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的朱瞻基历史事迹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质素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美食、斗促织(蟋蟀)的皇帝。《聊斋志异》里的名篇《促织》里的皇帝正是明宣宗,人称“促织天子”,吴伟业有《明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
明宣宗当政十年,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宣宗虽是明君,但此举在无意之中却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之先兆。也是他最受后世批评之处,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宫,时年38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⑵ 明成祖朱棣为何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呢
在我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动的迁都,也有被动的迁都,有的迁都很成功,有的迁都却很失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可以说是主动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他为何要迁都呢?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还派出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两大古都进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备将国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阳。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刚刚37岁的朱标就病死了
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君的,结果却先走了。老朱很伤心,迁都的事再也没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过迁都的事,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6年后,朱元璋也带着遗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迁都,或许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却没有迁到洛阳或西安,而是迁到了北京。
⑶ 朱棣为何要将国都由南京搬往北京他的目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的朋友,对于明朝迁都一事非常感兴趣,当时朱棣是凭借着靖难之后成功地当上了皇帝,后来他是将都城从南京迁往了北京。那么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他是否是真的希望能够抵御外敌?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聊一聊朱棣为什么会选择迁都。
综上所述,朱棣要将都城迁往北京,还是因为它当时刚刚上位,希望通过迁都的方式,让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固,是一种削弱当时大士族的手段,从而将权力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多方势力达到制约的目的。另一考虑就是,将都城北迁能够更加方便的作战,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⑷ 为何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元璋过世后,于1399年从北平起兵靖难。1402年,他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称“明成祖”,这便是闻名后世的“靖难之役”。朱棣即位后,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做出最大的决定,便是从南京迁都于到北京。
在历史上,一个王朝选择都城,一般都要综合考量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各种因素,毕竟,都城的选择绝非儿戏,事关国祚。
当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的根基和大本营位于江南,所以把都城定在南京。南京城背靠长江,地势险要,自古就是龙盘虎踞之地。它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盛产粮食,的确是都城的上佳选择。
但是!南京地理位置远离北方,不便于对付元蒙的残余势力。他们依然贼心不死,时刻图谋恢复对中原的统治和占领,经常发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朱元璋深以为恶,积极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可惜都没有太好的效果。甚至于,朱元璋当时都有心迁都长安或者洛阳,以加强对于北方地区的统治。
同时,开始大范围移民到北京周边进行屯垦,加强对北京地区的经济和农业开发,使该地的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样,经过十年的兴建,迁都北京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
1421年正月,朱棣御驾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正式把大明的都城迁到了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并且昭告天下:
“并建两京,用南京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朱棣迁都北京,这是明朝史上的一件大事,迁都北京后,明朝大大加强了北方的军事力量,这对于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史证明,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是正确的。
⑸ 明成祖朱棣为何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是一件让后世颇费猜测的事情。国都是国家的根本,一般不会随意变动。当然了,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迁过都,比如盘庚迁都,孝文帝迁都等等。但这些皇帝迁都,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原来的都城实在没办法生活了,才不得不那样做。可是,当时的南京,却是鱼米之乡,生活极为优渥,完全不是当年盘庚、孝文帝所面临的那种条件恶劣的样子。
而且,朱棣不是从环境恶劣的地方,往环境好的地方迁移,反而是从环境好的地方,往环境恶劣的地方迁移。要知道,北京当时不但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受漕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活质量也明显不高。而且,北京当时差不多位于明朝的边关地区。蒙古人虽然被赶到了漠北,朱元璋虽然对蒙古人进行了十多次追打。
但并没有把蒙古人斩草除根,蒙古人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大。而历史事实证明,中原王朝虽然极力打击北方游牧民族,但根本就不可能对他们斩草除根。就算某个民族受到强力打击,但经过分化重组,又会产生新的足以威胁南方王朝安全的强悍民族。所以,迁都到北京,皇帝的人生安全,显然是得不到足够保障的。
朱棣当皇帝后,之所以要迁都,其实是继续朱元璋没有完成的事业,想办法把都城迁到中原地区去。对朱棣来说,迁到北京,是最合适的。为什么是最合适的呢?
其一,北京在中原地区。定都在这里,就可以称作中原王朝。
其二,北京原先是元朝的都城。明朝当时是认可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它在北京建都,也让历史朝代具有传承关系,表明元朝已经“气数尽了”,天命让明朝站起来。
其三,北京是朱棣的潜邸。把自己的潜邸作为都城,这样不但能够彰显明朝是正朔,还可以彰显他朱棣是正朔,一举两得。至于安全问题,这确实是定都北京的一个弱项。因此,朱棣迁都北京后,才会大兴土木培修万里长城。又设置九边军镇,用以对抗北方。同时,他在五次率军北伐。尽管后三次北伐劳而无功,尽管他最后还死在北伐的路上。但是,他依然要坚持这样做。由此可见,朱棣无论如何要把短板补起来。(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⑹ 朱瞻基是怎么那么快赶回北京继位的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他的父亲朱高炽在永乐二年(1403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胡广进行指导。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15岁时,他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朱棣的宠爱有很深的印象。
朱高炽登基不久,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在次年四月,他父亲派他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朱高炽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时,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岁时成了新皇帝。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被立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炽传位,谋杀了他,朱高炽的非自然死亡、朱高煦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从容即位是历史留下的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第二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着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⑺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么躲过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顺利继位的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六月三日,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出发抵达北京,接受遗诏于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宣德。
关于朱瞻基的继位之路,很多古籍的记载都颇为惊心动魄,所有问题之症结所在就是他的那位时刻想着造反的二叔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靖难之役的功臣,多次领兵击溃南军,甚至还曾于危难之间救过朱棣的性命,朱高煦战功卓着,自然会受到朱棣的重视,所以对皇位暗生觊觎之心是在所难免的。
虽然《明史》里关于这段的记载没有《明实录》记载的详细,但是,《明史仁宗传》里的几句话也恰好印证了《明实录》的记载是相对可靠的: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这也说明了,皇帝是活着的时候下旨令太子回京,而皇帝死后一直都是秘不发丧,直到太子回宫。
所以说,仁宗皇帝从驾崩到太子回京这段时间,朱高煦和朱瞻基都不知情,既然都不知情,又何来朱高煦密谋暗害朱瞻基一说呢?
⑻ 当年朱瞻基为什么会躲过朱高煦的埋伏而顺利进京称帝呢
朱瞻基与朱高煦是叔侄关系,在这儿朱高煦应写在前面,因朱高煦是叔,而朱瞻基是侄。但朱瞻基是大明的宣宗皇帝,又是本文的主角,所以,就将朱瞻基写在前面。 朱瞻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据说,他的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过一个梦,梦见太祖皇帝将一块大圭赐给了他,上面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王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 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于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其父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父亲朱高炽在登上皇帝宝座十个月之后就暴病驾崩。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朱瞻基一方面妥善处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是为大明宣宗皇帝。 朱瞻基登基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 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朱高煦派人到京城献元宵灯。宣宗左右的人说:“汉王府所派遣之人,多是窥探朝廷之事,特以进献为名。”宣宗回答说:“朕只有推诚以待。”即复书答谢。而朱高煦变本加厉,日益需索,向朝廷索要骆驼,宣宗立给40匹;索马,给120匹;索袍服,又给之。紧接着,朱高煦陈奏利国安民事,以窥探朝廷反映。朝中大臣都认为这是朱高煦在要挟朝廷,建议宣宗不要理睬。宣宗对侍臣说:“永乐中,皇祖常谕皇考及朕,谓此叔有异心,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不可不顺人也。”命令有司施行,并复书谢之。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感到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经过精心准备后,学着他父亲朱棣扯起“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六师士气大盛,龙旗征鼓千里不绝。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均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住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朱高煦被生擒后,群臣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自己的亲叔父,而网开一面,将其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朱瞻基想到二叔已囚禁三年,会有所悔悟,于是带内侍前往探视。谁知当朱瞻基走近朱高煦身前时,朱高煦乘其不备,用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借以发泄心中的积怨。回到皇宫后,宣宗惊魂未定,马上吩咐侍卫,将宫中一只大铜缸送到“逍遥城”,罩住胆大妄为的朱高煦,铜缸重约300斤,朱高煦被罩缸内,暴跳不已,他不断伸直身体,试图举起铜缸,终因力量有限,徒劳无益。事情报知宣宗,宣宗又命令在铜缸周围上下,堆置柴炭,点火燃烧。燃炭逾时,火炽铜溶,朱高煦不知其处。 朱瞻基算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在历史上颇有建树,但我却得他在对亲叔父最后处置上,做得太过份,太没有人性了。对待自己的亲叔父,这样的酷刑亏他也做得出来。这与朱元璋剥贪官污吏人皮示众不可同日而语。为报一脚勾倒在地之仇,将前面十分得体的一些做法一笔勾消,不知这位皇帝当时是如何想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意请采纳
⑼ 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原因是什么
南京不适宜作为大明的都城
这一点,朱元璋、朱棣父子俩都有共同的认知。朱元璋在位期间,就曾一度考虑迁都,还派遣太子朱标到西安考察,可惜朱标从西安返回后就染病去世,朱元璋颇受打击,心思都用在了翦除功臣为朱允炆铺路上,迁都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2、环境问题,这一点明史上有记载,朱棣常年在北京吹风沙,无法忍受南方的天气,一到冬天就浑身难受、疼;另外朱棣作为九大塞王,军旅出身,南方的吴侬软语让他感觉浑身不得劲。
3、朱棣的雄心,他的一生都在和蒙元对抗,一生五次亲征蒙古,最后在班师途中驾崩。迁都北京后,距离蒙古更近,更加方便他率军出征。
所以从大明的长治久安角度来看,肯定会迁都北方,再从朱棣个人角度来看,最终朱棣没有选择长安、洛阳,而是选择了自己龙兴之地北京。
⑽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从南京迁都北京
01、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大部分都是由北至南,而朱元璋则是从南方开始的,是由南向北打了天下,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是非常少见的,虽然说打下了基业,在南京定都了,当朱元璋知道南京并不是最好的定都选择。在洪武24年,朱元璋也是让朱彪到关中和洛阳两个地方进行考察,目的就是想要把国都迁到这两个地方,不过后来朱标回到南京之后就生了一场大病,37岁的朱标在这场大病当中死去了。后来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之所以选择迁都,其实也是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
朱棣是非常有才华的,他自然是可以看出南京“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 南京其实比较依靠长江的,这也算是南京的一个弱点,未来一旦长江失守,那么整个南京就无险可守了,所以此时选择迁都是很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