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的风景美吗
北京的十月月十一月的风景挺美的
银杏·秋之韵
渊源
银杏,俗称白果树,又叫公孙树。古老得基本上跟恐龙可以称兄道弟了。因为古老而又神奇,冠若华盖,又抗病虫害、耐旱耐瘠薄,因此被选为北京城市的园林树种也是理所当然。银杏果实的果肉叫白果,在锅里炒熟后又糯又香,还能治气喘,老北京还有道小吃,就叫“炒白果”。
因为银杏高大长寿,而且不招虫,佛家常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最见功力的是雕刻佛像指甲,虽轻薄如真,依然不损不破不裂,因此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
古人看银杏叶,首先想到的竟然不是扇子而是鸭掌,因此曾将其叫做“鸭掌叶”。取其不易被虫蛀和染病,又仪态俊雅,古代情调人士就喜欢以银杏叶相互馈赠,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经常出现的被压在书本中的玫瑰花一样,表示着恋恋好感。北宋欧阳修就曾经写诗说:“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这诚可珍。”
初秋漫步,捡些完整美丽的银杏叶,效仿古人相赠,惠而不费,暗香残留。
想到京城之秋,第一印象就是:灿烂。如果没有数不清的银杏,想必这灿烂也无从说起了。到了十一前后,秋风一起,那大街小巷里的银杏树,就像灯一样,刷的一下,被点亮了。鲜亮的绿叶镶着黄边的,通体黄成一片的,阳光一照,通体明媚,再趁上蓝得没一点儿渣滓的天,就一直明快到人心里去了。
钓鱼台 银杏地标
提示:钓鱼台国宾馆东墙外迎宾路没有停车的地方,只有在甘家口或三里河停车步行或骑自行车前往。就餐也在这两处有。
建议:10月中下旬时树叶全黄,不过很可能一场秋风,就叶落归根了。银杏树有围栏,林区中段有一小门可进入,不要擅自翻越带尖的围栏。同时注意爱护林中草木。不要乱扔垃圾。
银杏大道 也是江湖元老
此处也是成名很久的北京秋天观赏银杏的去处,每到秋日都吸引了周边很多市民前去拍照赏秋。,从地坛公园西门进入,直奔公园北区。 这里的银杏,有些似乎比钓鱼台的更加古老,据说有些在建地坛的时候就种上了。
提示:叶子全黄大概要在11月初,不过秋意是如今就能感觉到了。在公园西门外有很多就餐的地方。因为是在公园里,欣赏起来要比钓鱼台国宾馆墙外显得从容一些。地坛公园门票2元。 建议:找一个公园没有书市或展销会的时间前往。
北大银杏 别有一番滋味
看到北大银杏,感觉总有些不同,因为地处北大校园,这里的银杏也沾染了些许的书卷味道。 最喜欢西门的两株巨大古树,已经成了北大秋景的标志,一旦叶子开始变黄,就有无数少男少女在树前留影,青春与银杏树叶一样灿烂。未名湖边上也有稀疏的银杏树,只是幼树居多,需要耐心从北到南转上一圈。金黄叶子映衬着着名的“一塔湖图”以及湖边看书的学子,或者私语的恋人,真是比画片更像画片。如果再往深处走,生物楼与第一教学楼之间也有小片银杏林,因为人少,所以安静,是聊天和拍照的好地方,不过最应景的,应该是什么都不说,在夕阳下的金黄中深情对视。
西门前共有4棵银杏树,不过后面的两棵总不被注意。前面两棵大树实在太老了,老得没人能说清到底是哪年哪月谁种的了,不过据说都有300多年历史,可从来不结果。
看银杏的时候顺便看看树边的华表,其实不是一对儿,当年运错了,可也就将错就错了。
如今北大都成了旅游景点,进进出出的人也多了,十一的时候可能更多,汽车都得从西边的机动车门走,按时间收费,在校园里开车,可别忘了慢着点儿。
其他推荐
问过北京园林局绿化处,京城之中银杏树的分布其实挺广。如国家图书馆那两棵百年以上的高大银杏树;从官园桥到甘家口路段,从航天桥到阜城门路段,北二环沿线、左家庄观赏林区、西坝河使馆区沿线,都种了银杏树。
如果你喜欢访古,那就去古寺里看看,因为高僧们经常选用银杏树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京西古刹潭柘寺、西山大觉寺、八大处大悲寺里,都有北京着名的古银杏。 另外比较近的,有雍和宫入口处银杏林阴道,这里银杏树年龄也有30年以上,树木浓密。
建议在参观雍和宫时顺便观看。
‘贰’ 发现北京的美
文 | 又在路上Y0Y0 于 2019.6.17
京城真是个好地方,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这城市的喧嚣与山林的静寂竟只有这么近的距离。
京城之喧闹无人能出其右,每天生活在写字楼,内心的躁动无处安放。我有天去国贸写字楼开会,偶然间抬头望向窗外的景色,仿佛西长安街一路通向了远处层层叠叠的西山。这画面激起我心中万千感慨,曾经天天在长安街上班的我,竟对这美景视而不见。
京城之层峦叠翠也是没哪个大城市能够相比了,三面环山,近在咫尺。只要你想来,小西山有着变换无穷的穿越线路。一路上有山、有水、有寺、有景,更有林间百态点缀三两行人。
在城市里面,大家行色匆匆,工具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手机替代了交流,即便是嘈杂的早班地铁,置身其中也只会感觉孤独而压抑,万千人中你竟只是一个人孤独前行。
而在山林间,你能感受到人情的温度,不比城市里导航发达,山路上路人可比导航重要多了。路遇行人,大家总是迎面打个招呼,互相打听着前方的道路,倒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些。走在路上,你总不会寂寞,总有三两路人能共行一段。
你问我北京的山哪里好,我只问你你可见过北京的山川之美。 自然之美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更需要一个能装的下山水的胸怀。
‘叁’ 北京最美的四合院究竟美在哪里有着怎样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古代现存至今的很多建筑也极具特色,不仅有建筑的实用价值,更具艺术特色,特别有欣赏价值。在中国的特色建筑中,四合院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了。恭王府作为北京最美的四合院,它的美不仅表现在建筑群的设计上和各种园林的搭配。
恭王府作为中国具有建筑特色的最美的四合院,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慕名而来。但是,恭王府在后来也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毁坏。人们对美的欣赏从来都没有停止,但是也不要忘了这些建筑存在的真正意义。与其去破坏它,不如远远地欣赏它的美,一起保护这座建筑史上的瑰宝。
‘肆’ 北京的建筑美在哪
北京的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敦实。不像上海那样高耸云端。
看看长安街就知道北京的建筑风格了,稳重、大气、敦实、敞亮。
‘伍’ 北京有什么地方美
完美答案!换个角度看北京,你会发现北京那都美!
‘陆’ 阅读短文北京的夜景美在哪里
高夜景美在:速公路和高耸的大厦。
短文,并不是一种文学体裁,因而以前并没有短文这一提法。近年来,由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催生了对于短篇幅文章的大量需求,所以,短文才被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现代文学的大类,分为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这里的散文指广义散文)。每一类作品的篇幅被压缩之后,就成了短文。但由于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求,戏剧类短文相对少见。因而短文主要涵盖小说、诗歌和散文。由于记叙文、论说文、说明文、杂文等文学体裁和报道、广告、总结等应用文体裁都属于广义散文里面的范畴,因而也同样被短文所涵盖。总之,只要篇幅够短,就是短文。
‘柒’ 北京的 建筑物美在哪里
美在与北京的政治文化氛围一体,建筑大多方方正正的,不是很高,配着宽阔的大路,稳当大气。
‘捌’ 北京故宫的天坛美在哪里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圈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诉外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扩年殿比大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外低楼,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圈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圈”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科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阅代表着生命光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以气热取脏,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着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徒刑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