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除夕夜有哪些活动
扩展阅读
深圳成人英语培训哪里好 2025-07-22 08:04:16

北京的除夕夜有哪些活动

发布时间: 2022-11-15 11:53:25

⑴ 北京风俗

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春节食俗等。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

⑵ 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为了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对仗句的红色春联,门媚上要贴上横批。书香门第多是自己选拟书写,一般人家就到地摊上买写好的,春联的词句以象征吉祥、健康为主。

北京的老住户,有的将大门上用油漆涂成两条红联,以黑漆写上对仗的词句,到年禧时就用红纸写一副贴上。

有父母丧者,谓之守制。过年时照例用蓝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口,并贴一副蓝对子,上书哀挽、行孝之词。

贴门神:门神历来有各种不同版幅,北京多沿用唐时的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设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门神虽是北京人所谓的家宅六神之一,但从来不受香火,不享受任何供养。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红挂钱。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上面透刻满文,比较精细。庙宇贴黄挂钱;守制的贴蓝挂钱。

另外,有的人家在大门外正对屋门的对面贴上抬头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的春条;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剪纸的窗花;室内贴上福字。钱柜、大型生产工具、买卖幌子及招牌皆贴上黄纸红签的道有儿。还有将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吉言每四字组成一字,写在红纸块上,贴于箱、柜正中央。

大户人家或讲究的人家按当时规定,用白宣纸镶红、蓝边做对联。在大门外高悬大红气死风灯,上书堂号(如福德堂王、宏善堂李等),表示欢庆。

⑶ 老北京春节习俗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⑷ 北京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北京的春节风俗有一家人围在一起迟年夜饭,必须有饺子和鱼,年年有鱼的意思。还要到庙里抢上第一注香。还会拜年,守岁,放鞭炮等等。

⑸ 北京人春节过年有哪些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5)北京的除夕夜有哪些活动扩展阅读: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⑹ 老北京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过年习俗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北京城许多老的传统与习俗都已经没人知道了。就拿春节来说,与老北京之前的春节习俗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北京的丰富年俗异常讲究,时至今日让让人怀念不已。


一,老北京春节习俗

    ⑺ 老北京春节习俗有哪些

    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相比,虽然北京的春节习俗已经有了些变化,但是老北京的丰富年俗毕竟让人怀念。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北京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从这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作为一种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并扎根于人们的心目之中,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喜悦和期望。春节以其独特魅力向世界传播、展示着文明古国、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⑻ 《北京的春节》第七段。除夕里人们的节日风俗习惯是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要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箸。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芙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饽(即饺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向祖宗影像前烧香叩头。王公贵族之家的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祠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
    除夕日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
    除夕这天家人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叩谒礼。新婚不久的姑爷要到岳父母家辞岁,否则就是不恭。除夕夜的晚饭也称“团圆饭”。全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其乐融融,年夜饭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更有在除夕夜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之际吃“更岁饺子”的风俗。有的人家还在饺子里暗藏铜钱,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在来年会大吉大利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者贴春联、贴门神、立桃符、挂钱,或从事各种娱乐活动,称之为“守岁”。除夕夜里人们要在庭院中燃烧松柏枝,称为“驱岁”,有驱逐鬼祟的用意,还要在院内遍撒芝麻秸,人走在上面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称为“踩岁”。
    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据说是为了压住新的一岁,叫小孩安全度过,也有人说“压岁”就是“压祟”的意思,总之都是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
    除夕夜子时,北京城内爆竹大作,各家各户还要烧香,迎接诸神下界。爆竹在古代是驱逐鬼祟时用的。用纸裹上火药做成,点燃药捻后发出巨响,另外还有各种烟火,能放出五光十色的各种花样,有盒子、花盆、水浇莲、葡萄架等许多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