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仁和南路烧酒如何
扩展阅读
北京法盟多少钱 2025-07-15 13:23:05
深圳哪里招聘保安 2025-07-15 13:12:05
天津技术外包怎么样 2025-07-15 13:11:54

北京仁和南路烧酒如何

发布时间: 2022-10-07 21:38:35

‘壹’ 有关老北京城门的问题

今天京都九门中虽大多无存,但回忆九门的历史掌故,别有一番情趣。 内城九门的特殊用途 前边讲述北京的门的历代演变过程。现在说说这些门的作用,主要讲明清时期各门的特点、作用。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 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 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走粮车。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着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 “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着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端口客 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之名遍响京都。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呵呵。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元称丽正门,京人俗称"前门",与地安门(俗称后门) 南北呼应。瓮城中关帝庙为九门之首,故人称"正阳关帝"。正阳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正阳门又称"国门"。走“龙车”。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您还记得那烟盒上的图案吗?对,那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箭楼。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 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阜城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 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 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城门。
西直门:元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高亮赶水”的传说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走水车。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过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专门喝玉泉山的水。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干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德胜门: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 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干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 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 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安定 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 安定门走什么车呢?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东直门:元祟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 市人称"东直雕像"。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为何"门"字都无勾?

不知您注意没有,北京内九门城楼牌匾上的“门”字,个个都没钩儿。“门”字为何没钩儿,您猜,这是怎么档子事? 据传说,皇上乃是天之骄子,是真龙转世。所以皇上有病,称龙体贵恙;皇上发脾气,称龙颜震怒;皇上高兴,称龙心大悦……龙乃是水中之物,大凡水中之物没有不怕钩的,钓鱼呀,钓虾呀……都得用钩。 既然皇上是真龙转世,皇上住的地方哪能有钩儿呢?有钩犯忌呀。如果皇上问:您想钩谁呀?不就娄子了?所以,内九门的“门”字最后一笔都是直的,没有钩儿

‘贰’ 历史问题高分求知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京师卫戎部队。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统称"内九""内城"而九门提督权力可不小,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就是掌管内城的负责人。
以前的九门提督衙门就设在崇文门里头。辛亥革命后仍沿用。1924年其职权归京师督察厅。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您别急,咱们呐,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我跟您一个一个说。
朝阳门:走粮车。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着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呵呵。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您还记得那烟盒上的图案吗?对,那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箭楼。
宣武门: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阜城门: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城门。要不怎么老阜城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朵梅花,老干婆娑,颇有画意。梅与煤同音,这就表示这个地方走煤车的意思。
西直门:走水车。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过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专门喝玉泉山的水。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干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德胜门: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干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安定门:走什么车呢?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编辑本段设立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入关,定都北京,设立了军警合一的军事机构--“步军统领衙门”,主官为“步军统领”,辖制满、蒙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同时节制南北巡捕二营,即绿营马步兵。步军营主要防守内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营主要防守外城(也称南城)及郊区的重要地方。
顺治十六年(1660年),清廷增设巡捕中营,仍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是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1]。
编辑本段沿革
九门提督一职由于关乎京师防务,所以自设立以后主要由满族大臣担任,不过康熙时期汉族官员吴六一曾任此职。
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将巡捕三营(南、北、中)增为五营,皆为步军统领衙门节制,至此该衙门主官称谓正式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设立安民公所,维持治安。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任步军统领是慈禧太后亲信荣禄。1901年清廷仿效联军方式,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替代原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1902年肃亲王善耆任步军统领,支持军警分离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创设巡警部,并开办现代警察学校,培养警察人才。自此,军警编制分离,现代警察制度初步创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北洋政府保留了这个官职,只是将其更名为“京师步军统领衙门”,辖左右翼总兵;1924年11月最终裁撤。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编辑本段八旗详解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干隆帝的皇贵妃,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干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着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和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宫)都是。
编辑本段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
编辑本段八旗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编辑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编辑本段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编辑本段八旗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编辑本段八旗兴衰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叁’ 二锅头出产的及历史

二锅头原产地河北保定,解放初期停酿,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在老韩家抄家抄得酿酒配方建得北京二锅头酒厂,老韩家还有现存解放前二锅头老酒,本人有幸尝过一口

‘肆’ 北京的九门是哪九门

1朝阳门 2崇文门 3正阳门 4宣武门 5阜成门 6德胜门 7安定门 8东直门 9西直门

1、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 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 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走粮车。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着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 “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2、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着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端口客 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之名遍响京都。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呵呵。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3、正阳门:元称丽正门,京人俗称"前门",与地安门(俗称后门) 南北呼应。瓮城中关帝庙为九门之首,故人称"正阳关帝"。正阳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正阳门又称"国门"。走“龙车”。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您还记得那烟盒上的图案吗?对,那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箭楼。

4、宣武门: 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 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5、阜城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 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 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城门。

6、德胜门: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 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干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7、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 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 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安定 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 安定门走什么车呢?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8、东直门:元祟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 市人称"东直雕像"。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9、西直门:元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高亮赶水“的传说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 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位于西城区北部。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城墙、萧墙(即皇城墙)、大内宫殿等建筑完成,其中城墙方圆28.5公里,黄土夯成,共设11门,西墙北门及为和义门.城门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其中和义门瓮城门洞高约6.68米,宽4.62米,采用砖砌卷券顶,青灰墙皮。城门为木质,有地堡式城楼3间,上设5孔水眼的水窝2个,可向城门灌水,以抵御火攻。

‘伍’ 到大兴南路烧酒博物馆坐公交怎么走

如图所示,网络地图查询显示,其周边的公交线路如下:

‘陆’ 北京产45度500ml白酒南路烧酒每瓶 价格是多少

密云三烧之烧酒,纯粮酒坊,只做良心酒。无勾兑无添加。另外有酒糟赠送,可用于垂钓。我们是有酒糟的酒坊。

‘柒’ “酒腻子”们看过来,咱老北京祖辈喝得那些酒,全在这儿了

老北京人爱喝酒是出了名的,小时候我的爷爷辈们每天基本上都是一天三顿酒碗不离手,即使要出门也都会拎着个小酒瓶子晃晃悠悠的走出家门。

在那时的老北京,家家儿都不富裕,赶上好几口儿,有俩子儿的上酒馆酒铺,家里紧巴的就打上二两酒, 过去的老北京人家儿要喝二两的,基本上是“老白干”、“烧酒”或是“二锅头”。

以前北京城里的那些酒馆,营业时间很长,早上6点半便开门做生意了,直到晚上十点半左右才关门。那时,北京人一睁眼便赶到酒馆吃完早餐便匆匆上班了,直到晚上上完夜班也赶到酒馆吃夜宵。

他们在酒馆里或是行酒令: 铃铛对锤,一根筋,哥俩好啊,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魁手啊,六六大顺啊,巧七枚啊,八抬手啊,快升官啊,满堂红啊。。。 玩的那叫一个欢快!

或是说说自己的心事,发发牢骚,大骂几句,消气后再听听旁人的心声、听听来自不同地方的怪事,大家一乐也就回家了!

那时我家并不富裕,还不能够天天上酒馆。不过我爷爷总是有喝酒的地儿,就在四合院。

尤其等到夏夜,六七点钟老爷子儿都下去了,凉风起来的时候,东屋的刘大哥、北屋里的老张和南屋的小赵,就会拿着大大的蒲扇,拎点小马扎,凑成一大桌,使唤着我们这些小的去打酒,再带上点花生、半斤猪头肉,就这样喝开了。

老少爷们儿爱喝酒却不酗酒,他们更多的是享受喝酒的乐趣!

之后经济条件满满改善,爷爷们就喝上了瓶装酒了!

桂花陈

桂花陈,原名桂花东,是御膳房酿造专供帝王内府饮用之酒,之前市面上并无此酒,所以桂花陈的名声虽然远大,但饮用的人却很少。

直到解放以后北京厂获得此酒处方,改名桂花陈酒,我们才得以喝到。爷爷说,六十年代初尝时味道香甜,入口滑顺,现在就再也喝不出这个味道了。

菊花白

菊花白也是老北京的特色酒之一,最早也是只有皇帝可以享用的帝王酒,之后传到民间。

那时候老爷子们听说连宫里皇帝都喝这酒,还有滋补养神、舒筋活血的功效都纷纷慕名购买。那时海淀镇曾有个仁和酒家,专卖这种酒,很有名。

莲花白

莲花白酒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 历史 。到了清代,莲花白酒的酿造采用万寿山昆明湖所产白莲花,用它的蕊入酒,酿成名符其实的“莲花白酒”。相传,清朝咸丰皇帝渴了这酒后,病弱的身体逐渐好转,盛赞莲花白酒为“酒中之冠”。以后酒的配方也随之流落民间。

80年代的小酒馆里,经常有一些老头喝酒、拉二胡,哼唱京剧,在那些地方闻的最香的就是莲花白。 目前北京已经不见这种河北产的莲花白了。即使能够买到,包装、味道已经面目皆非。想起来不仅口水谗咽,而且像是丢失了宝贝的心,一阵一阵的疼……

红星二锅头

1949年4月,北京市酒业专卖公司成立后,政府对酒实行专卖,停止私人经营,并要求昕有“烧锅”关闭,只有龙泉、同泉涌、永和成、同庆泉等8家京城着名“烧锅”与酒业公司签订了加工代烧白酒的合同,那时连烧锅酒都很难喝道,直到1949年5月6日,红星二锅头厂的成立。。。

70年代初的红星二锅头一瓶才1块3,原先叫的还是“百泉”,纯粮食酿造的,闲暇时与朋友们喝一点、赶车时候来一点,那时的感觉很惬意!

牛栏山二锅头

清代时,牛栏山的二锅头已经叫响京城,往北京贩酒的独轮车往往将“老烧锅”门口挤得水泄不通;惊蛰前后,一时封冻融水难以渗尽,土路泥泞难行,还能偶遇运酒车蜿蜒数里的“壮观”景象。

此外,还有 夜光牌的中国葡萄酒等 广受老北京人的喜爱!

可是现在的北京人都爱喝茅台、长城干白、啤酒。。。

好怀念那时的老酒馆、一家人围坐在四合院里热热闹闹的场景,不过已经回不去了。。。

北京爷们北京大妞,来都来了,就别走了, 咱们隔空喝一个先

关注“ 四九城大磊子 ”,关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捌’ 烧酒的烧酒锅

1975年12月,青龙县西山嘴村(现更名为水泉村)一处金代遗址随着河道开掘被发现,一件沉睡了800多年的金代烧酒锅面世,从而揭开了金代烧酒的神秘面纱。此锅高41.6厘米,上下两个分体套合组成,青铜材质,经专家和学者鉴定、考证,为金代蒸馏造酒器皿。历史追溯到800多年前。自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以后,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大金国首推行猛安谋克制。这是一种兼军事和农业生产于一体的制度,每个猛安谋克户平素耕田种地,当战事发生的时候立刻变民成兵加入战斗,此举既巩固了国防,又发展了当时农业生产。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女真族逐渐占领了北部中国。大批的猛安谋克户被迁往中原地区。……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陇之北,俱有之,多至五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大金国志》卷十二)。迁徙后的猛安谋克户和汉人计口授田,自行播种,自充口食。金国在攻克北宋汴京时,还掳获了大批宋人和物品北还,不仅把北宋的先进农耕文明带到北方,也把北宋的酿造酒和酒匠带到北方。这种南北的互相迁徙行为在巩固了金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当时金人与汉人在农业方面的交流,加速了女真民族的汉化进程。而一般的猛安谋克户在强行兼并、掠夺土地后,是不习惯农耕生活的,大多数是将土地租给汉族农民耕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女真人作物品种少、食物缺乏的现状。加之一系列的减税、免税、抗旱和政府组织捕蝗等积极措施,更加刺激了当时的农业发展,粮食作物不仅有麦、稷、稻、菽和荞麦,更重要的是高粱和谷物得到了规模的种植。燕山东部南麓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量充沛,土质肥厚,日照时间长,十分适宜农耕,尤其是适合高粱和谷物的生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这里能生产质量优良的高粱和谷物,上好的高粱、谷物又是酿出美酒的最佳原料。
铜器制造业是金代仅次于冶铁业的手工业,主要以制作青铜为主。初期,尽管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金境内铜矿还是很贫乏的。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于冬十月初禁铜越外界,悬罪赏格。括民间铜器,陕西、南京者输京兆,他路悉输中都(《金史·食货三》),大兴括铜之法。世宗即位后,更加积极筹措铜源,分别铸出大量的正隆通宝和大定通宝。大定27年(1187年),代州、曲阳两监岁铸钱已达14万余贯。28年,上谓宰臣奏曰:今者外路见钱其数甚多,闻有六千余万贯,皆在僻处积贮,既不流散,公私无益,与无等尔(《金史》卷四十八食货志)。由此判断,钱币铸造数量已足够当时社会流通,且后来章宗推行交钞与钱同行,可见到后来积累和采掘的大量的铜,只为铸钱已绰绰有余。有意无意中,铸钱的匠人们已有将余铜用作他途的非份之想。 我们再来看烧酒锅的前身。在宋金时期,人们已使用蒸馏器蒸取花露水。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描述了当时民间用蒸馏器蒸取花露水的情况: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彻甑去花,以液渍香。这种蒸馏花露水的甑与发现的金代烧酒锅外形极为相似,原理相同,应该就是金代烧酒锅的前身。在日复一日的花露水蒸馏使用过程中,时人不难积累出关于液体蒸发冷凝的知识,并从中得到启发:如果用铜铸造蒸馏器,温度会不会比锡质的还要高?如果将制造出来的锅用于蒸酒,芳香会不会比花露水还要浓?正是这些当然之想与非份之想的巧妙结合,于是匠人们设计、铸造出了青铜烧酒锅。
当必要的造酒原料具备,当青铜蒸馏器独运的匠心与广纳汉人文明的女真人智慧相撞,当蒸馏花露水的技术与蒸馏酒的灵感擦出火花,就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金人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烧酒,金人从以糜酿酒时代跨进了白酒时代。
这件事应该发生在金北京中路的一个部落,也就是今天烧酒锅的出土地。这里的女真人依山而居,联木为栅,山半腰一眼清泉,泉水甘洌,经年不衰,深情地哺育着这里的子民。充足的日照,肥沃的土壤,200多天的无霜期,生长的高粱和谷物穗大粒饱,富含淀粉而微酸。得天独厚的山泉水,质地上乘的造酒原料,弥足珍贵的烧酒锅……难怪金人要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难怪中国白酒要最先在这里飘香。
辛辣、浓烈、醇香的烧酒很快就得到了女真人的推宠和喜爱。酒的清香,酒的易燃,酒对人类神经的麻醉,更加给烧酒披上了神秘和神圣的外衣,甚至女真人认为它是一种人神可以共享的饮品。北国冬季的寒冷早已让这里的居民饱尝风霜之苦,且辽金时代中国大陆气候正处于近五千年气候变迁中的第三寒冷期,烧酒一经问世,即刻风行全国,香飘万里。《会编·政室上帙卷三》记载:当时的人饮酒无算,只用一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每逢节庆、祭祀、聘娶、围猎、宴饮宾客,必以酒助兴。女真人追求酒味皆珍美,怀面满春风的感觉,甚至嗜酒好客,酒行无算,必醉或逃才已,此种古风至今尚在这个地方留存。金的诗人元好问在《中州集》中也写道:青芜平野四围山,山郭依依柴翠间,林远路长人去少,一竿斜日酒旗闲,好一幅和平、安逸、田园的画面! 那么能不能说青龙是最先造出白酒的地方呢?
我们从出土的烧酒锅寻找答案。首先我们从时间上分析,已经在中国出土的烧酒器具中没有一件比青龙的还早,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说,这口锅是中国第一烧酒锅。有人会这样问,上海博物馆不也珍藏一件东汉的蒸馏器吗?时间不比金代更久远?是的,该馆是有这样一件藏品。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学者认为它是一件造酒器,普遍认为它是一件蒸馏器。这里需要做一下说明:白酒的烧制必须经过蒸馏器蒸馏这道工序,但是经过蒸馏器蒸馏的却不一定是白酒(比如用蒸馏器蒸馏花露水)。更主要的是,现有文字中没有任何关于东汉蒸馏器用作造酒的记载。我们基本可以这样认为,在青龙出土的这口烧酒锅,是中国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烧酒锅,在没有另一口比它年岁更大的锅出土前,它无疑是该行业的龙头老大。一个浅显的道理:最先有电视机的地方最先看上了电视节目,最先制造出飞船的国家最先登上了月球,同理,最先造出烧酒锅的地方也最先喝到了白酒。
其次我们从空间上分析。林荣贵先生的所着的《金代蒸馏器考略》(《考古》,1980年第5期)一文中详细写道:挖土时在见到第三层灰土后露出窖口,窖口以下半米处见到蒸馏器……此外,挖土时从同一文化层灰土中出土的六鋬耳铁锅、曲把铁锄和小铜佛像各一件,以及铜钱一百多斤,专家们考证,这里是一处辽金代的文化层。在该锅出土的西北500米左右,一户农民在挖掘菜窖时挖出一件黑色陶罐,此罐的形状与描述当时的储酒器十分相似,相当于现代的酒瓶子。在瓮西的山脚下,也有金人活动的遗迹(出土了一口普通铜锅),而北部不远的山腰就是那眼水泉。从酒锅、酒罐、铜锅、泉水大三角形分布的空间位置上分析、判断,此处方圆几里内皆为造酒之所,且酒坊成片,产量可观(酒罐能容二百余斤酒)。当烧酒的产量形成规模后,必然形成酒的市场。烧酒锅周围出土的五十多公斤铜钱,在酒罐里发现的十数枚铜钱,及当时出土的比丘佛,都见证着这里当时酒交易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庶,而且此处酒市的繁荣也辐射了周边,离此不远的干沟,一直都是一个大榷场,很有可能就是当时造酒原料和成品酒交易的集散地。 烧酒,即用高粱、大麦等谷物经蒸馏酿 制的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 也。因其酿造原料的不同,可分为高粱 烧、麦烧、玫瑰烧、茵陈烧等。医治关节 炎、颇具疗效的虎骨烧, 盖取烧酒用虎骨 煎之,为正阳门外乐家药铺(即同仁堂)专 门之物。烧酒以干烧为最,其含酒精度数 高。在瓷杯内倾入少许,引火点燃,可燃烧干净,故又名干酒,白干酒。通常,烧酒多按其产地命名,如长乐烧、衡水老白干、南路烧酒等等。清代时,北方所产的烧酒以南路烧酒最为着名。南路烧酒的主要产地在北京大兴县黄村、礼贤、采育三镇。其名称源于清北京顺天府南路同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在北京近郊分设东、西、南、北四路 同知,分管顺天府二十四州县。南路厅驻大 兴县黄村镇,设巡检司,俗称南路飞虎 厅,管辖霸州和固安、永清、东安、文 安、大城、保定六县。当时,黄村镇内的几家烧锅酿制的烧酒,其味辛而甘,醇香浓 郁,尤以位于海子角的裕兴烧锅(今大兴制 酒厂)所酿烧酒为佳,运销京师,获利甚 丰,声名大振,遂得名为南路烧酒。
南路烧酒是大兴县重要物产之一。据统计,1932年大兴县黄村、礼贤、采育尚 有6个制酒作坊。民国末期,大兴县造酒业奄奄一息, 南路烧酒已名存实亡。1949 年,河北省任丘县溢泉涌酒厂迁至黄村 镇,在裕兴烧锅旧址建起了黄村酒厂。1958 年正式改名为国营北京大兴酒厂。

‘玖’ 九门指的是哪九门

北京九门是指明、清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分别为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又称前三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京都九门大多无存。

朝阳门:走粮车。

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运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分为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着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

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都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拾’ 北京有哪几种地方酒

大致列一下我知道的酒厂和品牌酒
===============
红星酒厂(56度陈酿)
牛栏山酒厂(百年牛栏山系列)
卢沟桥酒厂(传统小白瓶和天坛二锅头,以及福禄寿喜财系列)
龙徽酒厂(1910年的中国早期葡萄酒厂,夜光杯三年窖藏酒)
长城酒厂(长城干红,以及长城集团河北张家口出的红如意沙城老窖,比较出名)
方庄酒厂(方庄老字号,和百年隆兴号)

八达岭酒厂(八达岭妫川福和八达岭妫川贡,这两种产品,不过我只在路过延庆时买到过)
通州制酒厂(通州老窖,古窖太贵……这个知名度不高,味道闻着却还不错)

同仁堂药酒厂(壮骨药酒……我没喝过,药店有卖……)
御林葡萄酒厂 (前几年上过广告,现在还有没有就不清楚了)

宝昌酒厂(京华城二锅头,现在好像没了,只有个皇家二锅头精装版)

京古酒厂(青花瓷原浆,中国红窖藏)

妙峰泉酒厂(这个去妙峰山看见的,没喝过)

大兴酒厂(京王子酒)
七星酒厂(七星青花瓷、全家福系列)
北京丰收葡萄酒酒厂(丰收桂花陈)
北京仁和酒业(菊花白、南路烧)
======================

金六福是四川的,怎么就成了北京的?

以上比较有口碑的是红星、牛栏山、方庄、长城、大兴、通州、卢沟桥、丰收、仁和、八达岭

这些基本上都是老北京知道的,不过不少现在经营不好,沉寂的比较厉害……牛二(想起水浒了)是最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