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什么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
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从北往南依次为,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景山、故宫(神武门、顺贞门、钦安殿、御花园、坤宁门、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乾清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正阳桥坊、天桥、永定门城楼和永定门箭楼。
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西边建造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Ⅱ 故宫中轴线上的经典建筑,这背后到底有何奥秘
我们都知道故宫是我国历史的文化瑰宝,通过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兴衰历史,同时,在2021年的9月5日上午10:00~11:30,故宫古墓,把开展了辉煌的故宫中轴的奥秘网络直播活动,也是让每个人感觉到非常的震撼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故宫至钟鼓楼结束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中轴线格局的实现与传承体现出了各民族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见证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一座里程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机会去故宫游玩。
3、中轴线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个地方?
我们都知道,中轴线是一个很长的线,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太和殿,太和门到太和殿之间的路总共破了55块路时,55是周易所言,1~10天地数之和,这也是对于天地之和太和的表现。
Ⅲ 这里是北京:皇权的象征--紫禁城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紫禁城,这座中国最后的皇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帝制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也是中国帝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统一。如同所有帝王一样,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业承传万世,但他绝对想象不到,几百年之后,他的宫殿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成了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游览胜地。
紫禁城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礼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说古老文化、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礼制理念左右了建筑审美取向,这正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审美的独特性、根底性所在。紫禁城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体,更是一个成为图像之后能够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
紫禁城源自一个伟大的构思、一个伟大的规划、一个伟大的设计。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刚刚落成后,像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宫落成后一样,照例需要一些歌功颂德的诗赋。永乐皇帝朱棣让文渊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各自写了《皇都大一统赋》,李时勉写了《北京赋》,从那些华丽铺排的辞藻中,大体可以知道一些关于紫禁城的规划设计观念。
“应天以顺时,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载经载营;贯天河而为一,与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东临碣石,巨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极闽越,西跨流沙,东涉溟渤;势拔地,气摩空;梢横青天,根连地轴;包络经纬,混沌无穷;仰在天之神灵,隆万古之尊号……”
这些词句看起来很玄虚、缥缈,其实,这样的大思路、大视野对于紫禁城的营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是相信天地相应,天地感应的。在永乐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参与其事的人们心中,他们将要建造的和将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间沟通天地的形象与标志。北京城所有的民宅官宅都是低矮的,只有紫禁城是高大的,可望不可即。距离足以产生高贵,神秘方可保持至尊。
紫禁城的占地面积,紫禁城的建筑群落与建筑体量,以护城河为界,占地足足72万多平方米。据说房屋总计是9999间半。但是紫禁城的内部布局却是最讲究突出核心与服从核心的。所有高达的建筑都由中轴贯穿起来,中轴上最重要的是三台之上的三大殿,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所有的布局,所有的建筑,所有的空间,一律以太和殿为核心,强化和渲染天子宫殿的稳固、崇高与至尊。连色彩也是这样。整个北京城都是灰色的,唯独紫禁城是黄色的、红色的。
紫禁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穿过紫禁城的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那条伟大的轴线被称为王者的中轴线。许多年以来,只有皇帝本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沿着中轴线进入紫禁城,进入太和殿。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像皇帝那样沿着这条中轴线进入紫禁城。
那条引人入胜、伟大神圣的中轴线像一束强光那样照向这座城市里最重要的建筑。所有重要的建筑都由这条大道一一贯通。御道是用巨大的青白色石块铺就的,据说每块石头重达万斤。御道之外的东西都变化了,唯有这些石块纹丝不动的存在着,见证着全部历史。沿着笔直的中轴线走,通过重重门、层层墙才可到达太和门,九开四进、敞开宫殿式的太和门,这座天下规格最高、最尊荣的大门,这座明朝的皇帝们御门听政的大门,这座清朝入主紫禁城的第一个皇帝即位的大门,才是天子宫殿的大门,穿过太和门,直向巍峨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确认皇帝的身份,确立皇帝的地位,所以必须把这座宫殿建成坐拥天下的宫殿。当年的皇帝刻意站在中央,坐在中央,天地之间唯他独尊,没有旨意、没有召唤、没有允许,不可上台,不可入内。太和殿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处坐拥天下的位置。太和殿比中轴更重要,像一个人的心脏一样,四面八方的建筑群落将太和殿团团围定。
为了它的坐落,2.6万平方米的“土”字形台基拔地而起,它在“土”字的“十”字交汇处。地基深入地下8.5米,高出地面8.13米,16.63米厚的坚实基础牢牢镇住近600年间所有强烈的地震,泰然自若地守护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1453根雕龙雕凤的汉白玉望柱,1142个汉白玉螭首,72根合抱的森林般的大木柱和更多数不清的木料撑起高达35米的殿宇,构成唯一一座面阔11间、进深5间、面积2377平方米的最大木构单体建筑。正中设一座高台,高台上只有一个宝座,那就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孤零零的皇帝的宝座,与孤独的宝座日夜作伴的是遍布殿宇内外的13433条金色的龙。太和殿最重要的用处也就是皇帝即位、皇帝大婚、皇帝生日、册立皇后,元旦,冬至等庆典,真正的作用就在于它坐拥天下的地位、标识、符号、象征性的意义。谁争到这个位置,就是争到了天下。
说到底,紫禁城不是为皇帝建造的,太和殿也不是为皇帝建造的,是为了可以坐拥天下的那个位子建造的。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确切一些应叫作宫城,已是城中之城的城中之城了。尽管如此,皇帝们还是要为他们的皇宫做一道又厚又高的墙。于是,南北长约960米、东西长约760米,高11.2米,底宽8.62米、顶宽6.66米的紫禁城城墙矗立起来了。城墙上可容四马并驰,成百上千的卫兵可以在四面围合的墙体上环绕奔走。而环绕城墙的是总长约3300米,宽52米,深达6米,三合土夯底,条石砌帮,岸筑矮墙,引玉泉山水的荡漾碧波的护城河。紫禁城的河与墙把帝王宫殿的奢华繁复、宏伟壮丽、铺排交错及神秘挡在里面,把单纯朴素、方正肃穆、安稳安静及其诗情画意留给每一位观望者。虽然无声,但却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任何人不得攀爬,不得逾越。
有城就有门,有墙就有门。最高大、最威严的自然是前后、左右对称开的紫禁四门——南门午门、北门神武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午门为最,通高35.6米,比太和殿还高一点。午门是历朝历代的献俘处,也是处罚不听号令者的地方。明清的紫禁城一如其名,门禁森严。而在现在的紫禁城里,游客散尽,沉重又清晰的关门锁门声起落于千门万户之时,才仿佛真切听到和感觉到来自哪个年代的声音。那是一种足以把人心揪入历史深处的声音。
进入紫禁城内部,发现在紫禁城外部获得的那种强烈的整体感并没能立即减弱。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星罗棋布无边无际的散漫。紫禁城外迎接我们的是开阔的广场、整齐的红墙,和整齐的红墙间的一条条笔直的通道。上万间房屋就是被这样的红墙和通道,围合和分割成近百座大小不等的整齐的院落。紫禁城作为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连绵铺排地占据了72万平方米的巨大地盘,但它绝对不是几何状的等分切割,平铺直叙。一处又一处,一进又一进,一层又一层,庭院深深的精致与婉约就这样被轻松地包裹在宏大的紫禁城里,吸引着我们从伟大与辉煌中寻找细小的隐蔽和神秘。
紫禁城给了建筑家限定的自由,从造型到色彩,而门窗却给了建筑家充足的空间。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大窗窗棂造型全都是最高级别的三交六椀菱花形状。其次为双交四椀菱花形,大面积铺排、铺排出紫禁城最炫目的艳丽与辉煌。除了这些重要建筑的窗户一定要营造出至尊庄严的辉煌来,其余大小建筑的窗户在等级的范围之内,还是可以生出不少的花样来:圆形的、方形的、如意形、灯笼形、松形、竹形、梅形窗出现了,窗棂组成的回纹、球纹、冰裂纹、“卐”字纹、“寿”字纹、“福”字纹、竹叶纹出现了。这些皇家窗户,总是让人感叹装饰的华美而不大关注甚至忘却了它们通风、采光的实用功能。屋里屋外、里面外面,也就是一窗之隔,但这一隔非同一般。
紫禁城内所有的墙面,所有的建筑外立面,连色彩也独有独尊,行走其间,触目皆红,红色的柱子、红色的门窗、红色的墙,说是被淹没于红色海洋也不为过。而最给我们视觉大冲击的,除了大片的黄色大屋顶,还是大片的黄色大屋顶。连绵铺排的黄色大屋顶,流畅着清晰的一条条黄色龙脊垄沟。而道路的地面、院落的广场、房屋的根基则是灰色系列,灰白的石、灰的砖、深灰的“金砖”。这些色彩极端的铺张、反复地渲染、张扬到极致。
但紫禁城并不满足只拥有这样最夺目的色彩,它还需要有在这样大红大黄中更为出色的色彩,它需要在最暗淡的地方有最能出色的色彩,这就是能使最暗淡的地方成为最亮丽、最繁华之处的皇帝的彩绘。紫禁城建筑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彩绘的建筑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在异常繁复的木结构上作异常繁复的油饰彩绘,繁复复繁复,奢华无以复加,极端的显示出至尊与荣耀,还有无与伦比的华丽。
或许是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更多是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皇家氛围,除了几处花园,紫禁城不大鼓励花草树木的生长,更不准豢养狗啊、猫啊之类的宠物。皇家规制下的造型色彩也不允许随心所欲,那么在覆盖着所有屋顶的琉璃上做文章就是最佳选择了。紫禁城是琉璃的世界,是放射着黄色光芒的琉璃的世界。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在高处依旧能够看到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恍恍惚惚浮动着黄色光芒,就是那些被琉璃覆盖起来的连绵铺排的一座又一座大屋顶放射出来的。在紫禁城里,开得最旺、最盛,怎么开也开不败的,正是各式各样的琉璃花,高风亮节的莲花;花朵硕大的富丽的大丽花;富贵的牡丹;安居的菊花;缠枝卷草也是随处可以看到。
图案的精致、比例的适当、色彩的和谐、造型的典雅成全,在浮光掠影中分享着感官视觉的愉悦。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是伦理的空间,也是极具特色的建筑审美文化。紫禁城的伟大、紫禁城的辉煌就是这样产生的。
紫禁城最北靠近神武门有一处园子叫御花园。皇城、宫城的营建还是很讲究环境、风水,很有生态意识的。所以一定要建一处御花园,东西130米、南北90米,占地将近1.2万平方米的御花园,让皇帝、尤其是皇帝的女人们、孩子们有一个接近花草树木的地方。御花园是供宫里的大小主子们休憩游赏的。在紫禁城西边郁郁葱葱的18棵古槐树西边的慈宁宫花园供太后太妃们修心养性,拜佛诵经。而位于紫禁城东部的宁寿宫花园,则是干隆皇帝心造的一个幻影,并千方百计地将其打造成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花园。因为是为干隆自己修的,所以也叫干隆花园。
因为康熙皇帝在位61年,干隆皇帝一时谦虚,说了句“予不敢上同祖皇,至六十年即拟归正”的大话,所以早在干隆三十五年,干隆帝就开始修建这个太上皇宫殿。干隆花园更像是他眼里心里一个大好山河的微缩版。他虽然让出帝位,但他仍然要端坐在中轴线上三大殿的旁边,眼睁睁地盯着他的继任者。25年后,当他真到了该住进去的时候,他却依旧住在养心殿把持着朝政,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也未曾在宁寿宫居住过。
对于没有几处绿荫的巨大无比的紫禁城来说,最北面的御花园、东边的干隆花园、西边的慈宁宫花园和武英殿东侧十八槐一带,真是毫无生气的红色紫禁城里仅有的几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弥足珍贵。紫禁城西北角的英华殿左右两侧,树叶茂盛的菩提树铺排了半个院落,据说是明神宗生母李太后亲手栽植,秋天籽粒落地,棕黄色,光滑莹润,大多成了宫里人诵经的串珠。所以干隆命名为菩提树,其实它的真正名称是小叶檬椴。御花园里有名的绛雪轩,是因为轩前的五株古海棠得名的,康熙春日赐宴在内苑,就曾“观花于绛雪,玉树临风”。可惜这样的好景致早已消失了,古海棠变成了一丛不怎么惹眼的灌木太平花了。虽然开出的是素雅清甜的小百花,可是比起香雪海的气势就差了很多。可宫里的人却很看重,把太平花称作“瑞圣花”,并把它与命运连接在一起,花若繁盛,天下太平。可惜花不遂人愿。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废墟间竟有太平花开放。1911年,太平花开得格外繁盛,可是没过多久,末代皇帝就签发了“退位诏书”。
紫禁城中这些苍老的生命无声地抚慰着寂寞的宫殿,而它们也最能震动人们。它们看遍了紫禁城里的24位皇帝一个个怎样的走来,一个个又怎样的离去……还有无数的后妃、宫女、太监,一个个怎样的走来,一个个又怎样的离去……
当纷纷扬扬的雪花在紫禁城里舞动起来,似乎一切都消解了,一切都消失了。蜿蜒起伏的金水河也在飞雪中舞动了。紫禁城被覆盖得静谧、安逸、干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只留下伟大的建筑在纯洁的世界里尽情地展现它的完整与完美。太阳更亮、白雪更白、红墙更红、黄瓦更黄。在这座宏大无比的中国宫城中,再大的雪也不显得沉重,再厚的雪也不显得冰冷,上下一体,河山共色,天地莽莽原本就是紫禁城的景象。
Ⅳ 中国最受欢迎的钟鼓楼,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含有岁月气息吗
你去过北京的钟鼓楼吗?钟鼓楼是北京最富有特色的历史建筑,钟鼓楼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地安门外大街,建筑巍峨而富有气势,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钟鼓楼也是历史遗迹,在当地也十分着名,保留保护的很不错,虽然历经风雨,但是依然古朴典雅,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交通便利!最近因为一些原因,钟楼和鼓楼不对外开放。
Ⅳ 故宫三大殿为什么建在中轴线上
因为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8公里,也不是特意把故宫三大殿建在中轴线上,是因为故宫的三大殿在原来是紫禁城,一个国家的首都的中心,是皇上居住的地方,所以就把紫禁城建造在北京的中心,代表着民心所向在一个心,后来渐渐的有了中轴线的别的建筑物,经过地理学家的研究,这么多的建筑物都在一条线上,所以就有了北京城的中轴线,正好故宫的三大殿就在中轴线上的中心,以突出皇权的威严、
Ⅵ 请问北京的哥们什么是钟鼓楼鼓楼呢多谢!
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鼓楼是一座单体木结构古建筑,共两层,整体建筑坐落在高约3米的砖石结构台基上。二层楼上原有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随着世事沧桑更鼓大部分遗失,现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者的罪证。1986年初又按原状复制一面大鼓同时陈列。鼓楼一层为服务部,二层为展室,先后举办过“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展”、“"90东城文物展”、“北京老店铺招幌展”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砖石楼体的钟楼通高47.9米,共二层,下部为砖石台座,底楼四面各有一座拱门,有石阶可达二层楼。二楼四面亦各有一座拱门,门左右各有一石雕窗。报时用的大铜钟悬挂在二楼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吊一根两米长的圆木,供撞钟使用。钟高5.4米,体厚0.27米,重约63吨,是中国最重的大钟。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过去每日早、晚各撞钟报时一次,每次报时要撞击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
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1924年随着清逊帝溥仪被逐出故宫,銮仪卫也随之消失,钟楼就不再做报时之用了。
Ⅶ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着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建筑金碧辉煌,等级森严,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心目中的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一:天安门
谁也无法否认天安门的特殊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 权利从 数百年前延续至今,作为皇城正门,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皇帝颁诏的场所,皇帝的神圣权威通过天安门向天下播扬;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讲台和新文化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 历史 ,原称承天门,初建时仅为三层楼式木牌坊,成化年间重修,始建城楼,清顺治八年重建为今天的宽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顶城楼样式,城楼长60余米,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为重檐歇山殿顶,上覆黄琉璃瓦,60根巨柱高耸,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门前的雄伟的石狮和精美的华表都是明永乐年间的古物,白色的石狮和华表与红色的天安门城楼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组成了完美和谐的建筑整体。
二:紫禁城建筑群
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与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近9000间,被誉为“殿宇之海”,宫殿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有近六百年 历史 ,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共居住过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众多国内外建筑学家认为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人类 历史 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殿高28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大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雄伟壮丽的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中华第一殿”。
三:天坛祈年殿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修建而成,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 圆形 大殿,采用青蓝色琉璃瓦,表示天空的颜色。大殿通高38米,按照“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三十天;大殿中部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征一日的十二个时辰;中外层共二十四柱,象征一年的二十四节令;三层相加共二十八柱,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加上顶部的八根童子柱,共三十六柱,象征三十六天罡;大殿的鎏金宝顶有一根雷公柱,是“一统天下”的象征。
祈年殿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古典木制建筑的巅峰作品,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四:正阳门城楼
北京城以其城门的巍峨雄伟闻名于世界古城之林,拥有“外七内九皇城四”诸多的雄伟城门,在北京的众多城门中当然以天安门最具知名度,其次即为正阳门,即人们俗称的“大前门”,为京师内城九门的正南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可由此出入,是北京旧城的最高建筑,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是北京内城九门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城楼和箭楼。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规模和建筑工艺都是京师九门之首,由城楼、箭楼、瓮城等组成,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中国典型的城防建筑,是城门中最雄伟的一座。城楼面阔七间,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朱红梁木上饰金花彩云,三重檐重楼阁,通高42米,进深24米,正阳门的建筑形制及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文物价值。
五:景山万春亭
景山 坐落 于北京紫禁城北门外,是闻名中外的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心。这座经历三个朝代,一直为帝王妃嫔御园的景山公园,总占地面积为23万多平方米。园内四季凝翠,翠绿成荫,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万余株形态各异的树木中约有近千株树龄百年以上,是北京 历史 最悠久的皇家御园之一,如今则列入北京市十大公园。
景山中峰顶上的万春亭为北京城中轴线的最高点,是全城唯一可以俯瞰紫禁城全貌的地方,它建于清干隆十六年,亭高17.4米,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外20内12的双重方柱撑起三层穹顶,磐磐方基,气势雄伟,造型优雅,巍峨雄健,是我国的古典建筑瑰宝。
六: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最北端,封建时代是北京的报时中心,所谓“暮鼓晨钟”即是指此,始建之年可上推到元代,今天的钟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多次修缮,钟楼于干隆十年重建,改成了今天的全砖石结构。
钟楼为单体砖石结构,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通高47.95米,楼体高33米,檐下为访木单昂单翘五踩斗拱,底座四面各有一座拱券式大门,楼中央的八角木架上悬挂着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重约63吨的全国最重的大钟(比驰名中外的“永乐大钟”还重10余吨)。
鼓楼为单体木结构,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通高46.7米,面宽34米,进深22.4米,单昂单翘五踩斗拱,梁枋绘有旋子彩画,朱红色楼体,内置大鼓。
钟鼓楼这对雄伟建筑相距约100米,一灰一红,协调典雅,雄据于传统中轴线的最北端。
七:雍和宫建筑群
雍和宫位于北京内城的东北角,是北京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喇嘛寺院,整座寺院南北长400米左右,占地约6.64万平方米,因曾经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干隆曾把雍正的灵寝停在雍和宫内,因此把主要建筑全换为了黄琉璃瓦,整座寺院既有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有皇家建筑金碧辉煌的华丽。殿宇雄伟,楼阁巍峨。
雍和宫具有将汉、满、蒙、藏等各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整座寺庙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五进殿堂自南向北逐渐升高,而又层层封闭,密集紧凑,前面的牌坊、草坪与后面的殿堂、回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布局和谐壮观,是一组富丽堂皇、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它既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奥妙神秘的宗教圣殿,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八:德胜门箭楼
德胜门是明清京师九门之一,与安定门遥相并列成为旧都北城的重要门户,德胜门命名于明洪武元年,至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 历史 ,是明开国大将徐达攻破大都,为了加强防御所筑,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如今德胜门城楼、瓮城都 已不再 ,只有箭楼保留了下来,矗立在车流滚滚的二环路旁。给现代化的环路增添了几许古典的气息。
德胜门箭楼坐南向北,前楼后厦,建在12.6米高的城台上面,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铺顶,绿琉璃瓦剪边,面阔七间,进深二间,抱厦五间,内分四层,墙体东、西、北三面上下设四排箭窗,共82孔,城台上沿筑有雉堞和女儿墙,整座建筑灰墙绿瓦,巍峨壮观,刚劲古朴,是十分典型的古代城防建筑。
九:北海白塔
北海是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家园林,始建于辽代,历朝历代均有扩建,后逐渐形成“一池三仙山”的格局,碧波荡漾,楼宇错落,花树纷呈,是数个朝代风景名胜荟萃之地,是我国最精美的皇家园林之一。
位于北海琼华岛山顶的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是一座洁白色的藏式佛塔,高35.9米,呈宝瓶状,由塔基、塔身和宝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砖石须弥座,塔身为砖、石、木结构,上有306个通风口,塔身南面有时轮金刚门,塔肚最大直径14米,镏金宝顶分为天盘、地盘、日月火焰三层,地盘周围挂有铜铃,宝顶下有铜铸华盖,塔内有一根通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顶金盒内有 两个 高僧的舍利子。整座白塔庄严巍峨,神圣纯洁,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十: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丰台区宛平城西,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 历史 ,桥长266米多,宽8米,宛如一道长虹,横跨两岸,11个拱券洞门,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都像一柄利剑,指向河水,叫做“斩龙剑”,桥东西两端有四根高4.65米的精美华表,桥身两侧有1.4米高的望柱281根,桥上共有石狮485个,形态各异,桥西端有两只石制大象,造型生动。
桥东端碑亭中立有干隆御笔的“卢沟晓月”碑,桥西端立有康熙亲题的咏永定河诗石碑,整座石桥美丽大方,是罕见的建筑艺术珍品。
Ⅷ 北京故宫周围景点
1、《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管理处隶属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前街。公园中有银杏园、海棠园、牡丹园、桃园、苹果园、葡萄园、柿子林。全园坐北朝南,红墙黄瓦围墙,占地23万平方米。山高43米,周长1015米。园内花卉草坪占地1100 平方米。
2、《有琼华岛》
琼华岛,位于北京市北海太液池南部。金代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
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岛高32.3米,周长913米。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
3、《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城内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水面占583市亩,陆地占480市亩。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4、《白塔》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 ,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
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5、《团城》
团城位置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 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
干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金时,团城为御苑的一部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团城横遭洗劫,衍祥门楼被击毁,白玉佛左臂被击伤,团城上的珍宝文物也被洗劫一空。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团城多次进行修缮,1961年国务院将团城及北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什刹海》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
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面积是最大的。
7、《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Ⅸ 北京钟鼓楼重开 · 打卡最美中轴线
“ 北京钟鼓楼重新开放 ”
打卡北京中轴线风光
与故宫同岁的钟鼓楼
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终于重新开放参观了
永乐年间的古钟之王
气势磅礴的击鼓表演
还能眺望中轴线风光
北京钟鼓楼重新开放了
“与故宫同岁的北京地标建筑 ”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当时位置处于在大都城的中心,后来在火灾中损毁。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钟鼓楼,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
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两楼前后纵置,一宽一窄,这样的设计在全国钟鼓楼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与故宫同岁的钟鼓楼,至今已有600多年的 历史 ,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元、明、清三朝 历史 的恢弘变迁。
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相继对外开放。钟鼓楼内部进行了改造升级,划分出多个展览区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向大家讲述钟鼓楼悠长的 历史 故事和文化内涵。
不完全钟鼓楼参观指南
Part.1
钟楼
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楼外环绕的汉白玉栏杆、精美的雕砖暗窗、石雕斗拱,古色古香,别具韵味。
整个建筑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多处敞开的半圆形券洞作为声道,能够最大程度上传播钟声,“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古钟之王,永乐大钟”
钟楼二层时隔多年终于对外开放了,展厅中央陈列的永乐大钟,通高7.02米,直径3.4米,重达63吨,钟声浑厚,方圆数里都能听见 ,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
周围的木雕版画生动地还原了当时制造铜钟的场景。
Part.2
鼓楼
鼓楼通高46.7米,共两层,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
鼓楼二层大厅展有25面更鼓,包括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均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
“气势磅礴的击鼓表演”
旺季期间,每天有四场击鼓表演,三名鼓手身穿特色民族服饰,雄浑有力的鼓声回荡在大殿内,颇为震撼。
“残存主鼓”
仅存的一面主鼓已经残破不堪。
“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
周围还陈列有各种古代计时器,碑漏、铜刻漏、日晷和圭表,展示了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发展变化。
钟楼有75级楼梯
鼓楼有69级楼梯
坡度大,楼梯陡
登楼时千万注意安全
Part.3
登高远眺中轴线风光
钟鼓楼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鼓楼与景山公园的制高点万春亭遥遥相对,登上鼓楼便可以俯瞰庄严、壮美的中轴线风光。
由近及远,老城新景在眼前依次铺展开来,低矮但充满 历史 厚重感的古建筑与远处笔直耸立的摩天大楼遥相呼应,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感。
北海水域已经结冰,清晰可见的湖心岛、围起来的冰车场,是北京冬日限定的快乐。
高楼林立的CBD建筑群,摩登现代的新地标建筑,俨然成为北京高大上的代名词。
LOOK时长:3小时左右
钟鼓楼周边有众多居民区聚集,铃铛胡同、豆腐池胡同、草厂胡同等街巷遍布。钟鼓楼广场更是周边居民休闲 娱乐 的好去处。
钟鼓楼的魅力不仅在于方正的建筑、悠长的 历史 ,同样也在于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人们。它们见证着城市的发展,记录着这里的温情和烟火。
北京钟鼓楼
- 地址 -
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胡同临字9号
- 门票 -
钟楼票价:15元/人
鼓楼票价:20元/人
钟鼓楼通票:35元/人
- 时间 -
周一至周日 09:30-17:00
(17:00停止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