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清代四川举人如何到北京
扩展阅读
厦门哪里可以购物 2025-07-17 17:32:19

清代四川举人如何到北京

发布时间: 2022-10-03 13:33:01

Ⅰ 古代秀才进京赶考要多久,包括来回的时间和考试的时间

1、举人才可以进京参加会试,秀才要先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举才能在来年参加会试。

2、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秀才考举人),而明代成祖于永乐年间迁都之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度,分别是北京与南京,所以除了以上两地的考生外,其余省份的都必须前往京师参与考试。

3、全国各地的举人进京赶考,得看所在地到京城的距离。

都城地域问题

第一先看京城在哪,其他的就十分容易确定了。

隋唐时都城在长安,各地人到长安考试,但是有时候皇帝也会临时让人到洛阳考试。就像唐玄宗在位时,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宋朝人考试当然在开封,河南人顺其自然沾了光,南方人又得划船过江,同样被黄河拦截住的北方人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也得转过头,收拾好包袱乘木排渡过黄河。

直到南宋,京城移到临安,苏南浙北的人捡了大便宜,而河南人就得跨淮过江,四川人只能顺长江飞流直下,沿路山高峡深,浪高礁尖,危机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学子就会“拍在沙滩上”。

而金国、元朝也都举办过科举,这两朝均拥有三个首都,元朝的上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大都(今北京)与中都(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形成三角之势,金国的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2公里)、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则成为一条狭窄的长带,不管如何,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重新北移,南方人得就千里迢迢的北上。

到了明清时,除了南北直隶(南京、北京)的举人可以在当地考试,其他地域的举人都得赶到北京参加考试。


根据查阅史料,我们能初步断定几个省份抵京赶考的大概时间:

湖南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开始,22岁的左宗棠就踏上了赴京赶考的旅途,由于前两次的落榜,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初,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赶考,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抵达京城,大致三个月的时间。

四川

丁治棠,四川合川人,曾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举行的会试,于光绪十四年(1888)阴历十二月二十日从家中出发,坐船到重庆。二十三日,他再坐船顺流而下,前往上海。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正月二十日到达上海。二月初二到天津港

,初七到达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时间。四月二十六日,他离开北京回家,回家路线相同,七月回到重庆。丁治棠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一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

云南

从云南省城昆明上北京会试,有两条道路可走。如没有特殊原因,人们都选择

出云南胜境关进入贵州再北上。

这条道路上有很多驿站,最大的几个驿站之间的路程为:昆明滇阳驿(今昆明东北波罗村)到贵阳府城(今贵州省贵阳市)1040里,贵阳至平溪卫(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590里,平溪卫至罗旧驿(今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210里,罗旧驿至澧州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880里,澧州至孙黄驿(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130里,孙黄驿至荆州府城(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120里,荆州府城至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490里,襄阳至卫辉(今河南省卫辉市)1030里,卫辉至北京顺城门(宣武门)1240里,全程5730里,一般要行走3个月。

广州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里提到过鸦片战争时上奏道光的奏折从广州到京城的时间平均是15天,而“靖逆”的奕山、琦善分别走了57、56天。这二位都是被“抬”着走的,军情奏折自然是快马驿站传送,普通的举人速度应介于二者之间。举人在乡里属于“头面人物”,交通工具应不会太差,还有很多书需要带。认为应该在25——35天之间。

这可以从古代官员赴任的标准行程来算,明清两代,从南京沿运河至京城是3个月,从南京至广州大约也是3个月。因此如果走运河路线,一个古代广州人,到京城大约要半年时间。



创造以上因素的前提

1、盘缠是否够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举者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诉说了赴举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刘蜕所说的“半岁为往来程”,虽然诉说了赶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半年间不仅收入全无,还有旅途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等盘缠,是一笔大开支。

古代考试还有一项开支,学生考试用的每套试卷都由考生来支付,加上置办一些考试装备,如脂烛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来不是小数目。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丁治棠,在8个月的时间内,尽管他没有将每笔开支都记载下来,但他在落榜后,曾经伤心地说:“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他花十两八钱银子买了洋船的船票,到天津港又花了七千钱雇车从天津到北京,落榜了后又花了一笔钱捐了一个教谕的职位,从天津返回上海的轮船费是九两八钱。

2、是否太平

走到偏僻人稀之地,土匪抢劫赶考举子的事件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少发生。这是因为,举人上京赶考所带路费都不太多,而官府对抢劫举子的土匪追查很严,且判刑很重,土匪犯不着冒很大的风险,去干获利不多的事。另外,土匪也不会抢错,因为上京赶考的举子大多用黄布做成旗帜,其上大书“奉旨会试”等,结伴招揺上路,识别很容易。

3、疾病

进京赶考的举人,最大的担心和麻烦就是在路上生病。刘凤骞便是在去会试的路上生病的,不过他生的只是一点小病,虽然影响了写诗,却仍能吹箫解愁和继续赶路。若生了重病,轻则耽误考期,重则病死异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晋宁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光绪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举人)兄弟俩,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双双赴京会试。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风寒,到京城后卧床不起,没等到会试便病死京城。兄长李承祜忙于料理胞弟的后事,又要扶柩回晋宁,只好放弃这次会试。此后,李承祜也没有考中进士,享年79岁而病故。

4、天灾

进京路途太遥远,无论走路、骑马、坐车、乘船,有时也会发生事故。如昆明举人尹尚廉,道光二年(1822年)上京城会试,走到距京城不远的今河北衡水市安平县时,他图方便搭乘安平同知周炳的运铜船沿滹沱河北上,船行至新滩时被大风吹翻,可怜这位饱读诗书的尹尚廉竟溺死异乡。







Ⅱ 清代国子监的学生们,都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入仕的

科举制创立于隋代,后被历代沿袭。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到顶峰,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渠道。但同时在科举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官学,这些官学的学生也通过考试、举荐进入仕途。本章节就详细地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和学校选官。

附带也说一下举人选官问题。清代举人的选官就不乐观了,进士基本上都可以授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举人就不一定了,终生不得官的不在少数。

举人所授官,有知县、州县佐贰等官,还有教职官。干隆中期,实行“大挑”之制,一般是六年至九年举行一次。凡会试几科落榜者,上报吏部,一等者可授知县,二等者可以补为州县佐贰等官。但举人较进士人多,候补问题十分严重,雍正、干隆时,知县缺动辄二三十年才能等得到。

Ⅲ 清朝的科举制度,秀才到进京赶考要经过哪些考试

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考试。确言之,清代各种科举考试可以归入生员考试、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等三个系列。
清代的学政是中央派往各省管理教育和科举事务的官员,其制源于宋代。
清代的学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乡试之年的八月简放,其基本任务有三个:第一是主持“院试”(详下文),录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第二是主持各地检验生员学业的“岁考”;第三是主持作为乡试预备考试的“科考”。

(一)生员(秀才)系列的考试。

童生考取生员须经本县、本府(或本直隶州、厅)和学政的三级考试:

1.县试。县试由州县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县衙署的礼房报名,填写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之履历;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结,或出具本县廪生的保结,保其身家清白,不属于优倡隶皂之子孙,以及没有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后方准应考。县试一般共考五场,每日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即日交卷。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题目、诗、文的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数限制。第一场录取者准应府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县试第一者称县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
2.府试。府试由知府、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参加县试者,可于府试前补试一场,亦可参加府试。其他报名、具保、场次、考试内容等与县试相同。第一场录取者即准应院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府试第一名称府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
3.院试由学政主持。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两次巡回各地,称按临,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考;与此同时,进行童生的院试。因故未参加府试以及县试、府试均未参加者,均可经补考后参加院试。院试报名、结保、考试内容等与县、府试同,惟正场之前加试经古一场,考试解经、史论、诗赋等。院试场规较严。

(二)举人系列的考试,即乡试。

清代通过乡试选拔举人,是取古代“乡举”之义。明清士子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一种永久性功名 ———举人,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
乡试的时间和考试内容。清代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举行,称正科;遇皇帝万寿、登基等庆典,增加一次,称恩科。如过庆典之年适逢正科之年,则改是年正科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后一年举行。《周礼》有三年大比之制,故乡试之年亦称大比之年。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乡试分三场进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每场正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考试内容,顺治初年规定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谓之制义,亦称制艺、时艺、时文;第二场考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择作一道;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干隆五十二年后,改第一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经文五篇;第三场考策问五道,题问内容为经史、时务、政治。

(三)进士系列的考试,包括会试、复试和殿试。

“进士”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指可以进授爵禄之人,至隋朝开始成为取士科目,后为历代沿用。清代举人中式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
1.会试。
清代会试于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试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因由礼部主持,也称礼闱。会试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举行;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即为会试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举行。会试考试、阅卷、场规和考试内容等基本同于乡试,惟第一场《四书》三题由皇帝钦命。

2.复试。
经会试取中的贡士,接着要参加复试。清初贡士本不进行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因发生科场案,会试后进行了复试。雍正、干隆两朝,复试间行之,至嘉庆初始成为定制,地点在皇宫保和殿。复试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当日交卷。第二天派阅卷大臣评定成绩,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参加殿试。

3.殿试。
殿试于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干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举行,廿五日传胪(公布名次),着为定制。殿试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四年改在皇宫太和殿东西阁阶下,遇风雨时,在太和殿东西两庑。干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试的内容为时务策一道,由读卷大臣拟出若干题,送皇帝钦定圈出,作为试题。殿试试卷的评阅,由皇帝任命读卷大臣进行。

(四)武科考试。

清代科举考试除文科外,还有武科,在紫禁城箭楼前广场举行。武科中童生考取生员的童试,其县试、府试略同于文科;其院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岁试文童考试时举行武童考试,科试之年不考试武童。武科的童试分内外场,第一、二场为外场,考试马射、步射、硬弓刀石;第三场为内场,考默写《武经》,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和《姜太公六韬》等。

(五)制科。上述生员、举人、进士系列的考试,均为科举制度中的常科考试。除常科外,清代科举也有制科,或称制举,举行的次数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亲自进行。康熙十七年、干隆元年两次开博学鸿词科,令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均可应考。其试题为诗、赋、判等,成绩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举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试,也属于制科。

Ⅳ 清朝江南科考大案

清朝大的科场案有三次,一次就是顺治14年的丁酉科场案。这个案子发生在江南,江南的乡试主考官,姓方,叫方犹,副主考官姓钱,叫钱开宗。考完了之后,士子大哗,集体到文庙去哭庙,殴打帘官,巡逻的,门帘的“帘”,殴打帘官。甚至有人还写了《万金记传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吗?方字去了那一点不就是“万”吗,副主考官姓钱,钱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吗,《万金记传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帘之后坐了船走,士子在河边沿着这个船追,一边追,一边唾骂,往船上扔砖头,可见气氛之极。事情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怒,来年春天正月,把已经取中的举人统统到北京,在太和门前复试,重新考试。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们衣服比较单薄,在太和门前面,一个个在那儿做文章,答考卷,旁面还有大兵夹着,有的人是又冻、又害怕、又紧张,就哆嗦写不出字来。其中有一个人叫吴兆骞,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没有作弊,学问也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太紧张了,就没答好。那就怀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发配,把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这个朋友认识纳兰性德,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跟他父亲讲这些事情,有人花了些钱提前把吴兆骞赎回来了。吴兆骞在边塞时间写了很多的诗,他是一个着名的边塞诗人,后来出了一个集子叫《秋笳集》。后来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个钱开宗等徇私舞弊,顺治下令把他们一律处斩,就把副主考官有关的人处斩,这是当时震动全国的顺治丁酉科场案,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场案。还是在江南的乡试,这个科场案主考官姓左,叫左子蕃,副主考官姓赵,叫赵晋。考完了之后,也是士子哗然,抬了财神像到府学去游行示威。事情闹大了,康熙下令查,一步一步往上查,事情牵扯到江苏的巡抚,张伯行和总督噶礼。噶礼和张伯行就是总督和巡抚互参,康熙说减职,把总督巡抚减职,查,查到最后呢,查清楚了,交通关节是这个赵晋,有人花了钱在卷子身上写了三个字,答卷上藏了三个字,“其实有”三个字,考官看到这三个字就给他点中了这个举人。结果赵晋,就是副主考官赵晋等五人斩首。因为这件事情跟张伯行没有关系,康熙也了解张伯行是清官,过去我在康熙时候讲过,张伯行,没有对他进行处分,这是一个案子。

第三个大案件,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这是发生在北京顺天科场案。事情很简单,就是有一个人叫平龄,他考中举人了,这个人是票友,到场子唱过戏。当时的规定是优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就说你是优伶,你怎么能得中举人了。这里边必然有交通关节,后来就查,越查越大,最后把责任追到大学士柏俊,抓了柏俊的家人关到狱里头,严刑拷打,然后给死了,死无对证,这个事情当时是端华、肃顺他们主政,奏到咸丰那儿,咸丰觉得证据不足,他们一定要杀,因为柏俊和肃顺他们不和,咸丰含泪杀了大学识柏俊。是中国有史以来因为科举考试作弊,杀了最高的一个官员大学士。咸丰死了之后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掌权了,有一些人就出来说,说柏俊这案子是冤案,应当昭雪。慈禧说先帝咸丰他定的呀,没法昭雪呀,就让柏俊的儿子给他一个小官,这事情就算了解了,所以柏俊这个科场案应当说是一场很残酷的政治斗争,不完全是科场的事情。

这三个大的案子是清朝有名的科场的案子,就是科场里面也有腐败的事情,交通关节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说许多贫寒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考中了进士,有一个参政的机会,参政的一条途径,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Ⅳ 我想问的是古代举人进京赶考,身上有什么凭证吗

我就拿清代的说一下吧
每逢科举考试,各地读书的寒门学子都要历尽千辛万苦,艰难跋涉,参加县试、府试,府试通过称为童生,才有资格考院试,院试由省级学政亲自对童生进行考试,通过后,便由童生变成了秀才。取得秀才资格后,如若再考,就要继续参加乡试,乡试每隔三年一考,逢子、午、卯、酉之年为大比之年,乡试录取了,由秀才变成了举人。有了“举人”身份,再要“进士出身”,然后再赴京参加会试。清朝科举除按常制举行考试外,每逢皇帝生日、登基庆典时,还要额外加科考试,称为恩科。
简单的说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才能实现金榜题名。
所以如果想要中状元进京考一定要先过了前面3关才有资格
至于凭证到没怎么听说过
不过我帮你找到了一个网站 说是在四川成都发现的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 下面上网站你自己进去看
http://www.e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kejuzheng.htm

Ⅵ 清代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登上历史政治舞台而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在封建时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进士科考试是明清科举的主要形式,它共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不过,在此之前,读书人必须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以取得童生的身份,取得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这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在清朝,县试多在二月举行,而府试则在八月。

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清沿明制,一年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光绪二十二年,十七岁的陈独秀和哥哥陈庆元就考中了秀才,不仅“母亲乐得几乎掉下眼泪”,而且几家富户都争先恐后托人说亲。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陈独秀参加乡试时和哥哥及其他一干人坐船同行,船头扯着大旗,上书“奉旨江南乡试”。

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根据陈独秀后来的描述:“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前面,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是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厕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命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命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有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也有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李寻欢他们家就所谓“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金庸所在的家族,浙江海宁查家,在清朝时号称“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就表明就有中过状元、榜眼、探花或者传胪、朝元。

Ⅶ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那么远的北京考试的

如今,我们从南方到北京,坐飞机只需几个小时。那么在从前,要从南方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学子都是怎么去的呢?他们都要经过哪些地方呢?是否真的很慢呢?

下面,就让我详细地给大家讲讲明朝福建人是如何从福州到北京去参加会试的。


明朝的交通事业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明朝陆路水路算起来将近二百条。道路的顺畅,不仅是对各地方能否及时有效反馈信息的保证,更是帝国霸业的基础之一。

当时福建境内主要有四条主要驿道:

1、从福州府经延平府(今南平市)到建宁府(今建瓯县);

2、从福州府经泉州府至漳州府;

3、延平府至邵武府(今邵武县);

4、延平府至汀州(今长汀县)。

京杭大运河

但是!!你以为京杭大运河有那么好走吗!!那可是要收费的!!

从杭州到北京,路程约为1700多公里,要过十多个收费站,彼时称为“钞关”。每个钞关都要收取过路费,虽然只有少少几钱,搁到现在也就十几二十元,但一路下来,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钞关也负责收税,明朝税制是三十税一,如果船上运了一万多银两的货物,便得交三百多两的税费。也因此,沿路各关的榷使那个个满手皆是肥油呀。但是这个规定也有特殊之处,即1、官府的船不收费。2、太监的船不收费。3、进士、举人、秀才的船不收费。也因此有些民营商船最喜欢招呼一些举人秀才一起上船,遇到钞关便将秀才推出去一看,过路费便能省下来,至于税费,就看各家本事了,中国人的经商之道可不能小觑。而事后只需给秀才些功劳费,顺带路上伺候吃喝,好生得意。还好我是个举人,不用交钱,出门在外,裤头得勒紧呀,先吃包辣条压压惊,顺便看看有没有商船停泊。

解决了收费的问题后,就只要舒服地躺在船上,温习温习功课,做做八股文,万一考试就刚好考到了呢。然后一睁眼一闭眼,一睁眼一闭眼……就到京城了,大运河的终点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什刹海、后海那一带。到了京城后,便是等待次年二月份的会试啦。

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只在经过黄河长江时会使用船闸,具体的东西建议各位看官去网络,在这里你只需知道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也许他们无法横跨长江黄河建一座桥,但是他们总有船可以通过吧。

哦,对了,还没告诉你们交通工具。我们那会哪有什么火车、飞机轮船,用的都是畜力车,什么马啊牛啊驴啊骡啊都行,而且马车还是有钱人的玩意。再穷点的就只能靠走了,风餐露宿,饿了就在路边旅店打打尖,喝点下午茶。有时赶路赶过头了,结果还没到下一个村落就天黑了,那只能找路边的村民借间草屋睡觉了。

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真不是说着玩的,明朝读书人之多,科举之兴盛,也带动了全国道路交通的发展。如果能一次就考中进士倒还好,如若落榜,还得回程,等待下一个三年又要继续进京赶考,走的路没有万里也有千里了吧。

Ⅷ 进士科考试地方乡贡举人几月集中到京城

头年乡试结束,举人第二年二月进京城参加礼部考试,称为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