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的中轴被称为皇城古都的龙脉,他有800多年的历史。根据 北京市中体规划(2004-2020年),这条中轴线将
D,前面说了由三段组成,横线后面的话是发展了现代北京的城市格局,横线部分一定是另外两段,历史与未来。
Ⅱ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溯源
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从地安门地下挖出一只石鼠,从正阳门地下挖出一匹石马。
景山并不高峻,但高度刚好适宜人们俯视这座古老的城市。景山制高点上的万春亭,是北京中轴线上惟一没有实用功能的宫阙建筑,然而它却被赋予更加重要的意义——这座突起的四角攒尖式古亭却给人们观察这座古城提供了最佳视角。每到重阳,明朝的皇帝都会登临景山,圣驾在山顶升座,俯视他的重重殿宇,和无限江山。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北京这座古老都城的几何中心,一颗曾经跃动的心脏,它决定了城市的轮廓,以及道路经脉的方向。这个几何中心,从明代至今,从未偏移。 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联合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从在景山北墙外探出一段宽十八米的南北大街,并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这些证据无疑给历史学家们带来意外的惊喜——这里不仅仅是明清都城的中轴线,元大都的中轴线也自北向南从这里穿过,从而将这条中轴线的历史提前的一百年。当学者们为元大都的中轴线是否穿过北海中的琼华岛而争论不休的时候,这次发掘证实元大都的中轴线与目前这条中轴线完全重合,只不过是起止点不同罢了。
从景山上向北看,最瞩目的建筑便是鼓楼。元朝初年,大画家王冕买舟下东吴,北游燕都,便在鼓楼边的胡同里,隐居多年。
喋喋不休的争论终止以后,学者们已经认定那一带是元朝都城的几何中心,元朝建城时兴建的“中心台”就在那里。它最早确立了北京目前这条中轴线的位置。那么,元朝为什么要选择那里建造“中心台”,而明代,又为什么将城市中心点南移到景山的位置上?
古人建城,都要建立“中心台”,作为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从西周时期到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地方割区的首府,城市的中心点和中轴线不断漂移。直到元代,蒙古铁骑扫荡了华夏四方,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蒙古骑兵在金朝皇宫内点燃的一把大火中,告别了那个已经瓦解的女真王朝。公元1260年,踌躇满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进这座梦境一样的城市。金宫的废墟已无法居住,城外东北方向一片湛蓝的湖水却吸引了他。那片水当时名为积水潭,今天叫北海。两年后,有人把一整块玉石雕琢而成、名叫“渎山大玉海”的大酒瓮进献给忽必烈。也是在这一年,忽必烈批准了着名水利工程学家郭守敬提出的放弃金中都的莲花池水系,引导高梁河水系进入积水潭,为未来的都城取得更丰沛的水源的设想。新城市的中心点,终于在积水潭东北岸,也就是今天鼓楼的位置上,尘埃落定。 中心点确定之后,城市中轴线和城池的位置也自然得以确定。丽正门(今天安门)内的干道,向北穿越皇宫,直抵钟鼓楼附近的“中心台”,正是沿中轴线开辟出来的。中心台仿佛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而宫城、皇城和外城,则如辐射的涟漪,环环相套。
忽必烈或许没有想到,他所确定的中轴线,在八百年中再未改变。仿佛一只沉甸甸的镇纸,压在漂泊的地图上。然而,当一座帝王之城日渐清晰地显露形骸的时候,中心台却悄然消失。如同一个魔术师,在“变”出一系列新奇的事物之后,悄无声息地,收回他的道具。
中心点南移
明代以后,中轴线没有再度漂移,只是城市中心点悄然向南滑动,固定在景山这个位置上。景山原名“万岁山”,用挖掘护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古代风水学要求宫殿“背山面水”。而都城北面,只有琼华岛上有座土山,这也是有学者误认为元大都中轴线穿过琼华岛的原因之一。但是,让中轴线被水域割断,显然并非理想的设计。用河泥筑山,这项聪明的方案,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土方堆积的难题,而且符合了古代建筑的山水形制,成为新都城设计施工中的不二之选。于是,景山,就成了宫城背后的靠山,而它面临的水,是同样由人工开掘的金水河。还有一个问题是,都城的中心点为什么出现在现在这个地方?原来万岁山中峰,恰好居于元代宫城最重要的宫殿——延春阁的位置。于是,万岁山的另一层意义便显露出来——用于压制前朝的“风水”,让它永无翻转的机会。所以万岁山也叫“镇山”,而“景山”一名的使用,则是从清代开始。也许我们能够借助想象复原明代中轴线上宏伟的景观。自南向北,分别是: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北上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它们从永乐、嘉靖时代起,就占据着都城的轴心位置。中轴线是一条抽象的线索,但它因这些建筑而有了具体的形迹,甚至随建筑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动的乐感。
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抵京,要面见皇上,但又拒绝下跪。礼部官员于是“别有用心”地安排他从正阳门进城。这显然是一次不平等的对话,一方是渺小的个人,另一方是规模宏大的东方建筑群落。他走过大清门、千步廊和御道,天安门金色的重檐、深红的城楼、洁白的阶石栏杆、石狮华表,以深远的蓝天为背景,如同梦境里的布景,令他倾倒。走过端门,凹字型的午门,充满东方王朝的神秘力量;而午门后的太和殿广场,却又豁然开朗,节奏变得舒缓,有内金水河弯曲流过,如天国般宁静深远。在太和殿上,他身不由己地跪倒,不仅因为宫殿道路的巨大尺度令他的身体无法承受,更是被中轴线上透露出的王气所征服。
现在再回过头来,解开出土石鼠和石马的谜团。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两只分别被埋藏的石雕,暗示着中轴线实际上是城市的子午线。整个城市的建筑都以此为对称。即使大地上的景物不断被时间篡改,这两只被埋藏的石兽也将恒久述说曾经存在的真相。
Ⅲ 北京中轴线申遗,这条中轴线到底有什么来历
北京中轴线是起源于元朝的,但现在的北京中轴线,是明朝的,和元朝的有差别,因为明朝的统治者把北京中轴线向东移了150米,从此之后,北京中轴线的格局就定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就仔细了解一下北京中轴线。
总的来说,北京中轴线是源起元朝,始于明朝。但要注意的一点,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是梁思成在1951年提出的,并不是在元朝或者明朝提出的。
Ⅳ 北京中轴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北京中轴线曾经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
今天的北京中轴线是对明北京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而明北京中轴线又是对元大都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而元大都中轴线又是对金太宁宫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而金太宁宫中轴线又是对隋临朔宫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而隋临朔宫中轴线又是对原古永定河渡口北侧南北向道路的继承与改造。
因此,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作为道路大概形成于3-4千年前,离宫中轴线形成于1400多年前的隋临朔宫始建之时,而作为国都中轴线形成于740多年前的元大都始建之时。
王者之轴
北京的中轴线,其意向直接来源于“中”这个汉字。在远古的农业社会,太阳对人的生存极其重要,以观测日照为目的的“立杆测影”活动被视为神圣之举;而观测太阳所立的“杆”,因其具有报告时间、标定方位的作用,也就具有了神性。
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考古遗址曾出土过测日影所用的“圭表”,通过太阳照射下“表”杆的阴影投射在“圭”杆上的长短来进行大地测量。在冬至这一天的正午,如果在某个地方测量时投影正好到达“圭”杆上一个特定刻度,此处即为“大地之中”,由此有了“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定都准则。
测影所立“中杆”被视作天地之中的象征,往往成为一个聚落的中心图腾,由此又成为了政治意义上的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认为,当时“中杆”的形态类似于旗杆,这就是甲骨文“中”字的最初象形含义。
因此,“中”字在其诞生伊始,便被赋予了天人合一、居天地之中的神圣意义。从“中杆”开始的“寻中”的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向心力、大一统国家的愿望,从古至今都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
Ⅳ 北京中轴线在哪里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很多建筑物都位于这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有五个主题:
1,永定门到天桥1500米之间,拥有着难以数清的古树,主题就是是生态。
2,往北走1500米,天桥到正阳门,则是北京传统三大商业中心,主题是经济。
北京申奥后,中轴线又一次向北延伸,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是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往北,过了奥林匹克公园,就来到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园中仰山、奥海均位于中轴线。
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北京中轴线依旧拥有活力,由南延伸到大兴机场。中轴线的增长,象征着我们中国走向未来。走向辉煌,明天一定更美好,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发展创新的中轴线。
Ⅵ 北京的中轴线始于哪个年代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Ⅶ 北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从北往南依次为,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景山(寿皇殿、寿皇门、万春亭、绮望楼、景山门、北上门)、故宫(神武门、顺贞门、钦安殿、御花园、坤宁门、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乾清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正阳桥坊、天桥、永定门城楼和永定门箭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三座门─西三座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着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1]
故宫的建筑多数东西对称。太和殿等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
Ⅷ 北京从何时开始进行南中轴线重建的
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紫禁城, 神武门,景山, 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着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而近年来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Ⅸ 北京的中轴线指的是什么
现在所谓的北京城的中轴线世纪上时指明清时期北京的中轴线。中轴线在建立之初所蕴含的本意是凸显封建帝王的中心统治地位。所谓的中轴线是指贯穿城市南北,平分城市的分割线。北京城的中轴线从城南的永定门起,止于城北的钟楼,长度有8公里。从永定门开始依次为:永定门、前门、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楼、鼓楼和钟楼。整个北京城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但关于北京城的中轴线还有一段久远的 历史 。最早在北京城划分中轴线是在金代,当时的中轴线时一条贯穿内外城门的皇帝专用道路。后来到了元朝,中轴线才正式形成,其位置时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到了明代,统治者将中轴线向东平移了150米,最终形成了现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格局。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而明清的北京城,又是在元代的大都城基础上改建的。 在明永乐年间,朱棣篡夺了侄子的皇位,决定迁都北京,必然要重新建设一个新的北京城。作为天子的都城,要如何修建呢?这要提到一本书《周礼·考工记》。 这部书,大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记述了关于周王朝的王城建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城市规划专着。书中提及的都城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观念,一直影响到了后世的都城规划。历朝历代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唐代的长安城和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在都城的规划思想中,周王朝的礼制观念有着深刻的体现,反映了古代 社会 的等级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 关系。在具体布局上的表现,就是京都的城池呈平面方形,有着明确的中心点和中轴线,建筑对称布局,街道纵横交错,呈棋盘状。皇宫宫城与皇城的重要建筑也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因而就有了北京城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位于北京城区的中心,贯穿了南北,也决定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在明清时期,中轴线的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沿途依次分布着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钟鼓楼等景观。可以说紫禁城与皇城的重要建筑,几乎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前后,中轴线分别两次向北端延伸了。第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地区,中轴线从钟鼓楼向北延伸,穿过北三环、元大都城垣遗址直达北四环。当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穿过了奥林匹克公园,直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仰山、奥海。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条当今世界上最长、最伟大、最壮丽的城市中轴线,北京启动了“中轴线申遗”工作,并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文化遗产点。祝福北京早日申遗成功。 中轴线以前是凸显封建帝王的中心统治地位,现在新中轴线显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展示新中国的辉煌。 奥林匹克公园坐落在新北中轴线上,奥运几个主要场馆(鸟巢、水立方等)分列两侧。 新首都机场航站楼选址在中轴线南延长线上。 将来会来更多标志性建筑出现在新中轴线上,中轴线也会得到更好的规划!可能是古代亦有自成体系并十分精准的数学和物理玄妙之学。简单地说,就是以故宫的中轴为中心点,向前,向后延伸的直线。当然不可能是笔直的一条直线,不过相对来说,可以看成走向是正南正北。明清时表现帝王至高无上,而现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不过近年有个说法,要重新启动中轴线特点,为北京的 旅游 填瓦… 指的是从北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经中部美术馆、王府井、前门大姐街,到南部的104国道。所谓中轴线,就是贯穿北京南北,几乎平分整个北京。 中轴线是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 历史 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轴路,一条马路分东西城 就是面没了只有线了.在过N年只有点了。这是进步。Ⅹ 北京中轴线是
北京皇城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在850多年前北京被称作京中都,具体指广安门那个位置。1620年成吉思汗三次攻打京中都,后来忽必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元大都。
中国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假象。但是,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办公、寝居的地方,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后700余年的建筑格局上,中轴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今天的专家学者发现,它并没有同子午线重合……
航测专家看北京全景图,发现有个地方不对劲。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用特制的照相机成功“取”下了北京城的全景图像。这位空中摄影与遥感专家,曾参与上世纪60年代初几次着名的军事侦察,经验丰富而老到。
面对大型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老人感觉有个地方“不对劲”,他当时的目光停留在中轴线上——这是足以影响整个城市格局的“脊梁”,“不论在巴黎、伦敦、东京,还是在北京”。
那一天,夔中羽的视线沿着影像图上的北京中轴线一路“北上”,脑袋竟不知不觉偏向了左侧,这使他感到吃惊——中轴线应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呀,“难道是空拍出了问题”?
地图上的中轴线是“偏的”,“钟楼偏离约300米”。“拿地理坐标一印,它(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但不到两度半。”夔中羽对记者说——在对全景图做出测量后,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度多的偏离”曾令夔中羽对全景图的精确性产生质疑,不过在对比北京地形图、城区旅游图后,这种疑虑减轻了。因为,“不仅仅是影像图,在地形图甚至在旅游图上,中轴线无一例外偏离了子午线(经度线)。”
夔中羽介绍,在精确的地形图上,中轴线显示了这种“偏离”:从南端起始点(永定门)开始,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而终点位置(钟楼),换算后的实际距离,已经离开子午线约300米!
是不是测量专家、地图绘制者集体犯了错?
成型于封建帝王时代的北京城,中轴线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多数人的“常识”中,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既如此,时至今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中轴线为何“歪”了,难道是测绘专家、地图制作者犯下了群体性错误?
夔中羽研究员找到那些“制作地图的人”。参与绘制地图的专家向他解释,当初他们严格根据实地测量绘制地图,绘制出来后,也发现中轴线是歪的。他们也很困惑,其间有人曾提议把地图上的中轴线“正”过来……
在寻访中,夔中羽进一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规划市政建设,北京市的测量专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偏离”,据说,他们曾将这个问题向有关部门做过汇报,但历史事实无法改动,由于偏差比较小,市民根本感觉不到。
实验表明,现实中的中轴线的确偏离了子午线。为了搞清楚现实中的北京中轴线走向,夔中羽研究员去年底做了一个实验,名曰“立竿见影”。在新建的永定门下,研究员做了一个日晷,立了根2米高的竿子,在永定门朝北的甬路上,贴了条6米长的黑色胶带。“胶带的方向就是中轴线的方向,竿子的影子则代表了子午线”。
在查阅了2004年的天文日历,并将视差改正值、经度改正值计算入内后,实验报告出炉了:黑色胶带与影子赫然呈现一个夹角,测量后的角度大致是——2度十几分!“中轴线的确是偏离的。”夔中羽说,“北京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轴线的偏斜,历史追溯到700多年前。夔中羽研究员和多位史学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
“当年成吉思汗攻克京中都(今北京)时,将它破坏殆尽,之后,元朝在京中都的基础上建立了元中都;到了明朝,为防范蒙古人,在元中都基础上,加建了德胜门一线,而东西城墙则沿用元代的土城,包砌了城墙,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到今天已有730多年。”
中轴线谜局出现不同版本的解读,一说系“汉人有意为之”。
中轴线为何是偏斜的,关注的焦点自然集中到工程主持者身上。那么元代中轴线是谁主持兴建的?夔中羽说,担任“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一般认为,元代中轴线是由刘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二人主持兴建,二人皆为河北邢台人。
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对此,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上述说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于是有了第二种看法: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但是,夔中羽认为这种推理不大令人信服,毕竟刘秉忠和郭守敬在当时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会采用精度较高的天文测量,而“采用当时就证明误差极大的磁针定位,可能性不大”。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轴线可能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而发生偏斜。
夔中羽惊奇地发现,中轴线遥指元上都遗址。夔中羽则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元朝第一个皇帝、铁木真之孙忽必烈身上。“这条中轴线建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它的形成是否也与忽必烈兴起的地方元上都有关联?”
带着疑问,夔中羽等人继续量算地图,进行野外考察。最终他们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而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由此,夔中羽研究员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由于“蒙古帝国”的元代档案残缺不堪,因而在具体的考证和推理方面,科学家和史学家仍在艰难地寻找着答案。夔中羽说,南自永定门,北至钟楼,北京现在的中轴线全长7.7公里(媒体多报为8公里),当被视做从元大都遗址到北京约270公里的“两都线的最南端”。
专家做了个统计,历史上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封建帝王有33位。照此看来,这33位所谓的“真命天子”,也许除了忽必烈等人,怕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龙椅坐“歪”了。
据cctv - 10 科学教肓频道《走近科学》2005年报道,夔中羽等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组合作,通过航空,大地测量等方法,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延长线上于内蒙古找到了元上都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