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求解答
这个查中国元素就有一堆啦~~
中国传统元素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武术、太极拳
中国元素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筝、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水墨画)(工笔、写意) (花鸟、人物、山水)、敦煌壁画 、石狮、飞天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节月饼 端午节粽子、元宵节元宵、腊八节腊八粥、二月二春龙节的料豆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长江、黄河、泰山汉服、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清朝大辫子、铜镜、坐花轿、拜天地、入洞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四合院、北京胡同汉字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麻将、牌九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中华老字号 茶叶、茶道、功夫茶中医 中药 针灸 还有中国最特色的食品(豆腐、豆汁、豆腐干、油条,粉条)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② 捏糖人是怎么一回事
糖人是以蔗糖和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捏就是通过手工来制作,是一种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可以食用。
③ 糖人的简介
制作糖人是一种汉族民间的手工艺,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现在的人们多觉得很不卫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会变黑,也就自然毁坏了。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多卖到几块钱。有的地段由于外国游客居多(如北京什刹海的酒吧街),会卖到10块钱左右。 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捏糖人。
④ 有哪几种传统民间美食,全吃过的可能是80后呢
有哪几种传统民间美食,全吃过的可能是80后呢?
糯米糍粑
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时兴传统式小吃,用蒸好的檽米放到石槽里边不断地敲打而来的,吃着的口感十分的Q弹软软糯糯。尤其是在表层浇上一层红糖浆,吃着十分的美味可口,但是最近几年这类民俗小吃却非常少看到,可能过了不久就很有可能吃不到了。
油墩子
胡萝卜加小麦面粉,简单的原材料,却美得不可方物。不管怎样,油墩子依旧是盐城人眼中的经典小吃,咬上一口,弥漫着外脆里嫩的口感,热腾腾的萝卜条变滑不油腻,令人食欲大增,还可以咬合出了不少追忆。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盐城的油墩子的小摊越来越低,都没有正规的门店,而占有街头店面的也大多数是饮品店、炸鸡汉堡等类型的外来小吃,从包装上他们更潮流、很符合年轻人时尚潮流品味。因此需在盐城街边寻找纯正而料足的油墩子,绝非易事。
⑤ 你知道我国传统的技艺有哪些至少列举六种
1、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3、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⑥ 糖人是哪里的民间艺术
四川。糖人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由蔗糖或麦芽糖加热、塑形、冷却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呈红色或绿色。糖人不易保存,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吹糖人、画糖人和捏糖人三种。
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术,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
画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所以要一气呵成。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者。卖糖人的手艺人将糖稀慢慢倾倒在石板上,勾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然后附上小竹棍,凝住。
⑦ 像口技这样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皮影戏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糖人
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画,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糖人制作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手艺人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因加入颜料或色素而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偏冷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为勺形和铲形。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如今出于卫生考虑,人们购买糖人更多地出于观赏目的而非食用,任其久置变黑变质。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制做糖人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糖人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子弟书
子弟书又名清音子弟书、子弟段儿、弦子书,是一种流传于京津和东北地区满族人口中的曲艺形式。子弟书多由一人表演用三弦伴奏,只唱不说,音调和缓、低沉、肃穆。子弟书产生于清干隆年间,清光绪年间逐渐衰落,在民国年间唱腔失传,至今仅仅有五百余篇唱本存世。子弟书对中国北方曲艺产生了极大影响,包括单弦、京韵大鼓、东北二人转等曲种都深受子弟书的影响,这些曲种的一些经典唱段甚至是直接移植自子弟书唱本。
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20世纪30年代初期形成于天津。 它是刘文斌等艺人在以宝坻区县方音演唱平谷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民歌《妓女告状》及落腔调的旋律而形成的。它曾名乐亭大鼓。
京东大鼓的演唱形式与铁片大鼓、单琴大鼓基本相同。过去,在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以矮鼓架支撑,置于地上),左腿上绑一“节子板”(五块板儿),以司节奏。颇能招揽观众。
京东大鼓唱词的基本格式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头,句中也常嵌字、词及短语,句尾常加“哪”、“啊”等虚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组成,一般为数十句唱词。
京东大鼓形成初期,主要在小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唱,曲目以大书为主。20世纪30年代初,刘文斌在天津商业电台播演《刘公案》,极受广大群众欢迎。京东大鼓的影响也因之日趋扩大,逐渐传播到北京、唐山等地。
建国前,在诸多京东大鼓艺人中,刘文斌的风格最突出,影响最大。他除演唱大书外,还移植了《武家坡》、《拆西厢》、《昭君出塞》、《王二姐思夫》、《诸葛亮押宝》等短篇唱段。通过演唱短段,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他的演唱通俗幽默,平易无华,吐字清楚,明白如话,颇为一般市民观众、特别是家庭妇女所喜爱。但当时仍使用“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直到1935年正式定名为“京东大鼓”。不过,由于他的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所唱鼓词,文字也较粗糙,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曲种已日趋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业余演员董湘昆继承了刘文赋的演唱艺术,并在刘文赋唱腔特色的基础上,将宝坻区方音改用京音,进一步加工、规范唱腔,不断创作出适应时代的新曲目,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努力下,60年代至70年代,京东大鼓音乐出现了高峰期,其曲种的影响也遍全国各地。
京东大鼓长篇书目有《刘公案》、《施公案》、《兴唐传》、《小八义》、《绿牡丹》等。短篇曲目有《王二姐思夫》、《隋炀帝下扬州》、《诸葛亮押宝》、《杨八姐游春》、《拆西厢》、《诸葛亮招亲》、《昭君出塞》、《蓝桥会》、《韩湘子上寿》、 《双锁山》、 《玉堂春》、 《朱买臣休妻》、《罗成算卦》、《丁香割肉》、《白猿偷桃》等。
快板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云游客《江湖丛谈》说:
过去艺人们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数来宝艺人曹德奎编的一段唱词(当时用牛骨击打节拍): 骨头一打响连声, 不表别的表前清。 专制时代人民苦, 人都饿成骷髅骨。 自从光绪庚子年, 北京闹了义和团。 四外刀兵人慌乱, 城里处处冒黑烟。 眼瞧大清被推倒, 老百姓个小都说好。它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中进一步发挥了数来宝的战斗作用。战土们编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气。人称"快板大王"的毕革飞同志赞誉快板说: 歌唱英雄唱胜利, 批评具体又实际。 拿它娱乐都欢喜, 指导工作有意义。 快板的演出形式主要有一个人演唱和两个人对口演唱两种。对口还保留了"数来宝"的原名,也有称"对口快板"的。在工厂、部队里也曾出现过三、四个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几个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区还发展成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陕西快板等,都很好地发挥了教育,娱乐作用。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快板艺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看,有一个人说的快板书,两个人说的"数来宝"和三个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还有京剧,相声,三弦。单弦,京韵大鼓,京东快书,琵吧,快板,扬琴,二胡,民族舞蹈...
⑧ 我想问问捏糖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捏糖人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捏糖人是旧京一个行业,那时民间艺人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是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更多关于捏糖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d30227161580247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⑨ 捏糖人民间风俗是什么
捏糖人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民俗之一,由麦芽调成糖稀,经过吹、捏、拉等方式,制作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等造型,过去时很多地方走街串巷的“活计”,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
捏糖人
田樱
捏小糖人和小面人,是我记忆里孩提时家乡民间艺人的手艺活,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香甜的感觉。
我第一次见到捏小糖人和小面人的,是在辽南乡下姑姑家附近的庙会上。五十年代初,我到乡下姑姑家,那天天飘小雪,赶上元宵节庙会闹花灯。姑姑说:“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又是个好头景,庙会会更热闹,咱到庙会看看。”庙会离姑姑家不远,很热闹,除了卖年货的,我感兴趣的有跑旱船的,扭秧歌的,也有拉洋片和放驴皮影的。忽听一阵小锣响过,随着“卖小糖人小面人啦!”的吆喝声,看到庙会的一角围了好多人,近前望之,在人群中间,有一个红漆货郎箱,箱上面有一个好似小舞台的箱面,前面插着几个小糖人,有孙悟空手搭凉篷、猪八戒背媳妇、红脸关公、哪咤手拿红火圈及十二生肖等,箱后拉出的箱盒里装着糖稀和竹签。站在货郎箱后面的老艺人用一根竹签在已熬好的一小桶棕褐色糖稀里搅拌,不大会儿,柔软的糖稀在他手里经过揉捏变得薄如蝉翼,留出一部分形成管状,用嘴一吹,鼓撑起来,再把鼓出来的部分捏成孙悟空的形状,又用糖稀点缀一下,再插上细小的木棍,就这样七揉八捏,转眼就捏成了一个一手搭凉篷、一手拿着“如意金箍棒”的孙悟空。老艺人一边捏着小糖人,一边叫卖着。
“我要孙悟空。”
“我要猪八戒。”孩子们争买着。
捏糖人摊旁,还有一个捏小面人的手艺人。捏小面人要复杂些,颜色也更鲜艳。这是用面粉和粳米粉混在一起蒸到火候,再调上颜色,手里拿着一根竹签,也是七揉八捏,便捏成了各种形象的小面人。
后来,逢过年和元宵节时,在城里的街头巷尾,偶尔也见过捏小糖人和小面人的,我也凑上去看热闹,可再没有见到在乡下姑姑家庙会上那样民风淳厚的场面。
岁月飘香。今年,在市劳动公园元宵节灯会上,我又见到了记忆里那迷人的小糖人和小面人。
在五彩缤纷的彩灯下,一位手艺人正在忙活着,这位38岁的手艺人告诉我,他手操的是家传手艺,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逢年过节便过把“捏瘾”。谈话间,一个老太太问:“7元钱买3个行不行?”“行,哪有不行的!”他爽快地回答着。“捏小糖人不图钱,图个乐和,白送两个也可以呀!大伙高兴就好了。”
斑斓的彩灯中,听着这一席对话,引起我对孩提时捏小糖人真情往事的回顾。回忆是香甜的,捏小糖人的往事回忆,那种感觉更香更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3月08日 第七版)
⑩ 捏糖人的介绍
捏糖人是汉族民间手工技艺之一,流行于北方地区(不局限于老北京,各地的糖人都有各自的特点)的一种手艺行当,一般是把糖稀经过吹、拉、捏(有时也会借助工具,如:筷子、竹签等,各地区有所差异)等方式将糖塑造成许多形象。这样的糖人既是孩子们喜爱的零食又是这些民间艺人的艺术作品,据说捏糖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