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除夕是干什么
扩展阅读
后门到厦门坐高铁多久 2025-07-08 04:52:34
福州哪里卖粉红色花瓶 2025-07-08 04:51:55

北京的除夕是干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1-09 16:42:24

A. 北京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北京的春节风俗有一家人围在一起迟年夜饭,必须有饺子和鱼,年年有鱼的意思。还要到庙里抢上第一注香。还会拜年,守岁,放鞭炮等等。

B. 北京的春节,除夕指的是什么

除夕指的是大年三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附上原文:北京的春节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①,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C. 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为了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对仗句的红色春联,门媚上要贴上横批。书香门第多是自己选拟书写,一般人家就到地摊上买写好的,春联的词句以象征吉祥、健康为主。

北京的老住户,有的将大门上用油漆涂成两条红联,以黑漆写上对仗的词句,到年禧时就用红纸写一副贴上。

有父母丧者,谓之守制。过年时照例用蓝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口,并贴一副蓝对子,上书哀挽、行孝之词。

贴门神:门神历来有各种不同版幅,北京多沿用唐时的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设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门神虽是北京人所谓的家宅六神之一,但从来不受香火,不享受任何供养。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红挂钱。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上面透刻满文,比较精细。庙宇贴黄挂钱;守制的贴蓝挂钱。

另外,有的人家在大门外正对屋门的对面贴上抬头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的春条;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剪纸的窗花;室内贴上福字。钱柜、大型生产工具、买卖幌子及招牌皆贴上黄纸红签的道有儿。还有将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吉言每四字组成一字,写在红纸块上,贴于箱、柜正中央。

大户人家或讲究的人家按当时规定,用白宣纸镶红、蓝边做对联。在大门外高悬大红气死风灯,上书堂号(如福德堂王、宏善堂李等),表示欢庆。

D. 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

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传说在西周的时期,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活动,在新旧岁时交替间,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烧暖房子和炕头,用烟熏走老鼠,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杀鸡宰羊,祝酒共贺。到了汉代,春节的庆贺礼仪有了正式的仪式。在除夕之夜,民众要举行一种击鼓驱鬼除瘟的舞蹈仪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年俗活动内容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E. 老北京春节习俗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F. 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北京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从这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作为一种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并扎根于人们的心目之中,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喜悦和期望。春节以其独特魅力向世界传播、展示着文明古国、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G. 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哪些活动 用表列出来

1、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

2、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做新鞋新衣。

3、腊月二十三日:

过小年、祭灶王。

4、除夕:

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祭祖。

5、元旦:

放鞭炮、拜年。

6、初五六:

逛庙会、赛轿车赛马。

7、初六:

店铺开张、逛庙、逛天桥、听戏。

8、元宵:

看花灯、猜灯谜。

(7)北京的除夕是干什么扩展阅读

作品特色:

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首先从腊八写到除夕,介绍年前繁忙热闹的景象,重点是腊八、过小年和除夕。文章一开头主要介绍腊八,写得详尽细致,有声有色。如腊八粥里放了些什么原料,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接着,写年前的北京,街市的变化。“

街上加多了货摊子一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过小年是一个记叙重点。“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人们对小年的重视描绘得活灵活现。

H. 《北京的春节》第七段。除夕里人们的节日风俗习惯是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要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箸。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芙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饽(即饺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向祖宗影像前烧香叩头。王公贵族之家的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祠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
除夕日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
除夕这天家人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叩谒礼。新婚不久的姑爷要到岳父母家辞岁,否则就是不恭。除夕夜的晚饭也称“团圆饭”。全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其乐融融,年夜饭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更有在除夕夜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之际吃“更岁饺子”的风俗。有的人家还在饺子里暗藏铜钱,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在来年会大吉大利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者贴春联、贴门神、立桃符、挂钱,或从事各种娱乐活动,称之为“守岁”。除夕夜里人们要在庭院中燃烧松柏枝,称为“驱岁”,有驱逐鬼祟的用意,还要在院内遍撒芝麻秸,人走在上面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称为“踩岁”。
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据说是为了压住新的一岁,叫小孩安全度过,也有人说“压岁”就是“压祟”的意思,总之都是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
除夕夜子时,北京城内爆竹大作,各家各户还要烧香,迎接诸神下界。爆竹在古代是驱逐鬼祟时用的。用纸裹上火药做成,点燃药捻后发出巨响,另外还有各种烟火,能放出五光十色的各种花样,有盒子、花盆、水浇莲、葡萄架等许多名目。

I. 老北京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过年习俗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北京城许多老的传统与习俗都已经没人知道了。就拿春节来说,与老北京之前的春节习俗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北京的丰富年俗异常讲究,时至今日让让人怀念不已。


一,老北京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