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干隆时期北京城叫什么
扩展阅读
广州为什么老是路面下陷 2025-07-21 01:48:34
厦门冰淇淋有哪些 2025-07-21 01:39:07

干隆时期北京城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1-13 21:13:16

㈠ 干隆时期北京叫什么

也叫北京,又名紫禁城

㈡ 北京古代是什么名字

你没说哪个古代, 古代他有很多名称。
如:燕京、蓟城、涿郡、幽州、北平
金朝时 :金中都
元朝:大都。
明朝 和清朝: 京师。

㈢ 清朝的北京叫什么

京师。

京师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时期的称呼。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为京师,称为“北京”。金陵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的部分时期,则因皇帝个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还曾一度由首都,降为君主暂幸之行在,复称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明英宗正统时才恢复燕京京师的地位。

清顺治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廷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务由九门提督管理,而汉族、回族事务则交给顺天府衙门管理。

清代京师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北京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大量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

清朝还在北京城内添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城池的设施、形制在清干隆年间达到鼎盛。后清人再未对北京城池布局进行过改动,北京内外城“凸”字格局自明嘉靖后一直延续了近500年,再没有变动。

㈣ 干隆皇帝时的都城是哪

北京紫禁城。

(4)干隆时期北京城叫什么扩展阅读

全盛极隆

1735年弘历继位,即干隆帝。干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1757年干隆帝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中国、开发边陲作出了贡献。

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清朝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㈤ 北京在清朝时叫什么

北京在清朝时叫京师。

京师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时期的称呼。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为京师,称为“北京”。金陵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明仁宗的部分时期,则因皇帝个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还曾一度由首都,降为君主暂幸之行在,复称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明英宗正统时才恢复燕京京师的地位。

清顺治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廷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务由九门提督管理,而汉族、回族事务则交给顺天府衙门管理。

(5)干隆时期北京城叫什么扩展阅读

清朝京师的城防体系:

清朝时期,北京驻军主力为骁骑营(旗营),分区驻扎于北京内城: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

各旗均拨有官厅、营房和堆拔房(哨所)。除骁骑营外,北京城防驻军还包括前锋营、护军营、步军巡捕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咸丰十一年设)、虎枪营此外,自雍正朝起,在圆明园至香山一带设有圆明园八旗护军营,以拱卫御园。

㈥ 北京古代叫什么名字

北京古称先后有: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3、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6)干隆时期北京城叫什么扩展阅读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㈦ 北京在清朝以前是叫什么的

北京清朝以前称呼:蓟、幽州、燕都、日下、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汗八里、北平、北京、京师、宛平、京兆、广阳、涿郡、渔阳、析津和顺天府。

资料: http://ke..com/view/2621.html?wtp=tt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干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㈧ 清朝干隆年间北京叫什么

就叫北京。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8)干隆时期北京城叫什么扩展阅读:

从秦朝到五代,北京先后做为前燕、大燕和中燕的都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被游牧民族所占据,建立了很多政权。其中有一个政权叫做前燕,是慕容儁所建,定都于此。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称帝,也都以此为都,一个叫做大都,一个叫做燕京。五代时期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守光以幽州(今北京)为都城。

到了宋代先是辽占了此地并以此为陪都改名南京,后长期称之为燕京,后女真人建金,建都上京(哈尔滨),后迁都于此并改名中都。自此北京开始正式称为皇都。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迁都于此并开始兴建大都。明朝建立的时候最早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把首都迁到他的根据地北京,并开始兴建北京城。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朝。

㈨ 清朝时,北京叫什么

清朝时称现代的北京为京师。

京师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时期的称呼。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为京师,称为“北京”;清顺治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廷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务由九门提督管理,而汉族、回族事务则交给顺天府衙门管理。

(9)干隆时期北京城叫什么扩展阅读:

北京城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营建的元大都城。元朝定鼎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设大城作为元都,于世祖至元四年(1264年)下诏,在原金中都东北方向营建汗八里,是为元大都。

明清时期皇帝非常重视北京城池的保护和修葺,城墙上不得任意增开豁口,城楼、箭楼、雉堞、墙面砖体如果发生破损、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时进行维修。

㈩ 干隆时期的国都在哪

干隆时期的国都在北京。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干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