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们经常提到的“北京城”是怎么来的
老辈人谈及北京来历的时候,总爱说这么一句话:“北京城是漂来的"建设北京城的砖石木料,亦是通过大运河运抵京城于是民间老百姓就形象地说北京城是随水漂来的
‘贰’ 北京的得名是从哪个朝代开始
明朝 明朝,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辽朝在北京建都,这是北京成为首都的开始。虽然西周时期燕国曾以北京为首都,但燕国只是诸侯国之一,不能称为朝代。
北京是从明朝的时候开始叫北京的。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立北京城,这是"北京"地名的开始。
南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在茨瓦内,立法首都在开普敦,司法首都在布隆方丹。
其实这并不稀奇,在我国古代,两京制很普遍,还曾出现过五京并存的时期。
五京制出现在唐朝,五京即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唐朝初年只有两个都城,一个是朝廷所在的京兆长安,另一个是陪都——东都洛阳。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把儿子李旦拉下皇位,干脆自己做起了皇帝,因为自己的娘家在并州(今属山西太原),因此以并州为北都。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时候,天宝元年(742年),京师之地改为西京,东都洛阳改为东京,北都改为北京,不废除并州京都地位的原因在于,这里不仅仅是武氏故里,也是李唐起家的龙兴之地。
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在至德二年(757年),又增设了凤翔为西京,成都为南京,原来的西京长安改称中京,正式形成了五京制。宝应元年(762年),西京凤翔并入天兴县,罢京名。
唐朝的北京——太原,当时是第三大城市,主城由汾河西岸的晋阳县城、汾河东岸的太原县城、横跨汾河的连城联合组成,构成了规模宏大的主城。
主城之外,还有五座卫城,面积庞大,周长二十二公里的主城与卫城加在一起,面积达到四十平方公里,称其为“北京”可谓名副其实,今天的北京那时候叫幽州。
‘叁’ 中国首都是怎么选在北京的
西安十三朝古都,如果中间没有风水的原因,不可能会有这么多朝代建都。遗憾……
‘肆’ 北京是怎么来的
北京(Beijing City)——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市名,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邮政编码:100000。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是全国政治和科学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内国际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亚欧大陆最大的交通枢纽。 其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各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个。北京的市树为国槐和侧柏,市花为月季和菊花。另外,北京出产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蓝、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驰誉世界。 地质地貌 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骨架和地貌的雏形。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岩浆活动也很频繁。北京地区的断裂构造在北部山区主要有:怀柔县长哨营至密云县古北口断裂带,在市界内东西长33公里,宽8公里;密云县沙厂至墙子路精被断裂带,市界内长约30公里,宽约20公里,破碎带最宽达200-300米;官厅山峡地区有门头沟区燕家台至沿河城断裂带和东灵山断层,长数十公里。平原地区凹陷隆起的边缘,都为大断裂所控制,如黄庄一高丽营断裂,永乐店——马房断裂。这些大断层之间往往分布着许多较小的断裂破碎带。活动大断裂带的拐弯、分叉、两端和交汇部位,以及有断陷盆地的地方容易产生地震。 北京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平谷至三河断裂带;石景山区八宝山至顺义县高丽营断裂带;河北省怀来县至延庆断裂带;昌平县南口至朝阳区孙河断裂带。在这些地带,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地震,是活动较强烈的地带。 北京地区的岩性条件比较复杂,各类岩石(土)均有出露,大体上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和坚硬岩石(基岩)两大类。 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其厚度从山前数米向东南逐渐加厚至数百米,主要为各类壤上、砂壤土、砂、卵砾石。坚硬岩石多出露在山区,主要有岩浆岩类(又称火成岩)、变质岩类、沉积岩类。 气候特点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四周被河北省围着,东南和天津市相接。全市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辖12区6县,人口1100余万。北京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 地方名考证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干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伍’ 北京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北京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可久远的燕国对于现在来说可以说是无迹可寻,可北京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期的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当初辽时,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北京只不过是辽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于辽而是始于金。据《金史·海陵纪》记载说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金建都之后改称中都。当时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将燕京定为首都。 不过我以为,说到北京城,还是要从辽代的燕京聊起。辽人,即契丹人,契丹族是世代生活于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民族。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建都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为“皇都”。随后登基称帝(辽太祖),改国号为“辽”。 同时期的中华大地的中原上正处在“五代十国”政权纷乱的时期。公元936年,即五代时期中的后唐清泰三年,后唐的节度使石敬瑭为篡夺政权,许诺割让国土为条件,换取辽太宗(耶律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发兵协助。石敬瑭篡位当上了后晋皇帝,随之割让北方国土幽、蓟、云、朔等十六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杨家将那里面老说)送给辽国作为回报,并尊称辽太宗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则做了现在着名的骂名千载“儿皇帝”。 当时割让给辽国的幽州城,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国都“皇都”改名为“上京临潢府”,定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其后于公元1006年定今内蒙古宁城为“中京大定府”,后又定云州(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以上就是我所说的辽国的“五京”,一个国都和四个陪都。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后,改称为“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北京城的别称“燕京”的称号即始于此。 后在辽国统治的塞北地区,世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逐渐强大。公元1112年的夏天,辽国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日叫松花江)渔猎,按惯例女真各部落首领都要前来朝拜。在宴会上,女真族完颜部落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不肯屈尊献媚,险些被处死,由此引发完颜阿骨打决意反抗辽的统治的想法。次年,完颜部落联合其他女真部落正式起兵反辽。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创建了大金国,建都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1123元金军攻陷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1125年,金兵又俘获了辽国皇帝天祚帝,辽国正式灭亡;1126年,即靖康之耻那年(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北宋国都开封。随后金国在燕京设立了“中书枢密院”和“行尚书省”,以便就近统治新征服的北宋领土。 公元1149年,位居金国丞相的完颜亮(金太祖之孙)发动政变,杀死金熙宗。完颜亮即位后,为了巩固帝位和有效地统治中原,下诏迁都燕京。 定下迁都大计之后,完颜亮派官员梁汉臣、张浩、蔡松年等征调军队40万人、工匠民夫80万人去燕京,全力营建宫殿城池;另派画工去北宋故都开封,测量和描绘北宋的宫殿园囿,依样在燕京仿建。 公元1153年,金正式迁都燕京。完颜亮特意下诏改元,改新年号为“贞元”,升内外文武官员皆进级一等。为促使留恋故土的王公贵族们尽快搬迁,也为了防止亲族中的敌对势力盘踞故都,完颜亮又下令拆毁了会宁府的宫殿宅第以消除后患。 迁都后,完颜亮仿效辽国的“五京”制度,定燕京新都为“中都大兴府”,另外定四个陪都: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开封为“南京开封府”,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 辽国时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之中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一个城池。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现在北京仅存的辽代建筑,也是北京城里现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就是当年矗立在辽燕京城内的密檐式十三层八角砖塔,位于广安门北滨河路西侧的天宁寺院内,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金中都城是环绕着辽燕京城扩建而成的。基本是在燕京城的基础上全城外扩三里,外城墙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宫城完全仿照北宋都城开封皇宫的样式,其部分建筑构件和大量的珍宝陈设,也是当年从开封搜掠来的原物。完颜亮还将先帝的皇陵也迁移到金中都来。后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至此金迁都宣告完成。金中都也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只可惜辉煌的金中都城在历史也只闪光了63年。 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建立中都一直到1214年金宣宗迫于蒙古成吉思汗的威胁而迁都“开封府”,再至迁都的次年中都城被蒙古铁骑彻底捣毁。金中都短暂的命运就此结束,在这63年中,中都还是为北京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曾经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别苑。
‘陆’ 北京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人取的,没什么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