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极拳李俊义
李俊义是八极拳传人。
李俊义,开门八极拳研究会秘书长,系八极拳宗师讳吴秀峰之外孙,生于一九五二年农历三月初五。十三岁随舅父吴连枝公系统研习八极拳术,亦得外祖父之亲传。
一九六八年(十六岁)始至今即开门授业,至今,入室弟子成名者达三十余人,学生无算。一九八六年曾随舅父东渡日本讲学授艺。
向河北省体院输送学生四十七人,北京、天津体院各一人,中国公安大学一人,特警部队特招十一人,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
一九八七年协助舅父在日本发表《吴氏开门八极拳》一书。
2. 王世泉师承哪派
随着当初《一代宗师》热映,着名影星张震的师门——王世泉八极门,逐渐走入观众的视野。
“王世泉八极门”,说白了就是王世泉和他的八极弟子们。王世泉长期担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八极拳研究会会长,为八极拳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还兼任中国武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获得过世界传统武术节冠军,参与了国家八极拳标准套路编创工作以及相关影像的录制,不愧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八极大家。如今“王世泉八极门”已渐成气候,弟子中人才辈出。大师兄孙祥恕,主掌“维拓时间键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常年用八极文化塑造企业灵魂,业绩不俗,甚至拓展到海外,且热衷慈善事业,每年捐赠一所希望小学。弟子中像孙总这样的不在少数,他们爱武能文,在工作岗位上是骨干,在门中是中坚力量,王世泉门的梯队建设正在形成,成为京城武术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 李大忠的八极拳名家
李大忠,河北沧县罗疃人(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清嘉庆十五年生人(1810-1875年),岁次辛未年三月八日辰时,妻张氏。卒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岁次甲戌年,享年六十四岁。道光廿年二月十四日,李大忠卅岁时,自备八色重礼品物,投于孟村镇丁孝武和吴荣(也写永,在沧州发音同)二位尊师门下受艺。然后将艺授于其子贵章,字月芬,妻杜氏。人品拳艺具佳。
丁孝武收了个得意弟子的消息传到吴永耳中,吴就登门一观,看后频频称赞,说收此徒当唱三天大戏庆祝。丁孝武见吴永如此喜欢李大忠,当下就说:果真如此,愿将此徒拱手相送。于是李大忠又拜吴永为师,吴大喜,乃践其言唱戏三天。此后李兼承丁、吴二位老师的精心教授,全面继承了八极门的技艺,枪拳皆精。习艺中,他将八极拳法与家传贴身靠技艺有机融合,使拳法达到炉火纯青,成为八极拳发展史上的又一集大成者。李大忠曾保张之洞数次历险而无所失,其人其事屡见各武术杂志,兹不赘述。
丁吴二师将自己的全身武艺传授给了李大忠。李大忠成艺后,也如吴钟,走南闯北,寻访天下,较量切磋武艺,验证所学。其结果也是枪法无敌。八极拳冠天下,继吴钟之后又一得“南京到北京大枪属李大忠。”之美名的人。而后李大忠被南皮状元府张之万聘为教师,教二人及子侄们习武,状元张之万特制一刀,上携“李家草屋”字样,送与李大忠,今刀犹在。后张之万又聘武师,引起与李大忠比技。被李大忠单手拿倒。张之万送一庄园——“张园”与李大忠,表示歉意,李大忠不受而辞,命徒黄四海代之一教。
李大忠技艺高超,从1847年开始设场,开辟罗疃一系。他继承吴钟爷闯天下的传统,重新携技游天下。他刻苦钻研朝思暮虑,综合三师之长,将孟村“老架子”八极拳升华。开创了包含了沉坠劲、十字劲、缠丝劲三种劲道,具备了崩、撼、突、击、挨、傍、挤、靠技击特点,蕴涵着动如猛虎稳如熊精,势险节短,爆裂突然风格的“罗疃八极拳”。为了区别孟村镇吴凌云、吴彤云、王世同、王长锡等诸师兄传授的“孟村老架子”,将罗疃八极称为“罗疃硬架子”。李大忠、张克明二人又对六合大枪进行改进,使大枪大幅度飞跃。至此,八极拳和六合大枪进一步结合,这是八极拳历史上第二次质的飞跃。从此,八极拳形成孟村、罗疃二大流派。
“神枪”李大忠与“铁臂燕子”李云表(1812-1868)换艺。直到李书文、马凤图拜黄林彪为师专习劈挂,才真正完成了八极拳与劈挂掌的结合,这是八极拳历史上第三次质的飞跃。李大忠、张克明勇于闯天下,此后成为罗疃八极门人的传统。此后,罗疃八极后学,在清朝末年至民国中期,活跃在皇宫大内、王公府第、北洋军阀行营、中华武士会、中华民国的中央及地方国术馆。同治十三年(1873年),李大忠病中与一名少林寺僧人比试,相较多次皆不分胜败。后以“泥鳅翻花”一式,误伤僧人一目,引以为憾,但是李大忠的枪艺声名更盛。
4. 求八极拳李广顺的详细资料
李广顺是罗疃派系.
杜凤元之徒,
杜凤元是李大忠的徒弟
世谱中提到.
六世 李广顺 字 致和
徒-张慎堂 张龙潭人
5. 郭泽儒八极拳师傅是谁
郭泽儒八极拳师傅是孙永阁先生。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郭泽儒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学硕士,国家级健将,中国武术五段,师承孙永阁先生。
6. 八极拳的资料
我这里有八极小架单打与双打的视频资料地址:
吴连支先生的开门八极拳1小时教学录像
mms://vod.sports.cn/vod/shoufei/gongfuboji/20050510-64.wmv
这个是老吴的资料:
八极名家吴连枝》
沧州是着名的武术之乡,在流传于沧州的五十多个拳种流派中,孟村的八极拳独树一帜,享有盛誉,武谚中有“八极加劈挂,神鬼也害怕”的说法,足见八极拳的赫威名。孟村八极拳历代名家辈出,从清代的“神枪吴钟”独闯少林寺,技惊北京城,到近代的“大枪李书文”和霍殿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闻佚事。这些如烟往事,给古老的八极拳留下了神秘的色彩,让人心神向往。昔人已故去,往者不可追。在当代的八极拳传人中,孟村的吴连枝先生是国内外闻名的八极拳名家。为八极拳的发展传播,他正殚精竭虑地奔波在国内外。出身世家 1947年,吴连枝出生在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八极拳世家中。 提起孟村的吴家,武林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孟村的开门八极拳就诞生在吴氏家族中。据《吴氏开门八极拳拳谱》记载,清朝雍正年间,一个南方的武林高手途经孟村,向年方十五的少年吴钟传授了精湛的技击术。吴钟历时十年,终于以大枪成名,有“从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说。吴钟被人们誉为“神枪”。吴钟传授的功夫后来被命名为八极拳,从此,八极拳就在沧州孟村的吴氏家族中扎下了根。吴连枝就是吴钟的后代。 出身于武术世家,秉承祖训,传承武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吴连枝回忆说,他已经记不清是从几岁开始练拳的,好像一会走路,就开始学拳。他先是跟着爷爷吴会清练拳,他学会的第一套八极拳老架子就是爷爷教的。爷爷尽管非常疼爱他,可是在练功上对他要求却很严。可惜,在吴连枝11岁那年,爷爷吴会清去世了。 爷爷去世后,吴连枝就父亲吴秀峰学习八极拳。半个世纪前的沧州是非常贫穷的,孟村人多出外打工、做生意,会功夫的就外出当保镖、卖艺。可吴家是回民,祖上的遗训是不能当保镖,更不能打把势卖艺,吴连枝的父亲吴秀峰就长年在天津打工、做生意,业余时间还在天津免费传授八极拳,一时间名震津门。吴连枝曾经在天津上过两年学,爷爷去世后就回到孟村上学。那时,尽管家庭生活困难,可吴连枝从没有间断过八极拳的练习,每到学校放假,他就去天津跟父亲学拳。到了春节,父亲也会赶回孟村,在正月里家家过年的喜庆日子里,父亲则抓紧短暂的相聚时间,向吴连枝传授武艺。 “那时,我们父子俩经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练习,虽然很苦,可现在回忆起来,却很幸福。当你真正爱好上武术时,吃再大的苦也不觉得苦。”吴连枝感慨道。 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吴连枝年纪轻轻就武艺出众,在沧州武林中,逐渐声名鹊起,成为技艺不凡的后起之秀。从十八岁开始,吴连枝就收徒传艺了,他的徒弟刘秀萍、常玉刚、刘连俊曾经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 1976年,吴秀峰突然去世,巨大的悲痛降落到吴连枝心头。送别了父亲,在悲痛之后,吴连枝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他知道,从此,父亲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八极拳的重任就全落到他的肩上。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武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奏。为了适应武术在国内外发展的形势,1985年,孟村回族自治县成立了开门八极拳研究会,年不满四十的吴连枝被推选为会长,开始执掌八极拳门,成为当代沧州八极拳的掌门人。 威震海外 中国八极拳在海外的传播最早始于台湾的刘云樵先生。刘云樵是近代八极拳家李书文的弟子,曾在海外华人中间传播八极拳,使世以初识八极拳的面目。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外的八极拳爱好者纷纷到孟村寻根问祖,追求八极拳的真谛。 1982年,日本的松田隆智一行访问中国,当年6月来到沧州孟村。孟村武术界举行了盛大的八极拳表演大会,吴连枝在大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八极拳表演,让日本友人大开眼界。松田隆智一行返回日本,同时也带走了有关八极拳的宣传录像资料。八极拳的刚猛爆烈、震天动地的气势,让日本人惊叹不已。于是,从1983年起,吴连枝就应日本武术界的邀请,开始到日本传授八极拳。在日本教授八极拳期间,吴连枝曾经战胜了身材高大的日本空手道高手,威震东瀛。这些早已是十多年前的旧话,现在,吴连枝在日本已经打出了一片天地,使中国的八极拳深深地扎根在日本。吴连枝介绍说,在他的协助下,日本已经成立有日本国开门八极拳研究会、日本开门八极拳协会、开门拳社、八极拳社、日本八极拳法研究会等五个八极拳社团组织。这些八极拳组织遍布东京、名古屋等城市,都是由吴连枝的国外弟子执掌帅印,每年吴连枝要两次东渡日本,亲自指导日本弟子练习八极拳。问到现在日本有多少八极拳弟子,吴连枝说没有统计过,大概有几千人吧。这些弟子是种子,把八极拳传播到日本的每个岛屿。 在东渡日本传播八极拳的同时,吴连枝还多次出访欧洲教授八极拳,足迹踏遍英国、瑞士、德国、意大利。所到之处,吴连枝精湛的武技折服了身高马大的欧洲人,八极拳独特的神韵和魅力,让欧洲人如醉如痴。 近两三年,八极拳也传播到了韩国。吴连枝说他是从2000年开始应邀到韩国传播八极拳的。在韩国传授八极拳时,韩国人特意安排了一场八极拳表演,让一个26岁的韩国跆拳道高手和吴连枝交手切磋。结果,五十多岁的吴连枝把年轻力壮的跆拳道高手连摔了四个跟头。这场比武切磋,韩国的KBH电视台和韩国有线电视台都做了现场报道,韩国许多基他新闻媒体也进行了采访报道,一时间中国的八极拳和吴连枝名震韩国。去年,在吴连枝先生的倡议下,韩国也成立了开门八极拳研究会。 韩国人对八极拳非常痴迷,在我们采访吴连枝先生的时候,一个二十多岁的韩国青年千里迢迢来到了孟村,他说他是五年前到孟村跟吴连枝老师学习八极拳的,这次又来到孟村,是希望能够得到吴老师的进一步指点。看着韩国青年那求学若渴的神情,我们分外感动。一个远在国外的青年,为了追寻八极拳的真谛,不顾路途遥远,语言不通,来到相对贫穷、闭塞的孟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呀! 现在,八极拳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已经举办了六届的沧州武术节,八极拳是其中的重头戏,武术节期间,数万名的八极拳弟子来到沧州孟村寻根问祖,盛况空前。除此之外,每年到孟村访问的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更是数不胜数。用吴连枝先生的话说,孟村是八极拳的根,是八极拳窝。拳拳之心 为什么八极拳深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吴连枝说:“这是因为八极拳具有极强的实战性,发力猛,技击性强,还能起到健身作用,真正是老少皆宜。”虽然目前八极拳在世界上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可是对八极拳的发展,吴连枝却深感担忧。 “首先是在国内的发展,特别是在沧州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吴连枝说,由于孟村是全国的贫困县,经济发展的落后,人们观念的落后等,都制约了八极拳发展速度。现在八极拳在孟村还沿袭着古老的师徒口授身传的教学模式,都是师傅带着几个徒弟在业余时间练习。沧州的武术学校的规模和数量远远落后于河南、山东等地的武术馆校,这是和沧州这个着名的武术之乡的名声极不相称的,也影响了八极拳的发展普及。 “其次,对八极拳的研究也出现了许多误解。什么是八极拳?八极拳究竟起源于何处?什么是六大开?八极拳为什么发力威猛?对这些问题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吴连枝说,在给外国人讲述八极拳时,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非常重要。 吴连枝认为,八极拳的传播一开始是没有名字的,当时只是叫技击术,八极拳之名是从吴(氵荣)撰写《吴氏开门八极拳谱》才定名的。为什么叫八极拳?这是和中国古代哲学——太极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外有八(歹寅),八(歹寅)这外有八弘,八弘之外有八极……繁衍生息,变化无穷,生生不已。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充满着发展变化的辨证思想。太极阴阳五行的变化是相生相克的,没有大自然的阴阳相生相克的发展变化,就没有现在的大千世界,所以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干坤”的说法。八极拳就是根植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武术的来源要探讨研究,但是,要有科学的根据和充足的论据,要用辩证法的思想去看待问题,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想象。如果不是以这种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就会闹出许多笑话。”吴连枝举了解释八极拳六大开的例子,“有人说六大开是套路,这是不对的。六大开是八极拳的理论基础,它是指八极拳的六种劲别:顶、抱、掸、劈、胯、缠。这是八极拳的核心。八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这六种力的合成。所以,六大开不是套路,而是理论。” 讲到八极拳的源流和理论,吴连枝是滔滔不绝。他说从八极拳门派创立以来,数百年来,历代传人都有发展,“比如我的祖父吴会清充实了八极拳的套路,加入了黑虎拳、飞虎拳、梢子棍、三节棍、虎头钩等套路,我的父亲吴秀峰又把八极拳小架从一路发展成十二路。到了我这里,则是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八极拳的发力原理。” 吴连枝讲到在日本教授八极拳时,就有人提问为什么八极拳的发力大?他就用人体力学和运动学的理论解释八极拳的发力要求跺、碾、闯。跺是身体下沉,使反作用力加大;碾是身体中心为轴旋转,产生离心力;闯就是向前加速运动。这三种力合成,再加上意气合一,所以八极拳发力就大。“这种解释让外国人很容易接受。在现代社会,武术要发展,就不能局限于过去的理论,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充实武术理论,这样古老的八极拳才能在新世纪焕发青春。” 吴连枝说他准备在孟村建设一个八极拳培训中心,广开门徒,传授八极拳。“过去八极拳门比较保守,有的套路根本没有外传外,我要打破这个传统。”他还要着书立说,把自己的平生心得和八极拳的古老绝技都奉献给社会…… 吴连枝缓缓地谈着,言语中表现出了热爱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拳拳之心。
这些够了吧?呵呵……本人的原则是有免费的就用免费的!!
7. 中央国术馆的国术大师
刘云龙(1885~1975年),男,江西省永新县西乡洋口村人,师承湖南南岳衡山铁佛寺主持王超英,擅长铁砂毒掌及五佰钱点穴术。
严度万(1887~1975年),男,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门外人。师承家传武技,擅长软、硬气功及空手入刃术、圈步撞法。
童仁富(1868~194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童家营人。师承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擅长死五毒与五凤齐鸣十八连环母架。
肖锦章(1889~1969年),男,浙江四明人。师承不详,擅长虎啸金钟罩与浑元五行手,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卫队武艺教官。
伍任福(1870~1959年),男,江苏省淮阴市人。师承李德贵大将军,擅长死五毒与板功八大线架。
徐立春(1885~195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东花洞人。师承清代光绪元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擅长五毒垒塔四重合形大法及八仙剑。
佟忠义(1879~1963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搏击与摔跤。
章麒麟(1890~1980年),男,山东省菏泽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潭腿、流星双锤,15岁起便随父其闯荡江湖。
韩庆堂(1901~1979年),男,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及伤科诊疗。
韩会清(1886~欠详),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八极门名家张景星等,擅长青龙偃月刀等。
张本源(1899~197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四路查拳等。
张金江(1892~1967年),男,江苏省句容县人。师承童仁富,擅长死五毒及武当六路交手等。
李元智(1903~1972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陈玉山、傅万祥等,擅长八极拳、梅花单刀等。
高振东(1879~1960年),男,河北省雄县人。师承程子和、马玉堂、王芗斋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
郭长生(1876~1967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刘玉春,擅长白猿通臂拳及苗刀等。
张英振(1876~1977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朱国福(1897~1968年),男,河北省定兴县人。师承张长发、李存义、张占魁等,擅长形意拳、武当昆吾剑及铁砂掌等。
傅振嵩(1881~1953年),男,河南泌阳县人。师承陈延熙、贾凤鸣等,擅长陈式太极拳、八卦掌等。
李书海(1899~198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李家岗人。师承李松如、于振声等,擅长五毒垒塔四重绝、大小梨花枪、武当六路交手法等。
赵连和(1900~1973年),男,河北省景县人。师承不详,擅长十二路潭腿、地煞剑等。
马承智(1888~1977年),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师承黄树生、王兴隆等,擅长北少林拳、八极拳及中国式摔跤等。
马金镖(1881~1973年),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白子敬、杨鸿修、沙正清等,擅长洪拳、查拳及铁砂拳等。
马英图(1897~1956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张拱辰等,擅长通臂拳、劈挂拳、八极拳等。
米连科(约1895~1971年),男,陕西省渭南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红砂手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张洪之(1881~1969年),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师承家传,擅长软、硬气功及易经等。
徐宝林(1901~1977年),男,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查拳、三义刀等。
孙琨(1900~?),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师承不详,擅燕青拳及擒扑散手等。
胡炯(1900~1979年),男,湖南省平江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猛虎下山拳、三义刀及伤科诊疗术等。
韩儒瑛,男,其他不详。
陆林(1890~197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师承李德贵、李书文、李凤岗、金佳福等,擅长五毒垒塔、十八罗汉功及雁尾单刀、南派少林八法门洪拳六路等。
阚莺莺(约1909~1989年),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轻身腾跃术、五毒垒塔、鸳鸯响金镖等。
王子庆(1899~1980年),男,河北省柏乡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及北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罗玉(1903~197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罗家涯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武当君子剑等。
关福全(1899~1982年),男,山东冠县人。师承不详,擅长五形混发绝手、风波扫秦掸尘、武当太极十三式等。
顾汝章(生卒名字等欠详)男,少林拳高手,擅长黑砂手等。
郑金娜(1903~不详),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不详,擅长柔术与棉花缩骨术及雁尾单刀等。
张衡庆(1868~1950年),男,山东省枣庄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与地趟拳、地术犬法等。
李运智(1889~197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猴拳、白猿刀等。
王子章(1901~1977年),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五路查拳等。
齐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北少林拳。
陈子荣,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师承不详,擅长陈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
杨松山(1906~1985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王维翰、王丹忱、马蔚翰等,擅长查拳、华拳、洪拳、形意拳等。
杨兆清(1883~1936年),男,河北省永年县人。师承家传,擅长杨式太极拳与太极打手等。
刘崇峻(生卒年不详),男,四川省广汉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铁砂掌及龙拳等。
郭锡三(约1897~1978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青萍剑等。
华风亭(约1899~1979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鹰爪力与中国式摔跤。
陈子隆(约1889~194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十二路潭腿、八极拳等。
田兆麟(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杨少侯及李存义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太极拳等。
龚润田(约1887~1970年),男,河北省辛集县人。师承家传及吴会清、吴鉴泉等,擅长铁砂掌、八极拳、吴式太极拳等。
刘鸿庆(约1897~1979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清代太原府李德源总教习,擅长五毒垒塔及雁尾单刀、哪咤闹海干坤圈、武当君子剑等。
杨法武(约1899~198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不详,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滋茂(约1899~1984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与李德源等,擅长五毒垒塔、形意拳、八卦掌、梅花双刀等。
张瑞堂(约1898~1979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马庆云(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椿年(1894~1976年),男,河北省某县人。师承陈殿福、傅海田、杨澄甫等,擅长北少林拳、杨式太极拳等。
李玉山(又名李琳春1881~1957年),男,河北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燕青拳、青萍剑、太师鞭等。
史布清(1899~1958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于振声等,擅长铁砂掌、查拳及伤科诊疗等。
曹砚海(1899~1938年),男。师承不详,擅长武当太乙拳、六合拳、燕青拳等。
8. 张震的八极拳师父是谁
张震的八极拳师父是王世泉。
2015年演员徐光宇拜师八极拳第八代传人王世泉为师,同时,徐光宇也与早年拜师的张震成为同门师兄弟。
人物介绍:
王世泉(1948年1月31日—)北京市东直门外东坝河人。现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经济委员会委员、全球功夫网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华园武术培训中心董事长、吴彬世泉北京国际武术俱乐部董事长、北京市武协八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武术八段。
9.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
王中泉、李书文、孙亮亭
清光绪年间,王中泉到北京帮助族兄王中山戳杆教徒。王中泉精五虎擒羊棍(即八棍头),在北京九门挂棍无敌手,后担任镖师。江湖有“神棍”王中泉之誉,八极拳立足北京,王中泉之功也!李书文出师后到北京与王师兄会合,兄弟二人遂名噪北京城。二人名望日高,皆被聘请为清军武术教习。李书文被天津小站袁世凯北洋新军练兵处聘请为武术教习,从此他和军队结缘,一生大多在军队中任军将教习。李书文在天津与各门高手进行无数次拳、枪较量,战无不胜,江湖人称“神枪李”。八极拳立足天津,“神枪”李书文之功也!
张景星、王中泉、李书文载誉“中华武士会”
清宣统二年(1910年),同盟会会员叶云表、马凤图(张景星徒)在天津组织“中华武士会”,团结武林人士反对清朝统治。得到武清“鼻子李”李瑞东先生的支持,李人格高尚武功精湛,在武林界德高望重。李瑞东、李存义、李书文纷纷莅津创办武士会。“鼻子李”李瑞东与“神枪”张景星金兰交。遂导致张景星亲与徒王中泉、李书文及再传弟子张德忠、崔长友、张子林、霍殿阁、高熙臣等到天津,任职武士会教习。祖孙三代艺惊武士会享誉津门。
李书文、霍殿阁
1907年后,许兰州任清军标统驻守齐齐哈尔一带,其部下管带任国栋、帮带陈富贵皆酷爱武艺,三人义结金兰。许兰州于民国成立前升任协统,1914年升任黑龙江陆军中将师长,当时与奉天27师长张作霖并列。1916年任黑龙江省帮办,1917年由于政治斗争失败到奉天投奔张作霖。1920年被委任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长,后又任剿匪总司令等职,直到1924底年奉军入关。李书文游天下,到北洋军任教,唯与许最投缘。1907年—1917年李携徒霍殿阁在许部任武术教官,同时李也是许将军之长次子许家福、许家禄的家庭教师,许之子与李的过继子李萼堂及武童徒孙刘琪瑞一起督教。1917-1924年李、霍师徒二人仍被许将军聘请到奉天奉军中任武术教官,也被海军司令沈鸿烈、少将旅长张骧武等聘为教官。1920年以后,李的师弟张毓衡把弟子魏鸿恩、魏鸿滨、董义清、董惠庭、刘汉周送给李深造。霍殿阁的弟子高香亭、霍庆云、刘子鸣、边廷杰等也到奉天许将军部队,在加上原来的许家福、许家禄、李萼堂、刘琪瑞,形成一个群体。
神拳王锡庆
王锡庆(1889—1962)有 “神拳” 之美誉,亦罗疃李氏八极的重要传人。王自幼喜武,先拜李大忠之徒杜凤元为师,杜见其肯下苦功,即尽心教授。王锡庆基本功十分扎实,一套八极架练了七年,才学其他拳、械、六开、八招之类。后经杜凤元介绍又拜李贵章为师,使其技艺更上层楼,日臻完善。王锡庆好武几近痴迷,练起功来常常废寝忘餐,致使种庄稼荒了地、养牲口饿死驴,只要说起“把势(方言,此处指武术)”就忘了要办的正事。去罗疃学艺十八里路,往返练着拳走,功夫之深可以想象。他习武注重实用,反对华而不实,经典语言是:“我不管你名气多大,就是皇上的二大爷来了,咱们也得试试。”“宁让人打死,也不让人吓死。”他为师门惩治不义之人的故事,被传为武坛佳话(欲了解详情,参见《神拳王锡庆》一文)。
王锡庆之子王金亭、王金强、王金声、王金武、王金华均从父习武。王金亭曾在唐山国术馆任教;王金强功夫也十分了得;王金声在北京是着名武术教练:王金武现在村里办有八极武术社,王金华之子前不久还参加了北大国际武术论坛。王锡庆的传人还有李贵恒、李赞州、黄秀岭等二十余人。
韩化臣、马凤图、马英图传艺、换艺沈阳城
民国初年马凤图在沈阳进行革命活动。1915年邀请师兄韩化臣(惠卿)、二弟马英图一同赴沈阳。韩任职高等巡警学校武术教官。马凤图等在沈阳传授八极拳、劈挂掌的同时,与号称“关东三老”的郝鸣九、胡奉三、程东阁金兰交,互相交换心得,成为武林佳话。这样三兄弟凭借精深的武功、开阔的胸襟,很快就誉满沈阳城。
霍殿阁担任末代皇帝武术教师
1924年底奉军入关,李景林将军任直隶督办,聘请李书文、霍殿阁等为军将教官,并让霍庆云当他的门面徒弟。这样,李、霍师徒在天津盘桓于许兰州将军公馆和李景林将军行辕。霍殿阁也有“神枪”之功,大枪点苍蝇而墙壁不留痕迹。霍殿阁吸收了仙道高真人的终南山大架太极拳、龙形直八卦、倒双钩、八卦剑、泥球功、掌板功、绷弓功等,充实八极拳功法。1927年在许兰洲、商衍瀛的推荐下就聘于末代皇帝溥仪。日本武士不服气非得比试不可,霍携弟子霍庆云赴张园打败日本武士。溥仪遂聘霍殿阁为他的武术老师,霍庆云、高香亭、边廷杰、刘子鸣、刘琪瑞、刘金山、魏鸿滨、边廷彬、李子昆等为贴身护卫。许兰州将军创办河北国术馆后,特请霍创办天津35国术馆地点在河西区。霍每星期天乘车莅临教授,平时由弟子刘子鸣代师传艺。由于是霍开馆授徒,津门子弟从学者甚众,成名者有:赵玉亭、绿文资、许禹声、孙玉龙等。霍担任皇帝武师树大招风,各派名家来访者无数,霍未有败绩,遂艺惊津门。李景林将军任南京国术馆副馆长,素知霍功纯艺真遂竭力邀请霍担任少林门长,霍因为担任溥仪武术教师,不愿就聘。
韩化臣(惠卿)、马英图名满宁、沪、杭
1926年马凤图、马英图昆仲跟随冯玉祥、于右任、张之江诸先生赴西北,后来马凤图先生客居兰州,大西北的八极拳、劈挂拳传播广泛,马凤图先生之功绩也。1927年马英图跟随张之江将军到南京,帮助张将军筹备创立中央国术馆,韩化臣被聘为教授。1928年第一次国术考试,马英图和师兄韩化臣及韩之弟子赵树德、李学义、赵荣林亲赴擂台,韩、马、李名列优等。王中泉之弟子王化成、田长泰,李书文之弟子柳印虎、孟宪忠也参加28年国考。后来赵树德、孟宪忠、魏鸿滨等被聘为国术馆教习。赵树德、赵荣林担任黄埔军校国术教官。韩、马二人专门主持国术比赛,是国术馆中最有实力的技击高手,是中央国术馆的台柱子。八极拳被列为中央国术馆必修正科,韩、马二先生之功劳也!
王化舜、王化成传艺京南廊坊万庄镇
王氏兄弟万庄镇人,家殷实崇尚侠义。“神棍”王中泉由北京返乡,行至万庄镇染病,被王氏兄弟所救,王中泉深受感动,收二人为徒,遂传下一支系八极拳。王氏兄弟深得王师真传,王化舜有京南“杠子王”之誉,王化成1928年参加国考。
李树森、李树云传艺唐山、天津
1920年李大忠之重孙李树森、李树云到唐山开设八式房,开始传授八极拳。20年代末正式成立唐山国术馆,广泛传播八极拳。李树森有“神枪”之名,深得李家嫡传,功夫纯正技艺超群。后到天津洋行国术馆任教习,也享誉津门。
马凤图传艺兰州
马凤图先生客陇对所学古典武艺提炼升华,形成了劈挂、八极拳、戳脚、翻子、通臂诸拳种精华的“马氏通备”武术体系。马先生有四子:颖达、贤达、令达、明达,皆继承父辈武术传统和人格传统,活跃在当代武坛。他们不遗余力的呐喊,谨守古典传统武术文化。同时对当代官方的“体操武术”和民间武术神秘化泛滥进行深刻的批判,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许家福、许家禄传艺北京、天津
20年代末许兰州将军创办华北国术馆,许家福、许家禄、李萼堂、刘琪瑞任教习,李书文担当顾问,所收弟子皆拜许家福为师。河北国术馆培养学员众多,其中许之入室弟子以鲍有声、张世忠、吴玉昆、王绍先为着,号称“四大金刚”。
李萼堂传艺长沙、邵阳
李萼堂先生神枪李书文之过继子,1922年任奉天骑兵旅教习,25年任李景林将军军中教习,27年与师兄魏鸿恩、徒侄刘子鸣一起任海军司令沈鸿烈旗舰教习,29年后任河北国术馆、山东国术馆教习。1931年与万籁声、顾汝章等应湖南省主席何键之聘,任湖南国术馆主任教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问题”居邵阳,以正骨推拿为生。传子李志成徒邓敏、孙绍安、刘哲青。
霍殿阁、霍庆云叔侄传艺东北
1931年溥仪到长春建立伪满洲国,霍殿阁及数名弟子随行。溥仪继续让霍殿阁任其武术教师,霍庆云(侄也是过子)、高香亭等任御前侍卫。霍氏师徒在伪满洲国期间,与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高手、蒙古摔跤高手进行无数次比试,均战胜之。霍殿阁在长春开场授徒弟子有:曲一心、李维周、雷振江、霍青峰(子)李树楠、陈金
财、尹庆和、宋碧山、王玉湖等等。后来霍庆云又继续大力传播。40年代后期陈金财、尹庆和传八极拳于沈阳形成较大规模。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的八极拳以霍庆云、陈金财二人为主。霍传八极拳形成巨大规模,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霍氏叔侄之功也!
韩化臣(惠卿)、李学义、韩洁泉师徒传艺山东济南、枣庄、青州、沛、蚌端口。
韩化臣于20年代在枣庄中兴煤矿任护矿大队队长,收弟子李学义、赵荣林等。韩之子洁泉自幼与父亲和师伯张毓衡、李书文习武,后随父到山东枣庄煤矿工作。韩化臣、韩洁泉、李学义在枣庄地区传播八极拳,形成一定规模。韩洁泉之女韩振阁(凤阁)继承父技,70年代在沧州比赛屡名列前茅,枣庄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李学义之子李道轩,在枣庄、蚌端口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其弟子在蚌端口一带颇众。
魏鸿恩、魏鸿滨传艺秦皇岛
魏氏兄弟罗疃村人,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20年代二人又跟随李书文、霍殿阁游沈阳、京津、山东等地。魏鸿恩任青岛民国海军教习;1929年(民国18年)魏鸿滨就聘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习。抗战爆发后,魏氏兄弟客居秦皇岛。魏氏兄弟传人着名者有王茂林、李恩义、耿学森、朱庆昆、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等。魏鸿滨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秦皇岛市武协副主席。
张子亭传艺天津
张子亭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在天津传徒、王书方、陈兴泰、李维真、叶连仿、王洪清等,影响较大。
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文、孟宪忠、边廷杰、王茂林、霍青峰传艺沧州东南乡。
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清、董以文为韩化臣、张毓衡、李书文三师之徒;孟宪忠为李书文徒(姑爷子);边廷杰、霍青峰为霍殿阁徒、子。赵树德、孟宪忠任中央国术馆教习,赵树德担任黄埔军校国术教官;韩洁泉、董以文担任***干部训练所国术教官;边廷杰担任奉军教习、溥仪贴身侍卫;霍青峰担任国军连长、技术教官。都有所谓“历史问题”,被划为“四类分子”。他们为了民族国术的传承不绝,在高压下教授了一批弟子。赵树德传崔成彦、郭金栋、郭金灿、王海义、赵梦林、赵梦臣、李国新、郭振盛;孟宪忠传子。。;韩洁泉传韩振阁、韩振江、韩振德;董以文传杨兴震、张志环、杨道声、李恩祥;边廷杰传贾金林、霍树新、张恩荣、张清荣、朱宝良;霍青峰传子霍树新徒李景环等等。
李赞臣、李良臣兄弟传艺济南、天津
(1)李赞臣(1911-1995),随李贵章、李万成父子学习。17岁参加盐山武术比赛获第一名,1935年曾任东北军一部国术教官。抗战爆发后到济南开场授徒,创设国术社。从53年起,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均获金奖。李在济南担任武协副主席,其弟子有:乙立清、孙远忠、宋学恩、田延滨及子李安侠等。使罗疃“李家”八极拳在济南之流传。
(2) 李良臣(1917-1989),随李贵章、李万成父子学习。1950年定居天津。先后任教红旗武校、天大、南开武术队。1953年在天津武术比赛夺魁,1956年在北京武术比赛获优秀奖,1979年在南宁武术观摩会获一等奖。李曾任天津武术协会委员,八极拳研究会会长,河东区武术馆馆长。其子李燕侠、李剑侠承其艺业。
王金声传艺北京
王金声大王庄人,是王锡庆之子。金声幼随父习武,为深造八极拳,金声18岁到唐山国术馆随李大忠之重孙李树森精研三年,其艺大成。1947年到北京谋生,在一次武术比赛中引起轰动扬名北京城。1953年至1959年所有全国、地区武术比赛均获一等奖,奖章30余枚。在贺龙将军推荐下,王担任北京武术学校教练。王在北京传播八极拳,入室弟子40余人。
刘云樵、李元智传艺台湾岛
刘云樵沧州集北头人,刘府被誉为:“状元府”、“将军府”,与南皮张之万、张之洞府第并列,沧州有:“南皮张,北头刘”之说。刘8岁时,其父请来威名赫赫的李书文为家庭教师,李严格督训10余年,有“小霸王”之誉。刘弟子众多有:梁纪慈、徐纪、苏昱彰、黄义男、郭肖波、金立言、刘大新。(台湾) 李元智沧州人,六合、燕青名家佟忠义之女婿。在中央国术馆随韩化臣、马英图习罗疃八极拳,李自称是他一生最佳心得。李毕业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教官,将韩马二师的八极拳在军中传播,称之为“莒拳”。
郝鸿昌传艺南京中央国术馆、上海
郝鸿昌原来即随父习练老架八极拳、劈挂掌、二郎拳,1929年考入中央国术馆,又拜副馆长张骧武将军为师深造“神枪”李书文传授的八极拳、劈挂掌。1932年留馆任教,1933年第二次国考中,郝获无级别擂台赛第一名。郝以精湛的武功成为国术馆后期的台柱子深得馆长张之江将军的偏爱,1946年升任国术馆教务长,1948年国术馆解散。一直跟随张将军至张逝世。闲居上海30年无人问。1983年5月,南昌武术观摩大会,总裁判长马贤达、大会仲裁温敬铭、何福生亲自前住郝老居处拜访郝。郝秉承张之江将军国术强国强种之鸿愿,任上海工人武术队顾问兼总教练、上海精武体育会武术队总教练兼散手教练。1980年郝鸿昌老师重出江湖后,继承张之江先生的遗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培养下一代武术人才作贡献,亦使中央国术馆改编后的经典四十八式硬开门八极在上海得以传播。其亲授的八极拳上海主要传人有:郝凤岭、吴定国、张傅仪、严龙兴、曹志诚、周全、葛强、王伟之、吴玉明、吴俊彦、周庆祥、陈恩溢、钟伟其、张文清、顾凯明、顾敏钦、滕克诚、潘志和、周惠本、刘长发、吴铁帆、袁沛成等。并任上海工人武术队顾问兼总教练、上海精武体育会武术队总教练兼散手教练。
赵荣林传艺湖南国术训练所、中央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河北文安县
赵荣林(1908-),文安县赵村人,在山东枣庄中兴煤矿,成为韩化臣得意的门徒。随师进入中央国术馆。1928年10月,在南京国考)赵脱颖而出。1929年毕业分配到山东省国术馆任教,继任湖南国术训练教练。1939年底,赴江西瑞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三分校,被吕骥任命为军校少校教官,执教五、六年,送走四期军官毕业生。1953年,回到了文安老家务农,他的弟子如王寿增、李银平、郝忠祥、李建国、张焕山、李串连等。
10. 八极拳中国传统拳术中号称杀伤力最大的,也就是最强悍的。谁知道八极拳的跟其他武术和格斗术的战史。
神枪李书文: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地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他的族人乡亲人,常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棵棵檩条挑到房山上。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袁世凯的卫队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刹那间,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施枪刺壁蝇之绝技惩罚了他。众人惊愕,伊藤大怒,挥起日本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李书文大枪一抖,将刀崩飞,再顺势一枪“泥鳅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 众人惊天动地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只见李书文进出如闪电,退守如矢箭,大枪一抖如蛟龙出水,左刺右挑,顿时血肉横飞。顷刻间,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甩出演武大厅之外。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俄国着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我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京、津两地武术名手与其较技,均败。李书文的二师傅张景量时为天津“中华武术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当时李书文正在入里侍候卧病在术的大师傅黄士海(因黄士海无子,由李书文养老送终)。见信后,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于是双手抱肩,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李书文义愤满胸,怒发丹田,随手一记“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未等马洛找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众人观呼,延臣大喜,联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李书文因师傅黄士海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宣统皇帝及众朝臣无奈,赐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奖。1918年,李书文应奉系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作客。激怒了早欲与李书文较技的日本武术教官冈本、村野等。冈本向张作霖提出:要与李书文比武较技,条件是:如李书文赢了,由李书文在此任教官,他们日本人统统走;如李书文输了,必须马上走人。张作霖也想见识一下李书文的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么邪乎,于是用眼神征求李书文的意见。 李书文看到张作霖之意,对日本人的挑战早已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说:“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入土的糟老头子,日本人伤了我无所谓;但如果我伤了日本,日本当局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干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哪一方伤残,都不要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张作霖见过冈本的功夫,暗想:李书文已50多岁,老不讲筋骨为能,怎么能伤害得了冈本;如冈本伤了李书文,大概也不会致命,我是大帅,对许兰州也有交待。 于是同意双方立下生死文书,李书文走下场与冈本对峙。立了生死文书的冈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挥动双掌,恶虎擒羊般朝李书文颈部击去。李书文迅速侧身躲过,顺势一掌,击中冈本肩头,冈本的肩胛骨立即粉碎。众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气,还要与李书文较量,被张作霖制止。李景林在天津任督办时,曾邀李书文来津教授将弁。在此期间北京武术界因久闻其大名,心中不服,选武艺最精者二人,赴津与其较艺,李书文逊谢,并由李景林设酒款待之。酒间,来者终请一试,李不得已撤席,双手抱拳,曰:“请!”乃进步一掌击其前立者,并往下微按,对方头顶受掌,“头入于项内,而睛出眶尺许”。后者复欲较,李抱拳曰:“请!”仍以掌扑其头,那人头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节脱。1923年的一天,李书文从河北老家沧县前去许兰洲公馆(天津市河北区瑞安街六号),由霍庆云先生随同前往。馆内有位从山东枣强县请来的拳师李文波,绰号“神掌李”。二人见面,畅谈中国武术。李文波话中口气太大,看不起短小瘠瘦的李书文,便提出较艺。李书文婉言辞之,李文波疑其徒有虚名,便使出神掌之功,直指李书文的胸部而来,李书文刹时缩身,只用八极拳中的一个翻背掌的着数猛击而出,正击中李文波的腹部,李文波被击悬空飞出三丈多远,撞在客厅的墙上,落地吐血,后服七副汤药不治而死。因为李文波是李景林的父亲请来的,李景林为处置后事,用去现大洋三千多元。北京武师刘得宽,因武艺高深,曾在燕京名噪一时,获有燕京“赛九城大枪刘”之称。他闻之李书文的大名,便专程到天津拜访。二人谈毕,便又试艺。当时刘得宽年龄大,看李书文太年轻,有不服老的劲头。刘得宽拿起大枪就往李书文面前扎去,李书文来得更快,一招“劈袖”,就把刘大枪的前把批掉,随之轻轻一拨,刘即腾空转了圈,李书文向其背后连刺三枪,刘得宽无法招架,立即抱拳认输。 1930年底,有人到李书文面前挑拨离间说黄之洞在背后骂李书文,煽得李书文火冒三丈,怒气顿生,立即找到黄之洞,既未问话,更未论理,对着黄当胸就是一个“撑锤”冲拳,同时口中报名“黑虎偷心”,黄之洞则本能地一闪躲过,但来不及躲过,李书文接着报名“泰山压顶”,对着头顶百会穴的一个“探马掌”,黄立即口鼻出血倒地,仅几分钟,黄即气绝身亡。
溥仪的保镖霍殿阁:溥仪赴东北当日本的傀儡皇帝,霍殿阁、孙桂林、霍庆云、高香亭、刘子鸣、边廷彬、刘金山、李子昆等随至长春。日本人为了牢固地控制溥仪,也想击败溥仪身边的武士。多次派剑道、空手道、柔道高手来伪皇宫比武。有空手道高手三人,限制霍殿阁不许击打,霍殿阁应允。比武时霍殿阁如鹰行、豹旋,日本空手道高手每次进攻都难击其身,最后霍殿阁伸指一按,对方应手而倒,大汗淋漓。日本人进伪皇宫,无视溥仪存在,将轿车开到溥仪办公楼前。霍殿阁欲为皇上争“面子”,一次日本人开车欲进,霍殿阁不让进,日本司机强行驶入,霍殿阁右手一提轿车尾部,轿车后轮悬起,难以前进,霍殿阁为溥仪争了点“面子”。
宣统年间溥仪的保镖霍庆云:1927年随师霍殿阁赴张园打败溥仪日本保镖,霍庆云、高香亭、刘子鸣、边廷杰、魏鸿滨、刘金山担任溥仪护卫。1931年底随溥仪到东北,继续当伪满皇帝溥仪贴身护卫直至1945年溥仪被苏军俘虏。 在天津张园、静园当护卫期间继续苦练,和刘琪瑞、高香亭 、边廷杰、刘子鸣等镳劲下功夫。晚上当值拿大杆子去,一练就是一个通宵,大杆子八斤多重丈余长,霍单腿起伏每撇抖250下。一次,大头鞋钉子扎入脚跟竟浑然不知。滑大杆子车轮战,功夫精纯,拔抱、拥挫、抽撤、带环之法精妙。霍练得罡气布体,架子如铁板似的,师兄弟接拳都说打霍就象打在铁墙上一样,故“铁架子”之誉。 在伪满洲国期间,蒙古王公带蒙古摔跤王与霍比试,蒙古跤王力能摔倒公牛,霍千斤坠一站,任凭摔跤王搏摔纹丝不动,溥仪让跤王击霍三下,霍似稳如泰山,溥仪让霍击蒙跤王三下,跤王不敢,当场认输。 日本剑道高手来长,藐视中国武术,霍与之比,霍不戴任何护具、头盔,手持竹剑,日武士戴护具、头盔双手举钢剑劈刺,霍之竹剑撩崩敌手腕,日武士钢剑落地腕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