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扩展阅读
北京有很多海是什么海 2025-05-21 18:06:14
深圳华想控股是做什么的 2025-05-21 17:50:27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发布时间: 2022-05-29 23:16:52

㈠ 明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现代北京的奠基者——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将当时的北平改名顺天府,并定为陪都,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他父亲朱元璋将凤阳定位陪都的事迹,想要以此彰显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是朱棣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建设,最后更是冒着政治风险,将首都迁到顺天府,就显然不只是仅仅处于政治层面上的考虑了。

实际上,即使是在朱元璋时期,虽然他将南京定为首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虑传统的河南地区的洛阳,以及陕西的长安。尤其是长安城,在明代不仅建设了不亚于南京的城墙,当地的秦王府,更是参照南京故宫所建。那么为何最后永乐不选择洛阳或者长安,而是选择顺天府北京呢?

▲北平虽然是朱棣龙兴之地,但却又不是他迁都于此的最大原因

永乐皇帝作为一个拥有极高军事素养的皇帝,其实他迁都顺天府这一决定,实际上正是出于他对于北京军事地位的注重。北京虽然在防御上,没有像南京一样的长江天险,但是北京本身,几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在北京向北不远,就有包括燕山、军都山等一系列山脉。这些山脉的存在,可以说组成了北京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但与此同时,这些山区距离北京城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当时被明朝视为心腹大患的蒙古军队南侵时,如果在北部山区的明军未能成功阻击敌军,那么北京城仍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甚至,北京以北的一系列城市和卫所,也可以起到阻敌的作用。

▲今天的北京地形图

与此同时,北京的战略价值也非常的重要。本身北京就是华北地区通往蒙古和辽东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北京实际上也是整个华北平原,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明朝东部的门户。因为北京作为当时河北最大城市,同时也是毗邻蒙古的最大城市。一旦北京脱离中央的掌控,那么也就意味着,敌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整个华北地区横行。一直到长江,都难有能够长时间阻拦敌人的天险或城市。甚至如果是像蒙古军队那样以骑兵为主,完全可以延着大运河一路南下,绕过一些坚城,最后直达明朝前首都南京。可以说,这几乎就是朱棣靖难之役中的战略方针,因此朱棣自然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子孙,也重蹈建文帝的覆辙。

▲明清大运河

而作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南北枢纽——京杭大运河,则可以说是朱棣另一条,或者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迁都原因。京杭大运河从北京直到杭州,因此将北京作为首都,在很大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保卫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免得有向朱棣他自己一样的敌人,利用这条运河。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当时整个明朝的资源分配。京杭大运河的目的,就是在将江南地区的物资输送到北方,以维持整个北方的社会发展。

尤其是从军事角度来讲,想要在北方维持抵御蒙古的庞大军队,没有江南地区的物资,更是无从着手。但是在明初首都位于南京的情况下,以此产生的庞大行政消耗,无疑会降低江南地区,对于北方物资的输送量,因此造成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滞缓。从而这将导致明朝中央对于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管理上的松弛。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讲南京作为首都,难以维持明朝对于北方的控制

几乎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作为传统首都的洛阳。洛阳和北京一样,同样需要依赖江南地区的物资,因此一旦这里作为首都,那么和南京一样,都会降低北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物资的补充。至于长安,非常遗憾的是,处于本身的地形的限制,江南地区的物资在明清时期难以运往长安。而当时长安周边,也就是过去的关中平原,伴随着常年的农业过度发展,在唐代,就已经难以维持一个完整的首都行政和经济体系,因此更加不能考虑在内。而北京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同时将这里作为首都,便可以以北京的中心,将来自江南的物资分配到边境地区,以此做到对整个北方更加牢固的控制。

▲北京成为首都,对于明朝的边境防御来说,是福却也是祸

但正所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北京作为首都,虽然有着很多军事上的益处,但是相应的,明朝迁都北京,却也给明朝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北京的位置过于靠近明朝和蒙古的边境,这无疑导致了明朝在北部边境地区的人口,从迁都开始便出现了不断激增的情况。这一方面增加了当地环境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让蒙古和明朝边民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尤其是到明代中后期,伴随着明朝边民数量的激增,很多人甚至逃亡到蒙古一边,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以及对明朝军事部署的了解,对明朝边军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明朝边境人口的增加,让明蒙之间的矛盾变的难以调和

而且北京本身作为首都的重要性,也迫使明朝不得不以北京为中心,格外加大军事资源的投入,因此对于整个明朝的边防建设来说,无疑会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对于曾经是首都圈的江南地区来说,迁都无疑带来了非常巨大的隐患。由于这一地区自永乐迁都以来长期没有军事威胁,并且失去了首都政治作用后,经济和政治军事地位发展并不协调,最终导致了在明嘉靖时期的大倭乱中,倭寇们在江南地区如入无人之境。

▲嘉靖时期的倭寇之乱,一方面就是明朝迁都的后遗症爆发

当然,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清朝入关之后,依然使用北京来作为首都,也基本上是基于以上理由。而以上种种更让这座城市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好还是坏,它们终究构成了我们的历史和影像着今天的生活。

㈡ 明朝为什么要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来为何又想要迁回去

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之前,不少人都向崇祯皇帝建议,先退守南京,再试图东山再起。然而崇祯说什么都不愿意,最终宁愿选择殉国,导致明朝灭亡。不禁让人想象,如果当时崇祯决定退守南京,那明朝是否会多延续几十年呢?

众所周知,明朝首都原是南京,是朱棣登基后,才决定迁都北京,而当时那里还叫北平。南京既然是朱元璋选择的都城,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呢?我认为,这要从公、私两个方面来分析。

二、朱棣不想留在南京,是不愿面对篡位的事实,以及战争下的无数亡魂。而朱高炽从小接受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他对于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于是想将国都迁回来,专心文治。

三、朱高炽从小身体不好,加上肥胖给他带来很大困扰。他从小在南方生活,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饮食和气候,到了北方以后,他一度水土不服,造成身体上的不适,所以还是觉得迁回去比较好。

然而朱高炽迁都的事情,还没有落成,他就已经去世了。如果他能够多活十年,可能就迁回南京去了。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后,更加赞同朱棣的政策,也就放弃了迁都的计划,北京依然是首都。

㈢ 明朝原先定都南京,为何后来迁都北京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随着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变"。最终兵变成功。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改变了大明朝此后200多年的国运。朱棣宣布:在北京建立故宫,落成之日,迁都北京。开启了大明王朝新的篇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愧于一代有节气的帝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朱棣此举迁都,保证了大明朝后200多年的基业。可以说明智之举。

㈣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朱棣自分封到成功夺取皇位这二十几年间,在北京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而北京地区对于他的忠诚,在靖难之役中已经通过了重大考验。放眼全国,就这里对自己最为有利,这是其一。
其二是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后,因为建文帝在南方文人中威望极高,他发现南方的文人集团对自己并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级特务统治,对建文朝的遗老们大杀特杀,还要重新选定各部门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强调中央控制的皇权社会,官员数量损失,很可能意味着皇权政治运作的瘫痪。同时,朱棣也注意到在他起兵谋反的数年里,在北平和南京之外,还有很多握有兵权的藩王和地方大员没有帮助建文帝平乱,但他们同样也没有想帮助朱棣的靖难军,更多是出于担忧自身结局的考虑。在他成为皇帝后,这些人就直接转化为潜在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有什么比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其三是北京作为明朝的国都是远优于南京的,可以凭其军事中心的地位,通过大运河等媒介对江南的经济中心予以有效控制,进而将其政治控制达到全国的范围。对于清朝着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考虑的经济问题,确实是限制北京作为都城的一个关键。但是,明朝的统治者与历代一样多“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一旦国家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必然经济掠夺多于经济建设。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完全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君不见燕王朱棣以三府之地力抗天下之师。北京作为首都受到的经济瓶颈完全是明朝统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弊病之一,劳民伤财以至于亡

㈤ 明成祖朱棣为何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呢

在我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动的迁都,也有被动的迁都,有的迁都很成功,有的迁都却很失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可以说是主动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他为何要迁都呢?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还派出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两大古都进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备将国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阳。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刚刚37岁的朱标就病死了

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君的,结果却先走了。老朱很伤心,迁都的事再也没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过迁都的事,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6年后,朱元璋也带着遗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迁都,或许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却没有迁到洛阳或西安,而是迁到了北京。

㈥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是正确的举措吗

明成祖朱棣要减少靖难之役对他的负面影响,且考虑到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南侵的问题,所以决定迁都北京。在当时看来,这个决定是没有错误的。

在朱棣看来,迁都北京不仅对他个人有好处,对明朝的江山社稷也有好处。有明一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瓦剌、蒙古等游牧民族。迁都北京,可以震慑宵小;有天子坐镇,可以巩固北方的军事防线,让他们投鼠忌器,不再肆意南侵。

㈦ 明朝后来为什么将首都迁到北京了呢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设南京为首都,并将儿子里面比较有才干的朱棣封为燕王,领兵坐镇北京,以防蒙古反击,靖难之役,燕王造反成功,夺得帝位,但却没有在南京称帝,而是将都城迁至北京,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是蒙古的威胁并没有解除,朱棣知道北方祸患的严重程度,不敢放松,而且北方骄兵悍将也只有他可以弹压得住;另外,南京毕竟是建文帝的根据地,朱棣怕在南京祸起萧墙,北京则是自己的根据地,容易防范;北京有元大都的旧皇宫,稍加修缮就可以使用,于是朱棣就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㈧ 为何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元璋过世后,于1399年从北平起兵靖难。1402年,他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称“明成祖”,这便是闻名后世的“靖难之役”。朱棣即位后,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做出最大的决定,便是从南京迁都于到北京。

在历史上,一个王朝选择都城,一般都要综合考量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各种因素,毕竟,都城的选择绝非儿戏,事关国祚。

当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的根基和大本营位于江南,所以把都城定在南京。南京城背靠长江,地势险要,自古就是龙盘虎踞之地。它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盛产粮食,的确是都城的上佳选择。

但是!南京地理位置远离北方,不便于对付元蒙的残余势力。他们依然贼心不死,时刻图谋恢复对中原的统治和占领,经常发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朱元璋深以为恶,积极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可惜都没有太好的效果。甚至于,朱元璋当时都有心迁都长安或者洛阳,以加强对于北方地区的统治。

同时,开始大范围移民到北京周边进行屯垦,加强对北京地区的经济和农业开发,使该地的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样,经过十年的兴建,迁都北京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

1421年正月,朱棣御驾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正式把大明的都城迁到了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并且昭告天下:

“并建两京,用南京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朱棣迁都北京,这是明朝史上的一件大事,迁都北京后,明朝大大加强了北方的军事力量,这对于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史证明,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是正确的。

㈨ 明朝时期为什么一定要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仅仅过了三年,朱棣距离正式迁都北京又进了一步。这年七月,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大臣们向朱棣建议,希望朝廷同意修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这个所谓的“建议”,究竟是大臣们自己突发奇想,还是朱棣私下安排,已经很难说得清了。

不过,对于大臣们的这个建议,朱棣可是愉快的采纳了。很快,朱棣就开始修建北京城的工程。史书记载,从永乐七年开始,朱棣让太子留在南京建国,自己跑到北京住下来,而北京正式成为大明都城,要从永乐十九年正月开始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