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语言大学如何开展心理语言学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如何开展心理语言学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2-25 01:50:21

① 语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如何使用和学习语言,并且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思维。它的研究基础主要是来自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语言学方面:
语音学及音韵学关注语言发音的问题. 在心理语言学的范畴里,则研究脑部如何理解及处理语言的声音。
构词学是研究字的结构,特别是有相同字根的字 (例如:dog和dogs),以及产生这些字的规则。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规则,以及文法。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令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视语法学为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语义学则处理字词和句子的含意。
语用学就关注语言环境对语意理解的影响。
心理学方面:
心理语言学主要集中研究认字和阅读的过程,去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而认知心理学中运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模型则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在处理语言 (听、讲、读、写四方面) 的研究基础方向。
而发展心理语言学则集中研究幼儿及小童如何学习语言,通常使用实验方法或量性研究去进行研究。(相对于让·皮亚杰以自然观察的方法去研究儿童认知发展)

② 心理语言学研究什么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它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点。

最后,人类言语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的社会因素直接决定了语言系统的变化,并对言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人类言语活动心理机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吸收和采纳了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许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③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

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

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简单点来说,语言学狭义上就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一个学科。但是接下来,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语言学和语言有关,那就是纯文科的东西啦。这就又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诸如话语分析、画句法树分析成分这种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说到,狭义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但是广义上呢?语言学还要去研究人类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也要研究人类在说出某些特定语言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还有研究某些人是怎么失去了语言这个能力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应到目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便包括了语言(二语)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

心理、认知、神经?是不是听起来画风突变了?没错,属于我们语言学狗的bigger时间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让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得以将实证科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中来。

从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双语机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等方面。虽然在形式语言学、生成语法学派眼里,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以UCB的George Lakoff为代表,对这位乔老爷的死对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虽然现在心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心理系的人做出来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宝老刘的说法,心理语言学虽然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还是给语言学增添了科学性的色彩滴~

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到这里,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会觉得有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吧。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ces Decision Biases (2012)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几个学者做的关于双语、语码转换和外语学习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时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那么,大家觉得在用一门我们没有那么熟悉的外语进行思考和作出决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吗?是更容易冲动,还是更加深思熟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过三大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况的假设:

1. 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对这门语言的不熟练,可能会增加认知上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更依赖于直觉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语的使用便会使我们的决策偏差加重;

2.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外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距离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地启动直觉系统,而是倾向于更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让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系统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决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然后,就是针对假设进行的实验了。

实验的被试人员方面,挑选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了某门外语学习的人(为了控制条件,这些人的母语相同,所学习的外语也都相同,且被试的父母都不是这门外语的本族语者);被试还进行了前测,用来确保他们对实验中涉及的外语掌握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程度;

实验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语,然后被翻译成目标外语,之后再翻译回英语,以便确保可比性。此外,作者还请了双语本族语者对文本材料进行了鉴定,确保翻译的材料意义得到了准确的表达。

第一组实验(测试的是frame-risk的决策偏差效应):作者先找来一群英语为母语,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然后让他们回答一道关于“亚洲疾病”的决策题。(注意!!!这里题目的第一种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说会让人们觉得作出的决策是让人们可以“获救”;第二种表述方式则是用的Loss-frame)

接着,作者又分别找来一群以英语为外语,韩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以及一群在法国巴黎学习的英语母语者,让他们回答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一次题目的主题从挽救生命变成了扭转失业局面。

在这组实验中,被试人员被随机安排使用母语或者外语进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Medicine A,还是Medicine B,最终的收效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A给出了一种确定数字的结果,B则用了概率的表述 :)

三小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使用母语作答Gain-frame时,会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结论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时,由于表述词从“saved”换成了 “die”,被试因此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选择Medicine A的人大大减少。相反,当被试使用外语做出选择时,这种gain-loss的不平衡现象,即决策偏差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得出结论说,使用外语做决定确实就能降低我们的决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诉我们:不是!

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被试根本就没管材料是母语还是外语,只是随意地在确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个决定呢?

基于这个假设,作者又做了一组控制实验:

这次的被试是一群以西班牙语为外语,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题目材料依旧是以改善失业问题为背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Gain-frame的情况下时,确定选项A的数字比之前变少了。(也就是A和B两个选项的最终收效不一样了)

最终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前面的实验一致:在使用外语作答时,被试的决策偏误被大大减轻了;同时也表明,这一结果是不受被试所使用的母语或外语种类的影响的~


④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前景展望

纵观美、德、俄、中等国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尽管德国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学者(如JohannesEngelkamp)、前苏联的Vygotsky和Leontiev、中国的桂诗春等人均从各自母语(德语、俄语、汉语)的角度探讨了心理语言学中相关的问题。但是,研究大都仍是基于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以英语为研究客体所做的工作,而超出美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框架的研究尚不很明显。特别是在“心智本质”和“语言理解”关系的深层研究方面,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首先,以“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学习者语言行为的差异为例。英美人在单词和语句的理解方面,其信息加工和语言理解的过程和方式与其他国家学习英语的人的理解过程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仅以对TheAmericanDream这一名词词组的理解为例。英美人听到这个词组时脑海中出现的“概念连接”或“意念联想”与中国学习英语的人的脑海中所出现的“连接”或“联想”就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如果有人说“这是因文化差异而致”的话,那么“文化”又是怎样影响人的语言理解呢?我们再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所关心的“词素换位”或“词语换位”的现象为例。在英美人的言语中,他们有把carpark说成parkark的,但中国人就很难犯这样的“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看来,要解释这些现象,心理语言学家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语言感知、语言产生、语言理解均同语言习得紧密相关。我们知道,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母语同是英语,然而,澳大利亚人讲的Icometoday常被美国人听成Icometodie;北京人讲的“旮旯儿”很多南方人也听不懂,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但牵涉到“语音”和“方言”的研究,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发展的空间。赵元润先生是研究方言的大师,伍铁平是研究“模糊语言学”和汉语词源的大师,但心理语言学虽在言语感知的研究方面提到过“模糊逻辑模型”(FuzzyLogicalModel),但尚未就“模糊语言”的习得和感知作深入的探索。要说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这不能不算是另一个“用武之地”。
第三,人类的“行为语言”有同有异。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初次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一见到中国人早上在大街上锻炼身体时打“太极拳”就认为中国人在准备“打仗”呢?此外,“哭”和“笑”也是语言,而且也是各文化几乎都在使用的语言形式。那么,人们是如何学会使用和理解这类的“非文字语言”的呢?为什么“点头”的动作在绝大多数的国家意指“同意”或“赞同”,而在有的国家则表示“不同意”或“不赞同”呢?这无疑也为未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思路。
第四,心理语言学很多的研究成果具有指导语言实践、语言分析和语言研究的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心理语言学在“心理词汇”的研究方面所提出的“激活”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就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但遗憾的是,心理语言学家们尚无暇顾及对其理论应用价值进行宣传和推广。
总之,心理语言学要发展成为一门既能把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融为一体又有别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的独立的新学科,还需深化人的思维和心智方面的研究。诚然,心理语言学所研究的“客体”是语言,但研究的实质不仅仅是心理学所关心的心理机制或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而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机制的运作过程和运作规律以及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同语言相关的思维现象。我们相信,在近百年的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人类上千年对“心”的研究启发之下,心理语言学一定能发展成为一个造福于人类发展的,既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高实践指导意义的新科学。

⑤ 心理语言学的简介

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描写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当时的心理语言学家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心理语言现象。他们认为言语行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为一样,也是对刺激的反应,是联想的形成、实现和改变,是借强化而获得的。这样,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言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这个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古德。他虽然不象斯金纳那样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现象之外,引用了中介过程来说明语言的意义,但他仍坚持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言语行为。心理语言学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产生和盛行之后,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
以米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生成转换语法运用到心理语言的研究中,认为人们掌握的不是语言的个别成分,如音素、词和句子,而是一套规则系统,因此,言语活动不是对刺激的反应,而是由规则产生和控制的行为,它具有创造性。他们还认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不是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结构,而是存在于各种语言底层的普遍规则,研究这些普遍规则如何转化为某一种特殊的语言。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言语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言语缺陷,言语和思维以及言语和情绪、个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习理论、思维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都会起很大的作用。它对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有应用价值。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美国开展得比较广泛。苏联、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都有心理学家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特点是力图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该国的心理学传统结合起来。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也已经开展,主要是在儿童的语言获得方面。由于汉语和其他各种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⑥ 心理语言学的介绍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除心理学和语言学外,还有信息论、人类学等。在方法上,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⑦ 请问北京语言大学的心理学方面复试主要考什么难吗

北京语言大学的心理学在全国或者是北京来看,比较冷门。就是说实力上不是最好的高校。
对于复试来说,如果是对于我来说是个很明朗的问题:
1、首先要知道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导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光是学术上的)。
2、你自身有没有能力或者潜力帮助老师完成他想要干的事情。
3、你要比别人更有用。
你现在应该多渠道的去打听一下,复试、导师的各种信息。比如,到语言大学去问。

⑧ 心理语言学的应用和贡献

心理语言学是从心理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如人在愤怒的情况下的言语和平静状态下是不一样的,语言心理学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心理学,如人总有一天会死与总有一天人会落叶归根说出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样人对此做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⑨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判明其是否有效。
1.自然观察是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方法,因为有些言语行为是自然产生的,只好在它出现的时候加以观察,例如,儿童怎样学讲话,我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讲错话。自然观察的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noninterference),观察者对所观察的对象必须进行客观的纪录,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成分。第二个特点是寻找事物的型式(pattern),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directness),直观比臆断可靠,但很多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其外部行为来推断内心活动。第四个特点是收集数据旷日持久,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实验方法是心理语言学更多地采用的第二种方法。实验方法也就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它和自然观察之不同,主要体现为控制(contr01)的理念和方法。实验方法要求有实验组(experimentalgroup')和参照组(referencegroup)进行对比观察。任何一种行为(例如词汇量的增长)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的不同作用,我们就必须把各个因素控制起来,即让它们在实验组和参照组里基本一样(例如我们想控制性别,就让这两个组的男女比例大致一样),而专门操纵(manipulate)某一个因素,即对它进行系统的改变,例如,年龄这个因素有不同的水平和发展阶段:儿童、青少年、成人……我们就通过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的词汇量增长的情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观察语言心理过程时,心理语言学开拓了不少颇具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1)采用“在线”(online)的方法,收集潜伏性(即反应时的)数据来了解被试处理语言的速度;过去要使用专门的仪器,而如今则可以在普通计算机上使用专门的软件就能收集到。(2)采用再现(recall)或再认(recognition)的方法来了解刺激保存在工作记忆里的情况,以观察语言处理的成果。(3)采用控制输入形式的控制方法,对刺激进行干扰,甚至歪曲,以了解语境对重建丢失信息的作用。(4)采用简单的戴在头上的眼动仪(tachistoscope)来观察眼睛固视(eyefixation),以了解被试思维活动。采用双耳实验(dichoticexperiments)的方法,让被试通过耳机的两个频道听到不同的信息,以了解句子听辨的过程。(5)采用有声思维(thinkingaloud)的办法,让被试口头报告他们在完成一件作业时的思想活动过程。(6)采用计算机模拟(computersimulation)的方法,把某些理论和模型程序化,然后再把得出的结果和实际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这些理论和模型的真实性。(7)采用电子大脑照相术的测量方法(electro—encephalographicmeasures)以直接观察大脑对词语刺激的反应。
3.统计方法。自然观察和实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必须客观地报告,这就需要用到统计手段。世间一切事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统计学的基础是概率论。统计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描写统计(descriptivestatistics),例如一次投票的结果必须统计,多少人赞成,多少人通过,通过率的百分比是多少?一个班的期末成绩也要统计,平均分是多少?及格率的百分比是多少?另一类是推断统计(inferentialstatistics),我们的实验都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其目的并非简单地描写这些样本,而是想了解这些样本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那就是从样本推断总体。我们在一些实验报告里往往看到P≤o.5这样的符号,这说明实验者已经使用推断统计学的方法算出,实验的偶然性的机会低于5%,它的结果在95%的情况下是可靠的,因此具有显着性意义。我们做实验的目的还不限于了解实验的普遍性,我们往往还想进一步了解事物之间的规律(结构和型式)以及多变量之间关系,这就需要做一些多元的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量表、结构方程模型、神经网络方法,等等)。这些统计方法都比较复杂,必须应用一些现成的计算机统计程序。使用统计方法关键在于掌握它们的原理,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采用什么统计方法,要防止误用和滥用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