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闽侯县的经济发展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亿元(预计数,下同),比增13.5%;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74.1亿元,比增17.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7.9亿元,比增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比增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74元,比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12235元,比增13%。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位次从第91位跃升到第86位,连续四年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同时,连续七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获评“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中国根艺之乡”。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1998年起进入福建省“十强”县行列,2001至2003年连续三年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4年首次进入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第77位,2008至2009年连续两年成为福建省唯一的“经济实力十强”、“经济发展十佳”双优县,2007、2009、2010年度在福州市绩效管理中获得“优秀”名次,2010年和2011年都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实力十强”、“经济发展十佳”、“县域科学发展十优”的三优县,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
闽侯是福建省主要产粮区之一。有耕地34.5万亩,沙洲淤积地1.5万亩,林木蓄积量1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北部中低山为林、茶区,中部低山丘陵为粮、渔、果、防护林综合区,南部冲积平原为粮、渔、牧多种经营区,西南部中低山丘陵为林、果混合区。1949年,全县双季稻播种面积18万多亩,单季稻17万多亩,粮食总产量5.36万吨,平均亩产88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经济得到振兴。1989年,粮食总产达19.84万吨。境内果木、蚕桑、橄榄、六月麻、马铃薯5个万亩基地建设颇具规模。茉莉花、蚕桑的产量都占全省总产一半以上。199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9.57万亩,总产量达21.17万吨,被省政府授于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年,种植蔬菜21.5万亩,产量28.34万吨,肉类总产量2.40万吨,水果产量4.6万吨,水产品产量2.54万吨,禽蛋8486吨,奶产量4228吨,农业总产值达13.33亿元。
2011年全年,闽侯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2.35亿元;新培育6家省市副食品基地、2个精致农业发展示范区,全县55家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创产值2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6.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险加固山塘水库21座,新发展大棚设施农业1400亩,补充耕地2027亩,实现占补平衡,“五新”推广、气象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得到强化。
青橄榄基地2000亩有,如 闽侯冰冰青橄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销售 ,采购等, 民国时期,闽侯地方工业十分落后,仅有几家打铁铺、榨油坊。1949年,闽侯县工业总产值只有225万元,是年,创办闽琅电厂,为全县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1956年后,办起造船、砖瓦、角梳、铁器、橡胶、纺织、蚕丝、印刷、皮鞋等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29万元。1958年又办县钢铁厂、通用机器厂、电机厂、农械厂、糖厂、锰矿等大型工业企业,同时将一大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包括食品、机械、化学、纺织、建材、木材加工、非金属矿产加工等八大行业,改为地方国营工业。1961年,压缩基建投资规模,部分工业企业下马关闭或合并建制。装机容量8400千瓦的大目溪水电站和年产万吨的磷肥厂等骨干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使闽侯县工业初具规模。1966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15家,职工3400人,工业产值1776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 许多工厂被迫停工停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闽侯县地方工业注入新的活力,1988年全县拥有机械、化工、建材、纺织、电子、食品、美术工艺等企业270多家,职工1万多人,总产值1.7亿元,比1978年翻了两番多。主要工业品有风机、电线、橡胶管带、饮料酒、涤纶喷胶棉等,其中创部优产品3项,省优4项,市优12项。1994年,全县乡集体以上工业企业246家,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2011年全年,闽侯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40亿元,汽车、机电、工艺、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分别完成规模产值233亿元、80亿元、55亿元、60亿元和36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亿元。“两区三园”承载功能不断提升,青口投资区创产值310亿元。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二期投产企业达71家,产值突破60亿元。海西高新园18个项目动建,中青创投、山亚科技即将封顶。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兆元光电等项目动工建设。 历史发展 唐代,闽侯县官系府城所在县,不设县学,到宋时始设县学,有闽县、侯官、怀安三县学。还创立私立或官立的书院。元朝开始,出现社学、私塾。明清时书院得到大发展,私塾遍及乡村。清时,今境内有古灵、新唐、淘南、文山、湖山等书院。清末,部分私塾发展为小学,形成私塾与学校并存的局面。
1949年县内有中心小学65所、国民小学122所、私立初级小学2所。1952年,共设26个小学辅导区,57所中心小学、190所公立小学、2所私立小学。1956年底,有幼儿园79所,在园幼儿5328人,教职工163人;小学458所,学生53249人,教师1222人;中学6所,学生2765人,教师181人。1965年,有小学610所,中学15所,幼儿园140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校一度停课,到1969年春复课。闽侯教育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大学城 多所福建高校入驻闽侯上街镇,构成了福州大学 城。大学城西邻福银高速公路, 北临京台高速公路,东邻316国道, 是福建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分为校园区、公寓区、科技园区、教师公寓区、共建区、保留社区、安置社区、生态廊道区、中心共享区等9个区域。大学新区组建以基础学科为支撑,应用学科为主体,高新技术学科为重点的20多个学科(群),形成理工类学科为主,学科优势特点明显的办学体系。新区还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形成省会中心城市新兴的科教区。 截至2012年,进驻上街大学城的高校、主要中学如下: 上街高新区大学城入驻学校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学校名称办学层次属性福州大 学 本硕博 福建省属,211工程福建师范大 学 本硕博 福建省属福建中医药大学 本硕博 福建省属福建医科大学 本硕博 福建省属福建工程学院 本硕 福建省属闽江学 院 本硕 福州属福建江夏学 院 本科 福建省属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本科 独立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 公立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 高职 公立福州第一技工学校、省机械学校 中专 公立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高职 私立福建福州一中高中公立福建闽侯六中高中公立 历史上闽侯农业技艺虽有一定发展,但长期仍停留在男耕女织落后状态,直至民国31年,始有赵尔隼在境内大部分洲村办私营农场,推广南特号、一条香、金早水稻等新品种,引种岱字、德字棉花新品种,并进行水产、果树科研实验。
50年代,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比较活跃,1952~1953年水稻专家李森惠在荆溪关中村进行水稻高产试验。1966年,曾在南通公社召开中国和福建省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交流会和现场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科协在中小学建立500多个科技兴趣小组,共制作“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400多件(篇)。荣获省科协授予“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县”称号。同时,把科技成果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在农业方面,60年代,选育水稻品种117种,其中晚稻品种“红晚52”,在中国推广面积达百万亩,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进步奖。1978年,评出104个获奖项目,其中36项获地市级科研成果奖。1985年始,在农村实施“星火计划”,至1994年,全县共实施星火项目130多项,总投资约4000多万元。在工业方面,开发省优、市优产品,一部分科研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巾等原材料热熔胶产品,1990年获“中国妇女儿童四十周年博览会”铜奖。 总体规划 闽侯规划打造“生态闽侯、山水江城”,并将形成“一心、两翼、三区、五城”的县域空间发展布局。
“一心”,是指闽侯县城核心,为综合服务及生活功能区,包括甘蔗街道和竹岐镇区;“两翼”,指南翼、北翼。南翼相对较“重”,以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包括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等乡镇。北翼相对较“轻”,以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度假、文化休闲等新兴绿色经济为主,包括白沙、鸿尾、小箬、大湖、洋里、廷坪等乡镇;“三区”,是指将山区依据自然禀赋和发展潜力划分为生态旅游区、休闲养生区、文化创意区,设定产业准入门槛,重点发展生态型、高端型产业;“五城”,是指闽侯大县城、上街大学城、南屿科技城、南通商贸物流城、青口汽车城。截至2013年4月,闽侯县城新区的市民广场、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闽都民俗园等项目已基本建成。这里将作为大县城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闽侯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带”、“五区”的布局结构是闽侯大县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一带”,即闽江滨水休闲带。闽侯将利用闽江的山水景观和亲水空间,形成生态休闲、亲水娱乐和高档居住区相融合的发展地带。“五区”,即将甘蔗片区作为大县城的主城区;竹岐片区作为综合居住片区;关源片区作为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产业园区,发展创意及高科技产业;金水湖片区依托优美的湖光山色,发展成集旅游、观光、房地产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打造新县城的“世外桃源”;白沙片区则是小城镇综合改革区。 建设详情 截至2012年底,闽侯县城新区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广场等项目基本建成,旧城改造安置房已封顶10幢,县实验幼儿园新园主体工程完工。四个试点小城镇全年实施56个项目,完成投资55.8亿元,青口体育馆、中央公园和南屿“两园区”安置房等项目处在建设中,荆溪科技文体中心、绿地公园和白沙第二供水工程、116县道改造等项目基本建成。
基础设施方面,螺洲大桥南连接线、新南港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处在建设中,旗山大道东半幅(南屿段)拓宽工程、邱阳河道路、南通新自来水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闽江下游南港南岸防洪排涝工程持续实施。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白沙孔元和南通洲头精品示范村建设启动,投入7500万元实施山区道路提升改造,投入5418万元保障10.7万人安全饮用水。“造福工程”、农村改厕、广播电视村村通及新一轮农网改造等年度任务完成。 古代,闽侯城乡群众靠中药、青草药治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当时境内马尾由英国人办一家“圣教医院”,西医、西药开始传入闽侯。民国27年把戒烟院改为闽侯县卫生院,此后西医逐渐发展。但广大农村仍然严重缺医少药,各种病魔肆虐,1949年,年均死亡率高达30‰,人均寿命只有3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开展防病灭病工作,1952年消灭鼠疫和天花,霍乱得到有效控制,其他传染病得以预防和治疗。50年代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80年代治理脏、乱、差,90年代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活动,血吸虫病、丝虫病、麻风病等基本被消灭。1985年初,闽侯县被列为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第二周期妇幼卫生示范县,妇幼保健工作得到极大的加强和发展。1990年县人均寿命为70.1岁。1993年闽侯县被评为福建省省级卫生县城。1994年,全县妇幼、孕妇管理村达195个,占66.3%;孕产妇系统管理2361人;保健管理5437人,保健覆盖率98.4%;儿童“四苗”单苗接种率达99.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农村三级医疗网络日趋完善。至1994年底,医疗卫生机构有县直属单位6个、工业及其它系统36个,全县15个乡镇设有中心卫生院3个、卫生院11个、村医疗点423个,行政村医疗点覆盖率100%。全县有医务人员1701人,病床577张,增添B超等各项全套先进医疗器械设备8台,扩大医疗服务新项目130多项。 闽侯民间传统体育有武术、游泳、龙舟等,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武术源远流长,清代就有武进士29人,出了武状元宋鸿图、武探花林培基。民国时,南屿人周子和的虎形拳传入日本,成为当今日本冲绳上地流空手道的始祖。陈春官是闽侯县罗汉拳、香店拳的传人之一,1957年、1960年、1962年三次参加省武术观摩表演赛,均获表演奖。1980年县武术运动员参加福建省传统武术比赛获第三名。
闽侯溪河网布,具备游泳运动和龙舟竞渡的良好条件。群众性游泳渡江活动踊跃。1958年端午节,成立县第一支女子龙舟队。1979年县业余少年体育学校游泳队赴福州比赛,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及个人18项冠军。1986年闽侯县男、女龙舟队参加省龙舟调赛,尚干男队获第一名,并赴日本参加长崎龙舟选手赛,获第二名。1988年6月,青口男子龙舟队参加福清国际龙舟邀请赛,获第二名;祥谦女子队获表演赛第一名。1989年9月祥谦女子龙舟队参加武汉国际龙舟邀请赛,获600米、1000米团体亚军。1990年闽侯籍游泳运动员张晓峰在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荣获4枚金牌,同年10月,参加全国游泳锦标赛,又获金牌1枚。
全县机关、农村、学校,普遍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跑步等体育活动,学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活动的施行面达100%,达标率达93.6%。1994年,闽侯县被评为省《锻标》工作先进县。 在闽侯传播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道教是最早传入闽侯的。汉代的介琰,受元一无为之道,隐于方山(今闽侯五虎山)。佛教始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在侯官县越王山(今福州)建绍因寺。天主教传入闽侯,始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基督教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传入甘蔗。这些教派由于不同时代统治阶级的倡导或抑制而有盛有衰。闽侯县解放时(1949年8月17日),道教、佛教均已衰落,大佛寺和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仍有宗教活动,尚有天主教、基督教教徒2186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宗教活动基本停止,寺院教堂大部关闭或改作他用,教徒锐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县政府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健全宗教机构,充实宗教干部,各教派先后恢复活动。1993年,县成立佛教协会,有会员556人;开放基督教堂(点)38个,有教徒1.6万人;天主教堂(点)7个,有教徒近3千人;在册道教宫观18座,道士50余人。
㈡ 想知道: 福州市兆元光电在哪
南屿
㈢ 大樟溪的流域概况
戴云山,曾名迎雪山、佛岭。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由大戴云、小戴云和中尖、白鹿贡、莲花池贡、牛皮尖、大格贡(海拔均达1660米以上)等七座山峰组成,远望仅见五峰,似莲花。主峰大戴云位于北纬25°40′,东经118°11′。1985年5月1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包括九仙山,隶属德化县人民政府。保护范围位于上涌、赤水、雷峰、大铭四个乡交界处,总面积145957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3。自然保护区内地势一般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山体坡度都在40°~60°之间。
德化县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万,辖18个乡镇、202个村(社区)。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全县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5℃,年均无霜期260天左右。境内资源丰富,拥有“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山多,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福建第二大山脉戴云山主峰横亘境内,是典型的山区县;现有林业用地272万亩,有林地257万亩;林木蓄积量1245万立方米,占泉州市的55%;森林覆盖率77.3%,位居泉州市首位。水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为我省多雨区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1996年以来,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居福建省各县(市、区)第14位。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0.18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4.9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1亿元。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境内群山林立,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西南部的东湖尖为全县最高,海拔达1681.9米。全县约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没有平原,仅有城关、嵩口、葛岭、大洋、白云等山间小盆地。县城至省会福州市区62公里。永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4.6~20.1摄氏度。年日照时数为1445~2193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570.7毫米,相对湿度为79%。境内干湿季节分明,3~9月为多雨季节,10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永泰县水系发达,大樟溪发源于德化县,横贯西东。由于径流量和落差都较大,淡水资源充裕,为发展水力发电、农业灌溉、工业用水以至人畜饮水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永泰山高林密,是福建省36个林区县之一,绿化程度达93﹪。是着名的“李果之乡”、“武术之乡”、“建筑之乡”。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区青云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姬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盖山名山室,有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天门山等,是全国优秀旅游县。永泰历史悠久,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县,县名永泰。简称为永,1964年改简称为樟。永泰人民世代以农为本。曾生产出“埔埕李干”、“溪洋青梅”、“永福白菜”、“嵩口笋干”、“梧桐涂柿”、“盖洋香菇”、“姬岩茶叶”、“埕头糟菜”和“富泉羊”、“同安猪”等闻名省内外颇具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是胭脂李、芙蓉李,饮誉全国。用李果加工成的嘉应子,早已海外知名。1980年以后,乡镇工业企业异军突起,除传统的服装缝纫、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铸造等行业外,发展了工艺美术、化工、机械等新的行业。特别是2000年后以马洋工业园区、城峰工业集中区和塘前工业走廊为龙头,工业企业在全县各地开花,至200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173家,其中产值在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有61家,全县工业年总产值为250317万元,是1950年的22.04万元的11357.4倍,是1978年1724.81万元的145倍。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省城福州,东邻福州市区、长乐市、罗源县,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抵闽清县,北靠古田县,是全省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闽侯县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于此,创造了“昙石山史前文化”,被称为“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冶县至今,历为王都、省、郡、路、州、府驻地。闽侯县风景秀丽,境内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全省八大旅游品牌之首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国家森林公园旗山及汉族地区重点寺院、“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寺等多处旅游胜地。南屿双龙、白沙汤院和荆溪光明等地是着名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地;县内盛产柑桔、荔枝、龙眼、橄榄四大名果,是“中国橄榄之乡”。地形全县山脉多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群山连绵,山峦重叠,气势雄伟,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属鹫峰山东伸支脉,由闽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后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乡镇,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西南部山地属戴云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闽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区,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唐朝韩渥诗道:“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境内年降水量1200~2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73.9毫米。已成为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依靠丰富的腹地资源,该县注重以园区建设带动工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两区三园”的工业发展格局。青口投资区属省级汽车工业园区,是省市重点打造的汽车生产基地,以发展汽车为主,有245家企业,2010年全区实现产值260亿元。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涵盖荆溪、甘蔗、竹岐、白沙等乡镇,规划工业用地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2家,竣工59家,2010年全区产值突破40亿元。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位于上街镇,入驻37家企业。福州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位于南屿镇,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引进兆元光电、海寰生物等22项项目。
㈣ 有人知道兆元集团吗听说是个大公司
兆元集团介绍
一、企业概况
兆元集团,成立于10余年,是全国领先的优质房产品开发及一流的城市运营商,以优质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引领行业,致力于打造成为一家大规模的综合型集团企业。
兆元集团将始终以“一切为了质量、一切为了市场、一切为了客户”为价值理念,不断满足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营造美丽建筑,创造美好生活。立图将国际化高端品质的房地产产品奉献于世界。
二、企业文化
公司成立之处以“一切为了质量、一切为了市场、一切为了客户”为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管人,立足自身,扛鼎躬耕。公司的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诚信、务实、精细、品质,一直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打造优质产品,将国际化高端品质的房地产产品奉献于社会,提高石家庄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企业架构
历经9年的发展,兆元集团拥有员工870人、子公司近13家,集团企业构架如下:
四、发展历程
→2010年6月 河北兆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3月 河北兆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 2012年9月 河北正昊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 2014年3月 河北荣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 2014年8月 石家庄丰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
→ 2016年9月 河北新悦汇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成立
→2016年11月 在南非投资设立Helderzicht Development (Pty )Ltd(海德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 2017年5月 成立河北兆伟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
→ 2017年10月 浙江兆元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蚌端口市兆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 2018年3月 南非投资成立Hyder Properties (Pty) Ltd(海德建设发展有
限公司)
→ 2019年3月 河北兆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
→ 2019年6月 烟台芝罘湾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 2019年8月 河北兆来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 2020年12月 云南兆盈房地块开发有限公司
五、地产公司及项目介绍
(一)河北区地产公司及项目介绍
河北兆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10年进入石家庄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至今已深耕新华区近十年,开发项目情况如下:
1. 林荫大院项目:2010年6月与石家庄市新华区政府合作,启动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林荫大院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米,总投资额约60亿元,由住宅、商业、幼儿园及其它公建配套组成。林荫大院位于石家庄新华区,邻近水上公园,地处和平西路与泰华街交口西北角。规划由住宅、商业及其它公建配套用房组成。林荫大院由三个区块构筑成集居住、办公、商业购物、文化娱乐、酒店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过程中连续多年获得“石家庄最具影响力楼盘”、“最值得期待的项目”等荣誉称号,屡创销售佳绩;项目作为石家庄市高端品质标杆社区,业界口碑良好,业主好评不断。已于2017年底全部入住。
2. 林荫橡树园项目:林荫商务广场项目是河北兆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继“林荫大院”项目后,全新打造的“门户型”商业综合体。地处新华区核心,泰华街与市庄路交汇处(林荫大院项目对面),项目的开发建设,延续了企业品牌的精髓与创新,弥补了新华区核心区位商业发展的空缺,着力打造林荫大院精装小房子,项目将居住、办公、学区、购物、娱乐等融于一体,为河北省会带来全新的居住、办公体验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商业项目林荫学舍位于石家庄北站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米,总投资额约20亿元。
3. 秀河小区保障房项目:2012年至2015年,积极参与石家庄市新华区保障性住房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米,现已全部交付入住。赢得了各级政府及广大业主的一致好评!
河北兆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11年初与石家庄市栾城区战略合作,启动县城核心区域旧城改造项目。成立河北兆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深耕栾城九年,至今分别开发了:
1. 财富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总投资额约30亿元。由住宅、商业及其它公建配套组成。现住宅已全部交付入住;商业综合体均已开业且商业氛围浓厚,已成为区域内最好、最核心的商业中心。
2. 柴武台历史文化公园项目:项目位于栾城区,由兆和公司代建。总占地面积约150亩,总投资近2亿元。项目规划以公园环境、文化保护为重点,成为市民休闲放松、品读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3. 林荫春天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米,总投资额超过40亿元。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米,已于2019年6月底全部交付入住;
二期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米,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二)安徽区地产公司及项目介绍
蚌端口市兆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开发位于怀远县涡北新区“禹都府”项目。按照怀远总体规划,结合现有的城市肌理和未来的城市化进程,铸就一个领先怀远人居的榜样住区。
“禹都府”占地面积为55640㎡,总建筑面积为148573.5㎡,由12栋高层及部分沿街商铺组成。外立面采用现代简欧风格。社区采用集中式绿化,中央花园面积达14000平米,除去超大绿地草坪外,还设置了慢步塑胶跑道、儿童游乐场、篮球场等众多户外游乐休闲设施,让居于其中的人感受在自然中运动的乐趣。社区安全采用智能化立体保卫系统,从社区门禁系统、单元人脸识别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红外线电子监控系统等一应俱全。建成后的“禹都府”必将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卓越的产品力和完善的物业服务成为怀远人居的榜样。
(三)海外地产公司及项目介绍
河北兆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成立两家南非海外公司,分别是:Helderzicht Development (Pty )Ltd(海德置地有限责任公司);Hyder Properties (Pty)Ltd(海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18年初启动海外第一个开发项目The heights,占地2公顷,2019年初已经全部交付入住,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兰特。
2019年4月启动开发第二个项目92 on new,占地5公顷,目前在建在售,预计2021底前交付入住,全部开发完成,实现销售额7.5亿兰特;
2019年10月份开工建设第三个项目Midridge Park,占地2.2公顷,目前处于规划审批阶段。
海外公司发展的愿景是,前五年立足约翰内斯堡,从2024年开始在南非全域铺开,同时寻找机会将投资拓展至南部非洲其他国家!
(四 )云南地产公司及项目介绍
云南兆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10日,主开发德宏州盈江南部新城区块,占地130亩,纯住宅产品,目前土地挂牌前准备工作。
(五)文旅地产
2020年与国家级文旅项目鼻祖灵山集团、小镇项目缔造者杭州蓝城联手打造大拈花湾文旅康养项目。
大拈花湾项目 总投资200亿元,将构建拾心之境、生命方舟、五音乐歌、云水长街四大精品,以文旅匠心之作贯穿马山、周铁两岸,集聚人气,构筑锡宜一体化的桥头堡,推动文旅产业与新技术、新领域、新经济的融合创新,构建一个极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心灵度假目的地,打造无锡文旅又一张新名片、新经典。
大拈花湾力争于2023年一期建成。项目全部建成开放后,年游客量将达到500万人次,解决近1.2万就业岗位,集聚3到4万产业人口。
(六)小镇项目
2018年浙江金华市浦江县仙华山与浙江蓝城合资打造醉美坡地小镇项目。
小镇占地158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方,坡地构造、充分留白,中式院子,理想栖居。以书画产业为核心,集田园、颐养、度假等于一身的姿态启卷当代都市田园生活。
㈤ 有跟兆元光电一样的厂吗
全国各地当然有跟兆元光电一样的厂,还很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有业务往来,建议你到网上去搜,然后到实地去考察,再决定要不要业务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