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建省福安市的人口多少
福安市总人口59.95万人。福安市是全国畲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全市有畲族人口6万多人。
‘贰’ 福建人口有多少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长6.28%,年平均增长率为0.61%。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9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5%,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
(2)福州福安人口多少扩展阅读:
福建省省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在少数民族中,畲族最多,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其次是回族,第三是高山族,也是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
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37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口为575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为1484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05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叁’ 福安市目前的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大概有多少,哪位能提供下大概数据,谢谢!
流动人口150W左右
常住人口(包括打工人员)60W左右
‘肆’ 福建福安属于哪个市
福建福安是福建省宁德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
福安市位于福建的东北部,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千米,现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福安经济开发区和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13个镇、5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6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有6万多人,是中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地方。
福安文化积淀,有历史名茶坦洋工夫茶韵,还有瓜溪“活化石”刺桫椤、柏柱洋明清古民居、溪塔葡萄沟、仙岫畲族风情等形成“红、茶、古、畲、廉”的传统福安文化。福安市境内有沈海高速、宁上高速、福泰高速、温福铁路等公路铁路穿境而过。
福安市地处鹫峰山脉、太姥山脉和洞宫山脉之间,这三大山脉控制着全市的地形骨架。山体走向大致呈北东—南西展布,或呈北西—南东走向。山岭延伸的方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中部交溪河岸两侧呈平原或丘陵,低山、中山三级或四级阶梯状分布。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东、西部高,中间低,全市地形成为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
‘伍’ 福安市区人口有多少
截止到上次普查:福安共有67W
面积:东西相距37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共有1880平方公里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方言:闽东话(北片)-福安话
所属地区:福建·闽东地区
下辖地区:2个省级开发区4个街道13个镇5个乡 1市级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集中区
电话区号:0593
邮政区码:355000
经济:“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油茶油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中国绿竹笋之乡”
名称来源:宋淳祐五年(1245年)建制,理宗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县”得名“福安”
着名景点: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廉村、闽东古建筑群楼下村
‘陆’ 福安有多少人
【福安概况】
邮编:355000代码:350981区号:0593
福安市三面环山,南面临海,1993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总人口61万。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县级市,也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体育先进市。
福安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花茶基地和福建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市现有茶叶、水果、绿竹面积约3.3万公顷,绿竹笋总产量占全省40%,茶叶产量1.3万多吨,建立了晚熟龙眼、巨峰葡萄、枇杷、青柰、橄榄五个千亩名优水果基地。
福安已形成了以电机电器为龙头的工业体系。电机电器企业总数达300多家,产值12亿元,电机电器品种有200多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并初步形成专业分工协作网络,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网点40多个,产品出口东南亚和东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轻工食品、建筑建材、水电工业、船舶修造、包装印刷、冶金铸造、农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也形成一定规模。
福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104国道二级公路贯穿南北。南部白马港区已成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三都澳海域重要的主渠道。福州至闽东220千伏变电站设在境内。黄兰溪3.6万千瓦电站建成投产。市政建设日新月异,赛岐经济开发区、畲族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
‘柒’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842万人。比2020年末常住人口增加10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根据去年发布的福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普查标准时点2020年11月1日零时,福州全市常住人口829万人,十年共增加117万人。福州常住人口总数仅次于泉州,位居全省第二位。根据福州市统计局透露的消息,去年泉州常住人口达到885万人。
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的878万,去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万人。2021年泉州常住人口达到885万人,而福州常住人口842万人,福州与泉州差距进一步缩小至43万人,说明2021年福州常住人口比泉州多增加了7万人。
福州市经济发展
202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0.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0.77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5618.55亿元,增长4.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1%。2021年福州市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631.98亿元,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6.0%,分别高出全省、全国0.4、0.8个百分点。2021年,福州市GDP总量(11324.48亿元),超过了泉州市。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
‘捌’ 福安简介,
福安市三面环山,南面临海,1993年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总人口65万.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县级市,也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体育先进市,同时被授予“中国电机电器城”、“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民间最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中国绿竹笋之乡”等多项荣誉.福安的农业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花茶基地和福建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市现有茶叶、水果、绿竹面积约3.3万公顷,绿竹笋总产量占全省的40%,茶叶产量1.3万多吨,建立了晚熟龙眼、巨峰葡萄、枇杷、青柰、橄榄五个千亩名优水果基地.
‘玖’ 福安的人口
殷周时期,福安境内即有土着先民的生息活动。隋唐之际,中原百姓开始迁居境内。宋代,境内的穆阳、苏阳、廉村、黄崎镇等地的人烟已很稠密。明代,畲族大规模迁入县内。入清以后,人口持续增长。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灾患频繁,人口呈下降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70年代,开始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人口出生率下降。1990年,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525580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260533人增加265047人,增长101.73%,年平均递增19.38‰。计划生育率从70年代初的10%,上升到82%,自然增长率从1954年的27.62‰,下降到9.75‰。结束盲目生育的历史,人口再生产走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素质的良性循环轨道。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福安市人口数为563640,占闽东的19.97%。
2012年末,福安市常住人口56.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60.0%,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出生率12.8%,死亡率6.6%,自然增长率6.2%。
‘拾’ 福安 面积多大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岸,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人口62万。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晋隋两朝时期,是福建茶叶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久负盛名的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福安人民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从单一生产红茶逐步向多茶类方 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茶业结构,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2.43万吨,毛茶产值5.1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1.32亿元,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是我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县市、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市23个乡镇(开发区、街道)44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产茶,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福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茶业结构调整,全市新植和改植换种优新品种2万亩,自今年起,我市每年计划发展1万亩。同时,就地建立良种育苗基地,带动群众发展高香型金观音、黄观音、铁观音、台茶12、金牡丹、早春毫等茶树优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到2010年使高香优新茶树良种比重达到20%,推动多茶类生产发展,生产上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发展的格局。加大名优茶生产力度,建立了城湖、天香、北门等8个名优茶生产示范点,推广新型名优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带动全市名优茶开发生产,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市产量、产值的27%和60.4%,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茶叶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市政府组织质监、茶业、工商、农业、卫生、供销、茶业协会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积极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宣传活动,营造健康的茶叶质量环境。全市现有1个有机茶、12个绿色食品茶、3个无公害茶产品获得认证,认证面积6万亩,辐射面积20万多亩。有天香、城湖等27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居宁德市首位。我市荣获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先进单位、达标单位称号。 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 全市现有登记注册茶叶企业有161家,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0 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部门级1家,宁德市级4家,福安市级6家。全市年出口茶叶4000吨,出口值达8000多万元,茶叶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带动了茶农增收。面积230亩的"中国海峡茶都"一期工程正在建设,茶博园正在抓紧规划建设。有满园春、金陵等企业入驻甘棠茶叶加工区。首家 台资开发茶叶在我市王家茶场落户并投入生产。 茶文化宣传丰富多彩 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新闻发布会",我市"坦洋工夫"茶成为中华名人特供茶。成功举办了"坦洋工夫"杯首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闽东分赛区),连续两年举办了福安市"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在国内外重要茶事活动中,我市有6个产品荣获茶王奖、50多个产品获得金奖,提高了知名度。 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 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 "坦洋工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获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制定出台《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管理。"东湖"、"隽永"牌茉莉花茶获得省级名牌产品,"东湖"牌获得福建省着名商标,"东湖"、"坦洋"牌被评为宁德市知名商标。"坦洋"、"富春"、"林芝"、"立农"、"福特"、"绿馨"、"长富"等一批茶叶品牌脱颖而出。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生态茶园、无公害绿色食品、名优茶生产、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等多类型省地市级示范点,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市茶叶技术培训基地和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加大对茶农技术培训和茶叶卫生质量的监督。市茶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范坑、社口、穆云等茶叶主产乡镇成立了茶业分会,为当地茶叶发展积极作出努力。松罗、城阳、溪潭、社口等乡镇成立了茶业产销合作社,尤其是松罗沈铃春青茶产销合作社开发生产的乌龙茶,市场销售价格达300-500元。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技术交流、规范茶园、控制茶叶农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来,有二十多项茶叶科技项目在茶区得到应用推广。我市制定的《绿茶综合标准》、《坦洋工夫红茶综合标准》等省地方标准先后获得批准发布。同时指导协助坦洋、天香、林芝、城湖、工夫、福特、农垦等茶叶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先后发布实施《绿茶(A级绿色食品)综合标准》、《工艺茶》、《乌龙茶》、《饮用花》、《特种工艺茶》等六项企业标准,为茶叶生产提供标准依据。 目前,福安市委、市政府把茶业作为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大力实施 "五个一" 茶业发展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我们相信,在省、市各级的坚强领导下,福安茶业将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