合院的特点是什么

四合院的特点是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

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影响。

四合院的格局: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四合院

㈢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

1、中轴布局,正房与倒座位于中轴线上。正房是全宅的主体,进深、面宽、架高与内外檐的装修规格在全宅居于首位。

正房的列柱是双数,房间是单数,从而保证明间的房门在中轴线上。正房一般是三间。正房两侧有时构筑耳房。耳房的高度低于正房。正房与耳房的总长决定了四合院的宽度。

2、正房、倒座、两厢都是单层建筑,而且各自独立,互不相连,正房与倒座南北相望,两厢的前檐位于正房墀头墙的外侧。正房两侧如果设有耳房,那么耳房的面阔与厢房的进深保持在同一尺度。如果正房的后面还有房屋,那么东面的耳房则作为通道。

这一点是四合院与合院的根本区别。合院的房屋是相互连接的。比如,陕西歧山风雏村西周宫殿遗址,今天浙江绍兴的台门,西南地区的一颗印式住宅,四面的房子都相互衔接。

3、正房、倒座、厢房通常采取山墙到顶的硬山样式。不在山墙也不在后檐墙开设门窗,门窗均向院内开辟。

4、宅门位于宅院的东南或者西北位置,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北部,则宅门位于东南角;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南部,则宅门位于西北的位置。

宅门有屋宇门与墙垣门两种形式。讲究的四合院使用屋宇门。这种宅门又可以细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与如意门四种。

在封建社会,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广亮大门与金柱大门。百姓只能使用蛮子门、如意门与墙垣门。墙垣门的常见形式是清水脊小门楼。

5、北京的四合院在整体上,南北长,东西短,但是四合院内部的庭院与山西或者陕西窄院中的庭院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在庭院的长宽比例上,北京四合院是11,陕西窄院是21,陕西窄院是31,随着西北地域的转移,长宽的比例愈来愈悬殊。

这就意味着,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无论是山西还是陕西,庭院则是长方形的,建筑虽然也是一正两厢,但是东西厢房相互靠拢,把正房部分或者大部分遮住。

(3)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么样的扩展阅读:

北京四合院的设计原理:

北京的四合院是历史产物,其中,既有人文精神,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人文精神则与我国古代的井田制有关。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知道,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通俗地说,是将一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田地划为九个等份,每份一百亩。

中间是领主的田地,用当时的表述是公田,其余的八份分给八户农民,每份也是一百亩。农民在种田的时候,先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

按照井田制的思想与规划原则,产生了王城理念,简单地讲是将王城规划为九个等份,宫城居中而立,其余八份规划为里坊与市场。

这一筑城理念,或者说井田制的思想也影响到北京的四合院设计。我们试以一座基本形状的四合院为例进行分析:

一、正房三间,耳房两间,基本在一条经线上。正房的前檐为一条经线,耳房缀于北房东西两侧,其前檐略后于正房的前檐。

二、东厢房两间,西厢房两间。东西厢房的前檐位于正房墀头墙的两侧,其跨度与耳房的面阔相等。东西厢房的前檐位于两条纬线之上。

三、倒座三间。倒座的东侧是宅门。倒座的前檐与宅门的后檐可以看作另一条经线。

四、正房、东西厢房与倒座的后檐墙,恰好形成院子的四界。

五、东、西厢房的前檐是两条经线,北房与倒座的前檐是两条纬线,经纬相交恰好把院子画出九份;四周是房屋,中间是庭院。

北京的四合院便是依据这个原则设计的,与井田制对土地的规划完全一致。这一筑屋的原则被后世附会为九宫格。

从建筑学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北京的纬度较高,房屋坐北朝南,易于采暖通风,故而正房要建在庭院北部。

冬季的北京是寒冷的,为了最大限度吸收阳光,避免两厢与倒座的阴影遮住正房,庭院设计为正方形是科学的。

与宫廷、衙署、会馆、寺庙不同,四合院不是公众聚会的场所,而是私人住宅,要求隐蔽性,因此它的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而是开辟在东南位置,则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居住文化

㈣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征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自明朝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元末熊梦祥着作《析津志》中记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㈤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是什么

北京四合院特点概括起来有五点,分别是:
1.四面连接,中心庭院;
2.外形中规,用法灵活;
3.形制规整,中心对称,
4.院落宽绰,四屋独立;
5.游廊相接,私密性较强;

北京四合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合,四面的房屋用走廊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结构,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庭院,作为娱乐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在里面侍弄花草、饲鸟养鱼。

(5)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么样的扩展阅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㈥ 北京四合院资料简介

北京四合院,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北京四合院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北京四合院简介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着《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北京四合院历史变迁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30间。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

北京四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很少可以震倒,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其它地区的合院也与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样亦大同小异,这些合院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建筑遗产。 北京合院与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点: 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 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的民居房并非如此。

元朝

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北京始成为统一全中国的国都,无论从遗迹遗存还是文献记载,北京城市建设都有划时代的变化。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元大都内居民住宅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1965年和1972年两次在北京西直门内后营房发掘了元大都居住遗址,该处居住遗址位于大都豫顺坊以东,大约是和义门内以北第八条胡同,这是一处四合院住宅,其占地8亩。按照元时制度“定制以八亩地为一分”,基本符合此例。整个遗址的平面布局,充分表现出了宋元时代向明清时代过渡的建筑形式。从遗址平面来看,发掘的应是这处四合院(图一)的主要建筑的偏北部分。它的北面可能是后花园一类的布置。从南面大门开始,至后花园为止,应相当于元大都两个胡同的距离。元大都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为70米。

明代

明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分别从浙江、山西等处迁进数以万计的富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制砖技术空前发达,这也促进了建筑业和住宅建设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的《鲁班经》、《三才图会》等书籍,说明明代不仅第宅建设的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有理论方面的指导。为维持封建秩序,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严格规定。从《三才图会》、《鲁班经》等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朝

清代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汉文化,完全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继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只留旗人居住。这一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也使内城的第宅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渗入的影响下,北京传统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西洋建筑的装饰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圆明园式随墙门的出现。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较深的人为标榜自己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内兴建“洋楼”的例子,但为数不多。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北京的传统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抗战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市民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很多原来住独门独院的居民已没有能力养更多的房子,只好将多余的房子出租,以租金来补贴生活。居民的住房越来越少,院里的房客越来越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1949年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清代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它们不再为昔日的贵族所占有,转而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幼儿园、俱乐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变,使得建筑本身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最终的结果,不是人服从建筑,而是建筑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为独家占有,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上的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

“”时期

“”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难最为严重的时期。60年代末的红卫兵“扫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尽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或被砸成碎块,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为数寥寥。紧接着发生的为“备战”搞的全民挖洞运动,进一步破坏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统,造成严重后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为避震灾,在已经很拥挤的院子里塞满了“抗震棚”,随着人口增长,这些抗震棚后来都成了永久性建筑,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时期

“”以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又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好旧城改造和四合院保护的矛盾,仍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侨民和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人们,抱着怀旧心理和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买下旧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征地建房,住进了传统的中国民居。这种新四合院大多采用传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室内则是暖气、上下水、卫生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和高档装修。经过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杂院重新变成一家一户的私宅,院落宽敞,花草丰茂,景致幽雅,安恬静谧,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种新的景象愈演愈烈,大有蓬勃发展之势。这种现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复苏,还是传统住宅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日前尚未有人进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新的一笔。

北京四合院名称由来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

㈦ 北京四合院是什么样子的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㈧ 四合院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什么构造

四合院是一个封闭的小院,是由正房、门房、厢房围起来的一个方形院子,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北京四合院,院子里大多会有天井、石榴树、等,当然这是最传统的民间四合院,其实故宫、很多寺庙、过去的王府也都是这类建筑,只是他们的府邸是多进的,我们常见的四合院属于一进式,在明清时期,民宅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不是谁想盖都可以的,有钱也不行,我们都知道山西乔家大院俯视是一个双喜的造型,其实等级是非常高的,当时乔家已经跟李鸿章攀上了亲情,地位被抬高了很多。

在北方比较有名的四合院旅游景区当属山西的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其实南方的广东和海南也有相应的民居,其中海南岛的宣德弟收是非常值得现场体验的,而且他们级别都比较高。

作为山西晋商大本营的归化城(呼和浩特)目前也有一处这样的四合院,它就是位于旧城区的元盛德旧址,不仅庭院保持完整,连院子里的古树暴马丁香也保留着,是非常难的一处古宅。

四合院很好地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中轴线和对称是四合院的一大特点,可以通过各种标志凸显主人的等级,避免访客问出不恰当的语言,还能避免主人的尴尬。

㈨ 北京四合院是什么样子

由于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一进院落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这是一种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这种院落的特点是有正房(北房)一般为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共五间。如果院落窄小,仅有四间房的宽度时,三间正房的两侧可以各置半间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正房南面两侧为东西厢房,各三间,与正房成“品”字形排列。正房对面是南房,又称倒座房,间数与正房相同。这样由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院落叫四合院。如果没有南房,则称三合院。
这种一进院落的小型住宅,宅门开在东南方向。若是四合院时,宅门一般采取门庑式,占据倒座房东头的一间或半间。进门后迎面是镶砌在东厢房南山墙上的坐山影壁(照壁),向系通过屏门便可进入院内。如果南面没有倒座房而仅有院墙时,则在东南方位做墙垣式门(又称随墙门,小门楼)(图2-7)。这种典型的一进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2.二进院落
二进院落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四合院由一进院扩展为二进院时,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隔墙(又称隔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隔墙合龙处设二门,以供出入。二进院落属小型四合院,占地面积一般较小,东西宽度不过十五六米,南北深不过而二三十米。这样的小院没有抄手游廊,二门多采用屏门的形式,既很美观,也很经济。北京宣武区椿树上头条余叔岩故居的中路建筑就是这样一座比较典型的二进院落。但由于该院是一座一主一次并列式格局的宅院,宅门没有开在中路建筑的东南角,而是设在了东路的南端。该院的二门采用了独立柱垂花门形式,功能与屏门相同,形式却讲究许多。
在二进院落的四合院中,也有规模较大,格局比较讲究的。它与上述小型的二进院落相比主要差别在占地宽窄的不同。占地比较宽的二进院落(宽22米左右,进深30米左右),北房可以排出七间,即正房三间,两侧耳房各两间,成为三正四耳。这种四合院正房,厢房都可设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连接。如果院落的纵深方向有余量。还可以在东西厢房南侧各设一间厢耳房,分隔内外院的障墙设在厢耳房南山墙一线。抄手游廊由厢房南侧转接,烟障墙内侧延伸并交于二门。二门采用四柱垂花门形式,与两侧游廊相接。这样由正房,厢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和垂花门共同构成内院的环形通道,这是一条可以避雨雪的交通系统。
3.三进院落
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罩房,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长的后院。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宅人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这种在正房后面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三进院布局,被人们称为“典型”的或“标准”的四合院。实际上,这种三进院的例子很多,如东四四条某宅,大草场某宅都是这样的院子(图2-9)。
三进院落还有另一种格局,是比较常见的。它是按照第二进院落的模式,在正房后面再加一重院落。第三进院也同中院一样有正房,耳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等。这种布局中一,二,三院之间的沟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而进院正房明间做成过厅,宅人从中路进入后院;也可以在耳房一侧开设通道以供通行。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35号 四合院就是这种格局(图2-9.4)。
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属中型住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
4.四进院落
四进院落是三进院落沿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扩展。一般做法是,在三进院后面加一排后罩房。但这种三进院落不是带后罩房的那一种,而是第二,三进院格局相同或相似的那种(如上文提到的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35号)。四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倒座 • 第一进院 • 垂花门 • 第二进院 • 正房或过厅 • 第三进院 • 正房 • 第四进院 • 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