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叫什么城

北京叫什么城

发布时间: 2022-06-03 09:25:04

❶ 以前北京叫什么

以前北京叫的名字有燕都、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师、京兆。具体介绍如下:

1、燕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8、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1)北京叫什么城扩展阅读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国。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开始削藩,史称“建文削藩”。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

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

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于1950年代拆除。。

❷ 北京的别称都有什么

北京别名:燕京、幽州、京城、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2)北京叫什么城扩展阅读: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世界着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北纬39度56分、东经116度20分,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

北京土地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北运河、拒马河等。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❸ 北京的别称是什么

北京的别称是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北京的气候特征。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11-13℃,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为9-11℃,高寒山区在3-5℃。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5-40℃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14到20℃之间,1966年曾低到-27.4℃。

❹ 北京城为什么又叫四九城

大部分的答案是错误的,一般是:

“老北京城以城墙划分,大体可分为四层,即外城、内城、皇城、紫金城,所谓“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

其实不然,北京之所以称四九城,是因为清朝时北京被划为十个城区,当然其中皇宫(也是一个城区)对老百姓而言是闲人免进的,所以清朝的老百姓对北京城称“九城”。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小月对和绅说:“我跑遍了九城也没找到我们家先生(纪晓岚)。”
着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北京街巷名称史话》记载。“九城”概念:在清朝时候,因为人口增多了,城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热闹,大约从干隆年开始,清政府把北京城划为十个城区,内外城各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个区,即京城出现了十个区。于是老北京的话里就有了句“跑遍了九城也......”。这话的意思就是“跑遍了北京城也没怎么着”。为什么说九城?京城不是分了十个城区么?十个城区是没错,可内城的中城是皇城啊,老百姓当然不允许进皇城,否则就要被杀头。
民国时,对北京城重新划分,划分为四个城区(皇宫也在四个城区内),所以北京城就被老百姓渐渐地称为“四九城”。
我参照北京卫视2007年7月24日的《这里是北京》栏目,电视上说的该是真的吧!关于所谓“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只是一种传说,城区划分产生“四九城”在《民国历史》中也有记载。
所以以后当大家在看演清朝的电视剧时看到剧中有人说“四九城”时大家就应该注意了。
谢谢,希望大家看到错误答案时应予以改正。

❺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又叫做什么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又叫做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都城,是京师所在地

❻ 北京为什么叫49城

北京叫49城有两种解释,主要体现在“4”的区别:

第一种解释:4代表的是皇城的四个城门,即:大明门(大清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9代表的是内城的九个城门即: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哈德门),前门(正阳门),宣武门,阜城门,西直门。

第二种解释:4代表的是北京城的四道城墙,它们呈环状相套,由外至内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9代表的是内城的9个城门。

(6)北京叫什么城扩展阅读:

老北京四九城分布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离不开城墙,修筑一道城墙来环绕市区,这才成为城市。老北京城由内到外由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墙构成,其中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形成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严整格局。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北京人称呼北京城为“四九城”,就是用皇城四门与内城九门来指代北京城的。

外七,指的是: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永定门;

内九,说的是: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安定门、前门;

皇城四,说的是:大明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❼ 四九城是什么意思北京为什么叫四九城

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
北京老城门有句俗话,叫“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其中“内九”与“皇城四”就是“四九城”这个名称的来源。
北京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个部分。“皇城四”就指的是皇城城墙设的四个门。清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又下令大规模重建,将正南的“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其余三门分别称为“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以示外安内和。故这四个门就是“皇城四”。“内九”指的就是内城城墙的九个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西直门、东直门、德胜门、安定门。

❽ 北京城又被称什么城

故宫叫做“紫禁城”。
明清老北京一般称“四九城”,因为老北京城墙上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过去治安长官内城的叫做九门提督,外城叫做七门提督。
另外北京奠基于元初,当时的城门数,北二南三东西各三,被称作哪咤城,三头六臂双足。
蓟城、燕京、幽州、涿郡、金中都、辽南京、元大都、明清京师、民国北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