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胡同描写的是什么风貌

北京胡同描写的是什么风貌

发布时间: 2022-12-26 16:37:21

1. 今日的北京胡同有怎样的风光

从金中都的街巷到21世纪的胡同,北京胡同走过了近千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的胡同已成为古都的一大胜迹,而且数量也令人惊叹。

据最近统计显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广义上的胡同)已超过6000条(个),而直接称为胡同的也超过1300条。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连起来,就又是一条万里长城了。

截止到2003年底,属于北京老城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共存胡同1928条。

北京市对1320条旧城胡同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430条胡同完整保留了传统格局。另有685条胡同部分保留了传统格局,有的保留了20米长的胡同,只是几处四合院,如花市头条、手帕胡同等;有的一侧的四合院已经被拆掉了,还有一些正在拆除之中;其余205条胡同已经改建。

一些胡同名称虽依然如故,但大都早已不是旧日模样了,那些年代久远的危旧平房早被单元小楼所替代。比较典型的如东城菊儿胡同、西城小后仓地区出现的四合院式住宅楼,不仅使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根本改善,而且保持了十足的"京"味儿。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还划定了20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现在,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的棋盘式格局正在与二环、三环、四环等环形与放射布局联系在一起,古都风貌与现代风姿在这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北京胡同如今仍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象征。今天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居住着市区内的三分之一的人口,胡同内的居民们也还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2. 胡同记忆 | 胡同特殊角度发现京城之美,这些出片机位必来打卡!

北京的胡同大大小小多如牛毛,前面咱们已经为您介绍了 历史 文化胡同打卡、文艺探店胡同打卡和 美食 胡同打卡,这回我来为您盘点京城那些既有独特韵味、又能随手拍照出大片儿的胡同~

提起北京胡同,很多人的印象便是灰墙青瓦,古院民居,可东交民巷却是在北京难得能欣赏到古都风貌之外的异域风情的地方,东交民巷也是北京仅存的上世纪的西洋风格建筑群。

东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止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全长大约1.6公里,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映衬着别有特色的西式建筑,行人不多,整个巷子安静而肃穆。

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叉口附近,有一座圣米厄尔教堂,虽然不大,但颇为引人注目。该教堂建于1901年,在南立面设有主入口,装饰精致,中部主体与两侧高耸的尖塔呈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中部主体的柱顶安放有圣米厄尔雕像,而壁柱上的排水口采用的却是螭首造型,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细节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除了使馆、教堂外,多个国家亦在旧使馆区设立了银行。位于东交民巷36号的北京警察博物馆正是建于20世纪初的美国花旗银行旧址。该建筑为砖石结构,外观稳定厚重,四根罗马爱奥尼式巨柱高大有力,立于七步台阶之上,纵贯两层,呈现出典型的近代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格。在花旗银行之外,红砖清水墙的英国渣打银行、外立面呈山字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砖木混合结构的日本正金银行等,也构成了东交民巷风格各异的西洋银行建筑旧景。

在夏季,东交民巷两旁的大槐树荫漏下斑驳的阳光碎片,小洋楼鳞次栉比,风格各有特色;在冬季,阴沉的天色与哥特式建筑的搭配让人感觉置身西欧一般,无论哪个季节,都适合来东交民巷走走转转。

位于钟楼西侧的这条小胡同全长不过百十来米,来这里肯定不是单单为了拍照,那一定要去欣赏古建钟鼓楼的呀!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气势雄伟,是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 历史 的重要建筑。

钟鼓楼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 历史 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暮鼓晨钟”是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也是“老北京”的象征。

在鼓楼和钟楼之间的文化广场上,北京市民们迎接冬奥的热情高昂,几位大爷在广场中间穿着溜冰鞋在玩掷冰壶,大爷们分队而列,动作迅速而敏捷,旁边还有“初级选手”在溜冰围观,我也跟着围观了一会儿,广场上溢满了北京人民阳光开朗的文化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怪不得有人曾说“钟鼓楼,对于游客而言,是景点;而钟鼓楼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生活。”

游览过钟鼓楼后,您可以往铃铛胡同来溜达溜达,这里自西向东拍摄鼓楼,还真是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年代感韵味,低矮的平房民居和高高矗立的钟楼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如果你是摄影大咖,相信一定可以在这儿拍出优秀作品~

北京有一种胡同,从这个口进去,转来转去,又从离入口不远的地方转了回来。因其形状像人的两只手抄在一起,故称之为抄手胡同。前抄手胡同里的白塔寺就是出片机位的必打卡景观啦!

说到白塔,您知道这座胡同里的白塔和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北京有两座赫赫有名的白塔,北海琼华岛上的是“小白塔”,兴建于清顺治八年;妙应寺白塔是“大白塔”,也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文化遗迹。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其 历史 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辽代。现今院内的大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距今已有近750年的 历史 。这座白塔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 历史 遗迹,也是中国内地年代最久、体量最大的藏式白塔。

蔚蓝的天空,宁静的胡同,庄严的白塔,空灵的鸽哨在风中划过……这是许多人对于老北京最美好的记忆与遐想,在这里照相一定美翻!

其实,白塔寺附近非常盛行咖啡文化,不少小众咖啡馆都有二楼露台开放,逛累了可以走进一家咖啡馆,在屋顶喝着咖啡与白塔寺合影,一望无际青砖灰瓦的房顶与百姓家的石榴树,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和煦的日光将远处的白塔照得熠熠生辉,实在惬意。

北京最美的季节就是刚刚过去的秋天,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城市像被吻过一样温柔。老舍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而我认为,秋天的北锣鼓巷,一定是天堂北平中绝对不可错过的美景。

北锣鼓巷全长不过体测八百米的距离,而到了秋季,一路植满白蜡,金黄的叶子铺了满地,在银杏变黄之前,这里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赏秋地。

走在胡同里,小北想起北岛的诗: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

而胡同里的秋天,多了公主遗弃的南瓜车,多了大爷心爱的鸟笼,多了大妈宝贝的蒜头......生活在这里相遇,把柴米油盐写成了诗。

年轻人新开的蛋糕店,奶白色招牌,橘黄色灯光,时髦又文艺。

人气极高的法国小超市,穿着 时尚 的年轻人三两成群,坐在葡萄架下等咖啡,也等深夜的那一杯酒。

而小小五金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围巾手套已上线,老板总想在你前面。

蓝天下的餐厅,美得像一幅油画,光影下的胡同,是大自然最好的画布。

虽然秋季已经在北京初雪中匆忙告别,但是等到来年之秋,希望能在这条金色的巷子里,邂逅一场秋日里的北平童话。

来源 | 北京 旅游 网综合

3. 胡同形成怎样的北京的特色

作为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形成了北京的特色。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都在这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胡同都是许许多多北京人生息与共的场所。胡同分布广泛,数量繁多,串联起来,可以组成一座绵延万里的长城,它是新旧北京在交错、重叠过程中的历史写照。

追循老北京的脚步,体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以乘坐人力三轮车,走街串巷,零距离感受胡同里的过去和现在的变迁。

行程的第一站--鼓楼。游客在北海公园北门(后门)西侧100米左右的胡同游览出发点乘老北京传统交通工具三轮车出发(每辆可乘两人),即可到达。

鼓楼建于1272年,高约50米,是旧京城的报时中心,游客可以登鼓楼俯看中轴线两边东西两城的胡同,听导游讲解北京的历史、城市格局及胡同的形成,并参观四合院模型。

离开鼓楼,游人乘三轮车穿过胡同,沿着什刹海走一段,在银锭桥下车,由导游陪同,到洋溢着浓郁京城民风的胡同里漫步,听导游讲解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胡同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并走进普通居民住宅四合院参观,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

然后,继续乘三轮车前往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花园。恭王府花园是清代的贵族人家的大宅院。它始建于1779年,占地3公顷,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导游陪同游客穿过秀色迷人的王府花园萃锦园,参观为昔日贵族家庭开展社交活动而举办京剧堂会的大戏楼,对比贵族人家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游客可以在恭王府花园小憩,品茶,吃小吃。

游览结束后,三轮车将客人送回出发点,全程游览时间约两个半小时。

4. 老北京的小胡同赏析

本书可以说是“老北京”说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北京腔。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糖葫芦、北京的驴打滚、北京的风土人情,如烟往事,一览无遗。

第一段(1—4):总写作者与北京胡同的关系——在此出生,成长,认识世界。

第二段(5—10):具体回忆儿时生活过的北京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段(11—13):别处的胡同和北京的对比,突出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突出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怀念。

(4)北京胡同描写的是什么风貌扩展阅读:

《老北京的小胡同》内容简介:

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书中,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糖葫芦、北京的驴打滚、北京的风土人情,如烟往事,一览无遗。文字生动细腻,真切感人,文风严谨,读之令人沉迷。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秉乾,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原中央文史馆馆长,也是着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

主要着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5. 北京胡同有哪些特征

初接触北京的胡同,人们看到的都是灰墙灰瓦、整齐划一的一个模样,但只要你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儿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历史掌故和趣闻逸事能使你对这不起眼的巷子肃然起敬。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好像一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走进这些胡同你在感叹苍桑历史的同时,更会被它的人文景观、建筑艺术叹为观止。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更别说它的历史内涵、风土人情等深层次的东西对人们思维的冲击。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因此,深入探究胡同的演变过程,挖掘胡同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北京、了解北京,乃至于研究中国的发展历史,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6. 北京胡同有哪些特色

古风猎猎,韵味悠悠。八百年古都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是我国唯一幸存的帝王时代首都的民居建筑,其间蕴藏着深厚的北京市井文化,其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像承载帝王文化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一样巨大,浓缩为古老中国的另一面镜子,那就是逝去的斑驳的古老百姓生活画卷。走进北京曲曲折折的胡同,如同走进悠久的深邃历史,如同走进灿烂的中国文化。

7. 饱含文化精髓的北京胡同,究竟有着怎样的特色呢

饱含文化精髓的北京胡同,究竟有着怎样的特色呢?

我认为老北京胡同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名人故居:由于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有许多名人住在胡同里,如张志东、谭嗣同、李大钊、鲁迅、梅兰芳、宋庆龄、胡适、陈元。。。太多的名人增加了北京胡同的厚重感,了解了他们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轨迹。





会馆:清代,由于北京的审查和处理事务,全国各地都开设了会馆,类似于今天在北京的办公室。会馆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和发展,也反映了名人的足迹。如毛主席曾在湖南会馆工作,鲁迅也曾在绍兴会馆写过名着,令人难忘。四合院是北京一座独特的建筑结构。从光良门、金珠门、满子门、如意门、墙门、西门,你可以了解到北京胡同的等级和精彩建筑,以及走出这些大门的人。唉,老城的改造就像是摧毁城墙,烧毁建筑物,直到胡同消失。北京的胡同在东、西、北、南有不同的兴趣。各种各样的人,无论是宽是窄,都上下张望,不可避免的大喊大叫,不可避免的礼节,这与上海的小巷大不相同。那边的湘湖人有72个“赤膊上阵”的房客,这里的湘京人唱着承诺和鞠躬,形式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