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晚清老照片:城墙与快干涸的护城河,是选拔进士的贡院吗
北京内城城墙与护城河。厚实的城墙与几乎干涸的护城河,符合你的想象吗?城墙外侧凸出的墩台,叫马面。它们凸出墙垣外表面8-20米,间距一般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内。其作用是能够自上往下从三面攻击城下的敌人。
北京内城城墙顶部景观。我们看城墙照片,大部分是看墙壁,很少看到顶部的样子。上面不仅有小房子,还种了树,有非常宽敞的空间。从数据记录来看,内城城墙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清朝内城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还是满汉居住区的分界线。
内城城墙外的骆驼商队,可能在等待进城。驼队相当于清朝时期的“运输卡车”,把城内百姓生活所需的日用杂货运进去售卖,如煤块、毛皮、食盐、白菜等等。驼队擅长长途跋涉,运输成本比马车和独轮车要低很多。
站在前门城楼上拍摄繁华的前门大街。大街上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站在高处拍摄顺天府贡院。顺天府贡院位于紫禁城东侧、内城东南角,这张照片应该是站在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上拍摄的。这里承担着“为国求贤”的职能,既是顺天府乡试的地点,也是全国会试的场所,那些闻名天下的举人、进士就是在这里选拔出来的。
Ⅱ 北京都有哪些桥
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中南海蜈蚣桥,北海桥,银定观山的银定桥(在什刹海),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芦沟晓月的芦沟桥,和卢沟桥并称为拱卫京师四大桥的,还有马驹桥、朝宗桥、八里桥。还有御河桥、江米桥、宣武桥、甘石桥、马市桥等等,因城区改建,都已埋入地下,有的桥洞已改作下水道。有的虽夷为公路——两侧却残存着原有的拱券或石栏。至于繁华的天桥、虎坊桥,皆以桥名,却找不见桥的踪影,原因也在于此。查阅史料便会发现,以桥为地名之处,基本上确实有过桥的存在,只不过已名存实亡。
现在,北京最多的就是立交桥了。
二环上的桥:西直门桥 官园桥 阜成门桥 月坛北桥 月坛南桥 复兴门桥 西便门桥 天宁寺桥
广安门桥 白纸坊桥 菜户营桥 右安门桥 开阳桥 陶然桥 永定门桥 景泰桥 玉蜓桥
左安门桥 光明桥 广渠门桥 东便门桥 建国门桥 朝阳门桥 东四十条桥 东直门桥
小街桥 雍和宫桥 安定门桥 钟楼北桥 鼓楼桥 德胜门桥 积水潭桥
三环上的桥:国贸桥、光华桥、京广桥、长虹桥、农展桥、燕莎桥、三元东桥、三元桥、
三元西桥、太阳宫桥、和平东桥、和平西桥、安贞桥、安华桥、马甸桥、
北太平桥、蓟门桥、联想东桥、联想桥、四通桥、苏州桥、万寿桥、紫竹桥、
花园桥、航天桥、普惠桥、公主坟桥、莲花桥、六里桥、丽泽桥、丰益桥、
万柳桥、玉泉营桥、右安门南桥、万方桥、洋桥、木樨园桥、赵公口桥、
刘家窑桥、东铁营桥、方庄桥、分钟寺桥、十里河桥、华威桥、潘家园桥、
劲松桥、双井桥
四环上的桥:望和桥---四元桥---霄云桥---东风桥---朝阳公园桥---红领巾北桥---红领巾桥---
慈云寺桥---四惠桥---百子湾桥---大郊亭桥---窑洼湖桥---四方桥---小武基桥---
十八里店北桥---十八里店桥---十八里店南桥---小红门桥---肖村桥---红寺桥---
榴乡桥---大红门东桥---大红门桥---公益桥---公益西桥---马家楼桥---科丰桥---
看丹桥---丰北桥---岳各庄桥---岳各庄北桥---沙窝桥---沙窝北桥---五棵松桥---
金沟河桥---定慧桥---定慧北桥---五路桥---四季青桥---远大桥---南坞桥---四海桥---
火器营桥---海淀桥---中关村一桥---中关村二桥---中关村三桥---保福寺桥---
展春桥---正阳桥---学院桥---健翔桥---北辰桥---安慧桥
五环上的桥:五元桥 五元北桥 广泽桥. 广顺桥 来广营桥 顾家庄桥, 北苑桥, 奥林东桥 奥林西桥,
林萃桥, 上清桥
Ⅲ 北京着名的桥
在北京颐和园内着名的桥有:十七孔桥、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1、十七孔桥:
取自杜甫的“柳桥晴有絮”的诗句而得名的。
资料拓展: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在历史上几度遭到破坏。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Ⅳ 一条横穿古都北京皇城的道路
皇城通常是指位于都城与宫城之间的区域,围以城墙,具有独立城门。皇城内通常有宗庙、官衙、内务、仓库、防卫等建筑以及园林苑囿。
在古都北京内城中的紫禁城四周,就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特殊城域,它就是北京四重城中唯一一座由黄瓦红墙围就的皇城。皇城环绕在紫禁城外围,是拱卫皇宫的特殊空间,也是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众多朝廷机构所处之地,同时还有皇家园林居于其中。皇城城墙是高大的黄色琉璃顶红墙,故皇城城墙门又被称为“红墙门”。
古都北京的皇城是明代所建,从明永乐四年(一四〇六年)开始营建,至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〇年)落成。清代沿袭明制,皇城的基本格局未予改变,只是对个别建筑进行过重建和更名。
北京明清皇城南起今天的西长安街和东长安街,北至今天的地安门西大街和地安门东大街,东到今东城区北河沿大街和南河沿大街或是近在北河沿大街和南河沿大街东侧约二十五米的东皇城根北街和东皇城根南街,西达今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和西黄城根南街。这一区域南北约两千七百九十米,东西约两千五百米,面积约六点九平方公里。
翻开今天的北京地图可以看到,在皇城中部偏北,一条道路呈东西向横穿皇城而过。这条道路由四条街鱼贯组成,自西向东依次是西安门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和五四大街。
西安门大街
西安门大街西起西四南大街,东至府右街北口,因西安门而得名。
西安门是明清北京皇城的西门,位于今西什库大街南口偏西,大致在西安门大街(东西走向)与西黄城根北街(北南走向)、西黄城根南街(南北走向)交汇形成的“十”字路口附近。
皇城西安门与东安门并非呈东西对称分布格局。东安门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而西安门偏居于紫禁城西北方向,与紫禁城西北角楼呈东西相对。
西安门在一九五〇年毁于火灾。
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西安门以西称西安门外大街,以东至今天的北海大桥称西安门大街。民初《燕都丛考》犹沿其称。可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如一九三六年、一九四七年的地图、地名录中均无西安门外大街,只有西安门大街,且西安门外大街东端在今府右街北口,而不是北海大桥;西安门大街西端则位于西四商业圈,这里店铺颇多。其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民国时期地图、地名录中的西安门大街西段即是清代的西安门外大街,而清代的西安门大街东段被称作了文津街,其中缘由在本文下面会有详述。目前,北京地图中西安门大街是沿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称谓及起止点。
在西安门大街中部北侧是南北走向的西什库大街。现在的西什库大街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西安门大街。北南两段有折弯,北端东折,南端西折。现西什库大街在西安门大街上有两个南口,西侧的西什库大街南口是原有的西折南口,东侧的西什库大街南口是在改造西什库大街时新开辟的无折南口。
在西什库大街原西折南口以北约一百五十米处是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俗称北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也是北京最古老和最大的教堂。
西什库教堂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年)。当年,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治愈了康熙皇帝所患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今府右街北端)一带的一块地皮,得以建筑教堂,这所教堂就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当时名为“救世堂”。
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清政府整修西苑三海,因蚕池口的救世堂影响皇城西苑三海景观,于是决定赐帑金迁建教堂。经过交涉,教会同意将教堂迁往西北方向约三百米的皇城西安门内西什库南部。清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教堂由蚕池口迁建至西什库南部;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新教堂正式落成。
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六月十五日至八月十六日,庚子事件在西什库教堂发生。庚子议和后,由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教堂,形成了如今的西什库教堂建筑群。
一九八四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六年六月,西什库教堂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安门大街东端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旧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旧址在古都北京皇城西安门内,位于今西安门大街(西东走向)、文津街(东西走向)与府右街(南北走向)交汇形成的“丁”字路口北侧,面南朝向府右街,地址是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一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建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最初是民国教育部批准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设立的附属诊察所;一九四六年随北京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并,由此得名“北大医院”;二〇〇〇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再次合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在中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拥有一批国内首创专业学科:一九四〇年首创小儿科,一九四六年首创泌尿外科,一九五〇年首创肾脏病专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址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东西走向)西段与德胜门内大街(北南走向)、西什库大街(南北走向)交汇形成的“十”字路口东南角,地址是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八号;而旧址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
文津街
上面提到,清代西安门大街东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被称作文津街,其缘由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相关。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西安门大街东端在金鳌玉竦桥(今北海大桥),也就是说,现在的文津街是当时的西安门大街东段。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西安门大街东段路北建成,因图书馆收藏了原保存在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四库全书》,故西安门大街东段得名“文津街”。文津街最初很短,东起金鳌玉竦桥,西至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墙外。新中国成立后,文津街东端向东延至北长街北口,西端向西延至府右街北口,全长七百七十一米。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原国立北平图书馆)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七号,位于北海西侧,红墙绿瓦,朱门金钉,一对石狮分列大门两旁。进到图书馆院内,迎面中央是文津楼,两座华表庄严地屹立在文津楼前方左右两侧。东墙下的文源阁记石碑和西墙下的北平图书馆记石碑相对而立。图书馆大门两旁的石狮、院内的两座华表和文源阁记石碑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馆时,从圆明园废墟中移来的。
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东侧偏南约一百二十米处的文津街东段有一座桥,它就是金鳌玉竦桥,今称北海大桥。
金鳌玉竦桥始建于元至元元年(一二六四年),原名金海桥、御河桥。在明代,于大桥东西两端各建牌坊一座,西牌坊名“金鳌”,东牌坊名“玉蝀”,故此桥又称“金鳌玉蝀桥”。
金鳌玉蝀桥横跨北海与中海之间的水面,为七孔拱券式石桥。中央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南向石额刻“银潢作峤”,左右联分别为“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圆峤水中央”;北向石额刻“紫海回澜”,左右联分别为“绣觳纹开环月环”、“锦澜漪皱焕霞标”。桥面两侧原是汉白玉石栏板和覆有莲瓣方柱头的方形平顶望柱。栏板为镂空型,上有束竹式寻杖和云拱,下部内外板心有海棠池雕线。整座石桥犹如一条玉带,洁白无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扩展道路,拆除了金鳌玉蝀桥东西两端的两座牌坊,加宽了桥面,加长了桥身,将七孔桥改成了九孔桥,桥的坡度也降低了百分之二。在“文革”期间,又将原来的汉白玉石栏拆掉,换上了如今的丈高铁栏。
北海大桥北面是北海,南面是中海。
北海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曾经是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的离宫,在明清两代被辟为帝王御苑。北海内景点众多。琼华岛上有北海白塔、永安寺、阅古楼;东岸有濠濮间、画舫斋;北岸有九龙壁、静心斋、五龙亭、大西天、小西天;南岸有团城。在琼华岛东侧有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
站在北海大桥南望,中海水上有一亭,名“水云榭”。水云榭建于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专门写了一首《水云榭闻梵声诗》:“水榭围遮集翠台,熏风扶处午后开;忽闻梵诵惊残梦,疑是金绳觉路来。”后来,干隆皇帝也附和诗一首:“后无心出岫,水不舍长流;后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坐席生烟后,石栏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园吏。”
在水云榭中,立有景名石碑一通,上刻干隆皇帝亲题“太液秋风”四字。清干隆皇帝有诗曰:“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故景名“太液秋风”。“太液秋风”也是燕京八景之一。
过北海大桥后,文津街东段路北是团城。
团城位于北海南岸,是座平面呈圆形、周砌城砖千仞壁立的小城。城台高出地平四点六米,周长二百七十六米,面积四千五百五十三平方米。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西为“衍祥”,入门可沿蹬道登至城顶台面,蹬道处各设罩门。
综观整座城台,殿堂黄瓦红墙,松柏遮荫蔽日。
城台上建筑布局采取对称中兼以园林的布局手法。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中轴线东侧有漪澜堂和古籁堂,西侧有余清斋和沁香亭。
在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中间,遍植数十株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的古松古柏,形成一座“空中花园”。团城上共有A级古树十七棵,B级古树二十三棵。其中最着名的是玉瓮亭南侧的“白袍将军”和承光殿东侧的“遮阴侯”。
景山前街
团城东侧紧邻北海公园南门。从北海南门向东约一百米即进入了景山前街。
明清时期,紫禁城神武门外筒子河北侧有一座北上门,穿过此门,通过一条很窄的东西向道路,可直达路北侧的景山。在这条东西向道路的两端是景山的西墙和东墙,墙上各开一门,西侧的是北上西门,东侧的是北上东门。 历史 上,北上门、北上西门和北上东门被称作“三座门”。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紫禁城改称故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故宫和景山之间展宽道路时,因阻碍东西交通,北上西门和北上东门连同景山西墙和东墙的南端一并被拆除,道路展宽至现在的景山南门,形成了景山前街,而北上门则成为了故宫北大门。这样的格局直到保持到一九五六年。之后,北上门最终也被拆除,“三座门”从此成为了 历史 。
如今的北京地图,景山前街西端与文津街东端和北长街北口交汇,东端与五四大街西端和北池子北口交汇。
在景山前街西段路北的黄顶红墙内,有一组建筑群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它就是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位于景山前街西段路北、景山西街南段路西,居于景山前街(东西走向)与景山西街(北南走向)交汇形成“丁”字路口的西北角。南面隔景山前街、筒子河与紫禁城西北角楼相望;北面是陟山门街;东面隔景山西街与景山相邻;西面约二、三百米是北海。大高玄殿地址是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二十一号至二十三号。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年)。到清康熙朝,因避圣祖玄烨的名讳,大高玄殿更名为大高元殿。大高玄殿为宫廷所属道教庙宇,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高玄殿建筑群从南至北依次为南牌坊、东西牌坊、第一道山门、第二道山门、大高玄门、钟鼓楼、大高玄殿及其东西配殿、九天应元雷坛(九天万法雷坛)及其配殿、乾元阁和坤贞宇。大高玄殿门前,除南牌坊和东西牌坊外,左右还各有一座形似紫禁城角楼样建筑,明代时称炅真阁、灵轩,清代时称习礼亭。
一九五六年,因修筑文津街至景山前街道路,将大高玄殿前的三座牌坊、两座习礼亭及围墙一并拆除。
大高玄殿是明清两代尊奉道教三清和玉皇大帝的皇家道观,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观。大高玄殿是中国道观建筑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其建筑特色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重要的 历史 地位和文物价值。
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八日,大高玄殿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大高玄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〇〇四年,大高玄殿南牌坊于原址复建,其北侧隔景山前街西段与大高玄殿山门相对,南面隔筒子河与紫禁城相望。
景山前街中段路南是紫禁城神武门。
紫禁城,又称故宫,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中心位置。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是国家AAAAA级 旅游 景区,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一四〇六年),至永乐十八年(一四二〇年)建成。紫禁城是在被拆除的元代皇宫基址上建造的。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自一九二五年以后,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清两代皇帝临朝和生活的地方。紫禁城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后三宫北侧是御花园。
由御花园向北出紫禁城神武门便是景山前街,迎面正对景山前街路北的景山。
景山地处北京城中轴线上,是北京古城内登高远眺、观览景致的最佳之地,人们站在景山山顶可以俯视紫禁城和北京城区。
景山自辽代叠山,金代建园,元代成为皇城御苑且延续至明清两代,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是华夏史上少有的皇家园林。
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山上建有五座木亭,由东至西依次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和富览亭。
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缢死于景山东麓的一株老槐树上。
五四大街
出景山南门,沿景山前街东行约四百六十米便进入了五四大街。
五四大街西端与景山前街东端和北池子大街北口交汇。五四大街由此向东北方向约一百米后转向正东方向,东端在五四大街(西东走向)、东四西大街(东西走向)与美术馆东街(北南走向)、王府井大街(南北走向)交汇形成的“十”字路口。
五四大街(东西走向)在北河沿大街(南北走向)中部交汇,形成“十”字路口。在北河沿大街东侧仅约二十五米处,五四大街与东皇城根北街(北南走向)、东皇城根南街(南北走向)交汇形成又一个小“十”字路口,在此处,五四大街是东皇城根北街和东皇城根南街分界线。
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以西或者说东皇城根北街、东皇城根南街以西区域,过去属于皇城范围。在此区域,五四大街西段路北是北京大学旧址——北京大学红楼(北大红楼)。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五四大街因此而得名。
综上所述,由西安门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和五四大街组成的、由西至东横穿古都北京皇城的这条道路,其南北两侧聚集了众多着名的文物古迹、皇家园林和近代建筑。尤其是在文津街和景山前街,文物古迹是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且不断地激发起人们的思古幽情。
Ⅳ 金水桥的来历
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桥。而周桥的设计师和主持建造者,是元代河北曲阳的杨琼。曲阳盛产玉石,石雕技艺唐宋以来已名闻于世。
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很多人画了图送上去,都未选中。而杨琼的设计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满意,下令督建。
《故宫》中记有:这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样搬来,用以营造金水桥了。
(5)北京御河桥在哪里扩展阅读:
金水桥的七座桥在建制使用对象上各有不同。当皇权统治中国时期,中间的桥称为“御路桥”,只限天子行走。“御路桥”两旁的叫“王公桥”,只许宗室亲王行走。“王公桥”左右的叫“品级桥”,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
在太庙和中山公园门前的称为“众生桥”,则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的。
内金水桥正中的一座御路桥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整个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一样的。
Ⅵ 首都北京共几环是如何分布的环中心又有些什么
1.北京一共有7条环路,即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七环路。其中的七环路也称为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全长940公里,其中890公里都在河北地区。
2.这七条环路是从中心一圈一圈往外扩的,每个环以桥隔开。
3.北京内城中心是景山万春亭
景山的万春亭是北京城的最高点,山上一一块圆盘,北京城中心点。圆盘的圆心正是景山万春亭。景山万春亭在地理位置上是北京内城的中心,老北京凸字形的城市,北部称为内城,南北称为外城,内城的地理中心正是景山。
(6)北京御河桥在哪里扩展阅读:
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
北京市山区面积10200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62%,平原区面积为6200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38%。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Ⅶ 御河桥的介绍
越剧古装剧:胡汝慧于1957年根据川剧高腔传统剧目移植修改。川剧又名《鳌珠配》、《听月楼》。事出小说《天雨花》。评剧剧目:评剧《御河桥》也改编自川剧,评剧诸多流派艺术家均擅演此剧,如鲜灵霞、范金亭、孙素兰、王琳、小玉霜、刘淑琴等均成功饰演过剧中女主人公柯宝珠角色,各具风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Ⅷ 北京那座桥是叫“金鳌玉栋”还是“金鳌玉鸫”
金鳌玉蝀(金鳌玉蝀)
拼音:jīn áo yù dōng
注音:ㄐㄧㄣ ㄠˊ ㄧㄩˋ ㄉㄨㄙ
[词语解释]
亦作“ 金鳌玉栋 ”。桥名。在 北京市 北海 和 中海 之间。东西向。东西两端立两坊,西坊题“金鳌”,东坊题“玉蝀”。原名 金海桥 、 御河桥 。 清 杨米人 《都门竹枝词》之六:“ 金鳌玉栋 画图开,猎猎风声卷地回。” 柳亚子 《展礼先考遗像有作》诗:“ 金鳌玉蝀 万荷花, 北海 中山 景物赊。”
金鳌玉栋桥的历史(文字版)
在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有一座北京城内最大的古桥,这就是北海大桥,坐落在北海和中海的连接处。
北海和中海在元代是皇宫的太液池,太液池的西岸南部是隆福宫,北部为兴圣宫(即今天的zhong 南海大院),东岸有无比辉煌的内宫,太液池中部有一个小岛称瀛洲 (今团城)。至元元年(1264年)在岛上建仪天殿,明代重修后改名为承光殿,殿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桥,东桥就在北海南门马路的位置,西桥即北海大桥的前身,明朝将东桥拆掉填平,保留西边一座木桥,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又把木桥改为石桥,主桥长117.58米,桥宽9.48米,并在桥东西两端各建一座木牌坊,西牌坊上书写“金鳌”二字,东牌坊书写“玉蝀”二字,因此这座桥又称“金鳌玉蝀”桥。1933年又把木牌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楼,桥拱券为9孔,只有中间一孔最宽为5.74米,可以通水,其余为装饰孔,中孔南北两端有皇帝亲自题写的匾联,南侧上联为:“玉宇琼楼天上下”,下联为:“力壶员峤水中央”。横额:“银潢作界”。北侧上联:“绣縠纹开环月珥”,下联为:“锦澜漪皱焕霞标”。横额:“紫海洄澜”。桥面两侧有玉石栏杆,远处望去,似长虹,如玉带,在碧水蓝天和四周黄、绿色琉璃屋顶的映衬下,宛如一纸绚丽多彩的巨幅图画。据溥仪先生在《我的前半生》中介绍,传说在皇宫交泰殿东侧的景和门旁有一口井,井里住着一群女鬼,要不是有块铁板盖住,这群女鬼天天会出来闹事,她们从井里出不来就从水道跑到中海去折腾,见有人从金鳌玉蝀桥上走,就把人拉下水去,所以每隔两年就有一人从桥上掉下水去。
解放后已经没有皇城,从文津街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因桥面太窄影响交通,1956年拆掉了东、西两端的牌楼,并把桥面向南展宽到34米,桥长增加至 220米,中间的车行道为27米,两侧的人行道为3.5米,1957年定名为北海大桥,1974年把两侧的石栏全部拆除,改成高大的铁栅护栏。虽然改善了交通,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再也看不到造型美观大方的古桥了。
Ⅸ 北京的桥都有什么典故呀
北京非水乡,不像苏州扬州有那么多的桥,但北京的桥承载着极厚重的历史的影子。譬如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世人皆知,堪称是最有权力与威信的桥了。五座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桥横跨金水河,中间稍宽的一座系为皇帝专设又称御路桥,属于天街御衢的一部分——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出入的必经之地,只允许万人之上的龙靴游走,像一只尊贵的宠物横卧在天子脚下。桥头有两对石狮及两座华表,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与蓝天白云相映衬,使并不高大的金水桥显得皇气逼人。每次看见金水桥我会联想到李后主的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曾作为封建时代天下第一桥的金水桥,心情复杂地送走了最后一个皇帝——1924年,清废帝溥仪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出紫禁城,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容凡人践踏一步的金水桥,终于对民众开放了——迎来了新主人。不管哪一天,你到天安门前,总能观察到数不清的外地游客轮流站在金水桥头摄影留念。而每天清晨和黄昏,国旗护卫队的仪仗兵,会迈着正步浩浩荡荡地跨过金水桥。 金水桥虽华贵,毕竟给人以小家碧玉的印象。说起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则有“铁马冰河入梦来”之势。它是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而出名的,如今建成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其实卢沟桥本身,就是一座无字的纪念碑。 如果说金水桥曾是弱不禁风的宫娥(曾分别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异族铁蹄的蹂躏),卢沟桥则是扬眉剑出鞘的巾帼英雄了。我一直记着一幅老照片:一排肩胯大刀、手端步枪的中国士兵,倚靠卢沟桥的栏杆向外射击——他们顶着冲天的炮火作殊死的抵抗……卢沟桥,一座战神的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血染的功勋。仅就建筑本身而言,卢沟桥也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古桥中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桥。它横跨在永定河的下游卢沟河上,因而得名——永定河的上游叫桑干河,女作家丁玲写过一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桥头东侧有“卢沟晓月”的石碑,系风雅的干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乃着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古人喜欢站在卢沟桥上看月亮——此处的月亮是否显得比别处圆一些?北京还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也数不清”。各个朝代记载的石狮数目都不统一,一方面因为雕有石狮的218根望柱时有损坏,暂未替换的就影响了总数;另一方面因为护栏上的石狮有不少是母狮抱负着子狮——《帝京景物略》载“石栏刻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稍有疏忽便会数错。 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们不信这个邪,进行过一番盘点,查明共有大小石狮498只(除了望柱上的,还加上华表与抱鼓的),终于大白于天下了。498只啊,让一个人用肉眼数一遍也够累的。元朝时 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里关注过卢沟桥的 石狮 (不知他是否也数错了):“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腰承之,柱顶别有一狮,此种石狮甚巨富,雕刻甚精,每次隔一步有一石栏,其状皆同。”雕刻这么多狮子,需要多少位石匠啊——而这些石匠必须以绣花的心情,才能使大小狮子活灵活现,憨态 可掬 …… 和卢沟桥并称为 拱卫 京师四大桥的,还有 马驹桥 、朝宗桥、八里桥。其中八里桥即 通惠河 上的永通桥,距通州州署八里而得名。建 于明 代,当年经北运河 向京 城运输粮草砖木的货船驶过,甚至不必免帆。“长桥映月”,属古代通州八景之一:“虹腰八里卧晴州, 画舫 摇从月窟穿”。它也是关系到京师安危的战略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 兵临城下 ,经过八里桥时遭到当地军民的浴血抵抗,据说桥身都被染红了,桥下的通惠河水也为之赤…… 北京较知名的石桥还有 北海 桥(又叫金鳌玉蛛桥,很生猛的名字), 颐和园 的 玉带桥 和 十七孔桥 , 中南海 蜈蚣桥……另有 御河桥 、江米桥、宣武桥、甘石桥、马市桥等等,因城区改建,都已埋入地下,有的桥洞已改作下水道。有的虽夷为公路——两侧却残存着原有的 拱券 或石栏。至于繁华的天桥、虎坊桥,皆以桥名,却找不见桥的踪影,原因也在于此。查阅史料便会发现,以桥为地名之处,基本上确实有过桥的存在,只不过名存实亡罢了。 流行歌 手蔡国庆,唱红过一首《 北京的桥 》——所谓现代派的桥,主要指交通要道上 立体交叉 桥了。昔日北京的九大城门楼,除前门与德胜门外,都拆毁了,如今改由立交桥取而代之: 西直门桥 、安定门桥、东直门桥、阜成门桥、复兴门桥、朝阳门桥、建国门桥……立交桥成了北京的新城门。环城道路,已像 年轮 一样扩充至三环、四环,沿途的立交桥,都有着响亮的名字(如燕莎桥、长虹桥),快让人数不清了——就像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北京的桥啊,有着最古典的意境,也有着最现代的风景。立交桥是桥梁中的新生代,桥下行驶的不是舟楫——也没有河水,而是车 水马 龙。我用 卞之琳 的 名诗 作为结尾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洪烛) 追问: 北京 每个桥的背景,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