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的特色建筑有哪些
北京的特色建筑有:
一、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二、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
三、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四、天坛公园
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干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等。
五、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
㈡ 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北京的民居(四合院)建筑特色如下:
1、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2、最小的一进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3、两进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作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4、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
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影响。
5、四、五进院的组合方式较多,通常为“前堂后寝”式。第一进院与三进院相同,第二进院是对外使用的厅房和东西厢房,之后再设一道垂花门,在厅房和这道垂花门之间形成第三进院,垂花门之后为正房和厢房所在的第四进院,是主院。
如果后面还有后罩房,就构成了第五进院。还有的在倒座房北侧再建一排南房,而组成四进或五进院的。
6、北京四合院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花园和假山。
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厕所,这些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风水的说法,西南为“五鬼之地”,建厕所可以用秽物将白虎镇住,从实用的角度看,厕所建在西南方适应了西北-东南风向,可防臭味在院内扩散。
㈢ 北京的特色建筑有哪些
五十年代十大建筑
1.人民大会堂
2.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
3.军事博物馆
4.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
5.钓鱼台国宾馆
6.中国美术馆
7.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
8.北京火车站
9.全国农业展览馆
10.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
八十年代十大建筑
1.北京大观园
2.国家图书馆
3.抗日战争纪念馆
4.长城饭店位于朝阳区亮马河畔,是我国第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五星级豪华大饭店。1984年6月20日开业,中美合资企业。建筑和内部装修,均由美国贝克特公司设计承办。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共24层,拥有客房1007套,包括总统套房和贵宾套房。各种服务设施齐备,内设中西风味餐厅、咖啡厅、酒吧、健身房、游泳池、超级市场、商务中心、多功能厅及室外山水花园等。
5.国际饭店坐落于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建于1987年,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主楼高104.4米,共32层,有客房1098间。该饭店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与经营管理的。其造型新颖、中西合璧,既富民族特色,又具时代风采,蔚为秀丽壮观。
6.地铁东四十条站在二环东路,建于1987年,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地铁建筑。其气势宏伟,线条明快,五彩缤纷的壁画,给来往旅客留下深刻印象,为地铁站建造与装修的范例之一。
7.北京国际机场候机楼建于80年代初,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主楼和两个卫星楼组成,现代化设施齐备,是我国民用航空和国际航空的枢纽中心。
8.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请阅“博展馆所”部分。
9.中国剧院在三环西路,建于1983年,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歌舞剧场。剧场舞台600平方米,分割成5块升降台,台前乐池也可升降,以利延伸加大舞台。剧场音响采用优质立体声、电声系统,观众观看演出时,有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舞台的升降、旋转、灯光、电声音响等,均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设施先进,效果尤佳。
10.中央电视台(彩色中心)1990年新建于军事博物馆西侧,由演播楼和制作楼两大部分组成。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全部由电子计算机操作。
建在八一湖西侧的电视发射塔,高380米,是彩电中心的配套工程。中央和北京电视台的节目全部从这里发射。发射塔顶设有了望层及旋转餐厅,乘观光电梯上去,首都风光尽收眼底。中央电视台创建于1958年9月,为国家重要的新闻舆论工具和宣传机构。它的任务是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目前办有十几套节目,主要有综合新闻、神州风采、焦点访谈、工业、农业、经贸、科技、教育、卫生、交通、体育、娱乐、文艺专题等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九十年代十大建筑
1.中央广播电视塔馆
2.亚运村与奥体中心
3.新世界中心
4.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
5
.首都图书馆新馆
6.清华大学图书馆新
7.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
8.恒基中心
9.新东安市场
10.国际金融大厦
㈣ 北京故宫建筑主要特点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㈤ 老北京的建筑有哪些特色
老北京建筑,主要是明清的皇家建筑古国内阁和极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四合院。
1.皇家建筑
其实是明成祖朱隶仿照南京宫营建北京宫殿,基本上是苏州香山帮的设计风格。
紫禁城的建筑群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规划严谨的布局,主次分明的宫殿群,灵活多变的建筑组合,完整的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髓和成就。故宫在规划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是宫殿,不是普通人用的。不仅要办公,要住的,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礼制的反映,它要反映权威,所以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规范等级制度文明,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理论思想,是皇权语言最集中的体现。它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
在故宫大的建筑,总体上是反映礼制。礼制也制约和影响单体的建筑,怎么反映,是以建筑物的体量,通过它的规模,它的形式,甚至色彩和装饰的差别体现出来。太和殿是整个宫殿区,整个北京城的构图核心,它的具体体量,使它显得非常凝重稳定,象征着皇权的稳固。3万多平方米的太和殿广场,它的基调是在庄重之间蕴含着灵活,也蕴含着泱泱大国的气概。
2.民间建筑
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12世纪,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
所谓四合,是东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严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得便,均不有碍。
㈥ 北京故宫建筑主要特点是什么
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宫殿左前方设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前朝是建筑群的主体,建筑物规模宏大。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
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博物馆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实物的机构。将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有财富。
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就制定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法律,后来又颁布了《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
这两份文件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博物院已由草创走向成熟,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
㈦ 北京的特色建筑有哪些
北京的特色建筑有:
1.
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
2.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
㈧ 故宫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㈨ 北京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两进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作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院门介绍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主人的等级了。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街门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启迪,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