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十三陵神道那房子叫什么
扩展阅读
广州哪里编脏辫 2025-07-01 18:32:32
广东深圳到河源多少公里 2025-07-01 18:11:17

北京十三陵神道那房子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1-24 10:59:52

1. 十三陵石牌坊是什么材质的牌楼

十三陵石牌坊是汉白玉石材质的牌楼。明代北京十三陵神道前的石牌坊,位于十三陵陵区的最南端,它建置于明代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全部由汉白玉石材料雕制而成,洁白晶莹。牌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高达14m,宽度将近29m,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牌坊。

2. 明十三陵攻略

明十三陵现在开放的景点有定陵、长陵、昭陵、神路,具体票价如下(旺季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为当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联票:包括这四个景点,旺季成人票130元,半价票65元;

定陵:旺季成人票60元,半价票30元;淡季成人票40元;

长陵:旺季成人票45元,半价票22元;淡季成人票30元;

昭陵:旺季成人票30元,半价票15元,淡季成人票20元;

神路:旺季成人票30元,半价票15元;淡季成人票20元。

十三陵有“地上看长陵,地下看定陵”之说,长陵是永乐皇帝的陵墓,最值得一看的是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主要看的是地下宫殿,也就是地宫,里面可参观一些文物。

游十三陵最好自驾,上午看长陵和神路,下午看定陵,(昭陵可看可不看),玩这三个景点可以买联票。中午可以在附近吃特色宴,如康陵春饼宴。

(2)北京十三陵神道那房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参考资料:明十三陵-网络

3. 明十三陵的神路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着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4. 明十三陵有什么建筑特点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从明成祖朱棣选为陵址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陵园经过不断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完美的明代最大的陵墓建筑群。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势磅礴的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整个陵区得天独厚,雄伟壮观,范围约四十多公里。

整个十三陵陵区共用一条神道为引导,以后又在大红门外约1300米处增建气势宏大的石牌坊一座,前推了陵区起点。石牌坊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形式。“楼”就是屋顶,五间上各一座,各间之间及全坊外侧也各一座,大小相间,高低错落,轮廓丰富,通宽达3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

在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合葬的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朱棣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帝王。他曾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等负责召集天下文土三千人,编写了举世无双的《永乐大典》,并亲自为此书写了序。这部举世空前的大部头类书,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的宝库。他还派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遍历亚非大小三十余国,促进了明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陵园纵贯南北,由三个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从石碑坊到棱恩门。石碑坊位于十三陵神道最南端,为汉白玉雕刻而成,晶莹光洁,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蓝天,下接白云,远远望去犹如天地间浮沉的一朵彩云,又好似神话传说中的南天门。

石碑坊北是大红门,它是陵园的门户,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庄严雄伟,浑厚端庄。黄色的琉璃瓦顶与朱红色的门墙交相辉映,色彩协调,诱人遐想。

大红门北面是长陵碑亭,碑亭虽名为亭,体量却十分巨大,各面达26米,高22米。有一通龙首龟趺石碑,记叙了明成祖一生的经历,都是歌功颂德之词,这也是十三陵中唯一有文字可训的碑亭。碑亭四角各有一个华表,底座和表身浮雕蟠龙纹和流云纹,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归”,意思是希望君王不要贪恋深宫,应该走出去了解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连忘返,早日归朝,免得国事无人处理。亭北石砌神道长1200米,两旁相向列石柱、石兽、石人共19对。神道北端以并列的三座石棂星门结束,门间有短墙。自此以北,长陵尚有4公里多再无设置,有如面中空白,以虚代实,更加含蓄。

第二院落是棱恩殿,是“藏衣冠几杖,起居荐藏物”的地方,也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大殿全部建筑用珍贵的楠木建造,体量横长,而且都是白台红墙朱柱黄瓦,一派皇家气象,经过五百多年风雨剥蚀,尚未倾斜变形,充分表明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在院庭内外满植松柏,气势萧森,有很强的纪念性。

第三院落由内红门与明楼等组成。方城明楼为砖石结构,体量竖高,作城楼形式,与棱恩殿形成鲜明对比。内红门是棱恩殿和宝城之间的一座门楼,因为接近朱棣的陵墓,所以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显得深沉、肃穆,使谒陵的官员走进门内即产生一种诚惶诚恐之感。

长陵建筑雄伟、肃穆幽深,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