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人说话为什么老爱说又
扩展阅读
北京通州哪里有邮筒 2025-07-17 12:04:24
杭州想卖货车去哪里 2025-07-17 12:00:21

北京人说话为什么老爱说又

发布时间: 2022-10-08 18:38:59

❶ 北京人说话有什么特点

回答:北京人说话规矩、本份、厚道、乐天知命、说话简洁风趣,儿话音重。

一、从语音方面看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北京的土音不包括在内。
徐世荣先生说,北京土音就是在北京话里,不正常的语音,是在普通话21个声母、39个韵母之外的,“偶现、狭隘、讹变、混乱”四类现象。


1.偶现,偶然出现的齿间音(三、怎)、唇齿音(文、外、万、为),还有儿化韵(舌头过于灵活,小兔儿、薯仔儿)等。


2.狭隘,外地方言根本没有的,只出现在极个别的词里,如“忒热了”的“忒”(tui/tei),“论起来”的“论”(lin/lün),“chua其外地花钱”(超越限度地花钱),“cei了玻璃”,“gailou”(胡乱地吞吃),“小偷让警察fo住了”,“身材”叫“戳(上声)个儿”。

3.讹变,由正常的语音演变而来,如:

(1)韵母因轻声而弱化(芝麻,变me;豆腐,变doufe;出去,变chuqi;放下,变fangxie,姑娘,变gunieng);

(2)声母因轻声而弱化(琵琶、枇杷,变piba;糊涂,变hu);

(3)原音节中减去某个音素(娘们儿,变niamen'er;累得慌,变leideheng;出乱子,变chulanzi;

(4)增音(闭上嘴,变binshangzui;把水倒了,变 shui le);

(5)替换(流浓,变liuneng;自个儿,变jiger;板凳,变banteng);

(6)无规则变调(拐弯儿,变guaiwànr;雪白,变xuè;跟前儿,变genqiǎnr)。

4.混乱的,如尖音(下,念sia;家,念zia;结束,念jiesu;只当,念zidang;塑料,念suoliao)。
这些土音,当然不能进入普通话。但是,也有一些土音已形成较大的势力,如“琢磨”当“考虑”讲时读作zuomo,“正经”读作zhengjǐng,“钥匙”读作yaoshi,“喷香”,读作pènxiang,这就另当别论了。



二、从词语方面看


土语一般可分为社会土语和地方土语两类。
社会土语主要是行业专用语,还有就是江湖隐秘语(黑话)。
有的行业用语因为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一般人也可能在口头上说,比如修自行车行业的“拿龙”。行业用语随着这个行业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而扩大影响,比如现在电脑普及,所以计算机用语现在越来越普及,什么“窗口、平台、软件、下载、点击、上网”等等,连老太太都知道了。而用处狭窄的行业用语当然还只是本行业的了解,一般人不知道(如教育的“流失率、说课、板书”,粮食的“18个水,熏蒸”,建筑的“礓礤、两毡三油、三通一平”),京剧的“大轴、压轴、髯口、水袖”。

地方土语一般只有本地人了解,但是随着现代化传媒,个别地方土语会传遍全国,比如“黑不溜秋”是北京土话,但是随着电影《南京路上好八连》,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再有,“妞儿、妞子”是北京土语,随着电影《龙须沟》,外地人也都懂了。北京的相声全国人民都喜欢,随着广播电视的传播,北京土语“撒鸭子、猫儿匿、哩个儿楞、点补”等也传遍了全国。同样,现在东北土话如“整、贼拉”,胶东土话“伙计”等,也随着小品传遍全国。

❷ 北京话有什么特点

1、词尾可加“个”字

无实际意义,如“今天”叫“今儿个”,同理还有“昨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大后儿个”,于是,一个星期都说完了。另外,“自己”也叫“自个儿”或“自己个儿”等。

2、叠词词尾变音

有时变轻音,如把“奶奶”叫“奶耐”、把“爷爷”叫“爷业”、把“哥哥”叫“哥个”,把“姐姐”叫“姐介”,词尾都读轻音。有时叠词词尾变重音。同样是以上的称号,大声叫时把“爷爷”叫“爷耶”。

把“哥哥”叫“哥该”记得何冰在演京味儿电视剧时,就大声喊张国立为“哥该!”有时不是叠词,词尾也可变音,比如“白话”,“话”要读轻音“或”,即花言巧语之意,如“你瞎白话什么呀?”再如“嘀咕”,要读轻音“嘀故”,而不能读成重音“嘀姑”。

3、同一个字的尾音轻重不同

轻重不同含意就不同,比如“大爷”,词尾读轻音,就是对父亲的兄长的称呼,比如二大爷,张大爷等。如读重音,就是称呼父亲的长辈了。

如父亲的父亲、伯父、叔父等,又如“姑爷”的尾音读轻音时是“女婿”的意思,如“新姑爷”,“爷”字读“叶”轻音。读重音时,就是长辈姑奶奶的丈夫了,如“二姑爷”。

4、约定俗成的特点

把挑担子卖菜的叫“八根绳儿”(四根绳儿系一个菜筐,两个菜筐八根绳子)。还比如,把说媒的、帮人租房的中介叫“拉纤儿”的、管傍晚叫“晚不晌”,把太阳叫“老阳儿”、“阳”发“姨”的声,有的人贪睡,别人就会喊:“老姨(阳)儿都晒屁股啦!”

5、爱用象声词

比如“七嚓咔嚓”(干完了活儿);“唏了呼噜”(吃一碗炸酱面);“叭叽”(摔个大马趴)“叮了咣?”(全洒了)。各种象声词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6、后缀词尾的应用

无实际意义,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比如“苦了巴叽”、“甜巴丝儿丝儿”、“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儿”、“滑不机溜”、“热乎乎儿”、“硬邦邦”等,就比直接说这东西苦、甜、黑……更生动,使人感受更深切。

7、爱打比方

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羊上树”。羊本不会上树,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态,刁难别人,求他办事,他就“拿糖”,把别人惹急了就会对他说:“你小子还别羊上树!”

还比如“箩圈儿架”,箩圈儿是圆形的,找不到缺口儿,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团了,情况复杂,无法劝解,就叫“箩圈儿架”。再比如有人长脸形,就成了“驴脸刮搭”了。

❸ 北京人为什么说话狠毒

主要可能是说话的语气比较大声,而且语速比较快,又充满着急躁和一些强烈的语感;

上面说的只是单纯表面上的原因,实际的原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本身虽然比很多人富裕,但实际上比不了那些特别有钱的,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把自身仅有的财产看的特别重要,以至于跟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一样的分量,同时,这些人在配合上这样的语气,以及脾气,的确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当然,北京土生土长的人里也有身价过亿的,而且还是靠自己做生意做出来的,所以说一帮暴徒中也会出现一个精明且相对温和的人。

当然是个正常人,只要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都会特别的爆怒,说出很多愤怒时,才会显现出的毒话,只不过是报道的语气说出来,再加上脾气,确实会觉得让人有你说的这种感觉。

❹ 北京人说话为什么总喜欢在句子前面加个哟字

这个是语气助词,
和口头禅是差不多,
一个习惯而已,
很多方言也是这样的

❺ 为什么北京人总爱说自己认识谁呢

这可能和北京人的性格有关吧。

北方人都是比较豪爽的,又秉承着“有关系好办事”的理念,总有一个无形的关系网笼罩在整个社会上,正是由于这种风气,哪怕一件普通的小事,都想能不能找熟人办会更放心。

所以,碰到一些比较爱表现,想突出自己人际关系厉害的人,聊天的时候就总爱说“我认识XX”,其实侧面是想突出自己很厉害,是爱逞强的表现。

这里面还会有夸张的成分,其实不见得他和XX有多么熟悉。但并不是北京人爱这么说,各地都有这样性格的

❻ 为什么北京人说话都喜欢说两句

这可能是一种习惯。。。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
他们就是这种风格,有点在演的感觉,他们感觉很有范吧。
韩剧里面的人,喜欢说:“哎呀,真是的!”或:“你说什么?"
生气了还喜欢去吹头上的刘海。
就像韩剧一样,他们可能是在维持自己风格吧。。。
其实我也不太懂,个人意见。
千万别喷我!

❼ 没必要,您这样儿真没必要!北京人讲话有多逗

没必要,您这样儿真没必要!北京人讲话有多逗?

“没必要,您这样儿真没必要!”这句话的起源还要从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说起:北京一大爷哄孙子:“没必要,您这样儿真没必要!”一度冲向微博热搜。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学说汉语北京官话,又把自己满语音韵,发音习惯,特色文化词汇带入自己的满式汉语,在清末时形成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话,这便是普通话的前身,北京话在融合中不断发展,越来越接近并最终形成现代北京话。

❽ 北京人为什么爱话里有话说人

话里有话?这种东西谁知道呢,
或许他们就是那个意思也说不定,
因为有些话不能明着说,

也有些人认为这样更有优越感。

❾ 北京人说话为什么喜欢反着说,就好比说,你在哪呢,现在…不是应该说你现在在哪呢,他们总是喜欢反着说

倒装句是中文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不仅北京人这样说,许多方言包括文人小说中也不乏这样的表述方法

❿ 北京人说话为什么都爱说“您

北京人张口闭口都离不开一个“您”字,不管是在城区,还是在郊区,不管是对长辈,还是对陌生人,说话总爱称呼“您”。为什么北京人说话喜欢称呼“您”?

“您”是北京人特有的恭敬用语,祖祖辈辈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说话带个“您”字,让人听着心里热乎、舒坦、有尊严、有面儿。

北京人不管是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比自己年龄大的人,还是打招呼、唠家常,怎么说话怎么顺。好像说话不带个“您”字,都张不开嘴。

早上出门,一见面,一句“您早!吃了吗您?”让人听着亲切;有事请别人帮忙的时候说:“您辛苦,给您添麻烦了!”总透着一股谦卑的感觉;祝福别人的时候说:“您保重,祝您健康长寿!”让人听着舒心。

北京人不仅对长辈、陌生人称呼“您”,对晚辈也会称呼“您”。比如老丈人、丈母娘和姑爷说话也是一口一个“您”的叫着:您快进屋!

不仅如此,哪怕是两个人在街头吵架,双方也不忘称呼对方“您”:“您也老大不小了,您这是干嘛呀!没您这样的!”“您甭跟我来这套,您没资格跟我这儿白呼!”

关于“您”的由来,据《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中记载: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当时写作“你弭”。而将“你们”二字连读就念成了“您”的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们”直接写作“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

到了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门用于第二人称单数。这时才开始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通常不加“们”表示复数,而用“您俩”、“您仨”、“您几位”来表示复数。然而,当对方人数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时,以上说法都难于使用了。于是人们创造出“您们”这个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敬词。

但是,关于北京人为什么爱说“您”字,这里并没有相关描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您”其实就是一个人称代词。不过,北京人喜欢称呼“您”,却是由来已久,是人们从祖辈上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一种说话习惯。北京人好像自打会说话那天起,父母就会嘱咐我们称呼别人时一定要说“您”,否则就被视为没家教。

您看“您”字的结构,上边是个“你”字,下边是个“心”字。当称呼“您”时,就是把“你”放在“我”的心上,以心相待。怀着这样一颗真心、一颗爱心、一片诚心,对待您,您会不被感动吗?

(责编:李兆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