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颐和园在哪里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干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干隆十五年(1750年),干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昆明湖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干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着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⑵ 三山五园指的是哪三山哪五园
三山: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干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
因此,历代都在这里修建兴公其他园林。干隆年间,为了增加御河水量以满足首都的用水需求,同时为了防洪和发展西郊的水稻生产,对西山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三山五园的具体含义一般被称为象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三山上有景一园、清一园(颐和园)和景明园,附近还有长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为五园(见清代卷中国古代建筑史)。
(2)三山五园在北京哪个区扩展阅读:
三山五园名称来源:
“三园”,比“三山”稍晚。顺治十三年(1656),玉泉山亭命名为诚心园,康熙三十三年(1692)更名为景明园。干隆十一年(1746),象山宫改名为景益园。十六年,万寿山亭被命名为清漪园,并以万寿山亭为清漪园,设园丞相、景明园、景宜园事务。
“三山五园”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英法联军焚毁掠夺圆明园之后。包元深,一个学士侍僧,在他的文章中使用了“五园三山”一词。
至于“园”为何在“山”的前面,是因为封建社会中,清朝皇帝的花园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为中心,而不是以山(三山三园)为中心。然而,清朝灭亡后,民间用方便的“三山五园”代替了“五园三山”。这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指的皇家园林在北京西部,这是长期以来不应有的。
⑶ 三山五园指的是哪三山哪五园
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所谓三山五园,是指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基本上都是从清朝康熙至年间修建起来的。三山指的是香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五园则是指在这三座山上修建的皇家园林,最为公认的说法是,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为五园。
关于三山五园的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咸丰十年暴源清所着的《卜竹斋文集》中提到的,因为这一年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火烧圆明园,书中写到“九月初,夷人烦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微烬矣。三山五园之所以要连在一起说,是因为山即是园,园即是山,说万寿山其实主要指清漪园,说香山其实就是说静宜园,说玉泉山主要指的是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因为皇帝来此主要不是为是登山,而是游园。
三山五园全部集中在北京西北郊,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水源丰富,早在金中都时期西山地区就有着名的“八大水院”,全部是皇家离宫,到了明朝,带有园林的寺庙和花园开始多起来,其中最着名的当属米万钟的勺园和武清候李伟的清华园(号称京师第一名园)
⑷ 北京的“三山五园”是指哪里
三山: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干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
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干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
有关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目前公认的说法为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
(4)三山五园在北京哪个区扩展阅读:
三山五园称谓来源:
“三园”之称,略晚于“三山”。顺治十三年(1656),玉泉山行宫被命名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称静明园;干隆十一年(1746),香山行宫被命名为静宜园;十六年,万寿山行宫被命名为清漪园,并以万寿山行宫为清漪园,设总理园务大臣,兼管静明园、静宜园事务。
“三山五园”称谓,最早出现是在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后,侍读学士鲍源深在文章中使用了“五园三山”一词。
至于为什么“园”在“山”前,那是因为封建社会中,清帝园居理政的中心在园(畅春园、圆明园)而非在山(三山三园)。但清亡后,民间用顺口的“三山五园”来替代“五园三山”,泛指早已名不副实的京西皇家园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⑸ 北京三山五园名称分别是什么
北京三山五园名称分别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的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干隆朝陆陆续续修建起来的。
⑹ 北京的三山五园有哪些
三山五园应该为:
三山:香山,万寿山,玉泉山
五园: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
⑺ 北京的三山五园指的是什么
北京的“三山五园”指的是: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明园、静宜园、颐和园,以及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
⑻ 北京的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颐和园在北京海淀区,地处北京城区的西北角,原来是北京郊区,是皇家园林,夏季避暑的好地方。现在城市发展了,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在西北五环内,是海淀区三山五园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圣地。附近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党校都学校,地铁4号线直达,北宫门站下车就进入颐和园北宫门。
⑼ 清朝的“三山五园”指的是哪些
清朝的“三山五园”中“三山”包括北京西郊的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园”包括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⑽ 简述什么是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干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一、三山五园简述
1、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干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
2、干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
3、三山五园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干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
二、三山五园名称来源
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