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长安县有多少人它的地域是那些
quvpwofgwbnufypyj
B. 长安汽车公司一般多少个员工
长安汽车的工厂基本上据我了解的话有1万多人,在这1万多人里面还分生产线,比如五六千人啊,然后技术中心研究院开发的有1000多人。
C. 福建人在西安有多少人
最少几万人。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西安是陕西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全市总面积为10108平方千米。西安市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世界历史名城,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亦是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民国16年(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民国33年(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
D. 长安城人口多少外来的居民有哪些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唐长安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显示出古代汉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简介
唐代长安城
唐长安城,隋朝称之为大兴城,其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隋唐陪都洛阳城的2倍;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后几百年间,她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2历史背景
唐长安城
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因此杨坚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李渊起兵造反,攻大兴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改大兴宫为太极宫。因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使得住在太极宫有“湫湿”,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为其父李渊修建避暑行宫,最初叫做永安宫。不料工程进行到一半,太上皇李渊就溘然长逝,永安宫的建造随之中断。后来唐高宗李治又以未完成的永安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使之不再是一座离宫别殿,而是作为象征帝国无上皇权而使用的正式皇宫,并改名大明宫。太极宫很快就被大明宫所取代。中唐时期随兴庆宫的修建又带来街东里坊的变迁。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时期,长安城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人口约有50万(有资料显示,长安城的人口极胜阶段超过100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大兴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3选址与初创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新的城址选在哪里?当时文帝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另建新都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对于新都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之后,文帝选在了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龙首原的南部原区与之以北汉长安城所征地本是相连一体的一块原区。从地形条件来分析,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今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
4布局
汉长安城选取了龙首原北地势最平坦的一块,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备放弃汉都
唐长安城 位置
,另择新址,龙首原南区就成了首选之地。龙首原南这块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区所在地,它相对于北区来说,地势相对起伏较大,愈向东南,地势愈高。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选作都城更有回旋的余地。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以隋朝幅员之大,地域之广,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确是经过了缜密考虑的。隋大兴城较汉长安城面积大一倍以上,这和龙首原南开阔的地形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由此也可证明隋唐长安城在城址选择上的正确性。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宫室。同月,隋文帝迁入新都。自决策建都到迁都,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当时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当快捷。这一方面由于新都规划完善,组织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不少宫殿、官署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如唐玄宗开元初年,长安太庙坍毁,大臣报告说:因为它原是前秦苻坚的太庙,隋文帝迁建于此,故年久朽毁。不管怎样,如此庞大的鸿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仍然体现出设计者与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唐长安城-修缮与扩建 大明宫模型图唐朝建立后,对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唐王朝渐趋鼎盛。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当初隋朝这种过于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渐被打破而改变。大的变更是伴随着两大宫殿的增修而产生的。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再加扩充,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而气魄之宏伟则超过之。高宗以后,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到太极宫按照礼制行事。大明宫由于建在长安郭城以外,它的宫城正门丹凤门就开在郭城北墙之上,南面恰对翊善坊,坊墙阻碍宫门。因此,为了开通丹风门街,于是分翊善和永昌两坊,增置了光宅和来庭两坊。四坊中间打通了一条直通皇城延喜门与郭城通化门之间的东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东比原来多出了两坊。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开元二年(714年),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庆坊为兴庆坊,并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将兴庆宫的规模又加以扩大,于是侵占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胜业坊的东墙也因兴庆门外街道加宽而l司西退缩,使原来“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变。同时也因这些改动均集中于街东而使朱雀街两侧东西对称的形制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总之,从大兴城到长安城经历了隋初创建与唐代增修的两个发展过程。经过这一历程,长安城建筑更加宏伟壮丽,城市规划日臻完善,成为中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周长36.7 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罗马城的7倍。长安城内共有三个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宫城,为皇帝和皇族所居;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1]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天人合一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称为宇宙的象征。“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长安城这一人间杰作亦不例外。
宇文恺将龙首原六坡与《周易》的干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规划,终于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E. 古代城市的人口规模有多少,长安城有多少呢
现在有很多人口规模非常大的城市,有的城市人口甚至达到千万以上,那么,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规模大概有多少呢?这个结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小很多。
这种超大规模城市的出现其实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农业时代,按照当时的生产条件,工商业发展水平,绝大多数城市的规模不可能特别大,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大都市”,城市人口规模也比现在想象的要小很多。
对了,大家也不要高估现代城市的人口,由于我国行政区域的“特殊性”,将地级单位以“市”称呼,所以说到城市人口,很多人就习惯性把整个行政区里的人都算上,这其实也不对,现在我国的地级市其实有些类似于古代的“府”或“郡”,是一个以比较大的城市(市区)为中心,加上周围小城市,乡镇,农村合起来的一级行政单位。
比如以苏州为例,现在的苏州市人口是1072万,市区人口大概670万,连片主城区人口大概是360万左右。
江户城,19世纪中期
还有名古屋,1889年名古屋设市时有人口157496人,1934年,名古屋市人口突破100万人。
这还是特大城市,其它一些城市更少,比如日本东北中心仙台市,现在人口也超过了一百万,但 1889年这个地方刚刚设置为市的时候。全市面积仅17.45平方公里,人口也就只有86,000人。
九州岛都市福冈,现在有150多万人,而1889年设市时,福冈市有人口50,847人。
不过,一旦到了工业时代,人口增长就非常快,以日本为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很慢);1932年,京都市人口突破100万人;1920年时,随着市域扩大,大阪市人口增加到2,114,804人。
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在封建时代,这种聚集人口的速度根本不可能。中国在工业化后,城市规模也扩得特别大,
比如刚刚举的江西的例子,现在江西南昌城人口近300万了,九江城和赣州城的人口也超过的百万,比起之前都扩大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杭州,广州呢?那人口就更多了。
F. 唐代首都长安城有多少人口
唐朝时,长安城市人口密度在5600~21400人每平方千米之间。
1、 唐朝长安城的土地面积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2、唐朝长安城的人口
唐代长安的人口数量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韩愈在《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中称“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唐代诗人的吟咏中常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说法。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二》载,“唐京兆府户口数为三十三万四千六百七十户,九十二万人”。虽然《唐书》之《地理志》记载“天宝元年京兆府人口数诗一百九十六万余”,与《通典》记载的人口数量有很大出入。但由于《唐书》撰写于唐朝灭亡后的后晋时期,而《通典》是时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所以 唐朝时长安城市人口以《通典》所载的“九十二万人”为据。
严耕望对唐长安人口的估计最高,其估数为170—180万。他将长安人口分为宫廷人口、中央政府官员额、京师禁卫军、寺观人口、外人侨寓、一般市民、流动人口,然后分别按唐前期和后期来做统计,但结果是各项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重合,因此,重复统计便是其研究中的最大问题。郑显文的估计最为保守,认为唐长安人口在50—60万之间。郑氏认为,以往推算长安城有百万以上的人口,都是笼统的过高推算。应该首先弄清唐代每户居民的口数以及唐长安城内的户数。
3、综合资料,可知当时长安城的人口密度在5600~21400人每平方千米之间。而如果根据古长安实测面积及《通典》的人口记载,在长安为83.1平方公里面积上,有九十二万人在此定居生活。据此计算, 古长安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11071人。
G. 长安城巅峰时期,究竟有多少人
虽然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相对最为和平和美好的社会,基本上不愁吃穿,国力强大可保自身平安无恙,同时智能时代的到来也让人受益良多。但是,还是会有人向往古时候的生活,尤其是像大唐盛世这样的繁荣,确实很吸引人。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是了解过去总归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长安城的建筑也都十分精巧。每个角落都是满满的设计感,即便是现在的建筑大师亲眼看到也会叹为观止,自愧弗如。正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长安一直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甚至在当时有不少外族人乃至外国人,因为羡慕那里的繁华而不远千里来到长安学习,生活。
但是,朝代更迭是无法推翻的规律。长安因为唐朝的强盛国力而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伟壮观且城内系统最先进的大都市,但是随着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走向衰败,这座令人无比向往的大城市最终还是被历史的风尘掩埋于地下。虽然很无奈,可是却没有办法留住里面的一草一木。
H. 长安城在我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候能有多少人
严耕望等人对长安人口估计最高,他们认为长安城最多有170到180万人;郑显文等的估计则最为保守, 认为唐长安人口仅有50到60万。此外,还有70万、80万、100万等说法。
长安城究竟有多少人?为什么关于不同学者关于长安人口的估算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03 对百万的质疑
虽然在不同的论述中,学者都运用了一定的史料和计算方法来支撑自己的结论,但因为材料的限制,这些推算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比如有人就运用《旧唐书·地理志》中关于天宝年间全国人口的统计,估算出长安城每户人口在六口人左右,推翻了张永禄人口百万的推测。
其实,除了部分学者在计算中出现的如重复计算、理解不当等明显的问题外,结论存在如此大差距的主要的问题出在不同人对于长安每户人口估计的不同。比如佐藤武敏和武伯伦将长安城设定为每户5口,郑显文设定为6口,李之勤设定为7口,龚胜文设定为8口,张永禄则假设为10口等。如果这样计算,即使是运用同样史料,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
有人曾在论文中明确承认,今天关于唐代长安城人口数量的推算具有极强的臆测成分。假如将来我们要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突破,除了发现更有利的史料外,采用更加科学和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也是不可少的。
I. 长安城内人数达多少万
唐朝长安城市辖区人口达到两百万人,城墙内就超过一百万。唐朝前期以后常态下关中的粮食供给就一直不能完全自足,需要依赖大运河转运至渭河,战时只会更加严重。相比而言明清北京城面积要小,人口自然也少。明代时北京城人口刚抵七十万(万历年间),清代中期超过百万,但是那时全国人口已经逾亿。唐时长安城周围驻军虽在全国算多,比如神策军曾达到十五至十八万,但是城市面积达到可怕的84平方公里,是北京的一倍半,又处于平原之上,防守起来战线拉长之后兵力就分散了。况且本来神策军所负责的驻防范围则不仅仅是长安城,而是整个关中京畿地区,兵力分散就更加严重。因此可想而知,在战时这么多人口可不是一般小城在守城战时能够安分凝聚的。市民人口大于部队数量,又没吃的……
城筑得太大的一个后果就是战时防守很难组织,守备军队人数要够,调动要快,其成本远比在关中四塞的四个关卡进行防守要高。因此广义上的长安就是整个关中组成的京畿地区。恰好关中四个方向均有险可守,东门潼关,西门散关,北门萧关,南门武关,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城防体系。所以实际上整个关中地区是一座大“城”,历朝历代也是对关中整体进行规划的。而长安城本身则更像是整个关中的“皇城”或者说“内城”了。从这个角度讲,不光长安,任何一座古代城市一旦外城被突破,内城防守的失败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另外一点就是潼关距离长安城的距离非常合理,探哨快马加鞭一两天可到,而大部队行进则需要四五天或更慢,这就给了城内足够的周转时间逃跑。所以基本上只要潼关一败长安城内的组织就撤了然后开门投降,反正也打不赢,连打都没怎么打过。
相比来说,汉长安城的规模要合理得多,因此每逢乱世还尚可一战。实际上汉长安城才是古代史上以同一座城郭矗立时间最长的城池,自西汉刘邦筑城到隋代废弃,这座城池被使用了超过九百年,也说明西汉建城之合理。明清西安城更小,但因为城高墙厚,在民国时期尚有二虎守长安一战,也能说明其防御能力。
唐长安城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在当时是大大超前于中古时期的时代发展的。在一千年的跨度上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城。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现代西安市的主城区规模才将将覆盖了当年唐长安城的城墙范围。对于一千年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这座伟大的城市更像是帝国时代游戏中奇迹建筑般的存在。她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座都城,甚至是一座城市,是中华帝国所创建的文明处于最巅峰时期的象征,是统一大帝国恢宏气度的体现。
J. 长安镇有多少人口
截至2015年12月,长安镇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常住人口66.2万,其中户籍人口4.8万;旅港同胞3万多。