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的冬天有黄莺鸟吗
黄莺是雀形目黄鹂科动物。黑枕黄鹂(学名:Oriolus chinensis)为中型雀类。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相似种金黄鹂枕部不为黑色,黑色贯眼纹亦不延伸到枕部,二者分布区亦不同,野外不会混淆。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幼鸟具纵纹。体色艳丽。主食昆虫,也吃果实和种子。树栖鸟,极少在地面活动,喜集群,常成对在树丛中穿梭。叫声悦耳。
别名:黄鹂,黄莺
中文学名:黑枕黄鹂
黄鹂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通常每年4-5月迁来中国北方繁殖,9-10月南迁。
‘贰’ 冬天的鸟儿有哪些
喜鹊、灰喜鹊、乌鸦、麻雀、山雀、斑鸠、啄木鸟等。
1、喜鹊:喜鹊是鸟纲鸦科鹊属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
2、灰喜鹊:灰喜鹊属雀形目、鸦科的中型鸟类。外形酷似喜鹊,但稍小。体长33-40厘米。嘴、脚黑色,额至后颈黑色,背灰色,两翅和尾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长、呈凸状具白色端斑,下体灰白色。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3、乌鸦:乌鸦是雀形目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又叫老鸹,嘴大喜欢鸣叫。为雀形目中体形最大的鸟类,体长50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长喙,有的具鲜明的白色颈圈,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鼻孔距前额约为嘴长的1/3,鼻须硬直,达到嘴的中部。
4、麻雀:麻雀是文鸟科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
5、山雀:山雀属于脊椎动物,鸟纲,是山雀科各种类的通称。小型鸣禽。树栖,主食昆虫及其幼虫,为农林益鸟。常见于平原、丘陵、盆地等,在山地林区数量犹较平原地区的数量多。山雀的羽毛大多以灰褐和棕灰色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着,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业、林业所欢迎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着效果。
6、斑鸠:斑鸠的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 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
7、啄木鸟:啄木鸟是着名的森林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
‘叁’ 小鸟冬天会冷吗它们怎样保暖
小鸟冬天会感到冷,所以鸟类在冬季一般会选择迁徙,飞到南方越冬,直至来年春季再返回居住地。
鸟类迁徙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供应。到了冬季,缺乏充足的食物供给,且下雪之后,昆虫等都逐渐消失,鸟类失去能量来源。
迁徙是一种季节性运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除食物供应外,鸟类迁徙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适宜性。随着天气转冷,鸟类需要在更温暖的地方生活,所以产生了鸟类的群体性移动。
为了寻找适宜的生活条件,具有运动条件的野生动物都要移动。由于绝大多数鸟类能够飞行,鸟类移动的距离相对较大。每年春、秋两季,鸟类都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有规律的大规模的移动。
(3)北京的冬候鸟有哪些扩展阅读:
候鸟可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两种。
前者指在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正值深秋,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
后者指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
北方的小鸟多半是夏候鸟。如灰鹤、斑鸫、燕雀等为北京的冬候鸟。
一般来讲,鸟类的迁徙习性,包括迁徙路线和迁徙策略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不同种类之间变化较大,有时,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常常也有区别。
‘肆’ 北京市有多少种鸟
北京人素有爱鸟的传统。鸟语花香,是人们对环境的美好期望。我们,作为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动物学工作者,对此更是心切。
北京有多少种鸟?蔡其侃着的《北京鸟类志》统计为344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8.9%。其中,147种是在北京繁殖的留鸟或夏候鸟,197种是冬候鸟或迁徙过路的旅鸟。
在40年前,北京是鸟的乐园。市中心太庙(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古柏上,栖息着白鹭;西直门大街旁的树上,鸦巢一个挨一个;颐和园后湖里,众多的草鹭和夜鹭在嬉戏;北京大学的教学楼顶上,成群的灰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然而,这美好的情景,令人惋惜地已成为历史。现在,北京的孩子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一群群飞翔的家鸽,一排排笼养的画眉,以及楼群间垃圾旁的麻雀。在拥有344种鸟的北京,有多少孩子能数出其中1/10呢?恐怕把烧鸡、烤鸭,炸鹌鹑全算上,他们也凑不上来吧!
北京的野鸟日趋减少,使得越来越多的鸟急需保护。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中,见于北京的鸟类就有56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鸟类(225种)的1/4。其中,属于一级重点保护的有白鹳、黑鹳、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大鸨和白头鹤7种,属于二级重点保护的有赤颈,斑嘴鹈鹕、天鹅、勺鸡、白枕鹤及各种猛禽等49种。当我们想起应该保护它们的时候,真不知在北京是否还能找得到它们。我们只知道:白尾海雕曾见于1960年,白头鹤曾见于1963年,白鹳曾见于1964年。
北京的野鸟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少了呢?
1958年“大跃进”年代。一场残酷的、愚昧的人鸟夺食大战开场了。男女老幼,人人上阵,全城内外,处处锣鼓喧天。眼见着一只只小鸟惊恐万状地飞过,直至精疲力竭,坠地而死。那时节,凡鸟就是麻雀,就是“老家贼”,就必须赶尽杀绝。当“民以食为天”和“鸟为食亡”发生冲突时,为使人丁兴旺再兴旺,只好让鸟儿衰亡再衰亡。
结果是,数以亿计的鸟死于非命。而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却是,麻雀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益害程度也不同。在城市,麻雀不是害鸟。在农村,在繁殖育雏期间,麻雀消灭害虫,也对农林有益。
人鸟大战虽然已告一段落,但鸟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却从此一落千丈。所以,在20年后还会在玉渊潭湖畔发生新的杀戮天鹅一案。
北京城市建设是很快的,变化巨大。但同时污染也在加剧。这意味着对鸟的一场新“战争”在爆发,意味着鸟的生存条件在逐渐变糟,鸟的种族灭亡在悄悄来临。
从吃窝头到吃面包,从住平房到住楼房,从烧煤球到烧煤气,从步行到乘汽车,北京人是文明了,进步了,发展了。可是鸟儿呢?它们的嘴、脚、身体结构、生活习性都已高度特化了。它们会飞,可是它们不可能在天上筑巢;它们会游,但它们不会净化污水。眼见着田间、树上到处都喷洒了杀虫剂,大山雀该到哪儿去为幼仔们找食呢?眼见着一片片苇塘被填死,那依赖苇丛为生的大苇莺又该到哪儿去安家呢?
面对着人类无休止的扩张,鸟儿们眼看着自己祖辈的生活地盘被一一侵占,它们到哪儿去告状,找谁去评理呢?在山中无老虎,空中无飞鸟,处处都是人在“称霸王”的地方,怎样才能容得下其他生物也生存下去呢?北京鸟的处境何时才能得到北京人的理解呢?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北京人终于觉醒了。他们认识到:恶化环境、破坏生态,毁灭自然,最终受害的不只是鸟,而且还包括人!人要活,也要让鸟活,不能让鸟在我们这一代绝灭!
1980年10月,“中国鸟类学会”诞生。
1981年3月,“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在北京签订。
1982年起,“爱鸟周”活动在全国展开,北京将4月第一周定为“爱鸟周”。
1983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
1984年起,北京先后建立了松山(国家级)、百花山、云蒙山等5个自然保护区。中国鸟类学会等单位举办了“爱鸟”征文活动。
1985年,国家科委在植物园、玉渊潭和颐和园兴建了名为“红叶”、“火炬”和“万寿”的三项招鸟工程。中国鸟类学会组织了鸟类学知识短训班。
1986年4月,“北京爱鸟养鸟协会”成立。
1987年4月,“首都少年儿童爱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北京市举行了“中学生爱鸟知识竞赛”。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1988年,“圆明园生态保护试验站”建立。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樱桃沟辟为自然保护试验区。
10多年来,《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二、四、八、十一、十三卷出版了;《灰喜鹊》、《鸮》(即猫头鹰)等以鸟为题材的电影目世了;“天鹅”、“益鸟”“朱鹮”等鸟类邮票十分畅销;“鸟与环境”、“鸟的艺术”等展览的观众如潮;鸟鸣的录音磁带北京人爱听,鸟类的电视节目北京人爱看;北京人的鸟类知识越来越丰富了,北京人的爱鸟意识增强了。
夏天,牛王庙附近的居民保护着阳台顶上的燕窝,将“入侵”的麻雀“搬迁”到纸盒里去,使这里的金腰燕逐年增多。六郎庄有对老年夫妇为了使在灯泡上搭窝的家燕能顺利育雏,硬是一夏天没开院子灯。
冬天,玉渊潭湖面上的绿头鸭、斑头秋沙鸭多起来了。它们与在湖中冬泳的人们已相互熟识了。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赤麻鸭、鹊鸭、斑嘴鸭、绿头鸭和普通秋沙鸭等多种水禽组成了大家庭。沿岸的告示牌醒目地写着:这里是水禽保护区,禁止捕猎。
看到前门箭楼上雨燕在追捕蚊虫,看到国庆游行队伍中放飞的治虫能手灰喜鹊,看到北京绿地大量增加为鸟类开辟了越来越多的栖息地,我们感到了希望和欣慰。
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北京对鸟的爱护还只是开始,艰巨的工作还要在全民中广泛进行。我们期望有那么一天,中山公园里,黄鹂鸣翠柳;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数行白鹭上青天;立交桥边,孔雀、锦鸡和长尾雉在绿地上漫步;楼群四周,大山雀、灰喜鹊和啄木鸟在林间穿梭奔忙。我们期望,全城内外,处处都有冬季饲鸟台,树树都挂人工鸟巢。在野外郊游目学生能随口说出所见鸟的拉丁学名,鸟类爱好者们统计着各种鸟的数量,计算着它们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鸟是北京人的挚友。我们期望“爱鸟周”早日成为“爱鸟年”,北京人与北京鸟将世世代代相知相助。
‘伍’ 侯鸟有哪些
侯鸟有杜鹃、黄鹂、鸿雁、天鹅、游隼等。
1、杜鹃:杜鹃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为旅鸟,春季多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
‘陆’ 大天鹅等3万余冬候鸟北京“打尖儿”是真的吗
11月20日前后,北京迎来冬候鸟过境高峰,天鹅类、鹤类、雁鸭类,3万余只鸟儿在北京歇脚“加油”,预计将持续到12月10日左右,之后它们将南下越冬。观鸟爱好者们,可要抓紧时间了。
雁类中灰雁和豆雁数量比较庞大,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两个种群。豆雁有五六千只了,灰雁已经铺天盖地上来了,也有五六千只。其中还掺杂着其他种类,比如一小群一小群的白额雁。雁类喜欢在一起合群搭伴迁徙,雁群过来是一大片,非常壮观。
‘柒’ 今年南下候鸟“先头部队”已抵京,它们是来自哪些地区的
这些候鸟来自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以及我国东北一带。这些候鸟江一路南下,经过北京飞往越冬地区潘阳湖。受到不同程度寒流的影响,部分地区降温比较早,导致今年的候鸟先导部队到达北京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了几天。在这批抵达北京的候鸟群,有灰鹤,天鹅,豆雁等鸟类。
候鸟随着季节的不同周期性的进行迁徙。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待地区进行繁殖,冬天的时候,他们则到纬度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初秋的时候,这些候鸟具有繁殖地往南迁移到越冬地区。候鸟还可以分为夏候鸟,鱼鸟,冬候鸟漂鸟。这些候鸟到达北京的时候,郊区很多玉米地都已经收割,这些候鸟就会去地里面觅食,零散的玉米粒就是他们的食物。许多的鸟类是夜间进行迁徙,有时我们建筑物上的灯光或者车辆灯光容易对他们造成影响,导致他们撞上高层建筑。在候鸟经过的区域,晚上我们尽量不要开太亮的射灯,保护好这些候鸟,能够安全的迁徙。
‘捌’ 风头蜂鹰是北京的冬候鸟吗
风头丰盈,不是东北星的冬候鸟。是从南方飞到北京的。
‘玖’ 鸟类根据季节变化迁移分为几个类型
很多鸟类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迁移到不同的地方去过冬或繁殖。鸟类学家通常将它们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留鸟:终年生活在某地,不随季节更替而迁徙的鸟。苏南地区最常见的麻雀、灰喜鹊等都是典型的留鸟。
2.冬侯鸟:秋天飞来某地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的鸟。丹顶鹤就是典型的冬候鸟。春天成鹤带着幼鹤到达北方地区开始营巢、产卵繁殖;入秋后幼鹤随亲鸟又陆续南飞越冬。黑龙江省扎龙、江苏盐城分别是丹顶鹤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我国着名的丹顶鹤保护区。
3.夏侯鸟:春天飞来某地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的鸟。家燕是江南人家最熟悉的例子。
4.旅鸟:在迁徙途中,经过某地作短暂停留,再继续南迁或北返的鸟。豆雁、鸿雁等均属此类。
‘拾’ 中国候鸟有哪些(大量)
据了解,在全球9700余种候鸟中,我国有1332种,约占13.6%,候鸟(houniao)有些鸟可随着1年中季节的改变而作定时迁徙来变换栖息地,这类鸟称为候鸟。候鸟可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两种。前者指在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生儿育女,幼鸟长大时,正值深秋,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夏候鸟。如家燕等,夏季遍及我国各省市,冬季迁徙到我国云南南部、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台湾等地;又如杜鹃、黄鹂等也属夏候鸟,后者指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候鸟。如鸿雁、天鹅、野鸭等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即为冬候鸟。
大多数候鸟有南北迁徙的习性,飞行距离有近有远,最远的能跨洋过海,如游隼,可从西伯利亚经中国直达澳大利亚。此外,也有极少的候鸟可由西往东飞行,或由东向西飞行的。 在哈市,除"燕雀"、"黄雀"、"柳莺"等常见候鸟外,近两年"白枕鹤"、"白头海雕"、"苍鹭"等国家级保护鸟也开始光临。东北林业大学的鲁长虎博士说,这些不常见的候鸟多是市民在水边、林地里捡到的受伤鸟,送到林大辨认而发现的。从市民送来的受伤鸟中还发现了过去不常见的"雀鹰"、"蜡嘴"、"大山雀"等10多种北归鸟,它们在哈市郊区的灌木丛、天然林子里停下来繁殖,因食物、偷猎者捕杀等原因,失去了生存能力,被市民救起,得以存活。
有杜鹃、黄鹂、鸿雁、天鹅、野鸭、燕雀"、"黄雀"、"柳莺、"白枕鹤"、"白头海雕"、"苍鹭、雀鹰"、"蜡嘴"、"大山雀"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