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1北京生育津贴领取新政策
2021北京生育津贴领取新政策有,自5月1日起,调整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标准,进一步保障好参保职工生育的基本医疗需求。此次主要调整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包括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计划生育手术等项目。产前检查支付标准由原来的每人1400元提高到3000元。
生育津贴包括分娩类津贴和引、流产类津贴。计算公式:生育津贴=用人单位月人均缴费基数/30天*产假天数。
2021年北京生育津贴领取所需材料:
1、《北京市生育服务证》(原件和复印件);
2、《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生育服务联系单》(育保险专用)(原件和复印件);
3、《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原件和复印件);
4、医学诊断证明书(原件和复印件);
5、婴儿出生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6、《结婚证》(原件和复印件);
7、《北京市申领生育津贴人员信息登记表》;
8、《北京市申领生育津贴人员信息变更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五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B. 北京生育津贴怎么领
北京生育津贴领取条件: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或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法律依据】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C. 北京领取生育津贴需要哪些材料
【法律分析】:申领生育津贴需要的材料有:
1、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卡复印件。
2、准生证、出生证和独子证复印件。
3、生育住院发票复印件、出院小结(盖就诊医院章)。
4、单位证明(含职工姓名、年龄、身份证号、产假起止日期)。
5、报销资料涉及复印件的部分,需提供原件审核。
生育保险的待遇
一、津贴:当月本单位人均缴费工资/30天×假期天数
二、、假期天数:
1、 2012年的新劳动法规定正常产假98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较之前90天产假增加了8天;
2、 晚育假增加30天(新劳动法中未曾出现晚育假,地方出台的生育办法可能会增加此假期);
3、难产假、剖腹产、度会阴破裂增加产假15天;吸引产、钳产、臀位产增加15天;
4、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5、流产假:怀孕不满2个月15天;怀孕不满4个月30天;满4个月以上(含4个月)至7个月以下42天;7个月以上遇死胎、死产和早产不成活75天;
三、生育医疗费
1、在医保中心确认生育就医身份就医的医疗费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医院定额结算(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核定数结算)。
2、怀孕16周前的突然流产,非定点医院的急诊、产假期间产科并发症按核定的数额报销。
3、异地分娩的医疗费用,低于定额标准的按实际报销;高于定额标准,按定额标准报销。
四、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
1、正常产、满7个月以上流产: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5%;
2、难产、多胞胎: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0%。
五、一次性补贴:在一二级医院分娩的,每人一次性增加300元补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D. 外地人在北京怎么领生育津贴
法律分析:符合生育条件的参保职工,因引流产或分娩情况休假的人员。1.《北京市生育服务证》(原件和复印件).《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生育服务联系单》(原件和复印件).《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原件和复印件). 《北京市生育登记服务单》(原件)5.《北京市再生育确认服务单》(原件)6.《北京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服务单》(原件)7.《北京市流动人口再生育确认服务单》(原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五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E. 北京生育津贴不了解,北京生育津贴怎么领取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应该都知道生育津贴。什么是生育津贴?事实上,生育津贴指的就是国家与社会给予职工生育期间的现金补助。那么,说到这里,北京的生育津贴是如何领取的?什么人可以领取生育津贴?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北京生育津贴的领取方法。
然后是非北京户籍领取生育津贴的方式。这个同样也是不需要劳动者自己办理,用人单位直接带着《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生育服务联系单》、医学诊断证明书、婴儿出生证明及《北京市申领生育津贴人员信息登记表》,前往北京的生育保险管理中心,就可以直接办理了。
F. 在北京上社保,但是是外地户口并且在外地生育,如何领取生育津贴,如何报销
北京上社保外地户口并且在外地生如何领取生育金是如何报销?如果你有这个稳定的工作以后,你的社保可以在当地申请,在你的所在单位就可以申请的,自己觉得你也咨询一下所在单位或者是社保公司。
G. 北京生育津贴怎么领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法律分析:1、参保职工分娩前(含分娩月)生育保险连续缴费满9个月的,其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支付;
2、分娩前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的,其生育津贴由用人单位支付;
3、分娩前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分娩之月后(含分娩月)连续缴费满12个月的,职工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予以补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H. 生育津贴领取条件是怎样的
各地政策会有所不同,以北京为例:
一、2022年领取生育津贴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1、参保职工分娩前(含分娩月)生育保险连续缴费满9个月的,其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支付;
2、分娩前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的,其生育津贴由用人单位支付;
3、分娩前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分娩之月后(含分娩月)连续缴费满12个月的,职工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予以补支。
二、2022年生育津贴怎么领?
1、线下办理
(1)“分娩人员”
①登陆“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官网”,在网站首页的“常用下载”模块,下载、填写并打印《北京市申领生育津贴人员信息登记表》一式2份。
②定点医院出具的《医学诊断证明书》原件。非中文材料的《出生医学证明》和《医学诊断证明书》需提供翻译公司出具的翻译文件。
③不在本市长期居住的外端口户籍参保人员,提供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生育证明”(一年内有效)。
(2)“引、流产人员”
①登陆“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官网”,在网站首页的“常用下载”模块,下载、填写并打印《北京市申领生育津贴人员信息登记表》一式2份。
②定点医院出具的《医学诊断证明书》原件。
③参保人员《结婚证》原件。
2、线上办理
目前仅限在北京办理生育服务单,在北京分娩的参保人员可线上办理。
用人单位可于每月4日-25日(6:00-22:00),登录北京市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根据页面提示输入参保职工相关信息及上传相关材料照片为参保职工办理生育津贴申领业务。
3、待遇发放
(1)选择用人单位发放的:单位于申领次月中下旬收到生育津贴款项;
(2)选择银行代发的:生育津贴款项于申领次月15日发放到申领职工个人账户。
三、生育津贴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育津贴=用人单位月人均缴费基数÷30天×产假天数。
用人单位月人均缴费基数:女性参保职工发生引、流产或分娩的自然年度中,所在单位首次进行缴费基数核定之月,全部参保职工缴费基数之和除以参保职工人数。
就高不就低:如果生育津贴低于本人生育休假期间应享受的个人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用人单位必须补足;如果生育津贴高于本人生育休假期间应享受的个人工资标准的,用人单位必须全额发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