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宗祠有哪些
扩展阅读
上海上班多久发医保卡 2025-07-27 21:23:36
厦门做核酸流程是什么 2025-07-27 20:59:32
厦门坤锦属于什么村 2025-07-27 20:56:12

北京宗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11-21 08:41:45

① 黄氏祠堂的介绍

黄氏祠堂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黄氏祖祠堂联曰:“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法司宗伯宰辅安邦,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凤翔叔琳卿督及第、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钟山清江流”。军城始祖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曾孙公幼敏慧、嗜学杜门,卓然其容,端乎其质;彪外文章,令中敬亶;受人若虚,掎已以实;静常闻乎,雷霆动蚤;由于绳墨,是以顶鸟;纱未足以为荣服,文秀亦不为煜赫;时或闯趺从而;容兴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墙而独立;屹然似晴云新敛,华颠之斯人也。位无愧于前朝大尹太师之官名,尚傅于后世,君子之域噫。俾贤士聆风流,睹遗像蚤为之改容;矧子学士安石公孙近公远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载如一日也,即教授晚生吴稔谨题。 金墩祖祠迁居台湾贤裔包括:清康熙台湾知府黄辰明(莆田黄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台御史黄叔璥(北京大兴黄石沙堤房)、清雍正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房)、清台湾四大翰林之一军机处章京黄彦鸿(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实的涉台人物宋副都统光禄大夫太师祠在黄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

② 广水祠堂考察报告(七)-周氏祠堂

庙在古代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太庙是中国最大的祠堂,也是天子祭祖的地方。北京的太庙沿中轴线分为前琉璃门、戟门、享殿、寝殿、祧殿,三大殿两边还有配殿。前面还有牺牲所、神库、神厨等附属建筑。

享殿是天子祭祖的地方,祭典前将祖先牌位从后面的寝殿中请出来。不是祭祀的日子里,历代皇帝、皇后的牌位是供奉在寝殿中,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也就是让他们睡觉的地方。寝殿之后是祧(tiāo)殿,它们之间有一道红墙相隔,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

广水周氏祠堂位于马蹄桥村大坡山,面对着十长公路,大致方位是坐西北朝东南方向,后面是片松坡林,前面是梯田,再前面就是346省道了。祠堂分为三层,最下层是个大停车场,停车场的旁边是几口小水塘,东边建有一排房子,有厨房、餐厅和客房,客房里安置有床铺和麻将机。

第二层是个大平台,用花岗岩石铺地,一对大的青石狮子,体型硕大,一人多高。再上一个台阶就是祠堂了,祠堂为四合院结构,前面是五开门的门厅,进去后是一个院子,院子的两边是配殿,最后面就是“敬祖堂”。敬祖堂大殿也是五开间,与前面的门厅相对。两边的厢房向外凸出一些,但比大殿和前厅要低矮一些,这样更能突出大殿的地位来。

周氏祠堂设计很好,红墙灰瓦,飞檐错落,美观大方,功能完备,是广水建筑风格很好的一座祠堂。

北京哪些寺庙可以祭祀祖先

祖先不用去庙里祭拜啊 祖先只在三个地方拜--家里、宗祠、尸骨藏身处)
除非祖先被安奉在庙里另当别论

如果府上没有祖先神位
那么在中元节时道观会有大型的法会 到时你可以为祖先做点事 具体你可以去白云观问问
那里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

如果已独立成家 还是建议阁下在自家安奉祖先神位吧
不需要什么开光 一面木制牌位就可以了

④ 北方很少看见祠堂,为什么南方那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

作为一个北方人,真的很少见到祠堂,我们家族从我姥姥辈到我的子侄辈,也有上百人了,记得听老一辈人说,以前家族有一个族谱,后来也就不知所踪了。北方少祠堂,南方遍地见,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第三,看政治。躲过历次兵灾、火灾、水灾的祠堂却躲不过难治性灾难,文|革|期间,祠堂成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更接近政治中心,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仅存的一些祠堂破坏程度远胜于南方,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对祠堂有着天生的敬畏之心,所以,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保存了下来,例如皖南赣北的有些祠堂,当地革|委|会就把食堂设在里面,巧妙的躲过了一劫。

虽然北方祠堂少,但是并不代笔北方人宗族意识的彻底消失了,北方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例如在电影《一九四二》里,长工逃荒出发前,特意交代儿子一定要把祖宗牌位带上。虽然南方祠堂多又多,但是北方有两个祠堂绝对是碾压一切,北京的太庙和山东曲阜的孔庙,路过的朋友一定去看看。

⑤ 北京有哪些王府可以参观

雍亲王府 孚王府 淳亲王府 睿亲王府 僧王府 宁郡王府

北京是曾经的紫荆城,这里曾是天子都城,居住在这里的不是皇氏亲族,就是声名显赫的朝廷重臣,更有许多成年的皇子皇宫之外开辟的王府府邸。那么在北京有哪些非常知名的王府之地可供大家参观考察呢?感受一下曾经的历史呢?

雍亲王府

出过两位皇帝的龙潜福地

雍亲王府是康熙皇帝在此建造的府邸,赐予四子爱新觉罗胤禛,称雍亲王府。现在为藏传佛教寺庙,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之后,曾在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均被改为了黄色琉璃瓦。

又因为干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的规格。

全国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干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被改作正式的藏传佛教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

地址:东城区雍和宫大街28号

孚王府

孚王府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为胤祥、弘晓的怡亲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孚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雍正最信任兄弟的宅院

1730年,胤祥病重将死,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雍正为胤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俗称九爷府咸。丰皇帝封6岁的九弟奕譓为孚郡王。1864年,改赐孚郡王奕譓,称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称“九爷府”。

地址: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

淳亲王府

淳亲王府是康熙皇帝第七子允佑的府宅。允佑于雍正元年晋封为淳亲王,此府是受封后建成的。

康熙七子允佑旧居

淳亲王府原来是明朝的鸿胪寺,清代时成为康熙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宅,允佑生有残疾,非常听话,雍正对他很满意,雍正元年允佑受封淳亲王,该府就是他成为亲王后所建。

王府主要殿宇均覆以绿色琉璃瓦,檐下施以斗栱,空间轩敞,很有气势。其格局与东单北极阁的宁郡王府极为相似,代表了清代王府的一种典型布局形式。

地址:东城区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五号院

睿亲王府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处在东华门大街南边的普渡寺一带,一处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干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

摄政王多尔衮府邸

睿亲王即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是清初开国(1636)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园内建筑十分奢华

睿亲王新府规模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间。中路建筑有东西翼楼、银安殿、二道门、神库、安福堂等殿堂,像是小版紫禁城。西路为王府花园,东路为宗祠,大厨房、灯笼库和戏台等,府门外还有马圈和车房。

地址:东华门外小南城(近南池子普度寺)

僧王府

僧王府全府占了几乎炒豆胡同一条街,规模相当可观。

据《京师坊巷志稿》中“炒豆胡同”条记:“博多勒噶台亲王府,在安定门内炒豆胡同。案科尔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齐尚仁宗三女壮敬公主,追封亲王衔。其子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咸丰时以剿贼功,食双亲王俸,谥曰忠,配享太庙。今王伯彦讷谟祜嗣府为忠王所建,非公主赐第。”则王府规模应成于僧格林沁之手,也非一次建成。

清末蒙古王爷与僧王府

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

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银6690两认买了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间。

认买后,进行改建,与西部的原府连在一起,构成由东、中、西三所四进院组成的王府。其中东所除正院四进外,还有东院四进。东所的大门被改建成五脊六兽三开间的府门,以符合亲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从而组成了一个很大的建筑群。

僧格林沁之孙阿穆尔灵圭

僧格林沁死后,该府由其子孙继承,至民国时主人为僧格林沁之孙阿穆尔灵圭,故又称"阿王府"。阿穆尔灵圭时为第一届国会议员,后王府拍卖。

1954年,原宅西部成为某机关宿舍,东部从炒豆胡同61号至71号成为民居,原貌已非常杂乱,但可约略知其规模。

地址: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

宁郡王府

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郡王衔铁帽子王

宁郡王府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71号,是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郡王名弘皎,是康熙皇帝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第四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允祥卒,雍正皇帝念其有功,除令允祥第七子弘晓袭怡亲王外,又封弘皎为宁郡王,建府于此。

宁郡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是爱新觉罗·弘晈,弘晈的父亲是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

在满清征战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有八位皇室宗亲因为战功卓着获得王位“世袭罔替”的殊荣。这就清朝开国之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但除了这八位,后来还有四位被恩封为铁帽子王,胤祥便是其中一位。

⑥ 赵氏宗祠在哪里他们有几支人,他们的辈分是怎么排的

1、赵氏宗祠位于淮北市古饶镇古饶中学附近,进入赵氏宗祠需要穿过整个古饶中学。宗祠有赵氏后人在此守护。按照守护的老人的说法是,他们这支赵姓是济南长清北山赵氏,朱元璋时期避乱南下,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2、赵氏起源分支较多,宗祠几乎遍布全国,比较有名的有:南门赵氏宗祠、仓山赵氏宗祠、路孔古镇赵氏宗祠、横林赵氏宗祠等。

3、辈分排行:

泌阳西关赵氏源自干隆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赵公维璠山西平阳府直隶绛州闻喜行村人氏,寄籍河南南阳府泌阳县西关。《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⑦ 发现宗祠 名人辈出的江南钱氏在北京生根发芽有见证

天呐,北京居然有吴越钱氏宗祠。骑小黄车逛胡同,今儿无意中的新发现。

说起声名显赫的江南钱家,很多人都会想到他们人才辈出的后裔 。如文学家钱玄同(鲁迅笔下的金心异)、钱钟书,科学家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外交家钱其琛,以及原水利部长钱正英等。

去杭州,会在西湖东岸看到钱王祠。那是纪念五代时期的吴越国王临安人钱镠(liú),他统治下的江浙地区,经济繁荣、人民富庶。江南就是一个安定的“世外桃源”。

历代名人如苏轼、范仲淹、米芾、岳飞、文天祥等,对他都有极高评价。文天祥称其“千年之功德,百世之楷模”。时人谓之钱氏为“东南众望、吴越福星”。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二位。足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吴越钱氏宗祠是明朝嘉靖年间建成,门前逐渐形成的一条胡同,就是崇文门外的薛家湾胡同。“钱氏宗祠”原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三进院落,后院是花园。因“文革”时被居委会占用,遗存的文物荡然无存, 只留下道光十八年重修“钱氏宗祠”的石碑尚埋在地下。#博物馆# # 历史 #

在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再三嘱咐:“子子孙孙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终年81岁 ,在位41年,墓葬临安安国山麓,并由朝廷批准,分别在杭州和临安为其建祠立碑。此后,他受到各个朝代朝廷的尊敬。

钱镠逝世不到百年,大宋朝建立,钱氏一门举家迁居洛阳,后裔逐渐流落到北方各地。在北京的一支于清朝年间在北京崇外薛家湾建起了这座“钱氏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 历史 了。

钱氏后裔千余年来生生不息,历朝历代朝中都有为官者。雍正二年,特敕封钱氏为“诚应吴越武肃王”。这在 历史 上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⑧ 你知道身边有哪些宗祠文化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向大家推荐学习

宗祠,俗称家庙、祠堂。它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是民间建筑的瑰宝。旧时祠堂又称“家庙”、“祠庙”。按礼记规定,宗庙为帝王专有,继之诸侯、大夫才能设宗庙祭祖 。后来宋代朱熹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个家族可建立一个祭祀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龛。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许民间百姓亦可建家庙。宗祠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便分宗专门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庙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古时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师,反复勘察,一般都择前有泾,“前水为镜”,人工开凿或引水成池,后有峰,“后树为屏”,若无峰,就堆土成丘,植树造林;左狮右象为对称,正面视野开阔,出入方便,前山层叠绵延,为祠址之地。

现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有些宗祠虽建筑规模不一定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筑的基本特征。

祠堂一般分为二大类: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皿,四周墙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楹联,横梁上、壁上悬挂匾额,内容或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宣传忠孝德善。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正门外绘制门神。

而历史名人堂是则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生平、资料、着述和文物等。历史名人专祠,现在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宗祠是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等作用。如果说寻根敬祖是“继往”,那么激励子孙则是“开来”,也就可以说,宗祠即是继往开来的一处“心灵圣地”。

众所周知,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姓氏为徽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共祖炎黄,百姓一家的观念和血浓于水,分裂不开的情感,也同时传载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传载这些精神的表现形式,诸如谱牒、格言、家规、家训 及家庙、宗庙、祠堂等,即是传承的重要有形载体,为世代留传下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⑨ 气势堪比四合院的彭氏祠堂值得去游玩吗

中国文化丰富,历史悠久,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留下了华夏儿女太多宝贵的历史古迹和美好的回忆,许多历史文物有待考古工作者的开发和利用,重庆有这样一座古建筑,它是清朝时期的古宅,建于清朝,到今天已有100多年,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这座古宅经历了中国历史的风雨沧桑,被称为“留在山上的国宝”,十分美丽,这座建筑的样式是标准的复式四合院建筑,比北京的正规四合院更有气势,这座古宅是“彭氏宗祠”。

⑩ 中国古代名祠有哪些中国古代着名宗祠有哪些

(1)、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
(2)、广州“陈家祠堂”。 官方的就这两个
或者再加上 山西晋城皇城村陈氏宗祠 福建南靖塔下村德远堂张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