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市建成多少年
扩展阅读
广州涂装滤芯有哪些品牌 2025-07-25 08:10:31
杭州叉车电子档位在哪里 2025-07-25 07:40:48

北京市建成多少年

发布时间: 2025-07-24 03:55:05

A. 我国北京建成_年,统一王朝的都城有_年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央直辖市,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简称京。位于中国北部偏东,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与河北省和天津市毗邻。面积1.68万平方千米。辖16区2县。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和七大古都之一。古代称蓟,春秋、战国为燕国都。唐属幽州。辽时称燕京。金时称中都。元为大都。明清称京师,通称北京。1928年称北平。1949年改设北京市。地处平原和山地交接地带,永定河冲积平原上。北部、西部分别为燕山、太行山山脉,北连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为华北平原。东北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大海坨山海拔2,334米,为北京最高峰。矿产资源丰富,包括京西煤矿、密云铁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河流属海河水系,较大的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密云水库为北京主要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来源。地带性土壤以褐土为主。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蔬菜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工业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学、纺织、食品等为主。交通高度发达,铁路、公路、航空线纵横交错呈放射状分布。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一系列研究机构等。名胜古迹有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天坛、香山、长城、天安门等。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将燕地封与召公。由于召公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克是事实上第一代燕侯。燕侯管辖六个部族,在燕地建立统治机构,西周燕国建立。近年考古发现,西周燕国都城建立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这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燕都蓟城春秋战国,大国争霸,许多小国被吞并。战国时,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并立的局面,即所谓战国“七雄”。燕国是最北的一个诸侯国,它东临朝鲜、辽东,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为邻,北与狄戎杂处,即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燕国的都城在蓟,即今日北京城区西南部。除蓟之外,还有“中都”和“下都”。据考证,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区窦店以西,为汉代良乡县城。燕下都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蓟城也从燕国国都转变为统一封建国家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国。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关于北京的建城史,实在是太多了!我记得当初我们导游考试的时候,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进行讲解考核的.如果你有兴趣和时间的话,建议你去买一本北京市旅游局编写的《北京概况》,里面有非常详细地记载。

B. 北京建成多少年历史

3000多年前,在今西南郊永定河渡口附近有个城镇叫蓟城,成为周封燕国都城,蓟便是北京最早的名称。唐时为幽州。契丹人成立了辽,在此建立南方都城,称为“南京”,后又改为“燕京”,至今人们仍用燕京称北京。金灭辽,1153年在此正式建都,名叫中都,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政治中心,中都在今广安门一带,宫殿豪华,街市整齐。1271年蒙古族统一中国,改中都为大都,蒙古人称“汗八里克”意为“可汗之城”,这时北京才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大都城以今北海公园为中心,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北京城区内城的前身。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对大都作过引人入胜的描述。明初改为北平,意为平定北方,永乐年间称北平为北京,1403年定都于此,这是历史上“北京”名字第一次出现,作为首都应称京师,明、清时期,一直以京师称之。民国时期又称北平,1949年再次改为北京,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可久远的燕国对于现在来说可以说是无迹可寻,可北京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期的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当初辽时,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北京只不过是辽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于辽而是始于金。据《金史·海陵纪》记载说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金建都之后改称中都。当时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将燕京定为首都。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6�1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北京市共有18 个区县,现在的区域划分和名称大多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经调整后而确定的。谈及各区县名称的由来,多有掌故。

四个城区的名称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东城区: 位于明清时北京内城的东半部,大部分地区在东直门以内,1958年设区时得名“东城区”;

西城区: 位于内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区在西直门以内,1958年设区时得名“西城区”;

崇文区: 位于外城的东半部,在崇文门之外,1952年设区时得名“崇文区”;

宣武区: 位于外城的西半部,在宣武门之外,1952年设区时得名“宣武区”。

四个城近郊区的得名各有掌故。

海淀区: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之地,并有人定居,被称为“海店”或“海淀”,“淀”是指水聚积之处。以后这一带逐渐形成集镇,故名“海淀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而得名。

朝阳区: 解放初期叫东郊区,1958年改名为朝阳区,其得名源于地处朝阳门外之东。

丰台区: 在金朝时就出现别墅群,名曰“远风台”。明朝时此处已出现村落,名曰“风台村”。另说金代都城有丰宜门,门外设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清朝称“丰台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名而得。

石景山区: 因境内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设区时因山而得名。十个远郊区县原属河北省,从1956年至1958年划归北京市,1960年开始重新定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除密云、延庆两县外,其他八个“县”逐步改为“区”。

通州区: 在金代时设州,是运河北端的终点,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之意,漕运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顺义区: 因隋朝文帝开皇年间突厥率领八部归附(顺从),朝廷将其安置之地命名为“顺州”。另有一说是顺义的“顺”是根据地理形势(地貌)而得名的,顺义县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盘,四周为平坦的田地,磨盘之上亦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顺以此得名”。

平谷区: 因其地形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而得名。自汉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县,是北京区县中最古老的名称之一。

怀柔区: 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房山区: 在金定都后,于大房(防)山建陵寝,后置“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门头沟区: 原名京西矿区,1958年设区时,因圈门至风口鞍这条沟叫门头沟,故因沟得名。

大兴区: 在金代设大兴府,意思是宏大而兴盛。元忽必烈把大兴府的治所迁到今天的东城区大兴胡同。清时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界,东城及东郊属大兴县。

昌平区: 于西汉时在此设昌平县,名称来自汉代的昌平侯,为昌盛平安之意。据《昌平山水记》所记:“汉齐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于此。”说明昌平的地名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

延庆县: 早在战国时期就设立了县,名“居庸”。元仁宗年间更名为龙庆州,明永乐年间设隆庆州,明穆宗朱载垕登基后改年号隆庆,由于避讳而改名为延庆州,民国年间改为延庆县。

密云县: 于春秋时在此建渔阳郡,东魏时因临近密云山(今河北省丰宁县境内的云雾山),得名“密云郡”,以后曾被称为“檀州”、“密云县”等。

C. 北京市历时多少年建成

北京市是一个历史名城,经历了600多年建设建成的。

D. 北京有几个朝代在那里建都

北京建都850周年,这是从“金中都”算起的。在金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北京曾做过燕国的都城“蓟”,后来又是辽的陪都“南京”,但为什么把建都的起始点定在了“金中都”? 着名历史学家戴逸对此作了解释。他说:燕国当时只是一个封国,不能称其为全国性政权,而辽的陪都有很多,北京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有到了金,北京才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政治中心,海陵王完颜亮在北京建造城垣、宫殿和民居。完颜亮之所以把都城选在了北京,主要是考虑到当时金的“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很偏僻,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和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而燕京当时湖泊众多,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于是决定迁都,定名中都。金建中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是促进了汉族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交往,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统一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向北方迁移 公元1151年,金开始营建中都,1153年建成迁都,到今年恰为850周年。北京市于宣武区滨河公园内金中都大安殿遗址建立了“北京建都纪念阙”,青龙、斗拱组成的铜巨阙展现了古都文化底蕴。 如果你来到1153年的金中都,很远就能看到高耸的城墙楼阁。进了南面的丰宜门,广阔的御道两旁密植柳树。前边龙津桥,洁白石桥立于潺潺碧水上。不远到了皇城的宣阳门,这御道东西各有廊房百间,到北边又转东西各有廊房百间直到宫城,廊脊上覆盖着碧琉璃瓦,这就是着名的千步廊。再北就是宫城的正门应天门(后改叫通天门),再进去大安门、大安殿。通天门高八丈,宽十一间,门上金钉朱漆,五个门洞。通天门四角有垛楼,东为太庙,西边六部三省。 这叫人想起北宋汴京开封的景象。 1113年,兴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由阿骨打任完颜部首领,练兵牧马。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10年后就俘获了辽的天祚帝,再用两年又攻下了北宋的汴梁城。 金人大军中,有两个阿骨打的孙子,一个叫完颜亮,一个叫完颜雍。他们对汴梁繁华美丽的大城惊叹不已。这个完颜亮正是后来迁都燕京、兴建中都的海陵王。而后来替代海陵王作皇帝的完颜雍就是世宗。 1126年金太宗天会四年闰十一月,金人第二次打到汴京。辽代降臣刘彦进言说:“萧何入关,秋毫无犯,只收图籍。辽太宗入汴,载路车、法服、石经以归,皆令则也。”这样,金人掳了徽钦二宗,把汴京的城池、宫殿描绘下来,将礼器、法服、图书、衮冕、乐器和九鼎、浑天仪、铜人、刻漏、府州县地图和工匠、御医、乐官、演员、妓女全部车载北来。 1141年底,南宋杀岳飞,向金人纳贡称臣。1149年,完颜亮杀熙宗自立,并于1151年下《议迁都燕京诏》,以为金统治大半个中国,而首都仍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偏居一隅不便,决心营建燕京,决计迁都。 完颜亮受过皇室崇尚中原文化的教育,《大金国志》记“金国主嗜习经史,一阅终身不忘,见江南衣冠文物朝仪均慕之。”他熟悉诗书经典,曾出科考试题“忠臣犹孝子”,标榜孝道有利统治。他建巨阙于内城之南,千步廊之东,就是祭祀金代列祖列宗的太庙。他还把祖宗的遗骨迁葬于房山大洪山大红谷,建立金代陵寝,也表示自己特别重视儒家的孝道。《金史》1151年“有司图上燕城宫城制度”,“遣画工写京师(指汴京)宫室制度,阔狭修补,尽以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修之。” 为了仿汴京的中轴线,中都也有南起丰宜门经大安殿到拱辰门的中轴线。设十二座城门:东边的施仁、宣曜、阳春;西边的丽泽、灏华、彰义;南边的景风、丰宜、端礼;北边的会城、通玄、崇智,后添光泰门。命名也用了仁、义、礼、智等儒家用词。 北京这块地方,唐代叫幽州,辽代是南京,也曾热闹繁华一时,是北方少有的大城。但比起汴京的崇丽豪侈就差多了。完颜亮役使民工80万、兵夫40万,从天德三年(1151)开始营建,到1153年3月,“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 建成的中都,大城中稍北为皇城,皇城内为宫城。皇城九里,九重宫殿。主殿为大安殿,露台三层,两旁各有曲水。大安殿北的仁政殿是日常上朝的,东北是太子东宫隆庆宫,北边太后的寿康宫。宫城西有清泉环绕的苑囿,西华门外有西园为御园。1170年南宋使者、诗人范成大亲见中都,记述道:“遥望前后殿屋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而终不近似。”也证实中都的奢侈和学习中原。 此后,元、明、清三朝相继建都于此。可以说,从1153年开始,北京成为北部中国继而是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